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炮灰王爷奋斗史-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黛玉彼时正与迎春下棋,惜春与香菱在一旁观看。
  宝钗走上前去,道:“不是有问题要问林妹妹吗?怎么在这看起下棋来?”
  香菱不好意思道:“我比不得众位姑娘,哪里有那时间精力去学诗。”
  宝钗眼中一暗,看着香菱面容,心道可惜了这样的品格相貌。
  黛玉见宝钗进来了,也停了下棋,道:“宝姐姐,好好的王妃不做,你准备给谁说媒呢?”
  话这样说着,却拿眼睛去瞧迎春。
  宝钗指头去点黛玉额头,道:“你也就欺负你二姐姐老实,若换了探丫头,指不定怎么闹你呢。”
  黛玉拉着宝钗的手,道:“我才不怕她呢!”
  手指指了指迎春,帕子掩面偷笑道:“二姐姐在王府输了棋,如今整日拉着我下棋,快说说,到底是何人赢了她。”
  “狭促鬼!”
  宝钗见迎春面上一红,便阻止黛玉继续往下说。
  心里却盘算着,秦远的官职,是否能如得了贾赦的眼。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探春同为庶出,却嫁做了王妃,迎春的父亲,好歹袭着一等将军之职,怎么会任由女儿嫁于身份都不明朗的秦远?
  冬去春来,记忆的长河里留着太多无奈的碎片,转眼到了二公主远嫁北疆的日子,宝钗对于天家无情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新帝病重,自然是起不来的,太上皇领着后妃,将二公主送离京都城外,便回了大明宫。
  南安太妃与北静太妃托病未出,探春照料水晏,亦未出现,宝钗与其他王妃诰命们跟着太后,去送二公主。
  天家子嗣,成器又成年的男子并不多,南安王水汷算是一个,宝钗作为南安王妃,严格算起来,也算是公主嫂子,宝钗又在太后宫里伺候过一段时日,颇得太后欢心,因而太后也抬举她,众多王妃,太后与她说着话。
  谈及公主远嫁,太后一声叹息,再说不出其他,宝钗再瞧瞧其他妃子,除了公主的生母贤太妃,其他人面上的悲伤都是淡淡的。
  耳畔贤太妃强忍着悲伤的声音仍在继续:“公主大义,自愿远嫁北疆和亲。。。”
  宝钗低下了头,大义?不见得,她那日所见的二公主,分明是走投无路的心如死灰。
  后妃们仍在谈论,道强大如汉,也有公主远嫁和亲的先例,我朝这般做,也无可厚非。
  宝钗听了,一声轻笑,目光瞥向衣甲鲜明的兵卫围着的凤撵,心道,可惜我朝没有卫青霍去病这般惊才绝艳的将军,大破匈奴。
  凤撵上,二公主盛妆华服,神情木然,柔顺的眼睛空洞无神,染着蔻丹的长长的指甲有一下没一下地刮着暖炉上面的画。
  撩起凤撵上的纱幔,长长的送亲队伍一眼望不到边,北静王的军队在前方开路,羽林卫紧跟其后,围绕在凤撵周围的,是锦衣卫。
  二公主空洞的眸子动了动,又瞧到了那个身着飞鱼服的男子,他骑着马,腰间配着绣春刀。
  公主又放下纱幔。
  到了晚间,太监一路小跑来宣,左立微微回头,冰冷的目光瞧着黑暗中华贵的凤撵。
  太监恳求道:“统领,您就跟我走一遭吧,左右公主都是要嫁到北疆的人了,余生能不能回转尚是未知。。。”
  左立缓缓来到凤撵旁,宫女太监们无声退下。
  冰冷的月色下,寿宁公主换了一身素衣,远远瞧着,不像是出嫁,更像是送殡。
  寿宁公主的声音淡淡的:“左统领,可否上前一叙?”
