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六零美满人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辈子加起来都有四十多岁的云子桐当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连连点头,捂着小嘴巴表示谁也不说。
  密室里面有一个巨大的书柜,上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基本上都被保存的很好,偶尔有破损严重的都是古籍,即使保存没那么好,也是很珍贵的,说不定就是仅存的孤本了。另外,旁边角落里还有三个漆了红色油漆的木箱子,每个箱子都有一把小巧的龙凤呈祥的广锁锁着。
  本来云子桐还以为云家有那么多的书籍留存,会是书香世家呢。后来才从老爷子的口中得知云家并不是书香世家,恰恰相反,云家是个暴发户,从老爷子的爷爷开始发迹,后来举家搬迁至上海。
  老爷子的爷爷和爹都没什么文化,但老爷子却从小就被要求好好学习,做个文化人,不仅给买了很多用得着用不着的书,而且还很时髦的让老爷子接受中西方两种教育,后来又给老爷子娶了个书香门第出来陪嫁了很多书籍的媳妇儿。
  以致后来即使战乱波及上海,损失了很多家产,但还是有大量的书籍留存,等到老爷子决定做一回爱国人士,就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给了当时还弱势的共党,之后就带着媳妇儿和年纪还小的儿子回了老家,同时带回来的就有那些书籍,小部分现钱以及媳妇儿的其他陪嫁。
  等老爷子找到了书就把门又关上,让云子桐坐到小书桌配套的小凳子上,自己也坐好,开始一句一句的让云子桐跟着念,然后一句一句的解释其义,又怕云子桐坐不住,准备每半个小时就休息十五分钟。
  但实际情况让老爷子很是惊喜,云子桐没几天就把三字经背完了,不到一个月把三字经的吃透了,当然这还是云子桐不着痕迹的慢慢有意识的展现学习成果的结果。而家里其他人也在知道这个情况后个个都把云子桐夸了又夸,直把云子桐这个装嫩的老家伙夸得羞红了脸。
  后来,老爷子就另外又给云子桐加了书法的课程。前世云子桐当庶女的时候因为当宰相的爹写得一手好字,做儿女的即使是为了多得点爹的青眼也得拼命把字给练好了。当时云子桐练的是簪花小楷,高逸清婉,流畅瘦洁。而现在老爷子自己练的是柳公权的柳体,柳体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不大适合女孩子练。正好家里的藏书中有一本褚遂良的《阴符经》仿作,虽不是真迹,但字迹婉畅多姿,拿给女孩子当字帖练书法再合适不过了。
  即使换了不熟悉的字体练习,有之前十来年的练字经验打底,在云子桐刻意放缓进度的前提下,看着墨迹还没干的练字纸上清秀的字迹,还是大大出乎了老爷子的预料。就拿老爷子自己小时候的练字经验来说,要写到这种程度怎么也要连个两三年吧,可孙女儿才练了不到一年。要不是现在时局不稳,环境动荡,老爷子恨不得去外面好好宣扬宣扬有个这么出色的孙女儿,因此本来就喜欢孙女儿的老爷子更是对孙女儿有求必应。


第四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
  再长大一点儿,云子桐能自己自由进出密室之后从书柜上翻出了一本绣谱,就跟家人说了想要学习刺绣,家里人想着家里条件不错,也不需要女儿家自己做衣服穿,没必要家中的宝贝去吃学刺绣的苦,特别是老爷子,以前在上海可是听说过不少绣娘年纪轻轻就眼睛看不见了。
  但云子桐觉得刺绣能静心,上辈子就通过刺绣挨过了好多不顺心的时候,毕竟当时是庶女,还没有亲娘照顾,即使不开心也不能表现的面上,只能自己默默忍受,也练就了不俗的绣技,刺绣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多的成为了云子桐习惯的一部分。因此,有机会再把这个习惯光明正大的展示出来,这次的学习是必须的。
  云子桐坚持要学,也没见她戳到手,每天的练习时间也不久,反正也就浪费点布啊,线啊,就随她去了,女孩子会点针线活也是好事。
