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口吐莲花-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友,虽然说他没准儿学的是大乘还会乘愿再来吧,但去哪儿就说不定了,要去西藏当僧尼去呢,我们去旅游的时候他该不会向我们推销高价佛像吧?
  当然,这是玩笑。
  另有一个分歧是,佛陀的重要理论是出世间法,这让我觉得有点别扭,我这颗被世俗熏得俗透了的心不禁悄悄地想:噢,原来有人对我们地球生活很不满意,所以琢磨了一办法搞出离,这挺像我小时候的,有一阵儿,我也觉得家里不好,于是就来个离家出走,那时候我大概五岁,只是外面混了一夜,第二天就回家了,接下来,我懂得了人得适应环境,并且用自己的力量主动创造环境,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基本能和父母融洽相处了。但佛陀是另一路子,有点像离开家乡的游子,他可能寻着了一个不错的去处(其实那甚至不是一个去处),反正据说是那些超越人世的去处,于是就号召大家都去。这还真是一种抉择,一个地方,有的人就愿意留下搞建设,有的人就宁可一走了之,佛陀大概是爱走的那一类人——我是那种不爱走的。
  我要说的是,其实留下来也挺好的,地球世界现在已经空前的繁荣了,连最难的吃饭问题差不多都解决了,大家都吃饱了,就有机会解决其他问题了,总之,我一直相信,人类就是那种既会创造问题又会解决问题存在者。
  有些人觉得人生观必须依靠宗教来解决,这也是我以前的态度,我现在承认有点先入为主,以我的体验,总之,在宗教里转了一圈儿,发现宗教洞见早已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某种生活哲理不分彼此,一句话,它早已被社会文化融会贯通了,而某一种宗教洞见反倒像是一个多余概念——它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而近二百年,人类社会又爆炸似的产生太多的新鲜的洞见,它们现在游离在社会边缘,只为少数人把握,它们才是我真正需要了解的新东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解脱
有时候真替那些成天忙着解脱的人担一份心,真不明白他们到底干了什么坏事儿了那么心虚害怕?成天惦记着自己下辈子会坠三恶道?其实大可不必,这事儿我考虑过,稍后会写。
  对于那些因现世生活受挫而转而信佛的人,我也有一份担心,人类生活只是宇宙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在这里都不能超越,逃到更广阔更陌生的地方,你难道几率会更大吗?我不相信。
  我只为那一些学佛的人而鼓掌,他们纯粹是出于对真理的好奇,他们试图顺着人们走了两千年的路上再往前走一段儿,他们相信内观真理,并身体力行,他们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真理的猜想罢了,他们最好能用一些现代工具来探索。还有啊,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到现在,我们手边儿有了白话《圣经》及《可兰经》,却连一套为众注释者所基本同意的白话三藏都没有,真不明白那些天天闲着没事儿的佛教徒都干什么去了,等我老了清闲的时候乱写一套吧,抛块砖头看看能不能把真玉给引出来,呵呵。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网上佛教徒的印象
网上看佛教徒的文章,印象是惊人的固执与单调,他们一点儿也不去关心一下现代人的意识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了,现代佛教徒中少见对于现代各种基本知识的汇集与通晓者,更不用提创造新知识了,他们像是一群活在现代的古人,只是把所有人类的新发现用来验证佛教教义的正确无误,直叫我觉得学了佛,便关闭了个人创造性的闸门。
