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口吐莲花-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核心渴望,使自己“要成为”,而很少“成为”,这使我们不时地对自己的理想感到内疚、焦虑及失望,但我们又受到这理想的鼓舞而奋力前行,展示出强大而坚韧的生命力,我以为这是很自然的。
  

中观
看《中观》却令我感到不自然,甚至倍觉沮丧,全书语言犀利,势如破竹,却未提供出人们关心的信息,只是否定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就如同有这样一种天气预报:“明天没有泥石流,也不会发生宇宙大爆炸,明天早晨太阳既不会从西边出来,更不会从南面出来,也不会从北边出来,明天在太阳上没有龙卷风及沙尘暴,明天火星上也没有超级大地震,明天绝没有月亮撞击太阳这一回事,当然,明天的村民也不会在井里养鱼——”
  但我们关心的却是明天是否刮风下雨。
  即使说到刮风下雨,佛法也会这么谈,“明天与今天是相续相依的,明天的天气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取决于今天的天气,世界万物都是有因果的,要坚信因果,今天没下雨,导致明天可能下雨,但也可能不。不过你们要知道,无论是风还是雨,都是没有本质的,我们的圣人具有‘六通’,已经完全知道了明天的天气,但是,这只是雕虫小巧,与解脱无关,若是公布了,还会妨碍诸位解脱,但你要相信我们的圣人是知道的,情况就是如此,一切都清清楚楚,总之,该刮风刮风,该下雨下雨,希望各位善待自己,如实地看待明天的天气。”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纯粹形而上
事实上,中观坠入的是彻底的形而上。
  我始终不愿把事物完全地作形而上看待,就如同我无法把旧情人与新情人看成一个人。在我眼里,古印度的不二论者是糊涂生硬的,而“法无自性”就更糊涂生硬,不是因为那话没有意义,而是那话很像一句废话,如同我们说有一个位置,而那位置上却是空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悖论,因你无法说有或没有。
  这种谈论,是非常容易引起争端的,其实这种争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也没见争出什么有意思的成果,这便是为爱好争端的人设置的一个话题(我不幸沉迷其中)。根据这个话题,你可无限地讨论下去,每一种说法都像是很有道理,然而每一种说法却无法赢得另一种偏好的人的同意——法就是那么一个位置,无自性就相当说那位置上是空的。这根本不是谈论具体问题的态度,这是一种哲学态度,而且取的哲学态度里空谈的一面——我们已经从混沌之地出发,我们已经是人类,我们喜欢坐在椅子上,看到山,拿起杯子喝水,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掺杂着我们创造出的有着丰富观念的世界中,在这里椅子、山、水这些词语表现了我们的文化与趣味,既实用又方便,这不是很好吗?为何要强调,“其实这一些名词都只是假名安立”,或是“根据约定俗成”?
  这便是我觉得“无我论”好笑的另一个原因,在我看来,它太像是一句废话,说了没什么意义,不说完全可以,非要说到无我,我倒更倾向于一些数学家的谈论,他们更像是一些无我者,因你从数学公式中根本看不到什么自我,但数学家从来不说自己是无我的,他们不考虑数学问题时,就与普通人一样。
  好笑的是,反倒是一些宗教家在那里谈无我,即使他们谈的都是很个人化的观点。
  我以为,交流、谈论与思考的意思里,就包含着主体、客体与分辨,这是一种人类发明的议论事物的精致而有效的方式。在一个细菌那里,这个世界更可能是无我的,对于植物,也可能是,对于一块石头,可能性就更多了,一块石头有何本质?那本质当然是人类为了认识它而强调的某种特点,这是不言自明的,生命演化到人类这样复杂的系统,依靠的就是“假名安立”。
  说到回归简朴,甚至回到“太一”,或是回到“太一”再往前的某种无本体的神秘往昔,就像是有人非要去北极之北逛一逛一样,是无甚意义的,或者是,这是某些精神发展比较剑走偏锋的人的奇特的精神要求。当然,这要求我能理解,人们喜欢精神上的止息,一如喜欢精神上的活跃,都是个人趣味而已,我相信,此中并无真理可寻。
  

无主体的佛教
在我眼里,一句话,最好是由某一个人说出的,这样易于分辨与理解,无主体的哲学是非人的哲学,很难叫我相信,“刚才上帝启示我想到”这句话在我看来太不确切了,到底是上帝想到的还是你想到的?更何况,一句话的真正来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可以随便说清的,即是这样,何不直接说“我想到”?这与我讨厌佛经在每一段话前加上“如是我闻”是一个道理——直接在前面总的加一句“这本书讲的都是佛陀言行录”就够了,不必强调——古印度人的特点就是啰嗦。