  于是,等不久之后,全家人都收到了云子桐自己绣的礼物,给老爷子的是绣着松柏的荷包,给爹的也是荷包绣着玄武龟,给娘的是绣了兰草的手帕,给两个哥哥准备的是绣了墨竹的书袋,因为时代环境的关系,都选了不怎么惹人注意的颜色。虽然东西各不相同,却都活灵活现,这令一家子都十分惊叹云子桐的天赋又暖心于云子桐的孝心。
  迫不及待的,第二天纷纷悄无声息的带上云子桐送的礼物,出门默默得瑟去了,连老爷子也都去了工厂里溜达了几圈,逢人也不明说,就是笑。有眼尖的人注意到问起,一家子的回答瞬间同步,都轻描淡写的回人家,是孙女儿(闺女儿、妹妹)练手绣的。哈哈,这也得有人信啊,谁家练手的都能这么好看。不过云家人也不在乎别人信不信就是了。
  在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大人们还好,能克制心里的欲望,毕竟县里也不是谁家都像云家那样负担小的,很多人家两三个工人的工资要养活家里十几口人,就那点布票,给衣服打补丁可能都嫌不够,哪里还有多的布头来做这些,家里的婆娘也没这个绣技啊。
  而小孩子们哪管这些,特别是家里受宠的,看见云家兄弟的书袋都回家嚷嚷着要,有些家里稍稍好一点的,被闹得没办法了就只能忍痛凑点布出来,让家里针线活好一点的再给绣点简单的花样,当然这花样跟云子桐的肯定没得比,但好歹把孩子给糊弄过去了。
  那段时间,学校里孩子们都以自己有个绣花的书袋为荣,云家哥俩算的上引领了祁水县六十年代校园的流行风潮。
  还没等这风潮过去,云子桐就到了可以上学的年纪,第一世的云子桐不是学神,但好歹也是个小学霸,虽然中间隔了二十来年,但怎么说也是可以轻松碾压周围一票人的,由此开启了跟一般学生有所不同的校园生活。
  时代所限,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家里孩子又多,很多家庭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学,这就涉及到选择的问题,即使明面上规定男女有一样的受教育权,但由于华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时候能上学的大多是男孩子,女孩子能上学不是家里条件好,就是在家里受宠爱。
  一开学,因为长得甜美可爱,穿着整齐干净没有补丁,在一群脏兮兮的小不点儿中格外的引人瞩目,除了极个别嫉妒心强的女孩子,云子桐普遍受到喜爱,尤其是男孩子,虽然还小,可追求美好的事物是人本能的追求。
  再加上有两个是学校风云人物的哥哥一起上下学,云子桐入学的生活可谓顺风顺水,刚开始,平时除了上课时间,基本周围都围满了小孩子请她一起玩游戏,不过她可受不了像其他真正的孩子那样过家家,玩泥巴,丢沙包,总是不着痕迹地拒绝,渐渐的邀请的孩子就少了,她的耳根子也清净了不少,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的你言我语,一群孩子杂乱的说话声全加起来也许会比一百只鸭子的叫声还令人难受。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即使这个学生不太活跃也不会改变既定的结果。
  在一次次满分的考试成绩中,云子桐不参与其他孩子们的活动所引起的不满渐渐消散,慕强心态,孩子们都开始崇拜她,老师也很喜欢她,慢慢地校园生活就开始变得相对自由起来,只要保持好学习成绩,上课期间也可以看点手抄版的古籍,扩大自己的知识积累,杜重复学习已知知识点浪费时间。
  就在云子桐的校园生活刚进入正轨的时候,在原来的世界的历史中比较动乱的时期在这个时空同样的时间段重复上演。
  随着这阵风潮的袭来,云子桐明白原来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将一去不复返,不管是自己的穿着,言语,还是行为都要注意起来,她在看的手抄版古籍也必须转明为暗,不仅给书包上一层严密的教科书外壳,而且为了避免被人不小心看到书里的内容以此为由来高发她,她一到课间就避到去人少的角落看书,跟同学间的交流越发的少了,除了和哥哥们一起上下学,平常都是独来独往,同学们对她的行为也慢慢习以为常,因此一直没人发现她看的书并不是真正的教科书。
  人老成精,云子桐从原有的记忆里得知的事情,老爷子已经从蛛丝马迹里察觉到了此次的不同寻常,因此,已经让全家人换上了打上补丁的衣服,平时都随手拿着红宝书翻阅,一切引人注目的事情全都杜绝,使一家人平稳的度过了这个时期。
