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母仪天下-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妃自个也很懵逼,她若说美貌吧,其实比她美貌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说别的吧,那她也不算非常出挑,偏偏到最后,她就被选上了。当然,与她一块儿被选中的还有两个少女,至于其他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在宫中做宫女,不愿意的话,那宫里也会发一笔路费让她们回家。
  大多数女孩子都是不乐意就这么回家的,她们出身平常,如果一辈子不曾见识过这样宽广的天地,她们还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家乡,如同之前的那些女性长辈还有小姐妹们一样生活,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如今呢,见识了长安的繁华,宫廷的恢弘与富贵,那么,她们自然是很难继续回到曾经的生活当中去了。倒是一些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些富贵,生活得比较舒服的,她们一般是不乐意留在宫里做伺候人的事情的。留在宫里,说是有机会,实际上对宫中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机会是真的很小。毕竟,宫女们会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分派到后宫嫔妃那里,或者有机会在嫔妃们不方便的时候得了天子宠爱,如果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呢,那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到宫中的男性主人。
  而问题是,刘邦都多大年纪了,这几年,宫中已经不再有孩子出生,她们偶尔也听闻,刘邦如今几乎很少召见嫔妃了,即便是曾经几乎是独宠的戚夫人,如今见到天子的时候也比较少了。而宫中的男性呢,唯一一个成年的就是太子,刘肥早就去了封国,刘如意呢,年纪还小,还是个孩子呢!至于其他的皇子,一个个都是小娃娃,可以说,她们留在宫里,也没有多少出路,总不能真的留下来单纯做宫女吧!
  而作为幸运儿,太子妃赵氏,嗯,她在家也就是有个小名,叫做蔓儿,自然就留在宫里,开始了婚前教育,而同时呢,赵蔓儿的家人也被快马加鞭接到了长安。刘邦在戚里给他们安排了一处宅子,又在太学里头,选了几个博士专门教导赵蔓儿的父亲和兄弟,总之呢,不能让外戚给刘盈拖后腿。
  除了赵蔓儿之外,另外两个被选中的少女,可就没这等好事了,她们若是运气好,得了刘盈的宠爱,那么自然,她们的家人也能跟着鸡犬升天,若是她们不得宠的话,那么,最终呢,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赵蔓儿是刘盈自己选中的,既然能被刘盈看重,那么自然有她的闪光点,像是赵蔓儿呢,性情比较坚韧,不是什么很容易被动摇的人,学识见识可以后天培养,而作为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若是性情软弱,容易动摇,那就是个麻烦了。
  赵蔓儿一开始的时候,开始有些紧张心虚的,但是舒云亲自将她带在身边,先是教导礼仪,让她学会规矩,之后呢,就是让她可以利用这些规矩。
  作为上位者,规矩这种东西,只能是束缚别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这些规矩视若无物,事实上,规矩这种东西制定出来,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上位者必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上限和下限,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行差出错,以免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
  舒云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亲手教导她如何理事,而就是让她先学会适应这个宫廷生活,另外呢,读书什么的,也必须被提上日程,赵蔓儿在家里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偶尔跟着乡间的长者认识几个字而已,之前作为秀女进宫之后,就已经经历了初步的扫盲教育,学的不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的《仓颉篇》,《急就篇》,而是舒云搞出来的《千字文》。
  至于三字经和百家姓什么的,舒云也已经叫人去编撰了,毕竟,后世的东西,这个时候拿出来,总是有些不合适的,别的不说,百家姓你居然敢把赵放在第一个?至于什么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真要是拿出来,只怕立马各个学派就能打出狗脑子来,继而儒家就能扬眉吐气,毕竟,三字经本身就是儒家打败了其他学派乃至佛道宗教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增补,充斥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儒家还在野呢!
  《千字文》嘛,作为启蒙就比较合适了,常用字几乎全有了,而且并不佶屈聱牙,读起来也比较顺口。本身这些女孩子就处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想要学会还是比较容易的。
  赵蔓儿也是个心气比较足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惴惴,但是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说不定临时换人的事情也是可以发生的,就像是赵蔓儿所想的那样,大家的出身本质上都差不多,她在里头又不是最出挑的一个,那么选谁不是选呢?
