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才算是彻底灭亡。可神奇的是,卫国的后代即使这么惨了,依然没泄气,后来依然建立了卫满朝鲜!
这样一个国家出来的人,(哦,连晋跟着赵穆的时候卫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你说赵穆能信几分?还臂膀?阿玉觉得,这是相互利用还差不多,毕竟谁让卫国原来的疆域就在邯郸附近呢,即使灭了过,这样一个剑客,还是个仪表,学识都不错,明显属于贵族的剑客,卫国人脉总是有的,有助于赵穆在赵国当间谍对吧。
果然,在墨家的调查中(注意,这会儿卫国还没被灭。)连晋确实出身很不错,虽然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风雨飘摇,可作为小贵族家的嫡子,父亲是官员,家中经济条件不错,自小学剑,天分不凡,已经有了红缨公子的名号,故而颇有些心高气傲。这样一个人,也怪不得后来在和项少龙争斗中如此的骄傲了。他的出身,他的才学,和来历莫名的猪脚比,他有理由骄傲啊。
“阿玉,你调查这个人干嘛?才十岁出头的孩子,难道你要收这个弟子?这样的贵族出身,可不缺先生,未必能来咱们这里。”
墨家帮着调查的弟子见阿玉看的仔细,心下有些不解,虽然这个孩子确实看着挺不错,可光看这性子,也不像同他们一路的,这是干啥呢?
干啥?干啥阿玉不能说啊!所以他只能一边笑了笑,一边摇头,说道:
“不过是想见微知著罢了,魏国对这小小的姬姓卫氏可没安好心,想看看他们能撑几年,如今看……灭亡不远了,固然卫王还算不错,可臣下却不堪重用啊,看看,一个个的,送弟子去别国求学这是为什么?后路留的太明显了。他们自己都不看好,还能指望谁?”
“卫国?”
阿玉这么一说,那墨家弟子也是一愣,随即看向那张纸的眼神就有些恍然。若是以前,或许这又该是他们墨家出人出力,还不得好的时候了吧。是啊,他们拼命想要维护弱小,可这些弱小……算了,不说这个,现在这样也挺好,最起码他们不用为了大义,平白为这些不值得的送命了。
看,墨家也不再是以前的墨家了。
第226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0
还只有十来岁的连晋目前还正年少轻狂; 牛家村的真嬴政也还是奶娃,就是后来剧情最初主线聚集地的乌家牧场也正忙乎着稳固地位,连营救朱姬母子的事儿都还没成为目标。哦; 也是; 目前嬴异人才刚回国; 自己都没站稳脚跟; 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指示送到赵国对吧,这个很正常。所以喽,在摸清楚了情况之后,阿玉的生活又恢复了几分平静。
对于他来说,如今更重要的是将学堂办好,将更多实用的东西推出去; 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实惠。比如精耕细作的方法; 比如提高产量的渥肥技巧; 比如踏碓的使用,比如织布机的改良等等。没亲手制作出一样; 他就会一边用来教导弟子; 一边提供给墨家,好让这些东西能更快的推送到全天下。
什么?这会不会提高了赵国的国力; 以至于秦国将来一统天下难度加大?有墨家这遍布全国的网点在,你觉得这帮子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天下为公的道德圣人能只局限于赵国一个地方推广?怎么可能。看看近来越来越多的墨家子弟往来各国; 频繁交流就知道,哪怕是在最边缘的国家,那墨家也从没放弃过开拓; 这样的一个一心辅助最底层百姓得组织,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推广到每一个地方。