  佛教徒们仿佛失去了自由意志,成了宿命论者,他们中难道无人花一分钟时间想一想,即使根据常识,我们也能知道,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在某一个时刻,他们可以决定做一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类,即使在解脱的前一刹,我们仍可选择解脱与不解脱,而不解脱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近代同为研究意识的胡塞尔早就指出,意识有其指向性。“无见即正见”也只是一种意识指向,是多种人性偏好里的一种,并不是什么终极客观真理,它只是一种很容易自圆其说的想法罢了。事实上,它是一个悖论命题,通过内观来认识这种悖论,与运用人类理智分析性的认识它并无差别。据我的理解,佛陀的原意是通过一种内观沉思来使人们更为宽广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但多数人似乎狭义地把生命的虚无当作一种客观真理,他们是在东施效颦,结果是佛陀追求到了一种关于他自己的真理,而别人却只是生硬地或是先验地认为佛陀是对的。呵呵,这真是有点滑稽,要知道,在某种知识体系内部,在当下扫好一次地也许跟探索真理有点关系,甚至本身就是一种真理,但知识体系不同,事物会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意义,真的认为在当下扫地即真理之一,不过是一种世俗定见而已。
  我早就说过,学佛最好老一点再学,那时候性欲也没了,对社会的责任也尽了,儿女们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在家闲着没事儿,又不爱脑筋,身体也不行了,吃什么也没味儿了,而且死期将至,疾病缠身,在那种情况下,想想看,干吗呀?学佛啊,搞自在啊,不向外求啊,不麻烦别人啊,没人搭理就打坐啊,把老年人的发愣出神走神儿等诸多缺点变优点,咱那时候就练禅定呀,要是怕死就更好了,人们是干害怕没办法,咱可是学着佛陀搞超越呢,最不济没事儿看看《中阴身救渡法》,心里平添一丝稳健,呵呵,最起码,靠,咱再退一步,关心佛法总比一个劲儿在哪儿无所事事强吧。目前社会学方面大量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颓废是深不可测的,还不如化颓废为学佛呢,咱到了那时候,可是真有工夫讨论一个问题了:我们死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呵呵。
  

常识性意见
讲讲我学佛的事儿吧,大概是一些阅读经验,叫我心里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人若有了信仰,多半会比没有信仰更好,于是找了一圈儿,决定硬信一个佛教吧,巧的是还真碰上一个机会,我一朋友老牛给我介绍了一个法师,于是我就拜了师,信是硬信了,之后开始学习一些佛教知识,越看越疑惑。我的法师给了我很多解答,他真是一位很耐心的老师,令我非常感动,他的答案我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不过,从那以后,我便开始看起了佛经,从《金刚经》开始看,第二本是《圆觉经》,第三本是《楞严经》,就这么一路看下去,我一般看两遍,一遍一本,图的是注解者不同,接着又看了更多的经书,多是泛读,伴以更多的相关读物,人物传记什么的,最后发展到看道教、基督教与###教的书,连介绍萨满教及诺斯替教的书都看了,然后是一些比较宗教的书——总之,近一年半的时间内,我只看与宗教相关的书,看了有一百来本书吧,最终直看得我完全迷失在宗教中了。事实上,同时看多种宗教书的结果是,叫我对哪一种宗教都很难信服,而我的佛友们比较幸运,他们只看佛经,所以多半比我更加相信,私下里,我为他们某些人找到信仰感到高兴,也许过一种有单一信仰的生活更适合他们。
  即使在信仰的海洋里,我也是个流浪汉,而且并不认为那样有什么不妥,那是我的偏好。对我来讲,多知道一些东西总是叫我高兴的。看佛经之余,不时记下一些读后感,东写西写,我整理了一下,去掉了一些我对具体一段段经文的意见,而以总体上的感受概括之,就凑成了上面三十多篇,算是一种阅读经验吧,我并不是想去讨论那些佛法教条的奥义,而只是借题发挥,说一说我的常识性意见。
   。 想看书来

信仰的问题与答案
如今,我已很少阅读宗教书了,因我发现宗教对真理的解答并不能让我觉得满足,还因我已认清信念与信仰——人人具有信念,却不必非要把信念打包成一种系统的信仰。比起信仰来,我更喜欢信念,我以为它更具开放性。
  当我把宗教当作一些有关历史的知识时,才会感到有些趣味。不过,阅读宗教书使我对信仰这一词语有了更为广义的理解,之前我认为我没有信仰,现在我发现,我是有的,以前我认为信仰是由一个个信仰共同体组成的,现在我认为那是一件私事。
  我发现,即使是有共同信仰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与常人一样的争执与不同,要达成一致,也像常人一样,需要制度或权威的保证,我认为,人们相信的经常不是同一种东西。拿佛法举例,如果最终的标准答案是“三藏”,那么谁来检验“三藏”是否正确呢?世间组织或权威可保有古代知识,但他们的解释却并不能让所有人信服,转了一圈儿,答案还是在我们自己手中。