  当一个人发挥了全部的潜力之后,她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直可以说是惊人的。
  赵蔓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短时间内,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外看起来也有些贵女模样的女性,进退得宜,看起来不像是乡野之中出来的那般了。
  之后呢,赵蔓儿就开始恶补《诗经》,在这个时代,学习《诗经》几乎可以说是政治正确了,在各种公开场合还有一些社交场合,唱诗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呢,《诗经》还没有被引申得厉害,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诗,要是用错了,那就是失礼,失礼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一点说,那就是失道,足以问罪了,小一点吧,那也是要被人嘲笑的。
  赵蔓儿也是聪明人,她暂时也没全部都学,而是先将有可能用到的,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些会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哪怕生搬硬套,起码到时候不会出错了!
  至于其他需要学的东西,赵蔓儿依旧照此办理,因此,等到赵蔓儿的家人再次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俨然都要认不出来了。以前的时候,赵蔓儿因为常年在家里纺纱织布,不怎么出去晒太阳,可以说,唯一比较容易称道的就是长得比较白,而现在呢,说赵蔓儿是某个贵族家里出身的女儿,都是有人信的。
  不管怎么说,在大婚之前,赵蔓儿已经非常拿得出手了,而大婚的时候,也已经到来了。


第113章 吕后
  刘盈大婚之后没多久,刘邦就因为某一日饮宴,喝多了一些,又在高台多吹了一会儿风,然后就病了。
  刘邦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比较长寿的了,但是,老实说,他的生活习惯其实并不好,一直以来放浪形骸,而且年轻的时候也是吃过不少苦头的,其实前几年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只不过呢,他忍得住,而且呢,如今皇宫里头医疗水平还是可以的,自从跟匈奴那边互市之后,汉室还跟辽东那边有了联系,那边不少小国,或者说是部族原本就是中原的藩国,以前的时候做赵国,做燕国,做秦国的小弟,如今呢,既然汉人已经能跟匈奴人掰腕子了,那么,他们不介意继续朝贡长安。
  辽东那边在如今许多人看来,白山黑水,是个苦寒之地,那里生活的部族呢,一般就是以打猎,捕鱼为生,根本不知道,那里其实也有着肥沃的土地,可以进行耕种。因此,日子都过得捉襟见肘。
  舒云呢,也叫人在那边开了一个欈市,跟他们交易皮毛,珍珠,还有就是人参,实际上,舒云更想做的就是直接派人移民,将辽东地区开发出来。那里可是好地方,肥沃的黑土地,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能够解决御寒的问题,那么,那里立马又能成为一个大粮仓。
  而人参呢,迅速被那些医者所接受,并神化了起来,像是刘邦,如今呢,别的可以不吃,三五不时地弄点参汤,那是一定要有的。
  除了人参之外,其他的补品如今也有了不少,刘邦呢,后来就是跟在舒云这边用膳,通过饮食方面的调理,刘邦的身体总算勉强保持了一定的活力。
  但是他年纪终究不小了,哪怕如今比起以前节制了许多,曾经糟践身体造成的那些损伤也是无法真正恢复的,他免疫力开始下降,不过是多吹了一会儿风,就染了风寒,继而感染了肺炎,放在后世,肺炎其实很简单,用上一些抗生素,也就扛过去了,但是放在这个时代,一旦感染了肺炎,要么就是靠着自己的免疫力扛过去,要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情开始恶化。
  哪怕刘邦作为天子,富有四海,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不过就是靠着那些补药,激发自身的潜力,勉强支撑而已。
  刘邦也算是个狠人,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即将步入死亡,因此,便干脆利索地将需要自己安排的事情就都先安排下来。
