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锦年往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今天还来玩?”民兵排长笑得很邪,只翘起一边嘴角笑,有点亲切又有点嘲笑的意味。
  “噢,你们谁是指导员?谁是队长?这是我的介绍信。”“叮叮佬”掏出介绍信,双手递上。
  “哪门介绍信?你还有介绍信?不用!不用了!直接去吧!”民兵排长看也不想看,伸手挡开。
  生产队指导员就在旁边,说:“我看看。”拿过来一看,立即站起来,并伸出手,和“叮叮佬”握手,说:“噢,原来你是县委派来的,欢迎你!”。
  民兵排长瞪大了眼睛,说:“哪门?县委派来的?”拿过介绍信一看,马上跳起来,“啊,原来你是上级派来搞搬迁的同志!欢迎!欢迎!”
  原来,上次来收破烂是他在等待工作安排的期间,因为没有工作安排,他便在队里参加劳动,出来收破烂也是要记公分的,上次他回去以后,不久,就到县委去报到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才过多久呢?角色一下子就转换了。
  那个民兵排长反复向他道歉,说:“上次……“每次话还未说完,他就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正常的,正常的。”他说:“说明大家警惕性很高啊,值得表彰!”他说的话,只有表扬,没有批评。让大家能接受。道歉归道歉,看民兵排长翘起一边的嘴角笑的样子,他是不是私下觉得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也好,让他知道阿叔是谁?
  这回,谜底终于揭开了,在场的小孩子都恍然大悟,当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知道了“叮叮佬”不是“叮叮佬”了,他是上级派来的同志,来搞搬迁的。小孩子一哄而散,跑回家和家里人现场直播去了,村里基本是靠这些小孩子的信息接收新闻的。不一会村里都知道县委派下来的工作同志是“叮叮佬”。
  “叮叮佬”实际上是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哥哥,他二十五、六岁,瘦高个,身上的衣服很合体,特别衣服上的四个口袋,显得他很端庄,让人觉得很精神饱满,他的眉宇之间,有一种怎么都掩饰不住的威严,全身一举一动,透出书生意气又兼有点军人的气质,眼睛清澈明亮,有单纯又有沧桑,嘴角常带着笑意,是谦逊也是和气。这是我混在孩子堆里对他观察得出的结果。他的一举一动收录在我的眼影里,我马上对他的过去和未来有了点了解,他的言谈不卑不亢,能无视别人嘲笑,保持一贯的好脾气,他在部队应该是兵头将尾,很受部下尊敬,又很会尊重师长,这是当小官养成的习惯。从他的口气和语气,知道他家也是在山区在附近的村子,家境也是很穷。他家父母双全,祖父祖母尚在,因为他说话的时候有个别字眼是“大舌头”,他笑的时候,总是流露出被长辈恩宠那种笑意,用我们本地话说就是“得瑟”的意思。我猜想他的耳边有可能经常接受父母催他结婚的唠叨。在这瞬间,我感觉到了:他将来是我们村的姑爷!
  傍晚,还未吃饭,哨子响“哔!哔!哔!”有一个人在村子一边吹哨子一边宣布“今晚吃完饭,八点钟要到外坪开会啊!开全村社员大会!”。吹哨子有时候是队长吹,有时候是指导员吹,今晚是民兵排长吹,他每家每户进去通知,还去到人家火灶头前顺便帮人家用锅铲铲两下菜,说“早点吃,今晚去开会哦”。
  家家户户像平时有电影看一样,早早煮饭吃了,到了八点钟,大家从家里拿来竹子编织的椅子:“篾椅凳”,成排地坐好。这种凳子先是用刨好的一条条圆滑的木头,用“入笋”的方法拼成一个椅子的架子,“入笋”就是不用钉子,这边削尖,那边挖窝,把木头拼接起来,做好架子之后,用破开竹子的表层编织进架子去,这样做成的椅子坐得舒服,又有背靠,头也可以依靠,又不闷热,可以放在肩膀上扛带走。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是使用这种凳子,也算是山村的一种特色。我们村里人习惯把上级来的工作同志称他为:“同志”,或直接称呼人家的姓:“老xx”,可这回不一样了,不知为何?才大半天时间,人们不约而同直接称呼“叮叮佬”为“大货”。“大货”是大领导的意思。大人再三叮嘱不许家里的孩子叫他“叮叮佬”。
  两张学校课桌拼成了会议的主席台,“大货”和生产队队长、指导员等坐在会议的主席台上,有一个记公分的文书在一旁做笔记。
  先是文书点名,到会的有公分,所以,一点到名字的,一个个都很清脆很响亮的应一声“到!”。
  会场庄严肃穆,我的父辈虽然做的都是农活粗贱之事,但一个个神色颇有威仪,坐有坐相,粗布衣裳透露出沉稳的气质。
  民兵分两排站立,民兵排长出来指挥队伍“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然后,发音唱:“我们是*的接班人,唱!”