  在这期间,除了云家人,没有人知道云子桐把家里收藏的她感兴趣的古籍都看了一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存储量。而且,她每天坚持练字,把褚遂良的楷书与前世练的簪花小楷结合起来,形成拥有自己风格的独特楷体。


第五章 下乡
  时光如白驹过隙,骄阳似火的六月,万里晴空飘着点点白云,没有一丝微风,知了在树上不知疲惫的叫唤,吵得人无端感到心烦。
  这个时期的高中实行两年制,念完高二就毕业了。祁水县县中学里正在举行着可有可无的毕业典礼,因为基本没人把心思放在这个走过场的典礼中,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为接下来的人生而感到烦恼。
  现在是76年,知青下乡还在继续,但都已经知道下乡下乡容易回城难。不像头几批知青不知具体情况,就凭着一腔热血下到农村,最后却受不了农村生活,个个都削尖了脑袋想回城。所以都想避免下乡,有关系的找关系,没关系的最好就是顶父辈的职,有了工作就不需要下乡了。
  也许是台上的老师也知道学生们心不在此,匆匆讲了几句,发了毕业证书就让大家都回去了。
  “云子桐,你不下乡吧?之后去哪里工作?”一个暗地里喜欢云子桐但一直没敢表白的男同学叫住云子桐问到。这个男同学已经通过家里的关系免去了下乡的名额,认为以云子桐的家境肯定也不用下乡了。现在问清云子桐的工作地址希望能在毕业后和云子桐多多来往,把学生时代男同学公认的女神追到手。
  “不,我下乡。”给予回答之后云子桐掉头就回家了,也不管男同学接下来是不是还有话说。
  十五岁的云子桐因为基因好,营养也充足,已经有一米六五的身高,一头黑亮顺直的长发披在身后,五官精致,特别是一双杏眼,总是水汪汪的,看人的时候十分专注,身材凹凸有致,又因为古代的经历,气质淡雅。
  在总体营养不良又小家子气的女同学中显得鹤立鸡群,对一群血气方刚的毛头小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时不时的有男同学对云子桐示好,而刚刚那个男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可惜云子桐芯子里是个老阿姨,怎么会看得上毛头小子呢。在二哥云子杉没毕业之前,云子桐都是同二哥一起上下学,二哥对那些觊觎妹妹的野小子防范的很紧,有事都是二哥提前给处理掉了,等二哥毕业后有心无力了,就常常叮嘱妹妹,这些野小子靠不住,而且你还小,不急着处对象。
  “爷爷,我回来了。”沿着青石板路回到家,云子桐就看见老爷子坐在院子里那颗有着上百年历史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下乘凉,桌上还放着一壶早上煮好的陈皮茶,十分悠闲。
  老爷子见乖孙女儿回来了,脸上不自觉的就露出了微笑,眼角的细纹也加深了不少,又连忙让她坐下,喝点凉茶消消暑,外面这日头也太大了。又问起东西收拾的这么样了,要带的东西备齐了吗,不久就要下乡了,虽然下乡的地点不远,还有人照顾,但孙女儿从小就没离过家,年纪也小,还是不放心。显然,老爷子已经忘了,不说大孙子已经在这个年纪去遥远的人生地不熟的边疆当兵去了,就是二孙子也是相同的年纪下乡,却从来没关心过,还说男孩子就该去吃吃苦,锻炼锻炼。
  是的,大哥云子松从小的志愿就是去当兵,在家的时候每天都锻炼身体,还从当时几年都难得回家一趟,在边防部队当营长二舅舅张拥党那里学了点拳脚功夫。因为家里要求必须高中毕业,因此等高中一毕业云子松就迫不及待的参军去了。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绝大部分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吃不上饭了才去当兵,这些人能有多少文化,作为高中生的云子松想去当兵理所当然的受到热烈欢迎。
  可作为娘的张翠芬当然舍不得,已经有个让人担心的二哥,还要加一个自己的儿子嘛。可母亲哪里犟得过孩子,最后只能妥协,但要求必须去他二舅舅所在的部队,也有个照应的人。而这一走到云子桐高中毕业已经七年了,中间也就回来过一次,待了没几天就又走了。
