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姨娘是个小画手-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瑶光和薛宫正将太妃李嬷嬷等人送至庄子二门,再用这几日紧急训练、纠正过的礼仪盈盈下拜。
  太妃对薛宫正的教育成果非常满意,褒奖了她几句,又嘱咐瑶光用心学习,安心在庄子住着。
  瑶光当然又向大boss表了一番忠心,称自己一定会继续努力学习,一定不辜负太妃的期望,有空的话还会继续画观音图敬献给太妃。
  太妃很开心,叫她在庄子中好好养身子,画画什么的都可以等,要是缺了什么,或是想吃点什么庄子上没有的吃食,就让庄子管家去采买,遇到什么事,就叫庄上的人去王府报信。
  昨天下午,李嬷嬷已经叫了庄子上管事的人一一见了瑶光。太妃怕这些人怠慢瑶光,又留下一个姓王的老妈妈给她。这个王妈妈也是太妃得用的人,瑶光进了王府后太妃就派她去斓曦苑服侍,后来王妈妈年高,又有了小孙子,就回家安养了,才换了康妈妈来。这次撵走了康妈妈,太妃又叫王妈妈回来服侍。
  最重要的是,太妃还给瑶光留了一大笔钱。让人跑腿、买吃的用的,总得给人赏钱吧?
  瑶光忙说,临行前让紫翎带了钱箱子了,太妃和李嬷嬷等都笑了,直说她也太实心眼了。
  长者赐不敢辞。
  于是瑶光又得到两大箱铜钱和五十锭二两一锭的银元宝。
  庄子上的人也就知道了,韩良娣是太妃爱重的人,薛宫正更是在宫中服侍太后、皇上的,且还有王妈妈这个积年的老妈妈当太妃的耳报神,于是太妃走后,对瑶光等人慇勤不减,每日肥鸡大鸭子,新鲜菜蔬白米饭地供应饮食。
  过了几日,王妈妈觑了个空儿,跟瑶光说:“良娣既要在庄上多住几日,只这几位姑娘怕是会服侍不周,不如叫了管家婆子来,看庄上有哪些水灵聪慧又本分老实的丫头,叫她们也来服侍。也不必叫她们近身服侍,便把粗苯活计交给她们也好。”
  瑶光知道太妃要检验学习成果的,这几天大boss走了也没敢放松学习,她整天呆在屋子里,最多踢踢毽子健身,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便,紫翎等人也没抱怨过人手不足,于是看向紫翎。
  薛宫正轻咳一声,瑶光立刻换了神色,对王妈妈道:“知道了。待我想想再跟你说。”
  王妈妈下去后,薛宫正问瑶光:“良娣可想明白了?”
  瑶光笑道:“王妈妈怕是收了什么好处,又或者耐不过庄子上婆子们歪缠。”
  薛宫正微笑着点一点头。
  绿柳庄一年也不见得会接待一次主人,庄子里的下人不指望能到太妃身边服侍,可要是能到韩姨娘身边可就容易得多了,并且,还有竹叶这个一步登天的先例,谁知道韩姨娘会不会再对谁青眼有加,带她回王府继续服侍呢?
  仆人这个职业入门门槛倒不高,可是想要升职,要么你得有人脉家世是家生子,父母或是近亲在主子身边服侍过的;要么,你得有出众的技能;再者就得看运气和机遇了。
  绿柳庄所有适龄的女孩子们此刻都盼望自己能入韩姨娘法眼。
  薛宫正提醒瑶光:“良娣,昨日我才讲过‘择仆’一事的要领,现有这个机会,你来试试吧。”


第20章 平地波
  20
  王妈妈和薛宫正联手给瑶光出了一道社会实践题。
  瑶光只好叫王妈妈隔天把庄子上合适的女孩子都叫到她住的杏芳院来。让她见一见,才好选人。
  杏芳院前后种了许多杏花,故此得名,此时杏花刚刚开了些花苞,枝头粉粉,就如同那十几个把小院子站得满满的女孩子。
  翠羽和竹叶搬了两把玫瑰椅放在堂前游廊上,瑶光请薛宫正坐了方才坐下。她没想到小小的绿柳庄上竟然有这么多适龄女孩,王妈妈告诉她,除了在庄子里服侍的家奴,在庄外面田庄上的家奴也送了家中女儿来。
  这些女孩子想必已经经过初选了,虽然有的穿着粗布衣裙有的穿着绸衣,但个个五官端正,皮肤白皙,身材匀称,头发衣服全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而且,她们也懂些规矩,个个垂眸敛目,乖巧得像个小鹌鹑。
  瑶光对身边站着的紫翎抬抬手,紫翎向前一步,昂首问:“你们当中,谁的父母家人现在庄子里当差的,站到东厢。”
  几个女孩子立即站出来。
  剩下的女孩们看看她们,面上露出羡慕。
  紫翎又问:“谁领过差事的,不管是在庄子里还是在田庄上都算,向前站过来。”
  这下,站到东厢的,只有一个穿杏黄色夹纱长袄的女孩站出来,刚才留在原地的倒有三个站了出来。