  民兵就开始唱:“我们是*的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这首歌本来是少先队唱的,现在民兵唱也很适合场面,挺精神的,我最喜欢听这首歌了。
  唱完歌,大家鼓掌,民兵就地坐下,像部队的军人一样,行动一致听指挥。指导员和队长开始讲话。指导员说了:“今晚主要是迎接上面工作同志开的会……”,轮到队长讲两句,也是重复了这样的开头:“今晚是迎接上面工作同志才开会的……”两人都说好开场白了,接下来就轮到“大货”说话。
  “大货”说:“各位乡亲,我家是附近xx村的,我们村里也有几个人嫁来‘云’村,按说“云队”应该是老表关系,我一时也不知谁大谁小,该称呼表哥还是表弟表妹?大家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己家人。我一定要贴心地为“云队”办事,把工作做好。请大家相信我,有什么情况及时跟我说说。水库已经在建了,‘云屋’搬走是必然的,下一步,‘云’就是去找地方,看是搬迁去哪里?要尽量让大家满意。如果我办不好这些事,我回家也会被我母亲叮我的。请大家相信我!配合我,支持我的工作!”“云”是我们本地话,就是“咱”的意思。“云队”就是“咱们”,“云屋”就是“咱家”。
  接着,“大货”还说了很多,他说得很流利,没有半句话卡着。说的话都是站在乡亲们的角度上去说,偶尔说一两句笑话,让乡亲们忍不住发笑,他知道把“云”挂在嘴边。
  听了“大货”一番话,不一会大家都觉得好像是老熟人了,有人在底下说:“‘大货’,你口才这么好,如果当初也有这么好的口才,就不会被当作特务抓了。”人们“哄”地笑起来。“大货”解释说:“哎呀,那天我肚子饿呢,还没吃饭,说不出话,发挥不了。”。
  其实,大货”的性格虽然腼腆,但嘴巴很甜,在村里经常听到“大货”礼貌地和人家打招呼的声音:“吃了吗?”、“哎呀,今天煮什么好吃的,这么香呀?”他还会讨好村里的大娘大婶,夸她们长得漂亮又夸她们贤惠……这也许是他敬业的习惯吧。
  有部分人说:“我们有“大货”做主,不怕了!”。但有一部分人说他油嘴滑舌,不可信,小心他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敷衍我们。
  搬迁这事,慢慢来,不能急,因此,“大货”就有一段时间蹲点在我们村里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仙女山仙气的灵妙作用,还是因为喝山里的泉水的缘故?我们村美女成群,村里的姑娘皮肤很白,声音洋洋盈耳。
  村里有一个姐姐长得特别漂亮。她是文艺宣传员。平时开会唱歌时候有领唱就非她莫属了,她的声音尖亮圆润,十分动听。我们叫她阿女姐。阿女姐是高中生,她长得好像电影里的“王芳”,平时走路都喜欢一小跑,双手在后面摆,好像擦屁股一样,说话娇声娇气,村里老人都说阿女姐去读个高中回来,连我们村的本地话都不会说了,造作。但是“大货”好像很喜欢阿女姐,有一天他向民兵排长透露了一点心声。
  民兵排长说:“你是真的不?”
  “大货”绯红了脸,说:“真就真,怕哪门?”“大货”以为民兵排长会拍拍胸口向他保证,说:“包在我身上,放心!没问题!”
  谁知道?民兵排长幽幽地说:“这事恐怕难办,不行!”