  左立静静站着,寿宁公主只得走到他的身旁。
  月色下,她突然伸出了手。
  冷月如霜,左立抬手挡掉,面具遮着的眼睛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
  寿宁公主长长的睫毛垂了下去,在脸上投上一层薄薄的阴影,她的声音依旧是淡淡的,听不出喜怒:“临到走了,我也不曾见过你的面容。”
  俩人静静地相对而立,过了半晌,她转身回了凤撵,夜风里,传来她的声音:“罢了。”
  左立瞧着她的裙摆拖在地上,染了些草屑,本就是浅色的布料,十分的显眼。
  他抬头去瞧月色,圆月是乡愁。
  他们分明是见过的,那年他还不曾带上面具,她还是小小的公主,她跟在太子身后,曾给他递过一方锦帕。
  宫墙深深几许,多少年少懵懂事,都被埋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日不动了。。。改天有时间了再补上

  ☆、筹谋

  嫁来南安王府月余,宝钗润物无声,悄然融入了王府生活。
  水晏是庶生子,自幼体弱,但丝毫不影响他在王府的地位,水汷对他极为看重,南安太妃对他恩宠有加,就连大明宫的太上皇与太后,也时不时地召他进宫。
  锦衣卫护卫的轿子自大明宫出来,一路到南安王府水晏的院子,宝钗极目望去,雕龙覆凤的轿子尽显天家气派,赫赫威威。
  轿子清早而来,晚间才将水晏送回,更有甚者,太上皇留水晏宿大明宫。
  这种待遇,水汷都不曾得。
  若非太上皇今日抬举六皇子,事事让六皇子代他出席,只怕言官弹劾水晏的折子早就堆成了山。
  宝钗自嫁了水汷之后,也经常留心朝政,太上皇这种行为,让她忍不住想起了汉武帝的分封制。
  藩王势大,削藩只能徐徐图之,像新帝那般急哄哄扬言断诸王的粮草的行为,只会引起诸王异动,群起而攻。
  而太上皇的这种手段,比新帝不知高明了多少个台阶。
  给了水晏一个空壳子的王,却没有任何任职,也没有任何封地,等时机成熟之后,将水汷的封地与兵力划出一部分给水晏,刀不见血,便解了藩王势大的局面。
  也无怪乎水汷看重水晏,却又提防着他。
  宝钗叹了口气。
  天家素来薄情,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手刃亲兄弟,更何况水汷与水晏不是亲兄弟。
  水晏与探春的院子里有自己的小厨房,平时与南安太妃她们并不在一起吃饭,账目也从不走王府的账,饶是这样,宝钗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
  探春怀孕了。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她死死的瞒下了这个消息。
  宝钗想起上一次见她时的情景,她的脸色蜡黄,她笑着解释说是水晏体弱,照顾他难免费心。
  南安太妃还感慨了一番,又让丫鬟送了一些大补的东西。
  如今看来,那些东西,多半是进了探春的肚子。
  探春不愿让人知道她怀孕的消息,宝钗也只做不知道,嘱咐了莺儿,让她去铺子里拿些上好的人参鹿茸,送到水晏院子里,就说是给水晏补身子用的。
  晚间莺儿来回,说探春很是感激,只是这几日身子不爽利,怕冲了王妃病气,等哪日身上好了,再来谢过王妃的药材。
  宝钗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
  文杏挑帘进来,又带回了另一个消息。
  文杏笑道:“王妃的大表姐,贾府的大小姐,如今晋了妃位了!”
  宝钗听了,微微一怔,新帝并非明君,太上皇现在并不放权,旁边又有六皇子虎视眈眈,新帝的皇位能坐多久,尚是一个未知数,此时元春晋妃,对于贾府来讲,未必是一件好事。
  宝钗虽然知道并非好事,但仍让莺儿备了一份厚礼,送到荣国府。
  次日早晨,秦远送来了水汷的书信。
  宝钗这才想起,原来水汷已经走了月余。
  江城离京城极远,水汷竟然只用了十几天时间,便赶到了江城,想必是那边的战事吃紧,一点也耽搁不得的原因。
  拆开书信,却不是宝钗所熟悉的极有风骨的行楷,字迹龙飞凤舞,不仔细辨认,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内容。
  宝钗瞄了一眼秦远,面色如常,看不出一丝端倪。
  宝钗心中疑惑,又看了一眼书信,恍然大悟。
  宝钗所见过的,是水汷左手写的字,如今这字迹,八成是右手写的。
  想想也是奇怪,左手能把字写的这般好,为何用了右手,写成了这个样子?
  宝钗心中疑惑,面上却是不显,提笔回信,墨迹干了之后,封好,交给秦远,让人送到千里之外的水汷手里。
  水汷收到信,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水汷手里捏着信,瞧着一旁的卫若兰笑的跟傻子一般,于是探头瞧了一眼。
  信上写的尽是一些家中琐事,最后一句,我有喜了,是让卫若兰大笑不止的元凶。
  水汷回想起来,卫若兰比他成亲早了一段时日,娶的是他的义妹史湘云。
  想起那个爽朗爱笑的小妹妹,再瞧瞧笑个不停的卫若兰,水汷不得不感慨,这俩人的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史湘云都有喜了,那么宝钗呢?