  瑶光目光从女孩子们脸上掠过,点点头,叫了竹叶小声吩咐几句,再对女孩子们道:“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我不曾见过你们,自然不知道你们行事如何,这样吧,你们分成四班,听吴嬷嬷吩咐做事,每班人来当一天差。四个领过差事的做班长,若是你班上的人做错了事,我只叫吴嬷嬷找你问话。”她停了停,又道,“若是你们四人谁不想当班长,或是当着当着不愿做了,都跟吴嬷嬷说。行了,去吧。”说罢,她便站起来,和薛宫正一起回屋子里了。
  院子里,竹叶捧了一个豆粉大花窑过来,里面放着刚做好的四色纸团,让女孩子们挨个抓了纸团出来,颜色相同的便是一班了。
  拈了纸团之后,有几个女孩子想和人换,竹叶小声笑道:“难道主子分派下来活计也由得你们挑拣不成?”几个女孩立刻不敢吭声了。
  不一会儿,吴嬷嬷领了这些女孩子出去,院子里又静悄悄的了,有几只小麻雀落在杏花枝上。
  薛宫正对瑶光的初步分组很满意:“良娣接下来如何挑选?”分组考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筛选呢?
  瑶光坐在案前翻看她头一天记得课堂笔记,抬头看了薛宫正一眼答道:“先让她们这么干一阵子吧,干活儿用不用心,人品如何,总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来的。干得好的整组都有嘉奖,干得不好全组人挨批,待我要离开庄子时,每人再发些钱就成了。”
  薛宫正问:“这么说,良娣并不打算带任何人回京城了?”
  “宫正来之前可听说了,我院子里原先服侍我那些人,只留下一个五岁的小丫头,就连从前服侍过王爷的康妈妈,一家子都不在王府了。”瑶光笑一笑,低头翻书,“跟着我,未必是好事。”若不是得给王妈妈个面子,她根本不想挑人。
  薛宫正听了叹口气,便不再问了。
  如此过了几天,平淡无事。
  这天午后,薛宫正和瑶光正坐在榻上进行临时小测验快问快答呢,王妈妈来报,说宫中来了两个人,来见薛宫正。
  两人均是一惊。
  但薛宫正很快镇静下来,瑶光有些不安,猜不到是吉是凶,但强自镇定着对王妈妈说:“知道了,请两位宫使稍候,我这就来。”她这时可是绿柳庄管事的人,不能自乱阵脚。
  薛宫正目露微微赞许之意,问瑶光:“良娣可猜到,两位宫使是来做什么的?”
  瑶光老实回答:“不知道。”
  薛宫正叹口气,“若我猜得不错,良娣大概要清净一阵,不用每日听我絮叨了。”
  瑶光和薛宫正到了正院大堂,看到两名穿着香色袍子的太监。
  他们赶快起身给瑶光、薛宫正行礼,说明来意。
  因为操持春祭,太后感到繁忙,想要薛宫正这个好助手回去帮忙。
  太后要召薛宫正回宫。
  瑶光先问候了太后可好,太妃可好,才温和问:“两位宫使可带了召令文书?”
  宫中女官、太监进出宫闱都要文书的。
  验查了文书无误,瑶光只得放薛宫正回宫。
  她陪着薛宫正回去收拾行李,心里满是复杂情绪。
  和薛宫正相处了半个多月,瑶光对她是既佩服又敬畏,也不是没想过要是薛宫正不在自己就可以放松放松了,现在薛宫正真要走了,她又十分不舍。
  薛宫正也有些不舍。两人相处时日尚短,但瑶光爽朗豁达,为人正直,对她又十分尊敬,两人相处得很愉快,绿柳庄和宫中比起来更是自由得多。
  薛宫正趁着临走前还有这么点时间,不忘再点拨瑶光一下,“良娣,待会儿一定得多多打赏那两位宫人。”
  瑶光心中一凛,耳边响起一道无声惊雷,“莫非……”
  薛宫正道,“太后身边能人众多,哪里会缺了我。何况陛下虽无中宫,但自从两年前李昭仪晋为惠妃后,太后就着她打理宫务。”
  瑶光跌坐在榻上,“是王妃。她见了太后。”
  薛宫正苦笑道:“恐怕良娣没想错。”
  瑶光也苦笑,“太后听说老侯夫人咳喘了月余还未病愈,还要王妃回府侍疾,哪里会不担心的。”
  薛宫正接道:“虽然也派人探望,但老侯夫人已经八十几岁了,久病不愈,只怕是底下人怕她担心,每次回宫只报平安,于是,就召端王妃进宫问一问。”
  瑶光心想,老侯夫人于太妃而言只是隔房婶母,可却是太后的亲娘,娘病了那么久当然得叫个人来问问究竟怎么回事。就是不知道端王妃在太后面前怎么说她的啦。但肯定不是好话。
  薛宫正见瑶光脸色发白,安慰道:“良娣也不必太担心了。您毕竟是先皇所赐,太妃也青眼有加。现下您又不在王府,摆明了姿态不与王妃相争,谁还能再为难呢?”