  二哥云子杉也在高中毕业后就下乡了,虽然当时云父已经是县里公社的主任了,但因为红卫兵的存在,以及虎视眈眈想要上位的其他公社干事,不想让爹利用职务之便,还可能连累全家,放弃了留城的打算。好在下放到哪里还是有操作空间也不引人注意,就去了姥姥家所在的白溪村,有姥爷这个村长在,不说能多轻松,至少不会让人欺负了去。
  在风声鹤唳的这几年中,云家一家子就占据一整个院子的情况令人侧目,要不是老爷子当初捐的那批财物,让云家打上了红色的印记,县委那里也是挂了名的,而且前几年云子松还去参军了,干的不错,短短几年就已经是营长了,云家早被人打成走资派家破人亡了,哪还能像现在这样不仅保住家产,全家人还毫发无损。
  有了这血淋淋的例子,轮到云子桐的时候,即使云子桐知道现在已经是黎明前夕,按照历史进程,明年冬天就能迎来相隔十几年之后的再次全国高考,但还是不敢冒险,说服老爷子和爹娘,跟二哥一样,选择下乡去白溪村度过这段疯魔时期的最后时光。
  。。。。。。
  今天是云子桐在家的最后一天,明天就要下乡了。
  晚上,云母把老爷子悄悄从黑市里买来的三斤野猪肉全做了,还掺了些娘家送的黑木耳,做了顿芳香四溢的红烧肉,还拿出之前舍不得吃的腊肉蒸了鸡蛋,闻着就直流口水,再抄了碗土豆丝,算是为云子桐践行,去了白溪村,要再想吃顿好的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饭桌上老爷子云父云母还直叨叨,让云子桐能用钱办的事就花钱,别舍不得,想吃什么想用什么那边没有,就跟让人给家里带信儿家里,让云父给送过去,有什么干不了的就让你二哥做,不然就找你姥爷舅舅帮忙,家里有时间就会去看你的,真受不了就不要硬撑,家里给运作运作回城来。
  云子桐本来就是不想给家里添麻烦才决定下乡的,之后再运作回城还不不如不下乡呢。虽然前前世前世都生活条件优越没干过农活,但怎么说也经历的多,心智坚定,真要吃苦也能咬牙坚持,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广大的农村劳动人民不也一样过日子,干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而且离家也不远,像二哥不也时不时的回趟家来嘛。


第六章 白溪村
  第二天清晨,云家人提着大部分都是吃食的行李刚准备出门送云子桐去知青办等村里来接知青的人,就看见一个长相俊朗,人高马大,穿着白衬衫黑裤子,踩着军用跑鞋,年约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往自己赶。
  “二哥,你咋这时候回来了?”原来这个年轻人是云子桐的二哥。
  “二哥可是知道你今天要下乡特意向姥爷请命来接你的,顺便把其它要去往白溪村的知青也一并带回白溪村,看,我还特意穿了白衬衫,在农村干活可穿不了这个,一有动作就弄脏了。”云子杉委屈的眨眨眼看着妹妹,作为一个疼妹妹的好哥哥,这么重要的日子怎么会不来接妹妹呢。接着又对其它人说,“爷爷,爹,娘,你们不用送小妹了,我接小妹走就行了,还要去接其它人呢,我们就先走了。”主动拿过妹妹的行李,拉着云子桐的手就走了,云子桐连再见都没来得及说。
  还站在原地的老爷子,云父,云母,心里的不舍之情还没说出口呢,就只见得俩孩子消失在拐角的背影。
  这个时候的县城区域范围并不大,仅有1000多户人家,还没有像后世那样,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市区范围急速扩大,周边的村庄都被规划进城区范围,所以各处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云子杉带着妹妹沿着大路又拐了四个弯,很快就到了祁县的知青办。
  知青办是一座五间并排的平房,平房的一侧墙面上刷着“***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而平房的前面则有一大块空地儿,空地儿上已经站满了人,都是大约十七八岁的青年,最大的也不会超过22岁。这些人或站或坐,从很远的地方背分配到祁水县这边儿来的,大多带着大包小包满满的行李,就如云子桐只带了一个大包裹一样,附近县城或者本县的基本也只带了少量的行李,这些夹杂在一起就显得熙熙攘攘,再加上一些人相互询问,了解情况,不同的声音交错,场面很是混乱。
  见状,云子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