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零年代福星高照-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乖宝不哭不闹停下吸吮的嘴巴,大眼睛乌溜溜的看着陈大嫂,突然咧开了嘴笑了起来,两只手儿学着作揖的模样,给陈大嫂鞠躬拜年了。
  陈大嫂高兴极了:“哎呀,这才八个月大的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呐,还知道讨大人欢喜要东西吃了,娘你看看乖宝给我作揖了。”
  陈老太在外面忙着生火摆锅子呢,听到陈大嫂的话,跑进厨房看,果然见到小孙女跟年画里面的童子一般,红彤彤的衣裳穿着本来就喜庆,这孩子又两只手儿捧在一起,活脱脱的观世音坐下的童男童女,当真是好看。
  “哎哟,我的乖宝宝,这小模样还真是好看呢,你看像不像观音娘娘座下的童子。”
  “像,像极了,咱们家也有个童子咯。”
  乖宝大眼睛眨了眨,疑惑的看着大伯妈和奶奶,咧开嘴继续笑了起来,她一笑就露出来刚长出来的牙齿,样子确实可爱极了。
  等炸完了油渣,陈大嫂便把瘦肉剁碎了煮了两碗瘦肉粥,还有一斤多的瘦肉,就用外面的冰块给冰起来了,放好了孩子还能吃上好几天呢,大人过年吃顿好的,孩子过年也要吃好的。
  等到菜摆上桌,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了。
  但是陈家有规矩,开餐之前陈老太先祭拜了祖宗,然后跟家里人说:“一日三餐来之不易,能吃自然是福气,但是也不要浪费,一粒米一颗汗水,都是来之不易的东西,今天的荤菜做的多,当然管大家吃好吃够,但是不要往肚子里胡吃海塞,大过年的咱们要图个吉利,青菜芋头都是好东西,都要吃,都听好了吗?”这是告诫孩子们不要因为家里现在有吃的就浪费粮食,也不要看见了肉就不要命的往嘴里胡吃海喝,以前队里有个人就是吃多了肉不消化,结果生生给疼死了。
  大人当然懂这个道理,但是真的看到好吃了还是忍不住。
  孩子们欢呼一声“好”,就开开心心的围着圆桌坐了起来。
  乖宝和毛蛋都还小,吃的是陈大嫂专门给做的肉靡青菜粥,剁碎了没有掺一星半点肥肉的瘦肉靡跟青菜一起放进粥里面煮成了肉粥,滋味别提多好了,孩子不懂事但是口味骗不了人,乖宝长着嘴巴,等着肖敏一勺勺的往嘴里填。
  哥哥姐姐们看着稀罕,端着饭碗齐嗖嗖的看着她。
  “你看看乖宝那样子,吃东西真喜人。”建民喊了一声,本来在吃东西的毛蛋也跟着看过来。
  乖宝吃的很干净,嘴巴边上都没有糊到糊糊,不想狗蛋吃的满嘴都是,一顿饭吃完半张脸都是糊糊。
  毛蛋的眼睛眨巴啊眨巴:“怎么妹妹吃东西这么好看呢。”
  春妮年纪大一点没他们这么淘气,一个个的去敲皮小子的头:“好好吃你们的团圆饭,别逗她,她以为你们要跟她抢吃的了呢,吃的太快了小心噎着。”
  毛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妹妹吃饭一直都很快的呀。”
  不说不知道,这一说才发现,乖宝这么小的孩子不懂事,看着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还当哥哥姐姐们要跟自己抢粥粥吃呢,这么好吃的粥粥可不能让人给抢走拉,她一口一口吃的可认真了,在嘴里稍微打了个转,就往肚子里面吞了下去。
  这孩子护食的很,自从上次跟肖敏一起去了趟娘家回来,看见不喜欢的人谁也别想吃她的肉肉。