  信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理解我们与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但我要说,那视角略显单调与空洞,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从而使我们的理解更加准确。
  我曾想象我是一个古人,那么我很可能是个宗教信徒,因为宗教知识在当时几乎就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它的观念也是最具概括性的。不过近五百年内,人类发现了更多的东西,宗教的地盘也许一点也没有变小,但人类知识的地盘却变大了,有了更多的内容。我有时觉得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像一种地方戏,比如昆曲,它曾经吸引过一些人,人们从中领略真理,接着人们转而去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对于信仰,我有个私人观念,以佛教来举例吧,我这么理解这件事儿:假如佛法是答案,那我便是问题,但是,我认为,这种想法太封闭了,我更喜欢换一种方式来想,当我把佛法当成问题时,我发现,我自己便是答案。
  我并不认为答案的对错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于问题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会努力寻求答案,我相信,作为一种关于信仰的答案,我只可能同意自己的,我们把信仰融入自我,并从中汲取力量,使我们能够超越或进步。
  特别是,因为我还活着,我的信仰也因此还活着,当我面向所有的真理而活着的时候,我才是开放的,而我在头脑中不断修正的观念才是所有一切问题的答案,我很高兴人世间没有一种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终极答案,要不然我们简直就无事可做了。我相信,一切信仰只是向未来提供信心的,这使我们对于生活有一种冥冥中的肯定,我相信,通过生命的目光来看一看正在发生什么,猜一猜曾经或未来还要发生什么,那才是最有意思的。
   。 想看书来

迷信与僵化
在我谈论佛法的文章中,很多内容是针对一些网上四处泛滥的迷信与僵化而写。我确信,佛法中有很多很好的层面,会启发我们对于我们的世界有新发现,但迷信却只能叫我们误入歧途,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宗教,不管是哪一种,希望他们尝试亲自实践一下,并且,我不认为非要得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结论。
  拿佛法举例,结论嘛,佛陀本人已经得到了,我认为,重要的并不是我们再一次亲证一遍佛陀的结论,就像给一道数术题做一遍验算,就像我们没事儿看了一本古代的菜谱儿,知道了古人怎么蒸包子,就非要用原来的工具与材料重做一遍,这不仅难度颇大,还有点儿折腾,我们可以用现代的高压锅去蒸一蒸嘛,我们怎么连领悟宝贵佛法的新法门儿也没发明出来呢?硬件儿教学工具这么多年也该换换了吧?佛教理论也该改进改进了吧?别那么沉浸在末法时代的悲观之中行不行?再出个小佛陀或者二佛陀就能解决问题,呵呵。
  我认为,我们最好是受了佛法启发,去干干对于我们当下更切实的事情。
  佛法教导我们,人人具有佛性,换句话说,就如同说我们本来自由,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一样,这观点挺有意思的,就像有人告诉你,你可以证出费马大定理,但你自己却不去证一样。佛法说,除去无明,本性就会出现。这就如同说,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学好,你就能懂得数学。承认吧,这些观点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在我们的无明中,包含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各种观念,我们是历经世代人类的努力才得到的这些观念,我想,更多人都会珍惜那些无明,而且,我们基本上无法同意除去它们,我们多半更倾向于运用我们的自由意志,去达成有关我们自己的解脱与超越。佛陀认为自己超越了轮回,但在我们已经发现的世界里,除了轮回,轮回也不过是个隐喻而已,有些观念与问题远比轮回还要复杂与困难得多,以至于到目前为止,连一个人类也没有能够解决或超越。呵呵,可超越的东西太多了,为何我们不去尝试一下?
