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是看着陛下亲自给书院题了字,讨圣上欢心罢了。”陆若华看着场中的少女,脸上染着笑意。不管这些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到了书院,对于她来说,只要来就是好的。
  “不管怎么说,咱们也不愁招不到学生了。”田颖笑道。
  田颖话刚落,只听得一声震耳的锣声,随之而来的便是考官的声音传来:“诸位考生交卷,开第二场,时间一个时辰。”
  看着收上来被递到自己手中的答卷,田颖不由笑道:“看看?”
  陆若华笑着翻看着手中的答卷,越看眉头越是皱起。
  “怎么,和你预想的有差距?”田颖一看陆若华的样子,就知道她在想什么。
  “这经义解释的乱七八糟,还有史学方面也是一知半解,这农事水利方面更是一窍不通。”陆若华拿出一张答卷,指着上面的答案,凝眉道:“也就这诗词也得有些新意。”不是这一个学子这样,是大部分的都是这个水平。
  陆若华揉了揉眉心,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她还是有些接受无能。
  “我倒觉得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不错了。”田颖指了指前面的少女们道:“你看她们才十一二岁的年纪,又不用考科举,谁喜欢读这么多的书啊,又用不上。”
  “你这份卷子,若是十一二岁时的我做,估计比她们也好不了多少。”田颖安慰道。这一年多她跟着纯安县主东奔西走,涨了许多见识,才能完整地将这些题都答出来。
  “你看,其实也没有你想得那么差。”田颖上面乐理方面的问答道:“你看这礼乐方面的问题就答得很好嘛,可见这姑娘是个喜欢乐理的。”
  “其实,也不是她们散漫,这些东西她们以前都用不到,自己不愿意学是其一,这教姑娘家的先生你也知道,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的,这以后有段先生在,总能教好的,你不必太担心。”田颖一边翻着手中的卷子,一边安慰道。
  “你说得对,正是因为这些东西她们用不到,所以才不去学。”陆若华感叹道:“若是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于她们有大用,即便东西再枯燥,也会耐心学下去。”
  “你看,这份答得还不错。”田颖指着手中的卷子,像陆若华举荐道:“落名是唐馨,这名字挺熟悉的。”田颖回忆了一下,指着陆若华调笑道:“这不就是那个说仰慕你的小姑娘吗?”
  “确实不错。经义,史学的回答都条理清晰,农事的问题也都答出来了。”陆若华想起那个灵动干净的小姑娘,赞道:“用功了。”
  “恐怕是废了不少力气了。”田颖笑道:“那小姑娘原本看着应该是什么都不懂,这么短的时间,能提升到这个地步,是废了大力气了。”
  “果然,还是静徳的魅力大。”田颖想到那小姑娘说想做静徳一样的人,不禁打趣道。
  “是小姑娘自己有理想。”陆若华摇摇头道。
  “就冲着小姑娘的这股拼劲,说不定她以后真能和你一样,步入朝堂呢。”田颖笑道。
  虽然这些姑娘的水平和预想的不一样,但是除了唐馨的答卷,陆若华和田颖还是发现了四五份不错的卷子,其中有一人的卷子算得上惊艳了。
  “崔思若,这是谁?”田颖看着面前的卷子赞道:“这姑娘基本上全对,这功底可了不得。”若说唐馨的卷子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崔思若的卷子就让人惊艳了。
  陆若华听到这个名字,一时也想不起来,她离开京中时间太长,很多比她小几岁的姑娘她都不太认得。
