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奶娘的奋斗-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朝的话,张氏可不愿意听。但她还没来的急说别的,就听到了贾琮又犯驴了。
    啥事呢,在所有人都没有注意下,贾琮在张氏正在给自己说亲的时候,甩开膀子跑了。反正他现在也是个举人了,按着他们家太太的想法二十岁以内是不可能考进士的。既是如此,还不如在外面呆上两年,等他的大兔子养大了再回去呢。
    反正就算是留在家里,自家老娘也不会再定了亲后,让他的大兔子再跟他见面的。既是如此,还不如出去走走看看呢。
    贾琮也是有个心思的,先从史氏那里讨来了两件好古董,然后又跑到自家老爹贾赦那里去现宝。
    一番好不要脸的游说,让贾赦吐出了几个当年祖父留在大西北的亲信名单,然后这才打着包袱去了大西北。
    此去大西北干什么?男人就算是再不管事,那也是一家之主。李狗蛋就算是在惧妻,他活着,或是越过越好,都对他的大兔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去看看他的傻岳父,也算是未来女婿的一点子孝心了。
    而且此去大西北,也是因着贾琮对于战场非一般的向往。家中诸多兄弟,也只有贾琮一人是个好武的。
    可这年头,除了边境时不时地有那么一点小摩擦,哪还有什么杖可打。也许别人不知道。但自小混迹京城的贾琮却是得到了一些无人能知的消息。
    他心中的那位未来岳父,升上七品的那场战事。呵呵,不过是一场另类的演习而已。其目的,也不过是想让朝廷给个奖励,然后让底下的人升升官,加加薪罢了。这种事情古来有之,也许就连皇帝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会有他未来岳父的事情,也不过是怕岳父不知轻重,坏了事。这才分了一杯羹罢了。
    可就算是这样,自幼长在京城的贾琮,也想要知道知道北地的风光,以及边塞的风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看得多了,见识也就长了。闭门造车,会让人的眼界便窄。就像是珠大哥哥那样,死读书。然后读成了书呆子。
    贾琮早就听过母亲和老太太的打算了,准备私下里走走关系。等到珠大哥哥考上了庶吉士,便让他留在礼部或是翰林院等地。
    除了那样的地方,放到其他的地方,对于珠大哥哥来说,就等于是在谋杀了。
    至于工部。
    呵呵,还是厚道一些,别可一个地方坑了。有二叔在那里,已经是对工部最深沉的恶意了。
    这一边,贾琮带着自小攒下来的银两,包袱款款地拉着个小厮跑路了。
    而那边等到张氏知道信的时候,贾琮早就跑出通州了。而让张氏知道这件事情的,便是经受住了贾琮的游说,死活留在家里的李决。
    他是长子,父亲不在家,哪能说走就走。弟弟才七岁,能干什么?而且他还想着趁着今年有时间,收拾收拾房子呢。
    他的婚事也要定下来了。不是别人,正是傅家的傅秋芳姑娘。傅家姑娘比自己大一岁,今年都十八了。傅家也在催着婚事。
    可他总想着,再有两年父亲便要回京城了。儿子一辈子的大事,哪能不等父亲回来呢。而且母亲还在贾家呢。
    母亲是想着等到宝二爷再大一些再出府。他也知道母亲的心情。虽然母亲不说,但他也知道母亲是怕父亲回来前有什么变故。这才想着等到家里的事情彻底落了定,才出府回家来。
    而且为了名声计,为了他们兄妹几个人的前程,母亲也不能在自家起来的时候便离开荣国府,这会让人说嫌话的。
    人品要是让人怀疑了,对他们一家都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他将家中的情况,挑挑捡捡地跟着傅家说了。傅家对于自己家的姑娘也是心疼。不过婚事确定下来后,便没有再悔婚的道理。所以也就只能按下心来。
    傅试这两年在京城里混得还不错,对妹妹的婚事倒是有了些心思。只是可惜当初这婚事定的太早了些。
    听到李家一时半会的不能娶亲,傅试便试探着想要退婚,这话一出口,傅家姑娘到是先不干了,自家二哥是个什么东西,傅姑娘心里有数。这个时候提出退亲,所为何来,傻子都明白。今年自己都十八岁了,退了这门亲事,还能找到什么好亲事。