更不用说阿玉在一开始,就已经和钜子等墨家人有了共识。若是真的要选一个合适的国家,一统天下,结束战乱,那么他们也必定是要选一个最怜惜民生,最符合他们兼爱理念的国家来辅助,而这选择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看阿玉这些东西送出去之后,各个国家的上层重视的程度。
凡事重视民生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器物的好处;而凡事在第一时间就以官府力量来支持这些器物的推广的,必定怜惜民力;而重视民力的国家,自然百姓日子过得更好,国力也就更强,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越高。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你那些田地间的法子且不说,没有一二年,没有对比,未必能立马让人重视。不过这踏碓……确实是个巧方,往日提水也曾用过桔槔,哪曾想,这东西改一改,居然能比木杵便利这么多,如今舂米可是方便多了,秦玉啊,你这是一下子让城舂旦的刑罚都没了用处了。”
和秦玉越来越熟悉的钜子,每次到这边附近,就会来阿玉这里走动,甚至借宿吃饭,半点客气没有,也正是因为这样,阿玉做的任何东西自然也逃不脱这眼光犀利的老头的围观,若非这会儿正是和墨家合作,而墨家的匠人也确实手艺不凡,让阿玉补充了不少这个时代的特色工具知识,弄懂了不少往日有些模糊的工具用途,他都恨不得将这老头赶出去。
哪有这样的,每次只笼着袖子围观却半点忙不帮,嘴上还要叨叨叨的指点评价,这很让人心情烦躁好不。阿玉有心想说,刑罚什么的和他有什么关系?可转头一看那老头满脸欣慰的表情,这冲口而出的话就又咽了下去。
虽说“舂”一直都是作为一种女性囚犯苦刑在使用,可事实上局限于工具的匮乏,这个时代,每家每户每日舂米也依然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富贵人家是仆妇在干,而贫民人家,则是家中壮年妇人的活,而若是家中人丁稀少的,那么老弱便是这一项工作的主劳力。不知道牵绊住多少的人力资源。
往往每日早期开始舂米,一个人一两个时辰,才能舂出一家人一日的粮食,若是人多,许是要整整一个上午。这种费时费力的工作不知道让多少妇人手臂劳作过度,不到老就做了病。也不知道累坏了多少老弱妇孺。
而如今呢,这么一个踏锥,像是阿玉这里,连年纪最下的孩子都能轻松的操持,一边做活,一边还能空出手来,摇头晃脑的背书,轻轻松松的就将活干完了。节省了多少力气,多少时间。
钜子从这一个小小的东西上看到的,不是那些刑罚的减轻,而是天下百姓生存的便利,也难怪如此欣慰高兴了。
“有了这踏碓,孩子就能干这些活计,那多出来的人手,自然就能去田地里帮忙了,而多了这些帮忙的,田地自然种植更好更快,而这余出来的时间,家中壮劳力还能去外头做点散活挣钱,如此一来,这日子自然会过得更容易些。这法子好啊,真的好。”
看,是吧,到底是钜子,作为天下墨家的领袖,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些关键。看到了器物便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催动。
不过这家伙怎么不说他改良的织布机?这也是好东西好不,虽然因为不敢太超前,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下,可这怎么也能让织布的速度增加三分之一,这是何等的伟业?最起码在这个布都能当钱使的时代,让百姓多了出息不是嘛?阿玉如此想,自然也如此问,对于墨家人,你越直接越好,如今阿玉也算是摸到了和他们交往的技巧。