  瑶光听了,一颗心才从喉头重新落回胸腔里。
  等瑶光送薛宫正出来,她已经平静下来了。她亲自塞给两个宫使每人一个锦绣荷包,里面各是五两银子——这是常规的谢礼数目,再悄悄将腕上刚戴上的一对赤金镶八宝镯子摘下来塞给他们一人一个,“我暂住在此休养,身边没带什么好东西,万望两位不嫌弃。”
  那两个太监虽没见过韩瑶光,但也都听说过她高傲的名气,此时见她一脸笑容,对自己十分客气,不由先就有些得意,再掂一掂塞到手里的金镯子,恐怕得有足足一两多重。
  此时市面上一两金子能兑一百两纹银,再加上火耗就要兑一百二十两,更别提那镯子上镶的宝石珍珠个个都有小指头大小,且都是极好的品质,若在当铺当了死当,最少也得三四百两银子。
  这俩太监不着痕迹地把镯子收进袖袋里,眉开眼笑地给瑶光行了个礼,其中一个瘦高的太监还说:“良娣从前多有狷狂之名,今儿一见良娣,才知道并非如此,良娣竟是个最温和可亲不过的。可见世人传话总有传错的时候。”
  另一个也赶快说,“可不是,我瞧良娣就温柔贤淑得很。对我们这种卑下的人都如此和气,对旁人只有更好的。”
  瑶光笑道:“还烦请两位大人‘如实’回禀太后。”
  俩太监点头,“那个自然。良娣不必担心。”
  待将两人送出了二门,瑶光又叫紫翎又端来一盘银子,差不多有五十两,“两位宫使奔波一趟,我本是应该在庄上好好招待的,可知道两位还赶着回宫覆命,哪里敢拖延。两位在路上也得打点下跟着来的人,出趟差辛苦,哪有再让二位破费的,这些银钱,给大家路上买些茶水点心。”
  两个太监心说韩良娣果然上道啊!出来一趟,上下当差的人都发了一注小财,哪有不说她好话的。
  瑶光当然对薛宫正也有厚赠,只是薛宫正推辞了,“我是受太妃所托而来。再说了,也怕有些东西打眼。”瑶光一想也是。便不再提。太妃一定会对薛宫正有表示的。
  两人依依惜别,瑶光挽着薛宫正手臂,“良师难得。不知何日能与宫正再见了。”
  薛宫正笑道:“良娣莫急。太妃临行之前我已经禀告过她,须得给您找个先生常住在家中。人选也有了,也已送信去了,大约再过几日就会到了。我猜,太妃很快会派人来安抚良娣。”
  薛宫正上了油壁小车,一行人出了二门。
  瑶光怅然在原地站了一会儿,快步走回到书房,斟酌字句写了封短信,命王妈妈叫来管家王顺,“你带上些庄子上暖棚里的鲜嫩菜蔬和一笼肥鸡去王府一趟。若是太妃在家,就说良娣给太妃请安,若是太妃进宫了,就将这信交给李嬷嬷。”
  王顺不敢怠慢,将信双手接住揣在怀里,领了几个小厮装上菜蔬肥鸡,赶着马车,比薛宫正一行人还先进了城。
  到了这天晚上掌灯时分,太妃果然派人来了。
  太妃派来的是端王的乳母郑妈妈。郑妈妈比李嬷嬷服侍太妃的时间还久些。郑妈妈也是太妃闺中时的大丫鬟,后来随着太妃进了宫,二十几岁时放出来,早已去了奴籍。她嫁给了帮太妃打理生意的掌柜,生二女儿后刚巧太妃生了端王,又召她进宫抚育端王。
  紫翎一听说来的是郑妈妈,心里先是一喜,赶紧跟瑶光说了郑妈妈身份与众不同之处——郑妈妈现在虽然不在王府服侍,但仍是太妃的贴心人,更有抚育端王之功。
  瑶光便带着众人亲自去二门迎接,见到郑妈妈,上前福了福身,“辛苦妈妈了。”
  郑妈妈受了瑶光半礼,便连忙扶住,笑道:“太妃见了良娣的信很是高兴。天气渐热了,刚好我家那口子从江南带了一批轻软的绸缎回来,今天我送去王府,太妃便叫我顺便送过来。”
  瑶光请郑妈妈坐了一会儿,问了问太妃近况,又问李嬷嬷可好,说了说薛宫正受太后召回的事,便叫下人们服侍郑妈妈去泡个汤,好好睡一觉。