  “怎么不行?”“大货”着急得面红耳赤。
  民兵排长拍拍“大货”的肩膀,说:“你要是想此事成,你就得找‘扛回来’,让她答应。”。
  谁是“扛回来”呢?“大货”下一步做了什么才追得到阿女姐,成了我们村的姑爷呢?这里有几个曲折的故事,说来话长了。

  ☆、第十二章“巧追”

  天刚亮,山村还处在静谧中,一切都还未睡醒,突然间,一阵“咕!咕!咕!”的声音,好像是有人在说话,又好像是小孩学讲话,拿不准是什么声音,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阿女姐赶忙起来看,原来她房间的窗台飞来一只可爱的鸽子,只见它全身白色,只有脚和嘴喙是红色,红色部分很显眼,显得鸽子很干净,它的脚上绑了一样东西,阿女姐轻轻地捉住它,把绑在鸽子脚上的绳子解开,原来是一封信,也不是信,是一首打油诗,上面写着“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未婚郎,思女思到夜失眠,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天光亮。”,阿女姐不禁“哈哈”一笑,这就叫飞鸽传书?就传这样的无聊诗句?阿女姐把鸽子放开,想让它飞走,可是鸽子飞了一下又飞落下来信步走走,不肯离去,噢,原来,它是在等我回信吧?阿女姐赶忙草草地写了一张:“已经念了多遍。”绑到鸽子的腿上,它才“噗”地飞走。
  第二天,鸽子又来了,这回写的是“感谢姑娘叨念,在下不才,何德何能让姑娘你如此青睐?”。阿女姐一看,岂有此理,这不是乱占便宜吗?
  那只鸽子又是放飞不走,徘徊着,在等待她的回信,阿女姐便又草草写了一句“请勿自作多情”,就把它绑到鸽子的脚上,让它飞走。
  就这样,一来二往,鸽子每天都准时来。鸽子有时候给阿女姐带来的是一首诗,有时候给她带来一个笑话。
  开始,阿女姐是当场草草写一句回信,后来变成早早把信写好,等待鸽子一到,就交换。看鸽子传信,成了阿女姐的头等大事,在每天等待鸽子到来的片刻,阿女姐都会想“这回鸽子会给我带的信会是写什么内容呢?”觉得无比有趣。但她一直没有跟别人说过这个秘密,她姐姐的房子不在一起,离的有点远,这个秘密就她一个人知道,有时候什么困惑不解的事情,她也写上去,对方好像料事如神,帮她解决了一个个难题。
  有一天,鸽子会给阿女姐带来一封这样的信:“阿女,你这几天为何不开心了呢?我喜欢听到你的笑声。”原来对方是知道她的,还知道她叫阿女。
  阿女姐在信上说:“为什么你认识我,却不让我认识你呢?”
  对方回信说:“当你认识我的时候,就是我追到你的时候,现在还不是时候。”。
  这就是民兵排长炮制的”“作战计划”的第一步。
  原来,那天,“大货”向民兵排长讨教,如何追到阿女?民兵排长态度很冷淡,说:“老兄,俗话说‘竹门对竹门,木门对木门’,你这样不是竹门和木门对了吗?对得上号吗?你是个‘大货’,阿女是一个山区农家少女,我怕你新鲜劲一过,以后会嫌弃她呢,这事你得想清楚。”
  “大货”着急地说:“我是什么大领导?我也是山村的,我怎么会嫌弃农村人,大家都是人,我有什么呢?只不过我是在县委工作,其实我一直打算找个农村人,找一个可以孝敬长辈的老婆,我不打算找个城市人,农村人和城市人不好沟通,我不会跟城市人相处。”。
  民兵排长又加重问一句:“是真的吗?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我真是一直这么想的!”“大货”坚定地说。好像要举起手来宣誓要表达什么决心似的。
  “那就好。可是,就算你不在乎,也未必能顺利地追到阿女。”民兵排长还是淡淡地说。
  “为什么?”“大货”着急地问。
  “不为什么,因为阿女的家庭背景有点复杂,并且,她很有个性,追她的人很多,你不一定能追得到她。”接着,民兵排长把阿女的家庭和阿女姐的性格做了一番介绍和分析。