“织布机啊,呵呵,秦玉啊,好是好,可你看,这织布机……百姓人家,有几家有的?便是缴纳税负,也多是直接上缴丝麻线,真正在织布的,还是那些商户,那些大家,百姓?唉。”
钜子这么一说,阿玉猛地就是一愣,是了,他忘了,这个时代可不是后头,织布交税好像……南北朝时候有了没有?木兰辞里有织布,在往前呢?反正他三国的时候好像也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织布机的,要这么说,这会儿还真不是什么普及的东西。
不过这事儿既然到了他手里,自然不会再是以往的路子继续了。阿玉很有信心的对着钜子说到:
“织布机改良了,那就需要更多的丝麻,而丝麻要的多了,黔首们自然挣得也多些,等着他们攒的多了,难道会不想要织布机?等有了织布机,那这出息还能没指望?或许这需要一点时间,或许最初利益依然属于中上等的人家,可咱们一步步来,总能做到的。不管是杂家兼容并蓄,造福天下,还是你们墨家的兼爱大同,哪一样是容易的?哪一样不需要时间?何必这样没信心。做永远比不做好。”
阿玉这话倒是也没错,最起码钜子听了很有道理。一边点着头,一边走过去将阿玉的那一台最为示范的织布机摸了几下,感慨的说到:
“你这话说的倒也是,很多事儿急不来,也急不得,这样慢慢的来,总有变好的时候。最起码如今有了木屋,有了火炕,贫苦人家的日子已经在改变了,若是再能继续引到一二……秦玉啊,上次听你说知行合一,实用为上,还不觉得,如今再看这些东西,杂家……在这一点上确实做的比墨家更彻底,想的也更周全。行了,既然你这么说了,也有了计划,那咱们就继续努力,这东西墨家人手帮你往外推,希望能早一些看到这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吧。”
钜子在阿玉这里又蹭着吃了几顿好肉,和阿玉交流了一下各处的消息,推广的进度,和各国目前的态度等等,随即就继续动身往各处去了。作为钜子,在如今墨家忙碌的档口,在兴盛的希望唾手可得的时候,那是怎么也不可能清闲的,不说什么以身作则之类的话,只说阿玉这些东西的推广,就很需要他各处把把关,免得有什么脑子不好的,或是墨门中的败类,将这好事儿搞成了坏事儿。
比如收钱啊,卖方子之类的。别以为这样的事儿没有啊!不然电视剧里那曹秋道的杀手组织怎么来的?就善柔这样的,这会儿只怕已经开始被训练了吧,这足可说明,这时候墨家的有些野心家们,已经在玩明暗两套把戏了。
你要说这样的人钜子半点没察觉?这怎么可能。前头也说了,墨家收人其实很讲究,既然讲究,那自然不可能齐国什么的,就没钜子的心腹信人在,只要有这些人,他即使不能知道全部,大致的情况总能估算出一二的。往日没细究那是因为他掌控力度不够,实在是有心无力。可如今呢?因为帮着阿玉推广木屋等各种技艺,各处的墨家弟子交流频繁,人员也开始壮大,加上百姓中的名声开始上扬,他的支持率也在一点点的恢复,如此一来,解决这些事儿自然也有了余力。
作为一个横跨七国组织的老大,还是掌权多年的老大,有了余力,怎么解决隐患那是一种本能,都不用阿玉透露什么消息,他自己就能顺着线索将内部的不安定份子给揪出来。关于这一点,阿玉还是很相信的,所以即使听钜子说,近来会去各国墨家分部走走,也没多说什么。
“此次去,正好将各国的事儿在汇总一二,你说的人丁,税赋,常备兵丁,官员贪腐……唉,好在如今有这些纸张可用,不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记录了,那竹简……”
“停停停,知道你的意思,赶紧的,这是新作的,拿走拿走。你在多来几次,我这就是做的再多,也不够你们墨家的人用了。”
“这是什么话,怎么会不够用?看看,我墨家的人不也在帮忙干活?这里头本就有我们一份才是。”
“钜子,你这般的年纪,总是和我这小辈如此胡搅蛮缠……这是欺负我年少不成?”
“哪有欺负?不是忘年交,我如何总来看你?”
呵呵了,这老头如今是越发的皮厚了,难道我认识的是个假钜子?