  陈老太也忙把孩子们叫回座位上,一人给舀了一勺腊肉萝卜:“快点吃饭,不要看妹妹,吃完饭了带妹妹出去完也不要离放鞭炮的地方太近了。”
  这萝卜是家里的萝卜,冬天除了大白菜雪里红就是萝卜了,萝卜的吃饭很多样,就这样一大锅的麂子肉顿好了,可也不能挥霍着光吃肉啊,哪家都不带这样嚯嚯粮食的,肉需要舀出来小锅里面炖,一斤麂子肉要配上两斤萝卜的比例,萝卜炖的糜烂,也沾上了麂子肉的肉香味,虽然是蔬菜但是也好吃。
  建民从小在城里长大,哪有机会吃到这么多的野味,哪怕是麂子肉炖的萝卜,也香的他埋头苦干,再也没有心情去逗妹妹了。
  家里人和乐融融,又是聊起来来年盖房子的事情。
  一想到虽然大家庭分开成了小家,但是很快就要有自己的青砖大瓦房,这又是另外一件喜事。
  别人家分家分的撕逼味道满满,也就只有老陈家分家分的和乐融融,陈老头陈老太看着孩子们肆无忌惮的聊盖房子的事情,不由得自己都生出来喜气洋洋的感觉。
  饭桌上是最好联络感情的,就连郑爱国这样平常很少回来的大知识分子,跟几个大舅哥都聊起未来来,郑爱国是陈小凤的师兄,广州人,当时因为家里成分有些问题就跟着陈小凤来到了新安县人民医院当普外科的大夫,来到了小地方倒也没有委屈他,Gemin的战火竟然没有燃烧到他身上来,这几年在新安县他过的虽然清苦,但是比起老家那些被斗的昏天暗地的人来说,他的生活还是甜蜜而又美满的,而这种美满有多半都是陈小凤,以及陈家给他的。
  在这个清苦的年代谁不想拥有这样一份真挚而又浓烈的感情,他在这里结婚、生子,甚至都当上了普外科的副主任,单位对这样的技术骨干是保护态度,让他这些年过的也真是比同样阶级的人更好。
  端着一杯清茶水,郑爱国用不太流利的新安话对陈家人说:“感谢爸爸妈妈,感谢你们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家的感觉,也感谢小凤为我生儿育女,更感谢妈妈能够帮我们照顾孩子,让我们能够安心工作,谢谢你们。”
  陈老太不好意思起来:“干啥啊,每年都感谢,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吃饭吃饭。”
  团年饭吃过以后,孩子们就跑出去玩了。
  吃饱了的乖宝打着呵欠,被春妮姐姐绑在了背后,也被了出去。
  外面下起了雪,女孩子忙着堆雪人,男孩子在刚刚炸过的鞭炮堆里面捡鞭炮玩,男人们围着火坑扯着几百年的闲话,陈小凤跟几个嫂子弟妹一起,开始收拾桌子,洗碗,等下陈大嫂要给孩子们做花生糖吃,郑建民非要陈小凤也学着,因为他也喜欢吃大舅妈做的花生糖。
  家里难得有气氛这么好的时候,陈小凤这拿惯了手术刀的手还真不擅长拿菜刀,从小她就不太会做饭。
  对于这点陈大嫂是很清楚的,毕竟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陈小凤还没去广州读书呢。
  家里有十来斤的炒花生,陈小凤跟肖敏几个围在一起剥花生壳,等下还要把花生皮给吹开。
  陈大嫂负责用麦芽糖熬制糖衣,等糖熬好后,就把花生给倒进去。
  最后铲出来,倒进平整的地方,用擀面杖擀成薄片,一块块切出来就是花生糖了。
  孩子们最爱吃这个,香,也甜。
  陈小凤笑道:“这花生我是会剥,但是炒出来这个我就不会了,原本单位发了糖票子,我去供销社给建民买来吃了,他非说没有大舅妈做的好吃。”
  陈大嫂道:“自家炒出来的花生当然比外面买的要香,这自己炒的花生里头都放了不知道多久……”
  话还没说完,外面就冲进来一群皮猴子,建民在第一个:“舅妈,花生糖好了吗,妈,咱啥时候分东西啊?”