  原来“扛回来”以前不叫“扛回来”,平时也很少有人叫她“扛回来”,一般是叫她阿珊,我们叫她阿珊姐,她是阿女姐的姐姐。叫“扛回来”只是民兵排长一时对她的称呼,他是为了想跟“大货”表达某事的特征才这样称呼的。我们村一直很忌讳乱给别人起花名,谁要是乱起乱叫别人花名,是要被长辈责骂的。
  阿珊姐长着高高的个子,有一米八高,从小她就像一棵上足了水份和肥料的树,呼啦啦地长。有一天,她母亲失足落水,他父亲下水救人,两人一起上不来了,丢下了她两姐妹,阿珊姐比阿女姐大两岁,年纪虽小,但比任何人都懂事,她做姐姐又做妈妈,爱宠着她的妹妹,供她读书,让她一直读到高中,阿女姐虽然自小失去父母,但在姐姐的宠爱下,幸福地成长,也养成了开朗张扬的性格。村里人对阿珊姐小小年纪就支撑家庭抚养和培养妹妹的行为表示敬重,但她的另一面,却被人嘲笑,也许是从小没有父母教她,她有点死板、不开窍。
  阿珊姐因为长得高,不断地有单位看中,比如有一次被县上的篮球队看中,想招她为篮球队队员,但阿珊想到要照顾妹妹,就牺牲了大好的机会,一次一次地推辞了,没有去。
  这一次,被县武装部破格录取她参军,想到妹妹也长大了,读了高中就可以放手让她自食其力了,她也就不再推辞,向着她美好的前程奔去了。那天,她戴着红花,全村人敲锣打鼓欢送她。一直敲锣打鼓送到大队,送到大队以后,又由村里挑选出几个年轻人继续敲锣打鼓送到公社,又从公社送到县委,经过再三体检,她的身体都没问题,已经领了军装、行里和日用品,可是,准备上火车之前,她突然发高烧,就被截拦下了,人家不要了。过了几天,村里人见她穿着军装拿着行里回来了。她可能去到县里说了几天普通话,回来就习惯说普通话了,人家问她:“什么时候回来的?”她回答说:“刚回来!”我们本地话说“刚”和“扛”同音。对方听了大吃一惊,说:“扛回来?什么病啊?这么严重。”她正好说:“发烧!”。当人们弄清楚原委,这句话便变成了经典笑话,村里人都说去当几天兵回来就不会说家乡话了?有什么了不起啊?“扛回来”就暗暗地变成了她的外号,偶尔被人称呼。
  有一次,人家介绍一个小伙子给她,去约会,她让人家等了老半天,可她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你来多久了?你是团员吗?”。吓得人家一转身就跑了。过后,那个小伙子气愤地说:“听这句话,就知道她少一根筋,自己迟到了不道歉,还问人家来多久了?还问是不是团员?是处对象又不是加入组织。”。
  ……
  民兵排长把这些情况都介绍完后,问“大货”:“这些,她家里的情况就这样,你觉得能承受吗?”
  “大货”笑笑,说:“无所谓,这并不影响。”
  民兵排长说:“看来你还是真有诚意。”然后,像一个指挥家一样沉思了一下,做出深沉的样子,对“大货”献谋策划说:“老兄,依我看,不巧追是不行的。”。
  “大货”说:“这巧追怎么追?还请你教教我。”。见民兵排长不说话,他又赶紧补充一句:“哎呀,说真的,我这个人没用,见了小丫头就出汗!”。
  民兵排长扮了个鬼脸,说:“这事难是难,但要会动一点心思。第一,女孩子不是喜欢浪漫吗?你得在这方面下手。第二,依我看,你得跟她的家长套套近乎。至于阿女,你可以先把她掠在一边,这种事急不得,你越是讨好她,她越傲气十足,索性,先给她来一个凉拌,要先让家长喜欢上你了,等家长那一关攻破了,这事就有谱了。”
  不一会,“大货”又忧心地说:“不妥!不妥!你所谓的家长就是她姐吧?她姐还没有结婚,她误会我了怎么办?我这么做岂不是一脚踏两船?”民兵排长语重心长地说:“相信我,相信我,把心放肚子去,不会有事的,她姐那性格不会喜欢你!”看着“大货”半信半疑的表情,民兵排长又一次拍拍胸口保证:“不会!相信我,真的!没有事,放心去做,一切有我。”
  “大货”拍拍民兵排长的肩膀,无限感激说:“兄弟,有你这个诸葛亮帮我,这事就指日可待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哪门(方言:什么)都不用说了,千言万语,汇集成一句话:谢谢你!”。
  第二天,“大货”由民兵排长安排,从原来的生产队队部搬出来,住到六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