  我相信,除非为了达到一种特殊效果,一般来讲,“每一句完整的话都潜藏着一个主语”,这是属于人类原始思维的基本特点。乔姆斯基对此有很艰深的研究,他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述的,世界的各地语言虽然很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结构,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试图说明人类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知识,他发现句法制约词语和声音的排列,使之形成句子的原则,句法是直觉的,它固定不变的规则深入了人类意识。
  我们的意识习惯于使用主谓句式,虽然主语严格地分析起来有点模糊不清,可是,它总比真正的模糊不清叫我觉得舒服一点。我们说到运动,必定在说有个什么东西在动,正如我们说到牛顿三定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牛顿的发现或观点,而不想把它看作一种无主体的天启,或是什么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思想的总结,从后面一种层面谈问题很容易流于空泛。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更神圣”、“更偶像”、“更真实”,“更可信”这便是宗教书里时时刻刻提醒人们注意的,其实它提醒人们的只是“更权威”而已。
  当然,我要问一问:谁更权威?是那一个有主体的人类个体,还是一个无主体的所谓“神圣者”?中国古代君王向来认为自己的权威是神授予的,宗教权威也是同理,电视上播过一纪录片,里面有一印第安酋长天天早晨坚持祈祷,拍片的导演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他不祈祷,太阳第二天便不会升起来,导演让他试试停一天,他就是不听,任务重大啊,可不敢轻易冒险。这便构成了人为的无法检验的情况,我相信,宗教信仰在本质上便与那位酋长信仰一样,一方面,它可能会提升某人的意识,使之更加超然,另一方面,也可能只是一种画地为牢而已。
  

荣格的态度
我猜贝克特就是看了佛经以后受了启发才发现了一种完全没有意义的说话方式,它首先否定了说话,然后开始胡说八道,叔本华曾受到了启发,发展出一种认为人生无意义哲学,相信人们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不存在,也就是“不出生”,但他在生命晚年取得成就后还是挺高兴的,存在主义也从佛法中汲取了营养,把罪恶归结到存在这样事儿上来,认为所有的错儿都出在存在这件事儿上,当然这听着挺对的,不过这话像是在说,“若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也许就会都没有了”。存在主义叫人认识到人生荒谬的一面,并以一种个人及集体的超越性努力来改变它,这至少比成佛更世俗一点——其实印度人最后也受不了这种太极端的宗教,他们基本上改信了印度教,佛法被迫流落世界各地,最终在世界各地重新找到相信它的人群。
  我以为,在诉说生命之苦方面,佛法的确是不遗余力的,只是我认为和尚们并不比那些不遗余力种地的农民更有道德。一个和尚吃完了农民提供的饭食之后,会安慰一下农民内心的痛苦,呵呵,这就是他的道德,而农民的痛苦么,一般来讲便是对庄稼收成的担心,儿子能否娶到媳妇,老婆的病能否治好。和尚安慰的方式是告诉农民,只要一心向佛,就会保证来年丰收,或是让农民出点力气给庙里铺一层地砖,以便积上一点功德。在农民干活儿时,和尚也许会好心传他一个反复说来说去的咒语,好让他挥汗如雨时注意力得以分散,以便不感到很累。谁家要是死人了,道行高超的和尚会做一些法事,让死人升天而不是入地狱——让咱们明说吧,和尚其实是很职业化的,专长便是古代的心理治疗师,佛教理论便是一种治疗师的理论,如此而已——如果你特别担心你死后的事情,那么你最好找一门宗教信一信,你要不担心,抱着“死后的事情死后再说吧”这样一种心理,那么你就不用信了,当代心理治疗师荣格曾被问及死后之事,他考虑后说,“我不相信死后还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他本人曾拥有很多宗教方面的经验与资讯,为人比较诚实,我比较同意他的态度。
  

开放性