  “春风,去将今日考生登记的府邸都找出来,看看这位崔姑娘是哪家的?”京中同姓的人太多,女子的名字又不被人熟知,所以为了避免最后录取时出现争议,在开考前就登记了家族身份。
  很快,春风就回来了,对着陆若华回禀道:“是老太师家的长孙女。”
  听到这个称呼,陆若华倒是不奇怪了,对着一旁还不了解情况的田颖解释道:“这崔老太师家中只有一子,且这一子只有两个姑娘,长女就是这崔思若。崔家向来人丁单薄,也无宗族之子可以过继,眼看崔家就要绝后,崔老太师便言他崔家的长孙女要招婿承嗣,延续香火,所以这崔姑娘是按照女公子的标准来养的。”崔老太师不止想要家中的香火传承下去,还想要家族门庭不衰败,所以这对长孙女的教养和长子长孙一样。
  “如此,倒也不奇怪了。”田颖听到陆若华的解释,点了点头,随后又奇怪道:“只是我这这些日子也算是对京中的贵女有了个了解,这才女的名单中可没有崔姑娘。”
  “她是不出门交际的。”陆若华笑着道:“她是要支撑起门庭的,怎么会同平常姑娘般嬉闹,崔家的交际都落在她妹妹身上。除了宫宴,这位崔姑娘基本上不出门。”崔家的胆子都压在崔思若一个人身上,崔思若虽不用考科举,但是所学的内容和家族中的嫡长子一样,哪里有时间玩闹。便是她,在入朝后,除非必要,也鲜少再参加京中贵女的集会。
  “那这次崔家怎么会让崔姑娘来我们书院?”田颖不解地问道。
  陆若华抿了一口茶,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其中的意味确实值得人探究。
  “将这些卷子给段先生她们送去。”陆若华翻看完后,对着春风吩咐道。
  很快一天的考试结束,在段文惠等人紧张地批阅下,录取的名单很快就出来了。此次来参加考试的姑娘一共有一百人左右,书院一共录取五十人。
  在录取名单公布的那天,陆若华就收到了来自崔家的邀帖,而且署名的是崔老太师。
  面对这位老太师的邀约,陆若华不敢马虎,准时赴约。
  崔老太师历经三朝,德高望重,便是天正帝见到其也是礼让三分,如今崔老太师年纪已大,不再过问朝政,太师是给其荣养的官职,但是却没有人敢小瞧这位的分量。
  不过,对于陆若华来说,面前的崔老太师和想象的不一样,本以为会是以为威严的老人,却不想格外的和蔼,甚至说是平易近人。
  陆若华见到这位在文宗和先帝两朝都叱咤风云的人物时,有些震惊了。面前的老者,身上没有任何绫罗绸缎,只是一身灰色的棉布衣服,正站在院子里摆弄地里的青苗,据她观察,应该是麦苗。
  “县主来了。”老人笑着对陆若华摆了摆手,道:“县主是农事上的好手,快来帮我看看看,我这麦子种的如何?”
  “见过老太师。”陆若华压下心中的震惊,对着崔老太师行了个礼,然后快步走到老人面前,观察起院中这以小片的麦子来,随后道:“说实话,差强人意吧。”说是差强人意都已经是给老太师留面子了,这其中有很多青苗叶子上都泛黄了。
  “县主倒是实诚。”崔老太师听到这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道:“这是我第一次种麦子,还是自己摸索的,县主可否给我解惑,这是哪方面出了问题。”
  “叶子发黄的诱发原因有很多,病虫,肥料不够等都有可能引起。”陆若华说完后又看了看面前的明显刚浇过水的土地,笑着道:“您这应该是浇水浇多了。”
  崔老太师笑道:“第一次种,总感觉要多浇水。”随后又询问了陆若华一些关于种植麦子上的问题,便将陆若华带到了自己的书房。
  “县主聪慧,我请县主来的目的,县主应该也能猜个大概。”崔老太师捋了捋自己的胡须道。
  “是为了贵府的女公子。”陆若华点头道,女公子是对招婿承嗣的姑娘的一种尊称。
  “不错。”崔老太师点了点头道:“不知县主对阿若印象如何?”