    她难道不想着嫁入高门吗?她想,她做梦都想。可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她当年参加贾家的花会时,便清楚的明白了。
    门当户对。
    她要想一身大红嫁人的出门子,便要找个门当户对的。除非与人为继室。可继室是那么好做的。
    继室进门,是要对着原配的牌位行妾礼的。
    宁府的尤氏,荣府的邢氏,这些人的日子都是不咸不淡的过着,有什么意趣。都说举案齐眉,活人哪里比的过死人呢。
    再一个,李决哪里不好,十六七岁便考上了举人,整个天下也没有多少。虽然名次靠后,但前途和读书的能力却是不需要怀疑的。
    于是傅家姑娘是铁了心地要嫁进李家,若是嫁不成,不是死就是当姑子的命。傅试一看这情形,还有什么好说的。嫁吧。
    不嫁,那就真的如话本里说的那样,赔了夫人又折了兵。不但没了妹妹,可能还要交恶李家。
    李家现在也不是自己可以得罪得起的。一个不好,他就没有以后了。
    其实在傅试的心里,何尝没有送妹妹进宫的想法。只是还是那句话,当初定婚定的早了。他压根就不知道宫里会有大小选秀。若知道,哪还会有今天。
    不过一想到荣国府政老爷的闺女进宫两年了,也不过是个女官,心里又有些打蹴。没进宫也好,至少还能结交一下李家。
    若是妹妹进宫了,再连个女官也换不到,可不是白白浪费了。
    不管傅试怎么想,李家和傅家的姻亲关系便算是注定了的。唐朝在荣国府里,对于自己的这位长媳也是多有关注的。现在不比以后,都是分开过的。现在是看不看顺眼都是死活不能换的。好了,便罢,不好,就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晚点成亲也好,年纪大一些,性子也能稳重一些。而且一但李决成亲了,他们家便不可能再和李漱住在一起了。分开过是必然的。若是那个时候她在家,家里的事情,她倒是不担心,若是她不在家,老娘,闺女,小儿子都是容易受怠慢的人。如何能放心呢。
    在唐朝看来,古代的婆婆天生就有两大杀器。直逼儿媳妇的命脉,一是给儿子纳妾,二是抱养孙子。但这两种,唐朝却是不会做的。好好的一个家,再弄个妾回来,这妾能干什么,除了陪着睡觉,就是生个庶出子女出来。儿媳妇这些都能做,范不上再养个闲人在家里。
    唐朝不是标准的古代人,如果这个媳妇不好,或是处不来。唐朝是很有可能将大儿子一家分出去的。这世上也不是必须父母要跟着长子过活。她不是还有小儿子呢嘛。
    一辈子奴颜卑膝,临了还要委屈自己。她可不干。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相对于唐朝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贾家这边却是捅破了天。这一年中元前后,嫁到林家的姑奶奶病逝了。得知消息的老太太史氏也跟着大病了一场。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
    
    贾敏没了,史氏病了。唐朝也跟着上起了火。
    唐朝多年受贾敏喜欢和爱护,对于这么一个喜欢表演行为艺术的文艺女青年。唐朝打心眼里喜欢。没有想到当年一别,竟成了永别。
    再一想到贾敏留下来的两个孩子,心里也更是难过。
    尤其是林妹妹,在拼妈的时候,没了妈。在拼爹的时候,又没了爹。幸好此生还有个亲兄弟,不然真真不比原著强到哪里去。
    低下头,看了一眼和贾芝一起半跪在史氏榻前的宝玉。又觉得宝玉和林妹妹也许这一回能够得偿所愿。
    那薛家是不可能再住到荣国府来了,当家的都不是王氏这个姐妹了,薛姨妈就算是再如何也不会举家投奔前姐夫和侄女的。
    就算是她厚着脸皮想这么做,邢氏也不会让这事顺顺利利的进行的。被原配比了这些年,对于原配的亲戚又怎么可能有好心态。
    噢,当然了,薛家也可以投奔凤姐这个娘家侄女,只是可惜的是,凤姐并不是荣国府的当家奶奶。而且就算是薛家想要住进来,荣国府也要有地方住不是。
    梨香院那边的两个院子住着二房,东边一大一小的两个院子住着贾瑚贾琏兄弟。荣庆堂前面的四个小跨院,又住着宝玉叔侄三个。