  刚成亲那会儿,他也没少努力耕耘,只是不晓得,这些努力有没有白费。
  水汷将宝钗写的信叠好,放在枕头下面,回头看了一眼卫若兰,仍在兀自傻笑,长腿一伸,踹了他一脚,道:“别傻笑了,明天还有一场恶战,赶紧睡觉。”
  卫若兰没有上战场的经验,水汷便把他安排到了自己身边,做了一名亲兵头领。
  至于其他被硬塞过来的浑军功的世家子弟,则没这么好的运气了,统统被水汷以在京城呆的时间太短,并不了解他们的才能的理由,统统塞给了太上皇派过来的神武将军冯唐。
  冯唐也颇为知趣,将那些纨绔聚在一起,由他自己亲自带领,一来不给水汷添麻烦,二来这些世家子弟出身颇高,也只有冯唐,才能镇得住他们不去惹是生非。
  与蛮夷的战争,陆陆续续打了月余,海水被染得鲜红,处处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味道。
  有些世家子弟承受不住,便整日里躲在军营里不再出来,也有些世家子弟被快速磨练,一点一点成为一个合格的军人。
  海边温差大,到了夜里,潮气侵蚀着各处。
  冯唐带过来的京城的士兵受不了这种天气,又加上水土不服,病倒了大半,而水汷带领的府兵,因为从小在江城长大,早就习惯了海边的环境,因而并未受什么影响。
  战场上刀剑无眼,有些将领惜命,从来只是坐镇中军,并不冲锋陷阵。
  而水汷不一样,背上箭囊装满了羽箭,手里的长枪被鲜血擦得锃亮,振臂高呼,带头冲锋,手指松弦,箭如雨下,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此消彼长,那些原来被蛮夷所占领的地方,不过月余,便被水汷收回。
  打了胜仗的消息传到京城,早朝上,太上皇狠狠的夸奖了水汷一番,说到底是虎父无犬子,南安王一脉,不愧为本朝的中流砥柱。
  传旨下去,重重的嘉赏了南安王府,又传书到江城,说很是欣赏水汷。
  水汷在江城浴血奋战,宝钗在王府多少有些悬心不下。
  书信一封封送来,潦草的字迹,力透纸背,却让宝钗安了心。
  若是水汷受了伤,字迹必然不是这样的。
  宝钗安心之后,曾说过的改善府兵与枭骑生活的打算,也被提上了日程。
  留小厮在府外小心打探,若遇到了合适的铺子有出售的,只管来回她。
  如此过了几日,皇天不负有心人,小厮来回宝钗京中待售的铺子,宝钗又让秦远去好生打探,斟酌之下,收了几个铺子。
  宝钗自幼受父亲教养,在商业上极有天赋,父亲去世之后,很多铺子也只是挂着薛蟠的名字,真正内里的生意,是由她在打理。
  未出阁之前,生意上面,要权衡各方利益,又要照顾兄长颜面,因而束手束脚,虽然铺子也有盈利,但到底受限太多,难以施展拳脚。
  如今不同了,自己的嫁妆,怎样做都无所谓,再加上外面秦远在打点,比薛蟠不知靠谱了多少倍。
  牛刀小试,收了几个铺子,按照宝钗的方法重新装修经营,薛家又有着商队,带来的尽是一些其他地方产的东西,到了京城,反而成了稀罕物。
  这些东西,与其找铺子销售,倒不如自己开几家铺子,也省的让利于其他人。
  薛母素来没有什么主意,只听宝钗一说,便满口答应。
  薛蟠听了,也是连连点头,让宝钗随自己心意去弄,赔了算他的,盈利了,仍是宝钗的嫁妆。
  宝钗莞尔一笑,道:“哪有这样的道理?”
  拉着薛母的手,道:“仍和哥哥供与其他店铺一样,四六分账。我再拿出一分给妈妈,权当我孝敬妈妈的茶水了。”
  薛母道:“好孩子,你说怎么样我都支持,只是你初次经商,便盘下了这么多铺子,若是赚了还好,若是赔了,只怕你向太妃不好交代。”
  宝钗笑道:“妈妈难道忘了,以往咱家的铺子,是谁在打理?”