   。。

超越
或许我们努力之后,能够得到一些属于我们自己或我们时代的真理。
  在人世间,我们各有使命,若是牛顿听闻了阿里乌教,成为了一名很好的阿里乌教士,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稀奇,或是一种人类的损失,当阿里乌教启发他成为一名很好的自然哲学家时,我认为那才是宗教的力量。
  世界上只有一个佛陀,也只有一个牛顿,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某些人类社会产生的局部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智识及努力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句话,他们都是对人类有巨大帮助的人,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牛顿力学及微积分,多半是为了能够通过学习某种技巧或观念,借以召唤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能量,把他们聚集起来,去发现另一些技巧与观念,用以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并解决它,从而加入到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当中,以尽到我们作为人类的责任。
  只可惜很多学佛的人总是学不到这一层意思,他们只是一些极简的实用主义者,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像使用一把防身警棍一样使用佛法,他们对真正伟大的东西视而不见,而只揪住一些皮毛不放,我认为,他们并不是很好的佛教徒。
  

佛陀的影响
即使你见证了空性,并在行事中保持空性见,也只是相当于你学会了使用微积分及牛顿力学定律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那只是极简实用主义,你只是个佛法使用者罢了。
  我以为,佛陀与牛顿远为有力的影响是,让人类个体获得一种至高信念,即,通过超人的努力,人类个体可以成为一名伟大的解决问题者。佛陀超越轮回获得解脱,象征着在当时超越那个社会的智者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看不到这一点的人,就没有看到佛法中真正的奥义,他们不幸地迷失在空性见当中。
  我以为,佛陀解决的问题,只是一个象征性的问题,就如同人类观念中所有的象征性问题一样,我们得到的信念的重点是在解脱与超越,我以为,佛陀已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那个象征性问题,佛教因此从印度当时的其他宗教中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从佛法中得到启示,首先是多半是关于努力的启示,解脱或超越只是结果,它相对于轮回问题的回答,佛陀的见解并不是一种终极见解,而是一种最顽强的信心的象征,即,我们能够解决我们创造出来的任何问题,而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无限的。佛陀的犀利之处,在于他发现我们作为人类是非常可贵的,我们拥有智识与体力,而我们可以创造性去运用它们。要知道,在佛陀时代,佛陀手边儿什么工具也没有,仅凭内观,他认为自己也有了解自己与宇宙的机会,并得到他的答案。
  把佛教放到古印度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做考察,才能不能割断它与历史的联系,只抱着经文看来看去,如同你反复看牛顿的原稿,以现代知识及方法,指出其中不恰当之处,我以为,大乘发展了某些重要的佛教观念,但大乘之后,佛教理论与实践方法便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佛法中也再无新鲜血液注入。
  在这里,我要指出,内观与亲证,是古印度的文化方式,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相信人与神密切交往的雅利安人及其圣书《吠陀》,接下来是婆罗门教及数论派,《奥义书》和《薄伽梵歌》,这是所谓印度教的源头,而印度教是一个宗教综合体,在这个宗教谱系内部,不停地产生各种宗教运动,如大海产生数不清的波浪,耆那教、佛教、锡克教等等都是在运动中渐成为独立的宗教,而印度教的主流仍在发展着,毗湿奴教派,湿婆教派及性力派,我们若是从大合唱的庞大队伍中,只把焦点对准佛教,就如同离开音乐单谈一首歌曲,必然地会导致我们对于印度人的信念的产生误解,事实上,佛教与印度其他宗教一样,都希望找到一种自然的、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佛法在现代的机遇
当我们第一次把目光投向宗教时,必然的会有一种震惊,无论哪一种曾广泛流行过的宗教,其中无不孕含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深刻洞见,以及丰富的连带文化。公元前五百年前与佛教并肩的耆那教至少有二十四个祖师或救世者,这些祖师每一个都与佛陀一样,找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