    整个荣国府虽然在边边角角的地方还有一些小院子,但那小些院子可住不下薛氏一家三口。更何况真要住进那样的小院,薛家还要不要脸面,贾家这样折辱亲戚,还要不要这门关系了。
    当然了,还有一处院子,风景,大小都不错。就是在荣禧堂正后面,挨着库房的那个院子,方方正正的格局,正是当初原著中凤姐和贾琏的居住。
    但那里早就让张氏想好了,将来给贾琮成亲用。做为最小的儿子,和最喜欢,得意的儿媳妇,自然是要住的离她近一些。
    现在如此,将来有一日,她们搬到了荣庆堂,她也会让小儿子住到现在的梨香院去的。
    当然除了这一点,这座院子就地理位置上,又怎么可能让外八路的亲戚住进来。
    更何况,要脸面的人家,也没有娘家姑妈带着儿女投奔已经出嫁的侄女的。尤其是在娘家还在的情况下。
    所以这辈子,在没了薛宝钗插在两人中央,没有了嫡亲的婆婆,应该会幸福的吧。看了一眼,捂着脸,哭不出来,也没半点悲伤的邢氏,唐朝又想到,这位的娘家侄女,就算是想要插手进来,估计也没有那个身份和脸面了。谁让当初的事情,让邢氏姑娘嫁出去都难了呢。
    做妾,做二房。人家还怕一不小心再跑了呢。而且谁知道这轻狂的血脉会不会遗传下一代。所以,对于邢岫烟来说,永远不上京城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在不知情的人眼里,有一个做荣国府二太太的亲姑妈,出嫁也不是那么困难……
    其实说起来,贾敏这一两年来身子越发的不好了。儿子和女儿也多亏了张氏送过去的嬷嬷帮忙照顾着。这才算是省了一点心力。
    日常管家的时候,也将闺女黛玉接到身边来,小小年纪,也不求她能学到多少,但做到心里有数,将来再学的时候,也有个底子。
    现在贾敏一下子没了,最伤心难过的黛玉倒是还记得自己长姐的身份,在嬷嬷的帮忙下,学习着照顾弟弟。
    贾敏的身后事,倒也不难,林家虽然没有了女主子,但张家的一位多年受到林家庇护的姑奶奶倒是不避嫌的来到了林家,帮着料理起了事情。
    这一举动,着实让林如海感激不尽。
    史氏一病,精气神便去了一半。半靠在榻上,看了一眼两个儿子,又看了身边一圈的大孙子们。贾琮出去游学了。贾瑚已经入了朝,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贾琏和贾珠倒是考完了进士,没考上庶吉士,这会儿也没有什么事情,就等着吏部派官了。
    可贾珠虽然年长,但那个性子也不适合出门去。史氏便将头看向了贾琏。张氏侍候史氏大半辈子,又有什么不明白的。
    “老太太放心。这会正是顺风顺水,媳妇让人给我们老爷去吏部告个假,让他带着琏儿和珠儿一起去扬州。保证不会让人小瞧了妹妹的身后事。”
    这个时代,出嫁的女儿没了,在办后事的时候,如果娘家没有来人的话,是非常难看的。去的人越多,越表示娘家的看重。
    “是呀,老太太放心吧。儿子领着两个小子一路快马加鞭,一定不会误了时日。”林家报丧的人,走的便是官驿六百里加急。所以如果路上赶一赶,正经能送妹妹最后一程。
    史氏听了老大的话,点了点头。老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你妹妹自小便被我和你们老爷捧在手心里养大。出嫁时,也是千挑万挑的。哪成想,自那年一去,竟是再不得见。可怜老婆子竟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你妹妹膝下就留了那么两滴骨血。这次你们去,务必把人接了回来。”
    张氏一听,拿帕子的手便是一顿。林家就两个孩子?老太太的意思竟是要都接过来?那林家可会同意?
    以张氏和贾敏多年的感情,帮着她抚养两个孩子长大,义不容辞。但问题是林家姑爷可会同意?
    把一个六岁大的姑娘和一个四五岁大的哥儿都留在林家,别说婆婆不放心,就是她也不会放心的。可要是接了来,林家可就这两根独苗呀!
    算了,不想了。这事还要等到了扬州再说了。
    “老太太放心吧。这事有儿子呢。就是老太太今年的寿诞,儿子没办法陪着您一起过了。”
    满头的黑线瞬间便落了下来。唐朝一听贾赦这话,都忍不住翻白眼了。七月中才知道死了闺女。八月初还有心过寿的人,真的存在吗?
