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大清太子爷-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不好出宫去的,”胤礽笑了一笑,道,“出宫倒是小事,我是怕引起皇阿玛不必要的猜忌。这个时候,我还是应当老老实实的待在毓庆宫里比较好。”
    石氏抿唇道:“可是,我怕你心里难受。”
    胤礽笑道:“我不难受,意料之中的事罢了。我只是怕张凤阳的事儿会让皇太后心里头不舒坦,毕竟大白走了之后,都靠张凤阳来逗皇太后开心了,这一回就这么死了,回头也不知道皇阿玛能弄个怎么样伶俐的人才伺候皇太后。”
    石氏听了这话,却想起藏在自己心中很久的一个疑问,看了胤礽一眼之后,见他始终笑着,便问了出来:“胤礽,我心里始终有个疑问,你跟皇太后并没有血缘关系,她不过是你名义上的祖母,你怎么从小到大跟她这样亲近呢?我瞧着,皇阿玛都没有跟皇太后这样亲的。”
    石氏问了后,见胤礽还是笑着,并没有生气,便又道:“我听说,你小时候出痘,还抱着皇太后喊过额娘?也正是因为这个,太皇太后才让皇太后在你出痘后还照顾了你一年多?”
    “这都是谁跟你说的?这是讹传嘛。”
    胤礽忍不住笑了一会儿,才望着石氏道:“那时候虽有奶娘,也有皇阿玛,我不缺疼爱,可皇阿玛那会儿还在为三藩的事儿殚精竭虑的操劳,用在我身上的心也没有非常多。小孩子嘛,总是希望有一个额娘的。那会儿是发热烧糊涂了,皇太后对我当时对我很好,我才会心里跟她亲近的。”
    胤礽的声音低了一些:“其实,那会儿在宫里,我只有跟皇太后相处的时候才觉得自在。正因为她跟我没有血缘关系,她是我名义上的祖母,她才不会伤及到我的生命,不会损害我的利益。我可以放心的跟她亲近,什么都不用担心,就是这么简单。那时候,我或许是把皇太后当成一个依靠的,而皇太后显然也是这样,她也把我当成一个可以放心的依靠。”
    “为什么?为什么只有跟皇太后相处才觉得自在?”石氏不能明白胤礽的话,问道,“难道那个时候的皇阿玛,不能让你信任么?”
    胤礽闻言,笑了一笑,道:“玉衡,你不明白的。皇太后和皇阿玛,是不一样的。”
    石氏不可能明白他的感受。即使他这么说了,他也相信,石氏还是不能够深刻的体会他的感觉。事实上,他心里明白,或者不少人都对他亲近皇太后有疑问,大概,连皇太后本人都是有这个疑问的,只是,从没有人对他问出来过。
    只有石氏问出来了,他才能对着石氏头一次说出自己心底的感受。如果石氏不问,他永远都不会把这些话对人说的。
    “我是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能跟我说明白呢?”
    石氏深深的看了胤礽一眼,笃定道,“胤礽,你心里有秘密。”
    胤礽为石氏的敏锐笑起来,笑了半晌才道:“我不瞒你,我心里是有秘密。不过这个秘密实在是无关紧要,也实在没有说出来的必要。我不告诉你,不是我不信任你。而是连我自己都在努力把这个秘密忘掉,所以玉衡,你就别继续探究了。”
    胤礽不肯说,石氏也只能不再追问了。她熟知胤礽的性子,他说不会说,就一定不会告诉自己的。如若她一味探究,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到时候惹了胤礽恼怒,恐怕也是难以收场的事情了。
    胤礽顿了顿,又道:“不过,出了张凤阳这样的事儿,为了皇太后的清誉,我肯定是不能像从前那样跟皇太后太过亲近了,免得连累了皇太后。我跟张凤阳素无交集,虽说清者自清,我不在乎这些诋毁,却不能不为皇太后想一想,毕竟,皇太后的未来,还是要放在皇阿玛身上的。”
    不管张凤阳这件事是否出自康熙的手笔,它都已经达到了该达到的效果。如果,这件事真的是出自康熙的授意,那么,他明白康熙的意思,康熙是不希望他跟仁宪太后这般亲近的,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胤礽只能顺着康熙的意思,与仁宪太后保持距离了。
    胤礽心里默默地想,康熙做这些,为的,是打压他的势力,然后让他众叛亲离,最后不得不依附于康熙么?