  陈小凤来的时候带了可多东西呢,那些东西肯定不会留家里的,多半都要带到外婆家里来的。
  “就知道吃,等下叫外婆分。”
  陈小凤带来的东西里面有大白兔,两斤的大白兔,不光小孩有,大人也有。
  这回陈老太可是按户数分了,都分到大人那里,一家半斤,谁也不少。
  这可看着陈二嫂眼热,如今老太太和老爷子都分到了大房,那他们的东西自然就归了大哥,老三家的那个还小,吃糖还只会舔舔呢。
  倒是她有两个皮猴子,结果就分了半斤糖,她还打算这半斤糖要留上一半,拜年时候分给娘家的侄子侄女们尝尝呢。
  分到了大白兔,陈二嫂就偷偷的把糖给藏起来了。
  分完了大白兔还有水果糖,水果糖便宜,单位给的配额也多一些,每个孩子都给了十颗,乖宝和狗蛋还不能吃糖,陈小凤又给两个最小的饿外带了面包。
  这鸡蛋糕以前是吃过的,面包在南方很少见,特别是这种夹了果酱的面包就更少,拢共就得了两个,其他的都是哥哥姐姐而且也得了糖果,便是不给分面包也能理解。
  家里每人还分到了满酒杯的瓜子,春妮毛蛋几个把瓜子小心翼翼的揣兜里,等下可以慢慢吃。
  有划算的孩子这时候就会把分到的零食偷偷藏着慢慢吃,有的孩子就会一口气给吃完,要吃爽了,不管怎么吃都随孩子们自己。
  到了中午时候,公社书记于书记来大河村视察来拉。


第45章 
  陈小凤昨儿跟于书记说了那么多办学校,搞宣传队、办学校,还以为这事真要办成需要不少时间。
  毕竟陈大江这个人就是个干活的人,行政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差。。
  偏偏第二天公社书记于书记来村里视察的时候,陈大江多了一句嘴,便把昨天陈小凤跟肖敏两人跟他说的那些事情都说了一下。
  于书记狐疑的看着陈大江,这莽汉平时就知道干活,也没见他提过什么有建设性的问题啊,这开办学校也好,办农村文化宣传队也好,看着都不像是陈大江这种智商的人能够提出来的。
  这于书记是最近新提拔上来的干部,跟以前的老干部的作风还真是不一样,实干派,但是对陈大江这种脑子稍微有点秀逗的干部也是又爱又恨的。
  “大江,你老实说,这话到底是谁给你讲的。”这么有能力的人,得培养培养。
  这莽汉,肯定提不出来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建议肯定还是别人提的。
  陈大江正给书记端上碗擂茶让书记坐着说话,听于书记这样不咸不淡的问了一句,吓得手就那么一哆嗦,开水浇到了手背上:“那个,就昨天村里有两个妇女吵架,我仔细想想,要是队里的妇女同志们都这样闲着,确实容易惹是生非——”
  于书记眯了眯眼:“这个提议很好,那你给我讲讲详细的内容,到底要怎么去办这个宣传队,还有学校要怎么去落实,你给我好好说说。”
  这要怎么详细说了去,陈大江还真是傻眼了,不过看于书记的意思也没有觉得这个方案不好,于是便把陈小凤跟肖敏两人给供出来了。
  一个是公社第一个女大学生,一个是高中毕业生,陈家还真是人才济济。
  陈小凤其人书记是知道的,早年去广州学医,几年后又回来给老家人民做贡献,现在是县人民医院的骨干。
  至于陈家其他人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队里的人还是第一次看见公社书记这样大的大官呢,就连汪四姐这样平常喜欢咋呼的,今天也不咋呼了,站在人堆里面欣赏领导。
  结果领导来了就去了老陈家。
  于书记走到老陈家的地界,周遭快活的氛围就把他感染到了,这就是和乐融融的感觉啊,看看陈大江说的鸡飞狗跳,看看这家人压根就没有鸡飞狗跳的现象嘛,妯娌几个在一起择菜,说着开心的话,当然陈二嫂一直沉默着,陈大嫂跟肖敏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从起瓦窑到盖房子,说个没完。
  陈二嫂兴趣缺缺,本来有了新地基的喜悦,现在被肖敏和陈小军猎到的那头狼给彻底浇灭了。
  搁谁能有那么好的运气啊,以前咋就没看见肖敏有这么好的运气,难道还真是肖敏生的那小破娃娃起了作用?