  郑妈妈昨日确实是赶巧去王府给太妃请安的。
  她丈夫郑桂管着太妃手下生意,这几天才来了两船的江南新式绸缎,挑了些新颖别致的,再有一盒子南边最近兴起的用纱堆的花,俱是新巧的样子,便连同这两个月的账册一并带了去王府。
  太妃见了郑妈妈原正高兴,不防到了下午有人来报绿柳庄的管家王顺来请安了,就觉得有些奇怪。
  底下庄子的管家们倒是也有定时来请安的,却都是一年两三次罢了,太妃哪耐烦见他们。绿柳庄住了瑶光之后自然不同,但也是每半个月来一次,这三天前王顺才来过,送了一篓枸杞芽和小青牙瓜,怎么今儿又来了?
  于是派了李嬷嬷去看看怎么回事。
  不一会儿,李嬷嬷带着瑶光的信和薛宫正被太后召回的消息回来,太妃一听气了个倒仰。
  林纹在宫里太后面前告了黑状,却没回王府,依旧在镇远侯府“服侍”老侯夫人呢,故此太妃至此才知道薛宫正被召回的事。
  太妃一想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怒道:“她还有脸告状!”更气的是太后竟然不问她一句,就这么召回了薛宫正。由此可见,林纹必然是狠狠地把她也告到太后跟前了。
  郑妈妈忙给太妃顺气,太妃喝了几口茶,才缓过气,叫李嬷嬷看瑶光的信里写了什么。
  李嬷嬷展开信,读了一遍,瑶光的字倒是进步了很多,方方正正的,也不再是用炭笔写的了,只是遣词用句还不够文雅,大意是这几天天气更暖和了,不知太妃在府中好么,她身体好了很多,跟薛宫正这种良师在一起日夜学习很快乐,也很有收益,今天薛宫正要回宫了,她很感激也很不舍等等。
  大致上,就是普通的日常问候。也算是个证明,太妃回府的这段时间,她是有好好学习的。不然绝对写不出这样的信来。
  太妃把信拿到手里又看了一遍,见瑶光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抱怨,还提到庄子中杏花开了,前日摘了些枸杞芽用油盐清炒了极为美味,她觉得很好,便叫王顺也送来些给太妃吃。用词文白夹杂,但读来有种恬淡的意味。
  太妃读完,不由气也平了,长长叹息一声,“唉。”
  太妃想要派人去安抚安抚瑶光,按理说最合适的人选是李嬷嬷,但郑妈妈担心她刚被气到了,叫李嬷嬷只管留在太妃身边服侍,她跑一趟,也够了。
  郑妈妈到了绿柳庄后,见一切井井有条,上下人等对瑶光无不顺服,瑶光言谈举止确如她信中所表一般恬淡宁静,心中就有几分欢喜,暗想,你若能长长久久这样子,也不枉太妃为你受了这么场气。
  瑶光直待第二日午后和郑妈妈吃了午饭,才送她出去。
  郑妈妈在临行前又给了瑶光一只乌木镶珠贝的小箱子,笑道:“太妃知道你没钱了,叫我给你的。那些绫罗绸缎虽也好,可急的时候还是银钱管用。”一打开,里面是一堆黄澄澄的金镯子。
  瑶光笑着接住,又将一封信给郑妈妈,“还要烦劳妈妈交给太妃。”
  此后每隔七天,瑶光必回打发人回王府送信,信中也不写什么,只写写庄子中时鲜景色,今儿下了雨,一地杏花,明儿个到后院的小溪边见到母鸭带了一群小鸭子浮于水上,信大多写在小小的画上,画的就是信中所言景致人物,有时涂了彩,有时只是寥寥几笔墨线勾勒。
  太妃闲来读了,觉得别有趣味。就连她房中丫鬟们也渐渐盼着瑶光来信。
  不知不觉过了清明时节,太妃又带着李嬷嬷来了绿柳庄,此外,还为瑶光带了一位新老师。
  作者有话要说:
  女主又一次有惊无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