  太上皇几年前就过世了,刘邦的兄弟呢,都已经分封了出去,刘仲当年抛下代地跑得飞快,刘邦看在是亲兄弟的份上,没有追究他的失土之责,但是相应的,他也不可能继续再做诸侯王了,让他做,那也没人愿意相信这个遇到危险,跑得比谁都快的家伙啊!因此,他最终就落了个合阳侯的位置,至于刘交,也就是封了个吴王。接下来呢,自然就是刘邦的那些儿子了。哪怕如今年纪还小的那几个,刘邦都直接封了个王位,表示等到自己过世之后,这些皇子全部就国,不要继续留在长安了!为此,直接给这些儿子配齐了王傅,还有国相之类的属官,等着自己死后,度过孝期,他们就老老实实带着自己的属官直接去封国。
  倒不是刘邦信不过舒云和刘盈,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他们已经封王了,那么,留在长安就不合适了,一方面,封国那边不能总是让下面的臣子代管,另一方面呢,他们也需要独立,不能一直依赖于皇帝来生存了!最重要的是,刘邦不愿意回头京中有什么不稳定的因素,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在这些儿子耳边说一些有的没的,他在的时候还好,他以后不在了,自个皇后还有刘盈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另外就是,刘邦对于除了刘盈和刘如意的那些孩子,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情,其实几年前,就已经有人上书要求刘如意就国了。刘邦对刘如意这个儿子是真的心疼,之前张敖被废黜了王位,贬为南宫侯,就这个,还是看在他老爹张耳的面子呢,毕竟,张耳那时候跟刘邦关系还是不错的。然后,赵国可是个好地方,人口也多,也比较富庶,因此,哪怕听舒云说,赵国的土地上也存在一些矿产什么的,最好还是由中央控制。
  但是架不住刘邦心疼儿子,想着儿子离开长安之后,一应供给,就需要封国的出产了,要是弄个贫瘠的封国,儿子岂不是要吃苦?赵国呢,气候水土都比较合适,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很不错,有矿产的话,那就更好了,回头少府跟赵王那边一块开发,也让自个的宝贝儿子多一份进项。因此,张敖那边刚刚丢了赵王的位置,刘邦就立刻将原本被封为代王的刘如意,改封到了赵地。
  按理说,那时候,刘如意就该去封国了,但是刘邦舍不得,硬是留着,好在刘盈不是什么小气的性子,跟刘如意呢,关系也不坏,因此呢,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若是换个小心眼的,只怕早就对刘如意不满了。
  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等到自个过世了,刘如意要是还想再赖在长安,那可就比较碍眼了。既然心爱的儿子要就国,那么其他儿子凭什么还能继续留在王宫里头呢?都滚蛋算了!横竖到了封国,都是他们自己的地盘,到那里反而轻松自在。
  刘邦一向偏心偏得理直气壮,舒云也懒得为了其他那些庶出的皇子来争取,实际上,这些一个个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或者说,原本姓刘的这些男人,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至于刘邦下了这个诏令之后,宫中那些妃嫔们是个什么想法,舒云也懒得理会。
  戚夫人呢,对此倒是挺高兴的,她其实很有自知之明,她之前盛宠,在宫里头得罪的人多了,皇后腰杆子硬,自己有本事,娘家得力,儿子的太子之位也非常稳当,所以不跟她计较,但是其他的妃嫔呢,或多或少都受过她的欺负,刘邦真要是过世了,大家都留在宫里的话,回头难免要被其他那些妃嫔下绊子。而儿子就国之后就不一样了,她会跟着过去做王太后,到了那里,她就是真的当家做主了。
  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薄氏,她呢,原本是跟着魏王魏豹的,魏豹死后,她们这些原本魏豹的姬妾就被送入了未央宫。
  问题是,薄姬那时候年纪也不能算是很年轻了,刘邦宫里头美人多得很,哪里会记得薄姬。
  薄姬不过就是偶然刘邦兴致上来了,结果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心意的人,然后就临幸了她,结果,她运气非常好,就那么一次,薄姬就怀上了,生下来的就是刘恒。即便如此,薄姬至今也没个明确的位份,要不是舒云定下了宫里头的规矩,生了儿女的妃嫔都会提升一定的待遇,薄姬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情况呢!