  “女公子得老太师亲自教导,学识自然远超旁人,此次书院测试中,女公子位居榜首,独占鳌头。”陆若华虽然今日的崔老太师看着和平常老人一样和蔼,但是她半点也不敢掉以轻心,历经三朝不衰的老狐狸,稍微一不注意,就有可能将她吃得连渣都不剩。
  崔老太师听到陆若华的话,眼神微眯,这位纯安县主说话中规中矩,滴水不漏,虽是夸赞的话,但并不带个人感情,更像是官面上的话。
  “县主夸赞了,我那孙女我自己知道,若是和人比还算上佳,但若是和县主比便差太多了。”他若记得没错的话,纯安县主入朝的时候也不过比他孙女大一岁。
  “那不过是侥幸而已。”陆若华谦逊地摆了摆手道。
  “县主谦虚了,县主在宁州的事迹我也曾听闻。”崔老太师赞道:“可谓是处事果决,是明智之举。”宁州的事情他也能看出这个县主的性格来,虽然是女子,但是手腕狠辣,魄力足,但也代表着年轻。
  世人皆觉得官场上,年轻人意气风发做事没有分寸,容易吃亏,所以这越年轻越容易出事。可是他却不觉得年轻就真的是坏事,年轻才有拼劲,不像官场上的老人做什么事情都瞻前顾后,权衡利弊。
  有时候太在乎得失,反而会束手束脚,做不成什么大事。
  “我那个孙女,要是有县主一半的手腕,我也就放心了。”崔老太师继续道:“也是我的错,只教她做学问,却忘了她处世之道。”他的孙女其他的都还好,但是就是有些单纯良善,这也是他将孙女保护地太好的缘故。
  崔老太师看着陆若华没有接话的意思,只能继续道:“我想要拜托县主多照顾照顾阿若。”
  “老太师放心,书院纪律严明,定然不会让女公子受到委屈的。”陆若华微笑道。
  崔老太师听到陆若华的话,一时间有些被噎住了。他本以为他说出让纯安县主照顾孙女的话来,纯安县主就会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却没有想到这位县主根本不接话。如此能沉得住气,他,恐怕还是小瞧了这位县主。
  陆若华倒是没有崔老太师想得这么多,她现在只知道崔老太师叫她过来,一定是有事情要和她商谈,更确切的说是会和她做一向交易。
  所以,现在她一定要沉得住气,谁先挑明这场交易,谁就失去了主动。
  崔老太师无法,只得顺着陆若华的话,往下谈了谈他对博喻书院的建议,东拉西扯半天,崔老太师看陆若华实在不接招,叹了一口气只得挑明今天的目的。
  “我想请县主教导和磨砺一下我那孙女。”崔老太师一副商量的语气,这场交易,他是被动的那一方。无法,谁让是他有求于人呢。而对方对他的需求,却不是那么迫切。
  “如果可能,我想要县主将我那孙女引上仕途。”
  此话一出,陆若华算是摸清崔老太师的目的了,心中也松了口气。这和她预想的有偏差,但也相差不多。
  “女子入朝并不容易。”陆若华没有接崔老太师的话,淡淡道。
  “虽然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崔老太师不在意地道:“县主这不就已经是五品京官了吗?”
  说完后,崔老太师又接着道:“我知道此事难为,只要县主能将阿若带进朝堂,条件都是可以商谈的。”
  “恕我直言,依照老太师的能力,您自己也能将女公子扶进朝堂,何必舍近求远来找我呢?”陆若华问道。
  “朝堂上错综复杂,门阀党锢众多,阿若是女子,只要入朝就会被划为女官一系。县主从朝堂上转入书院,应该就是在朝堂上受阻吧。朝中官员的反对,陛下的意向不明确,是县主如今面临的最大阻碍,也会是每一个女官的困难。”
  “阿若若是入朝,受到排挤是必然的。县主有大功于朝廷和百姓,又有圣眷,尚且遇到这么多的阻碍,何况阿若?”
  “所以与其让阿若被我那些学生故旧照顾,还不如让她跟着县主前途更光明些。”崔老太师看向陆若华,一脸笃定的样子。
  “老太师就不怕我一生止步于这五品官职,无法升迁?”


第107章 相思
  崔老太师听到这句话; 沉默片刻后却低声笑了出来; “怕; 怎么不怕?”这就像是一场豪赌; 赌的是阿若的一生和崔氏一族的未来。
  “做事总是要担些风险,哪有绝对安全的事?”崔老太师说完这句话后; 目光直射陆若华,“怎么县主对自己这么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会就此止步吗?”
  “若是如此,老夫恐怕要收回刚才的话了。”崔老太师目光锐利。
  崔老太师反将一军; 被动的变成陆若华,不过她倒是不在意; 从容道:“若是没有自信,静徳也不会坐在此处; 若不然,就是浪费老太师的时间了。”
  陆若华说完后; 和崔老太师相视一笑。
  等陆若华回到靖北侯府的侍候; 已经快天黑了。
  “县主,大太太请您过去一趟。”大太太似乎极为喜欢拂冬这个名字,以前的拂冬已经嫁人,如今新提上来的大丫鬟还用了拂冬这个名字。
  “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吗?”陆若华一边往主院走; 一边问道。阿娘知道她最近事忙; 平日里也不打扰她,特别是晚上,如今让她过去; 一定是有什么事情。
  “侯爷那来信了。”拂冬答道。
  “是吗?”陆若华听后惊喜道:“阿爹可还平安?大哥可还平安?晋……”刚想说出晋王二字,陆若华就住了嘴,信是她父亲寄来的,就是报平安也只是报他和大哥的,怎么会提及晋王?