  薛母听了,再说不出其他,任由宝钗放手去做。
  母女俩又聊了一会儿家常,薛母打发薛蟠出去,犹豫半晌,道:“前几日你姨妈过来,说是云丫头有喜了。”
  说着看了一眼宝钗平坦的小腹,道:“你与云丫头一个月头出嫁,一个月尾出嫁,她那有了好消息,你这可有什么动静?”
作者有话要说:  要不要揣包子呢,这是一个问题

  ☆、规劝

  “妈妈也太心急了些。”
  宝钗手里翻着账目,眉头微微皱着,道:“王爷领兵在外,我处理好他交代的事情,照顾好王府上下,这才是王妃应当做的事情。至于其他事情,等他回来再说吧。”
  薛母又想再说,皆被宝钗不着痕迹避过,话题很快又转到宝钗经营的铺子上面。
  宝钗择了个良辰吉日,几家铺子便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宝钗颇有经商头脑,从掌柜到小厮无不交口称赞,又加上有着王府这座靠山,寻常地痞无赖压根就不敢登门。
  铺子里布置典雅,东西又非常新颖,小厮勤快,掌柜和善,一时间门庭若市,生意颇为火爆。
  掌柜的每日清早送来昨日的账目,以及告知宝钗店里的销售情况,好让宝钗根据店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销售方针。
  如此过了月余,几家铺子慢慢走了上了正规。
  这日清晨,几家铺子的掌柜又来汇报昨日情况,宝钗抿了口茶,目光略扫过账本,道:“你们都是久浸商场的老将,若论起资历来,都是我的长辈。”
  掌柜们齐声道不敢。
  宝钗笑道:“我虽身为王妃,但也不过是一个出不得王府的妇人,纵然有再多的想法,也无力施展,以后铺子里的事情,还是需要多仰仗你们,你们所出的每一分力,我都记在心里,日后必然不会亏待你们。”
  宝钗的话一语三关,既点明了店铺为她一手双创,不过身为妇人,出门不便罢了。又点明了王府这个强大的靠山,京城各处都要给几分薄面。最后一句,又肯定了掌柜们的贡献。
  放下账目,宝钗又道:“如今各处铺子已经慢慢步入正轨,你们也不用每日来我这里。天气若好,也就罢了,若是不好,也太过辛苦,往后每十日来一次也就罢了。”
  掌柜们面有喜色,谢过宝钗。
  宝钗又道:“若在外面遇到了难事,只管去寻秦统领,我舅舅如今也卖他几分面子,他在京城有他自己的法子,也算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简单的几句话,连敲带打,却又许于重利,让掌柜们顿生敬畏,收了轻视宝钗之心。
  有着王府的靠山,王妃又是一个对商场颇有见解的人,又极知分寸,待人又和善,还有什么不遂心的?
  当下掌柜们纷纷表忠心。
  宝钗听了,一一相谢,又聊了一会儿,让莺儿亲自送他们出去。
  宝钗贵为王妃,每月都要与南安太妃一起进宫拜会太后,闲暇时间,便去瞧一瞧元春,如此几次,便与原本不怎么熟稔的表姐元春慢慢也熟悉起来了。
  宝钗素来心细如发,几个照面,从元春的言谈之间,便发觉了封妃的端倪。
  元春虽然封妃,但不见她有多少欢喜,反而与宝钗闲聊间,多了几分对家族的担忧。
  宝钗温言相劝,道:“大姐姐如今圣眷正隆,朝堂之上又有舅舅支持,您又有什么是悬心不下的呢?”
  元春轻轻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明明是颜色正好的二八年华,宝钗却从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疲惫。
  想起新帝春秋鼎盛之年却缠绵病榻,太上皇又有抬举六皇子之意,朝堂之事,如雾里看花,变化莫测。
  以己度人,宝钗也明白元春的疲惫,却又不禁隐隐庆幸,若是她当时听了甄太妃的话,承宠于新帝,只怕现在比之元春还不如。
  元春是国公家的嫡孙女,处境尚且如此艰难,而她不过皇商之后,地位更为低下,又有什么资本可以立足后宫?
  元春道:“如今我在这不得见人的地方,有几句话,想让你帮我转告老祖宗。”
  元春拉着宝钗的手,轻轻道出几句话。
  宝钗听了,不禁佩服元春身在后宫,却仍然洞若观火的玲珑心思。
  元春又道:“舅舅那里,你也要时常劝一劝,虽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但也要记得忠臣不事二主,投机取巧,怕只会令人生厌,多了防备之心。”
  宝钗心下一惊,眸子转动,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