作者有话要说: 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
踏碓:实用的踏碓是木质的,底部长木一端有一个凹坑,放入待加工的谷物,上部长木臂一端安装击锤,人踩踏另一端,使击锤冲捣谷物,脱去皮壳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阿奇是我CP 15瓶;古典的彩蝶 2瓶;
第227章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1
历经几世; 可以说也就是在这里,阿玉从不用担心人手不够,也从不用担心没人帮手; 墨家要文有文; 要武有武; 要手艺有手艺; 那真是,让阿玉的一连串推广计划完成的顺利的不行。
不过是两年上下的功夫,木屋已经在各处遍地开花,成了百姓人家普遍的居所,甚至还有些心思巧的,将这木刻楞里外再涂上一层泥什么的; 将屋子捯饬的越发的结实了。火炕这东西更是在北面普及开来; 别说是贫苦人家; 就是中上等的富贵人家,也免不得起上一二。甚至因为需求上既要保暖又要好看; 倒是还整出了不少的款式。让不少寻常小工匠人得了好。
至于踏碓这些; 那就更厉害了,根据墨家那边的反馈来看; 即使有些国家的大臣们没怎么重视,也一样在普通百姓中间传扬了开来; 毕竟这东西成本太低,不过是一点子木头就能搞定,哪怕没手艺; 家里凑合着弄个也能用,自然普及的很快,织布机什么的,中小商户都快捧成发家致富的宝了。
而在这样的传播途中,各国的虚实也渐渐展露无遗。比如赵国,虽然占了个最先,可国家组织的却几乎没有,因为这会儿他们正在为人丁减少,北方防御艰难而头疼,没心思管这些。韩魏两国倒是有官员发现了这里头增强国力的可能,可他们这两个国家吧,和赵国都有一个软肋,那就是因为自家是大臣分了君主的国,所以在等级上,子啊对朝臣的控制上比其他几个国家更甚,以至于连着上下沟通都比别国多点弯弯绕绕,反应相当的额慢,至今还没定论。
东面的燕国更看中火炕,其他的有点无所谓,因为他们天气等原因,习俗上有些类似北面的胡人,倒也情有可原。至于齐国本就懒散,因为靠着卖盐就能日子过得不错,连种地出息都总是排在各国之后,所以这个国家的君主大臣连看都不带看。楚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地广人稀,天气也不算太冷,日子过得散漫着呢。
这么一来,很明显,只有法家治国多年的秦国,因为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更为注重实用的氛围,所以阿玉这些弄出来的东西在那里遍地开花,据说连秦国王室的内府都已经开始减少城春旦的刑罚,甚至墨家还有被请去研究用这踏碓处理铜矿的,可见他们眼光的不凡,政府效率的迅速。
甚至因为这些器物的实用性得到了证实,连阿玉推出去的耕种技巧,堆肥方法,也一并得到了重视。在得到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划出一部分官田来进行试验,这是其他各个国家都没有做的。从这一点上,秦国就已经获得了墨家弟子的好感。都不用阿玉说秦国一个字的好话,这些往来秦国的墨家人,就已经自发的子啊其他同窗中宣传秦国的效率和重视。而这种自己人的消息,显然比外头的人宣传一百倍都有用,渐渐的,墨家的天平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倾斜。
而随着这些的推广,一年两年或许感觉不深,可到了三年四年,差距就出来了,别的不说,就秦国那所有国家都知道的西北贫瘠之地,愣是种植出了比中原腹地还要高一成半产量的粮食。而阿玉那石磨的推广,也让那习惯了粟米的秦国,开始加重了相对高产的麦子的种植比例,全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地上升。
此外,因为踏碓的不断研发使用,用工具代替人力粉碎矿石也终于得到了运用,让秦国的金属制造也提升了产量,各种叠加之后,整个国家的国力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而这样的增长除了墨家的人和阿玉注意到之外,外头注意到的人有几个?老实说,底层的,关心农事等事儿的估计是已经有所发现的,可上层……对不起,他们看到的还是军队,所以关注度即使有,也很微末,并不太过在意,甚至还有些昏庸的臣子表示,人家有的,咱们又不是没有,怎么可能有什么差别。得,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能说啥?
对于这样的变化,阿玉的心里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亲自参与这样的历史进程他的心情激动是一定的,这可比三国的时候更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可真要说有多骄傲,那也没有,透过历史的迷雾,阿玉很清楚,在秦国实行法制并坚持多代之后,秦国本身就已经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更有底气成为天下之主,若非以一敌六需要的底气太多,一时不能奢望,天下估计早就有主了。更要紧的是,秦国运气好啊,三十六代君主,几乎就没几个不成器的,如此累积下的底蕴……也难怪最后这西垂大夫的后人能得天下了。
而说到这秦国国君……喏,阿玉这里就有一个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