    即使出了这样的事,胤礽心里有了这样的猜测,并且受到了这样的打压,他还是照常给康熙写信,给仁宪太后写信,信中丝毫不提及京城关于他所有的一切,而是照常问候康熙和仁宪太后,努力尽到一个儿子和孙子的义务。
    然而,这跟从前并没有什么区别的书信,在康熙的眼中和在仁宪太后的眼中已经完完全全不再是一样的感觉了。
    胤礽写来的书信上还是那些问候的话语,若换了从前,康熙看到那些问候他的话,肯定会觉得窝心而温暖,如今看了这些话,心里却没了往日的感觉,只觉得虚假,进而怀疑胤礽写这些话都不是出自真心的,都是为了敷衍他才这样写的,否则,外头那么些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他还能这么淡定?
    康熙越想越觉得不悦,便提笔只在信上回复了四个字——朕知道了。
    这就是信已阅,而后不想多说的意思。
    随后,康熙去给仁宪太后请安,却见到仁宪太后也在读胤礽写来的信。原来,胤礽给康熙和仁宪太后的信都是在同一日到的。
    仁宪太后见康熙来了,没等康熙开口,便把胤礽的信给康熙看,而后笑道:“太子这孩子,还是这样惦念我。皇上也接到太子的信了么?太子是个孝顺孩子。”
    康熙看了几眼那信,心里仍是不悦,他怎么能知道,胤礽写给皇太后的那些问候不是他的虚情假意?
    到了现在这样的时候,胤礽不老老实实的反省自身,写这些信有什么用!
    这会儿,生气的康熙倒是忘记了,从前,便是他自己立下的规矩,要胤礽在他出外时,给他写信问候他的起居生活的。
    康熙把信还给仁宪太后,紧紧抿了抿唇,才道:“太后,张凤阳的事情,朕已经下旨不再追究了。他人已经死了,不管太子跟他有没有勾结,朕都不打算再往下去查了。朕已同杰书说过,这件事到此为止。张凤阳敢如此胆大妄为,到底还是太后驭下太宽了,回头朕会再给太后送人来的,不过这一回,那伶俐的太监是不能再要了的。”
    京城里关于张凤阳的流言,康熙知道得很清楚,这是在张凤阳死后来流传出来的。但这却不是康熙的手笔,张凤阳是为非作歹,却没有胆大妄为到敢勾结皇太子和指使皇太后,是以康熙才准许杰书杀了张凤阳,以期减小影响。但康熙却没有想到,有人却借此大做文章,又生了一桩诋毁皇太子的流言蜚语出来。
    之前花喇等人的事,那是康熙查有实据,这才下了手,关于索额图和皇太子的事,也是他默认流传出去的,他这样做是不得已。可是,他却不能容忍有人借张凤阳的事也对皇太子落井下石,可是,张凤阳死无对证,要是一味澄清,恐怕是越描越黑,是以,康熙才给杰书下旨称不再追究了。
    康熙以为,他能做到这样,已是对皇太子网开一面了。毕竟,他没有去查张凤阳是否跟皇太子有勾结,他已是有意识的手下留情了。
    而且,在这个节骨眼上,康熙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他并没有派人去查张凤阳之事是谁在背后造谣生事,他只想要息事宁人,遂才对这件事不闻不问的。
    不过,再给皇太后挑总管太监,他还是要挑一个老实寡言的才好,免得又要生事。
    康熙心里倒也有一丝庆幸,皇太后是一心被胤礽所蒙蔽了,时不时还在他跟前为胤礽说话,如今出了张凤阳这件事,皇太后也好看看清楚,看看皇太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不希望皇太后被胤礽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然后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事,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的。
    关于皇太子的事,他自己心里自有他的判断,不需要皇太后来置喙。

☆、第134章

仁宪太后听了康熙这话,再看康熙的神情,便把想说的话给咽了回去。
    张凤阳的事情,她觉得很突然,因为她事前一点儿风声都没有察觉到,在她看来,张凤阳是个很伶俐的奴才,也是她除了尼雅之外用得最顺手的一个奴才。可是,仁宪太后却完全不明白,这样一个明理懂事的伶俐奴才,怎么敢又怎么会做出这等胆大妄为的事情来呢?