    明显和唐朝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至少张氏便趁着人不注意狠狠地掐了贾赦一下。
    “老太太的药呢,怎么还没送来?快去催催。”张氏也没管贾赦的话,一直接提高了一声,将刚刚贾赦的话当成什么也没说。企图彻底掩饰过去这不合适宜的话。不过有人明显并不想让张氏如意。
    “大哥这说的是什么话,妹妹没了,老太太哪还有什么心思过寿呢。”邢氏这两年倒是越发的浅薄了。除了整个府里,因着元春的事情,都对邢氏有些意见。所以史氏和张氏在能不搭理她的情况下,都对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当然了,睚眦必报的凤姐和眼光规格一直不高的赵姨娘倒是始终奋战在第一线上。
    “弟妹这话说的很是。我们老爷去南边,为的是兄妹的情谊,去送姑奶奶最后一程。不能留在家里孝侍老太太,是为人子的孝顺。只是我们做小辈的,就算是做不到让老太太开心,也不能时时的提起老太太的伤心事。”说完正好看见鹦哥托着药碗过来,连忙接了过来。“给我吧。去把老太太爱吃的那两样蜜饯果子拿来。”
    史氏懒得搭理这对妯娌的官司,直接就着张氏的手将药喝了下去。
    “都下去吧。他们爷几个要出门。你们也回去给他们收拾收拾行李。”史氏闭上眼,挥了挥手,便将张氏和贾赦为首的一干人打发走了。
    等史氏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榻前就只剩下宝玉和贾芝了。
    摸着两个孩子的头,史氏长叹了口气。
    这一天,还是来了。
    当初在闺女勉强怀孕时,史氏就害怕有这么一天。等到终于生下了哥儿,贾敏的身子也彻底的败了。
    史氏是既心疼,又庆幸。心疼自家千娇百宠的闺女因着子嗣而半生抑郁。庆幸终于生了个男孩,庆幸身子虽然败了下来,至少还活着。
    可这一天,还是来了。
    还是来了。
    “你们的姑妈去逝了。等过几年月,你林家的表妹和表弟就要来家里住了,宝玉最是听话懂事了。可不能欺负他们噢。”
    “老太太,宝玉知晓的。会照顾好弟弟妹妹的。”表妹和表弟也是没有亲娘了吗?
    “老太太,宝二叔的表妹和表弟,是芝哥的表姑和表叔,对不对?那他们来了,芝儿也会陪他们玩的。”虽然差了几个月,但贾芝却是没有宝玉成熟的,心里想的,也没有那么的深奥,谁让这是一个被全家都捧在手心的孩子呢。
    史氏听了两个孩子的话,心下大慰。“好,好。老太太的心肝肉都是好孩子。”
    。……
    唐朝看着祖孙三代人互相依偎的样子,悄悄地退出了史氏的正房。回到宝玉房间旁,属于自己的耳房后,唐朝思虑再三,才提笔写下了一张字条,让人送回自己家去。
    晚膳前,李决便出现在荣国府的西角门处了。
    “扬州林家的姑奶奶没了。府里的爷们要去吊唁。你收拾收拾行李,也陪着走一遭。替娘在灵堂磕上几个头。”
    李决很孝顺,唐朝一说,他便答应了。
    “娘十岁的时候便入了老太太的院子,做二等丫头。自那时起,读书习字都是姑奶奶手把手教出来的。娘能有今天,咱们家能有今天,姑奶奶在最初给了娘很多的帮助。你妹妹自小到大,穿的所有衣料,还有你小时候玩的那些玩具,用的那些笔墨也都是姑奶奶让人稍给娘和你们的。这一趟,虽然辛苦,却是一定要去的。”
    “嗯,我知道的。娘不用担心我。家里有姥姥和二叔,二婶呢。娘也不用担心家里。”
    “娘不担心,就是忍不住要说两句。你回去收拾东西吧。也不用多带什么,换洗的衣服都要带些素色的。切不可坏了吊唁的规矩。让人笑话。还有等会儿,娘去找大太太问好了行程时间,便让人通知你。你在家里别落跑,知道吗?”
    “娘,我不是小孩子了。对了,下晌的时候知道娘找我。姥姥特意煨了几个红薯,让我给您送来。还有她给您送做的鞋。”
    “你姥姥也真是的。我没两天就回去了,怎么还稍这东西来。”唐朝看了一下唐婆子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