  陈二嫂心里这样想着,眼睛忍不住往背着乖宝的春妮那里看,背在春妮背上的乖宝跟别的小孩子没啥不一样啊,除了干净点儿,看起来漂亮一些,机灵一些。
  这就够了,一个屁大点的孩子还能指望她能长成啥样,反正比狗蛋要好看要舒服就对了。
  这是头一回,陈二嫂用客观的眼光看这个小闺女,穿着红彤彤的衣裳的小娃娃还真是好看,扭头看了一眼自己儿子,狗蛋长得确实有点磕碜。
  算了,不想这些了。
  肖敏跟大嫂说道哪里了来着,陈小军要搞来一台拖拉机来拖后山黄泥土啊,那可真是要下大本钱。
  这一点肖敏跟陈小军都商量好了,要是真能叫来拖拉机,这钱她跟小军两人出,也就不问大哥二哥算帐了,也算是补贴了大哥二哥这段时间帮忙,明着也不用说什么。
  反正盖房子自己也要用,多加两户进来也是没什么的。
  至于收柴火这件事情,还要从远一点的地方去收来,隔壁镇上有个老林子,山上可多柴火,或许人家生产大队还有卖柴火的。
  另外还有木材啊,水泥啊这些,好多陈二嫂听都没有听过的东西,不过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她也是快要住上青砖大瓦房的人了。
  于书记进来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他能不开心吗,这样的家庭就应该是“五好家庭”啊。
  陈大江不知道于书记心里有多激动,他叫了一声婶子,然后往屋里走。
  老旧的破木板房子不知道是哪个朝代的了,看上去有些年头,屋子里面的光线因为外面的大雪还是有些亮堂,看得出来家里的主妇们都擅长收拾,家虽说旧了一点,但是整齐干净,跟旁的家里不太一样。
  堂屋上头还贴着陈小凤跟陈小军姐弟两个读书的时候拿的奖状,陈小军的奖状还比陈小凤多了一张呢,张张都是“三好学生”。
  于书记满意的点点头,问里头年纪最大的陈大嫂:“大妹子,这家里是陈家吧。”
  陈大嫂满头雾水,心说你谁啊。
  自从跟肖敏去了一趟城里以后她也算是眼明心亮之人了,这位大哥看上去是个干部啊。
  陈大嫂赶紧请于书记进来坐,把火坑的位置给让了出来。
  外头那么冷,于书记从公社一路起自行车过来的,刚才在陈大江家里喝了一碗擂茶这周身才暖和一点,等柴火烤上身,这暖和劲才彻底上来。
  陈大江:“于书记,你刚才说有话要问我大妹子的。”
  于书记:“……”没看见我烤火咧么,外头有多冷你是不知道?
  于书记:“是这样的,昨天大江在咱们家听到人说到关于恢复建学校的提议,我听了以后觉得很好,便过来问问是谁提出来的,结果一问还是咱们从咱们本村出来的女同志这里提出来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今天刚好我来到大河村,陈大江跟我提了一嘴,他说的不清不楚的,来这里听听说这话的人仔细说说。”
  刚才陈大江说的还真是不清不楚,提了一嘴陈小凤,于书记就先入为主,觉得这么好的点子肯定是陈小凤同志才提得出来,其实昨天陈小凤跟肖敏两人你一嘴我一嘴,到底是谁讲的陈大江自己也分不清了。
  这会儿陈小凤在外头带着孩子们玩,陈大嫂朝肖敏努努嘴,要她讲好了在于书记面前好好表现一下。
  其实肖敏对这事儿还真是有看法,以前肖大娘活着的时候,就是村里的话葫芦,那一张嘴说遍全村无敌手。
  其实说起这个才是肖敏的擅长。
  “那我说了?”
  “你说说看。”陈大嫂两眼放光,昨天就听说小学快要恢复开学了,这样算起来,到时候春妮香妮几个是不是都可以送到学校去,也不至于天天在家里晃悠着没个正经事。
  看见于书记也点点头,肖敏才开始说:“现在城里也开始恢复初高中了,如果村里还不恢复小学,到时候初高中生从哪里来,咱们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自然也少不了要搞教育,所以基层的教育是不是也开始要恢复了?”
  看不出来这小妇人还挺有见识的,于书记满意的点点头:“要怎么操作,你们大河村有资源投入进来吗?”
  肖敏壮着胆子说:“咱们一个村建一个小学也不太现实,但是大河村小河村青山村这三个村子不分家,目前加起来是超过三千人的大村庄呢,按照孩子大人的比例,小学生年纪的孩子至少有六七分之一,这么多的孩子在家里闲着也不是回事,但是要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马上就进入学习也不太现实,毕竟好多孩子都十来岁了,还从没有进过学校,可以暂时把学校组织起来,招几个老师,从先上半天课开始,也不耽误生产。
  另外不止是学校要组织孩子们上课,我建议到了晚上还组织扫盲班,扫盲班这边主要针对的就是超过上小学的年龄,又不到五十岁的村民,让他们先学会基本的算术,能认到一些简单的字,这样便很好。”
  于书记点头:“你这个想法简直太好了,覆盖面广,但也不会影响生产从六年前大面积停课开始,基层已经有六年没有开办小学了,许多适龄儿童连字都不认识,要教起来也麻烦,要培养起上学的纪律、秩序,这些都非常麻烦,最重要的是家长还不见的支持学习,毕竟上学耽误上工,还要交一些学费,虽然没有多少钱,但是许多家庭是不愿意拿出来的,组织教学工作的阻力很大,之前我就担心陈大江一个人抗不起来这么重的担子……”
  莫名被点名中枪的陈大江:“……”他招谁惹谁了他。
  不过于书记说的这个问题确实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