    得知张凤阳被康亲王处死的消息,是前些天的事情了。仁宪太后得到消息时,比康熙是稍晚一些的。
    对于这个消息的反应,仁宪太后和康熙是完全不一样的。仁宪太后当时还在想,这件事是不是弄错了,又或者,康亲王冤枉了张凤阳,后来,康熙把张凤阳的事情原委让梁九功跟她说过了,仁宪太后这才知道原来张凤阳竟真的做过了那么些胆大妄为的坏事。
    后来,也是在她的侍女尼雅的实话实说之下,仁宪太后才知道,原来,就是因为她对张凤阳的依赖和宠爱,才使得张凤阳胆子越来越大,他做得那些事情,多半都是和原来在康亲王处当差认识的那些旧人一道做的,那些人虽是奴才,却手眼能通天,自然就为非作歹起来了。
    仁宪太后听尼雅说过之后,心里倒是很恼张凤阳的了,原因无他,只因为张凤阳胆大包天,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俱都是打着仁宪太后的旗号在外头行事的,因此,也败坏了仁宪太后的名声,如今张凤阳伏诛了,仁宪太后的清白得以挽救,这对于她来说倒也是一桩好事。
    只是,不知怎的,张凤阳做得这些事又牵扯到了皇太子了。仁宪太后在听到这些谣言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皇太子会和胤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当初张凤阳还在她身边的时候,胤礽对张凤阳根本就很是冷淡,他又怎么会跟一个太监去勾结,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
    仁宪太后想替胤礽说情,特别是她察觉出了胤礽和皇帝之间微妙的变化了,好像自从皇帝剿灭噶尔丹之后回来,他对胤礽的态度就在慢慢的发生转变,仁宪太后方才就以惊觉,若是换了从前,发生张凤阳攀扯上胤礽的事情,皇帝一定会大力澄清胤礽的嫌疑,并且会彻查到底的,怎么如今,竟不出面保护太子,就一句不再追究,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了!
    仁宪太后默默的望着康熙,心想,皇帝怪她太纵下了,这是她的责任,她认了。可这事儿到底让胤礽受了委屈,她也为着胤礽心疼,但瞧目前的情形,张凤阳的事一出,皇帝心中一定对她多有不满,她这样的处境,倒真是不好为太子说情了。
    因此,仁宪太后才将要说的话给咽了回去的。
    可是,她同康熙坐在一处,又不免想起太皇太后曾经的期望和嘱托。当初,太皇太后执意要她去照顾皇太子,就是希望皇太子将来能成为她的依靠,后来,果不其然,皇太子确实跟她关系亲近了这么些年,可是,反过来想一想,难道她就不能成为皇太子的依靠么?
    当初太皇太后不是也希望,如果皇帝和太子之间出了什么问题,她能够去调解去化解么?
    仁宪太后想到这里时,忽而灵光一闪,现如今她虽不能去,却可以换一个人去啊。而且,她想好了的这个人,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只会比她重,绝不会比她轻的。
    为今之计,只是需要把自己的这层意思告诉给那个人知道就好了。
    仁宪太后心中所想的这个人,便是曾经服侍过太皇太后的苏麻喇姑。
    康熙南巡一个月后,就收到了宫里传来的消息,言说苏麻喇姑病重却不肯用药,眼见着病情越来越重,御医们没了办法,这才把实情禀报给了康熙知道。康熙随即去信,要求御医想尽一切办法让苏麻喇姑吃药,苏麻喇姑只是执意不肯。
    苏麻喇姑看过康熙写给她的信后,还拖着病体给康熙回了一封书信。
    ——皇上是知道的,奴才从不吃药。皇上从南边给奴才送来的药,奴才也不会吃的。即便皇上说那是草根,用来泡水饮用奴才的病就好了,奴才也不会吃的。也请皇上不要再给奴才送药来了,若奴才侥幸好了,那是奴才的造化,若是奴才好不了,那也是奴才的命,奴才不怪任何人的。
    苏麻喇姑虽自称奴才,可口气却是骄傲且任性的。信中只有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即使皇帝来劝,她也坚决不吃药。
    康熙收到信之后,忍不住对着梁九功苦笑:“苏麻喇姑还是这样固执,朕记得,从前太皇太后在时,偶然她病了,太皇太后劝她吃药,她也是不肯的。没想到如今她病得这样重了,朕劝她吃药,她也还是不肯。”
    康熙是知道的,自苏麻喇姑病后,不只是他劝过,在他之前,御医、跟前服侍的人、阿哥们还有皇太子,都在他的指示下去劝过苏麻喇姑,只可惜,一点用处都没有。苏麻喇姑一时被劝得恼怒起来,还把御医和跟前服侍的人都给骂走了。阿哥们和皇太子倒是没有挨骂,但是苏麻喇姑也没客气,据阿哥们的信中说,苏麻喇姑态度很强硬的斥责了他们,而且,她坚决不肯吃药。
    梁九功见康熙这样苦恼,便道:“不如皇上再劝劝苏麻大姑姑?这回苏麻大姑姑病得这样重,不吃药怎么行呢?”