  算起来,晋王和她父亲兄长已经离开京城三个月了,照理说,应该已经到达边境,开始作战了。这么长时间没有消息,她怎么能不担心。而且,她按照和晋王的约定,每隔一个月寄一封信,虽然都按时寄出,但是到现在一封回信都没有,她的心总是提起来,忍不住担忧。
  拂冬没有听到陆若华的最后一个字,只是答道:“侯爷和世子都平安,县主安心。”
  陆若华主院的正屋,便见大太太心情颇好地和她招了招手,笑道:“赶紧过来,等你好久了。”
  赶紧走到大太太身边行了个礼,然后又对着旁边的大嫂笑道:“大嫂好。”
  “妹妹好。”连氏起身回了个礼,笑盈盈地应道。
  陆若华看着大太太和连氏旁边都摆着书信,心中了然,打趣道:“阿娘和嫂子能被阿爹和大哥记在心里,可怜了我,没有一个人给我写信。”
  连氏到底年轻,又和丈夫感情好,听到陆若华的话,脸不禁红了起来。
  大太太虚点了下女儿,看了眼羞涩的儿媳妇,嗔道:“你这孩子,越老越没大没小了。”陆若华顺着阿娘的目光看去,赶紧笑着对连氏赔了礼。连氏连连摆手,表示不碍事。
  大太太见儿媳不在意,又挪揄地看了女儿一眼,面带神秘地笑道:“谁说没人给你来信,若是没你的信,我叫你来干什么?”
  “哦?”陆若华听到诧异道:“怎么阿爹和大哥还给我写信了吗?”以前靖北侯和陆哲出征的时候,也都是只给自己的妻子写信报平安。不是忘记了她这个女儿妹妹,而是战事紧张,时间宝贵,再者这平安信也多是经过往来京城的驿兵传来,驿兵携带的多是战报,虽然给将领带书信是惯例,但将领这么多,驿兵能带的书信也是有限,所以书信能少写就少写。
  “不是你阿爹和你大哥。”大太太摇了摇头,笑着道:“是晋王殿下。”说完,大太太就将一封未拆封的信递给了女儿。
  “晋王表哥?”陆若华先是震惊,随后就是惊喜,随后欢喜地接过大太太手中的信,迫不及待地打开。
  支颐不语相思坐,料得君心似我心。
  信中除了报平安,更多的是相思之念。
  大太太看着女儿脸上露出红晕,少见地出现少女的娇羞,宽慰地点了点头,看来不只是晋王一人单相思,阿华也钟情晋王。两情相悦,是最好的结果。
  “他也是有心了。”大太太感叹了一句,这个时候还不忘给阿华写信,可见心中是将阿华看得极重的,这样她也就放心了。当娘的,总是希望女儿出嫁后,事事顺利。
  “他一直都是个细心人。”陆若华柔声道。
  大太太好笑,这还护上了,女孩子家果然外向。摆了摆手道:“好了,信也给了你了,不耽误你看信回信,只是记得三日后将回信给我,到时候我好让返回边疆的驿兵捎回去。”
  “好的,阿娘。我知道了。”陆若华应道,随后又对着大太太和连氏行过礼,便告退了。
  回到自己院中,陆若华迫不及待地再次将信打开,反反复复看了三四遍。春风进来的时候,便见自家县主,嘴角挂着笑,笑得温柔而甜蜜,像是陷入爱河的少女一般。
  “县主。”春风看着自家县主愣着不说话,递了杯茶后,轻唤道。
  “春风,替我磨墨吧。”陆若华将信珍而重之地放在好,然后提笔写道:
  明月灯下寄相思,愿君平安长相守。
  随后,按照之前和晋王的约定,将自己最近发生的事情分享给晋王,她第一次觉得,和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会如此令人愉悦。
  第二日,按照和崔老太师的约定,陆若华再次来到崔府,这一次,她见到了崔思若。
  面前的少女,十一二岁的年纪,亭亭玉立,柳叶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