佛教在现代的价值我认为是它的开放性(其实这是一种科学观),佛法作为一种知识,我认为还是比较原始的,在道德上,它不放弃拯救任何一个人的宽容精神颇具现代感,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过即使这说法也与他的业力说有冲突,立地成佛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更可能的是“马上皈依”。
  有一个佛教故事,讲的是一个佛教徒钻入牛角,这位佛教徒没有变大,牛角也没有变小,但他就是钻进去了,你爱信不信——这故事讲了一个小概率事件,它很难一次次重复演示,却激励人们敢于想象,它告诉人们,若是努力,什么都是可能的,(当然了,某些不可能也是可能的)对人们的思想是一种解放,再荒唐的事件也要敢想敢干,不要墨守成规,过分拘泥。这种天马行空有点意思,喜欢谈佛论经的人多半是喜欢在这种开放性中体味一种精神自由的感觉,只是,呵呵,我用一个大粗的观点提出一点小忠告,佛教徒多学一点科学知识没坏处,把地球装进太阳里,太阳仍是太阳,而地球上的一切都无变化,这挺有意思的,要是能想个巧善方便,让人人都体验一下,那会更有意思,不能老是叫人家靠自己去修,搞科技的造出飞机还能让不会飞的人都升到天上去飞飞呢,这佛教大师也该努力努力,在新的时代有点新的创造,想个法子,叫普通人体验一下契入空性后的自由嘛,发明点小药片总是可行的吧?付费也行啊,光是散播一些想法的作风有点太简陋了,如同我宣布自己现在已经完成大一统的超弦理论,确认了宇宙是一种像是弦的基本物质组成的,你要是问我“何以故”,我说,“你要亲自证一遍才行,先从代数学起吧,呵呵”——我觉得这么干有点儿像胡来,是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实在感
旧时代的人管谈佛经论叫说玄理,玩虚的,我觉得有点道理,因它不能提供某种准确的预言,它的应用也多半在修正意识方面,人类在有限生命之中努力创造或试图抓住的某种现实感,用以获得自己存在的实在感,被佛教给否定了,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虚的、幻的,但这并影响佛教徒继续他们的生活,他们淡淡地飘浮在生活之上,心满意足,喜乐自在,宽容大度,随遇而安,他们不是生命的创造者或守护者,他们是名符其实的过客,没有大惊小怪,较少好奇,他们的努力与自我训练,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坦然接受生命带给他们的一切罢了。
  依佛教的观点,什么都是因缘合和与无常,更深一层意思是,凡事皆巧合,人类的所有努力,除了修行成佛为真,其余的只是走向迷误而已。这种断定我以为较为欠妥,生命的目标之一便是创造意义,若是我必须有一种信仰,那么我认为便是相信你所为之努力的意义,也许我可断言所有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但在我眼里,这种断言并非重点,重点是,意义是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它到底是怎样的?宗教与科学就是在这里分道扬镳的,宗教向人们提供满足,科学提供好奇,所以宗教是心灵的避难所,而科学是永远的追寻,宗教是一种休养生息,而科学要依靠人类的智力进行艰苦的劳动,宗教抓住的是一种已知,而科学总是盯着那未知的一切——比较势利的做法是,我待在避难所里与宗教为伍,主要训练拓展我的那一颗坚强的心,保持我的心灵宁静,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向那些失败者提供心理援助,让别人去劳心费力搞科学,我还能闲着没事儿从里面挑选些使生活方便的实用成果享受享受,不用白不用嘛——呵呵,看出来了吧?要是没有清规戒律,那么学佛信佛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

宗教欲与迷信
我现在认为,宗教嘛,大体来讲,还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里面有一些原始观念,再讲更多就是神话和八卦了,反倒是宗教的副产品更吸引我,观念啦、艺术啦,修行办法啦——想想我对宗教的主要意见竟是那些无法兑现的神话,为什么宗教人士不出来澄清一下?财神爷会一求就显灵吗?我认为不会,可那些破庙里就立着一些财神爷——我曾在一据说是特灵的庙里求过不劳而获,搞得神神秘秘的,据说能参加都是一种缘分,我不说路途劳顿,也不说深更半夜冒着寒冷,买高价香,东拜西拜,被飞舞的火星烫伤好几处,只说说结果吧——呵呵,折腾了半天,却被雇我的人炒了鱿鱼,这事儿我忘不了!还不如抽奖呢,早有人告诉我那是胡扯,我才不去!