    “朕再劝她也是无用,苏麻喇姑年纪大了,这样时常病也是总有的,朕不能总由着她了,”康熙斟酌了一下,开口道,“梁九功,你去传朕口谕,咱们明日就启程回京吧。”
    康熙顿了顿,才道,“若是这回苏麻喇姑有个什么万一,朕只怕将来难见太皇太后啊。太皇太后是嘱咐过朕的,朕不能不管。”
    “皇上不去苏州了?”梁九功讶异道,“可是皇上,那边都已经预备好了,就等着接驾了呀!”
    康熙的行程都已经确定好了的,梁九功万万没想到康熙竟会为了苏麻喇姑的病先行回宫。
    “不去了,”康熙显然心意已决,“先回宫去瞧苏麻喇姑。回头等朕闲了,再去苏州就是了。索性这回出来,河工朕是瞧过了的,也算是了了朕的一桩心事。”
    康熙都这样说了,梁九功自然只能找伴。于是,康熙就这样领着众人在南巡一个月后回了京城。
    回了宫中,康熙牵挂苏麻喇姑的病,休整片刻之后就去了苏麻喇姑的住处。
    一个多月没见,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苏麻喇姑比康熙记忆中的那个老人还要清瘦许多。
    见康熙来了,苏麻喇姑从病榻上挣扎着想起身给康熙行礼,却被康熙止住了,只让苏麻喇姑好好的在榻上躺着,不必起来。
    康熙坐定之后,苏麻喇姑还是不肯躺着,自己挣扎坐了起来,靠在床柱上跟康熙慢慢的说话。
    “皇上来看奴才,惦记着奴才的病,是奴才的福气,只是,皇上是知道奴才的习惯的,奴才是绝不肯吃药的,”苏麻喇姑很感激康熙终止南巡回宫看她,但是,即便如此,她还是没有改变她自己的原则,她仍旧有一颗宁死不吃药的心,她歇了歇,才又道,“只不过,奴才这条命不值什么,却因为奴才的病耽搁了皇上的南巡,这说起来,都是奴才的过错。”
    “这都无碍,本来朕这次南巡,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剩下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这次不去做,下回再去也是一样的,”康熙道,“在朕心里,嬷嬷的病比南巡还要重要些。若是嬷嬷有个好歹,朕如何跟太皇太后交代呢?太皇太后当初,可是把嬷嬷托付给了朕的。”
    苏麻喇姑听了康熙的话,心生感动,可她是发过誓的,终身不吃药,所以,即便康熙这样说,她还是不肯松口,又觉得这样纠缠下去不是个办法,又不好太拂了康熙的意思,便想着说个别的什么话来分散康熙的注意力。
    苏麻喇姑这么一思索,正好就想起仁宪太后托付她为皇太子说情的事情来。前些日子她未病时就收到了仁宪太后的信,那时候她心里就存着这件事了,只因为康熙在外南巡,她也不能得见,就没有开口,这会儿她病了,康熙为了她回京又来瞧她,苏麻喇姑心里想着,或者,自己的话,皇帝也还能听进去一些?
    苏麻喇姑这心里,就想着要为皇太子说几句话了。毕竟这些天里,还真是没有人为皇太子在皇上跟前说过话。如今算起来,能因为皇太子的事儿在康熙跟前说话的,除了皇太后,恐怕还真就只有自己了。
    苏麻喇姑想到这儿,就开了口:“其实,这些时日,皇上不在宫里,却时常打发阿哥们来瞧奴才。阿哥们来得也勤,但最勤的却还是皇太子。皇太子陪着奴才,跟奴才说话,也劝奴才吃药,但奴才冷眼瞧着,皇太子也清瘦得很哪!听说皇太子这些时日成天都闷在毓庆宫里,极少出来走动,皇上这次回来,不打算去看看皇太子么?”
    苏麻喇姑一提起胤礽,康熙的眸色就冷了三分:“朕回宫了,也该是皇太子给朕来请安才对。”

☆、第135章

现在无论是谁,在康熙面前提到胤礽,康熙心里就觉得别扭。即便没有人提,他自个儿想到胤礽,心里首先涌上来的情绪就是寒心,紧接着就是别扭,别扭到都不愿意见胤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