  因为这份运气,薄姬在宫里头,其实很是小心谨慎,生怕惹了别人的眼,如今听说可以就国了,哪怕封地是代地,薄姬也是松了口气。
  说是代地,但是其实比起当初刘喜的代国,可是缩水了不少。原本代地是个比较苦寒的地方,好在舒云后来在代地推广大豆种植,前两年从匈奴人那里得到了棉花的种子之后,又叫人在代地推广种植棉花,以经济作物为主,又减免了那里的赋税,代地附近还有一个欈市,这也导致那边经济变得发达了许多,如此一来,比起十年前,代地可是繁华太多了。
  不过,薄姬可不知道啊,她一直以来,就是个没多少见识的深宫妇人,对于宫外的印象还处在当年还在魏王宫中的时候,因此,依旧觉得代地不是什么好地方,不过,能够当家做主,总比留在未央宫好。
  至于其他妃嫔,倒是想继续留在长安,倒不是贪恋长安的繁华,实在是她们多半没什么根底,也没有得力的娘家,像是刘长,他生母是当年张敖身边的姬妾,刘邦路过赵国,宠幸了她,然后呢,张敖就将人供了起来,后来有人告张敖造反,自然她们这些姬妾也跟着下狱,那个时候,赵姬就已经怀孕了。
  就算她怀的不是刘邦的孩子,对于孕妇,也是有优待的,因此,舒云听说之后,就叫人将人放了出来,又叫人查询了当时的记录,确定是刘邦的孩子之后,就将人接到了宫里。
  赵姬当年也就是张敖的姬妾,就算有点心机,但是呢,她没有靠得住的亲信,也没有娘家,就算是生了个儿子,可是刘邦呢,对她几乎没什么印象,后来也没宠幸过她。但是,能够留在宫里头,起码不会有人欺负他们母子,可是真要是去了封国,那就不一样了,谁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这一次,刘长可没混到淮南王这个封地,那里可是好地方,英布造反失败之后,淮南国就被直接收归朝廷管理了,少府派人过去开采煤炭,现在南方那边,许多地方使用的煤炭,要么就是出自那里,要么就是出自丰沛附近,这等财源滚滚的地方,如何能让诸侯王掌控。
  因此呢,刘长的封地却是在江都那边,离南越不是很远,距离海边也不算远。那里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常年都会有台风,如果不能够好好治水的话,洪涝灾害也是三五不时会发生的。
  赵姬愿意跟着儿子去江都那才叫奇怪呢,她本来就不是吃过什么苦的人,不像是薄姬,原本在魏豹那里就不算受宠,而赵姬呢,生得美貌,本来在张敖那里,就是有几分恩宠的,而后来呢,张敖被问罪,降为南宫侯,就这还是看在他老爹是张耳的面子上,要不然的话,就跟魏豹,英布他们一个下场了!
  因此,哪怕一开始下狱的时候吃了一点苦头,但是在她表示自己有孕之后,赵姬就得到了妥善的照顾,等到被接到宫中之后,生下了皇子,她的日子只会更加好过。
  江都那边距离长安实在是太远了,赵姬委实是不乐意过去吃苦的。
  其他的那些妃嫔想法其实差不多,刘邦呢,给儿子安排的都不算什么太好的地方,过去都是要吃苦,好好建设封国的,毕竟,按照舒云的说法,这也是皇家子弟的责任,你们这一代人要是不好好吃苦,将封国建设得富裕完善起来,轮到你们的儿子的时候,日子只会过得更加糟糕。再加上他们那时候孤儿寡母的,未必指挥得动那些属官,还不被人架空了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哪里愿意远离长安,面对一个不可测的未来呢?
  问题是,他们再不乐意,刘邦下了决心,他们也只能一个个在长乐宫表示,自己会遵从天子的旨意,等到天子归天之后,老老实实前往封地就国。
  刘邦安排好了其他的儿子,然后呢,就轮到太子这边了,刘邦琢磨了一下,也没留下舒云,只是留下了刘盈,然后直截了当地说道:“太子你长这么大,朕管过你的时间并不多!不过,你将来也是天子了,许多事情自个得心里有数才可以!作为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