  我认为宗教欲也是一种人类原始欲望,只是宗教欲更加复杂罢了,它们同样揭示人性的某种真实,却掩盖了另一些真实。
  两个月前与老牛坐茶馆,谈及存在,老牛仍把存在当作很多原因中更基本的原因,我却无法同意了,我现在更相信,从人类个体看来,出生的那一刹,个体存在已与所有存在要素并列而行了,就如同一场突变,个体一下子便被置于某种宇宙结构当中了。在那些生命要素中,比较特殊的一点不是存在,而是认识,是超越混沌。我现在更倾向于把个体生命、人类社会以及外部宇宙汇集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因这诸种能量之关系到现今为止,仍是随着人类的认识而处于变动之中,这认识非常依赖于随着人类实践而获取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像慈悲、尊严之类的词语,我把它划入个体感受与集体规划之中,我们有很多心理学与政治学的方法可以使在上面。
  我渐渐地认为,生命是随着时间之矢一去不回的某种流变结构,(也许它符合某种概率,也许有些生命是可以回到原初混沌的)它的特征之一便是焦虑,这焦虑即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开放性想象,佛法便是为想象中的未来而奋斗的一种方式,我们太担心我们死后无法控制的情况了,所以总得为死后做点什么,这便是一种生的焦虑。
  然而这焦虑带来的更明显的感受,如痛苦与快乐,却完全是依个人趣味而定,或依每一个人的大脑中的奖励惩罚机制而定,就如同我个人的趣味:存在即悲伤。那是我,一个总在时间之流中徘徊的幽灵,我无法不因自己的想象而感动。时空变幻,在我眼里,那是一种可激发丰富情感的大舞台,所有的人与事都在里面有一个自己的位置,而宗教,就像是人们感情之流中的一个小路标,它从来就不完全是理智的,而那些信念也仅是一种情感偏好而已,认识到这些,我感到长出了一口气。
  

宗教奇迹
在古代,宗教奇迹是很有煽动力的词语,在现代却被技术化了,人们已可以协同努力,搞出一些奇迹,只是需要在经济上看一看值不值得——也就是说,搞出一个古人眼里的奇迹已经很容易了,而搞出一个现代人的奇迹来,也并非像以往那样稀罕——
  生逢这个时代,最近我心中产生出一个想法,不怕笑话地说出来,那就是:我觉得一般人七八十岁的寿命太少了,我想活得长一点,以前说一千岁,那是玩笑,具体有多长呢,一百岁吧,我想看看后面还会发生什么——这想法其实从古代就有,但被认为是荒谬的,只是极少数人敢想并为之努力,这努力部分地取得了成功,我估计现在想的人会多一些吧。
  当然,你可从社会总体上反驳我,不过,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我想,好多热爱自己的生命人都会同意我,中国有句老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很显然的,除非实在赖不掉了,人才会去死,试想好好的并“主动去死”的人有几个呢?
  在各种古代宗教里,奇迹往往被停留在一个既不易证真也不易证伪的范围里,在我看,这无非是因为宗教组织对公信力的重视,害怕把事说得太玄了就没人信了(当然,古人的原始思维与现代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相信那些感官以外的事情是实在,而能被感受到的反而是表象)。除了中国的道教公开地追求长生不老,其他宗教大多追求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