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女主穿越到男频文-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工作,而是建城修路,官府会给名为铜币的内方外圆的东西,拿着铜币,可在长公主名下的铺子换到吃食。
  而且官府还管一顿饭,这顿饭有菜有肉,无比丰盛。
  有百姓言,就只是为了这一顿饭,他们就会为长公主拼命干活!


第16章 活字印刷
  百姓是不认识告示上的字的,还好有一位叫张奇的大人,每每都会为他们大声读一遍,若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问。
  长公主府手下的官员,和原来的达官贵人不同,他们对百姓非常好,没人会因为百姓无知的问题而大发雷霆,这让一直生活的兢兢战战的百姓们,终于有了一点儿活力。
  江尤正在吃早饭,隔着老远就听到门口的喧闹声。
  “每日那些百姓都会过来,张大人也真是好性子,昨日他闲来无事,还给几个孩子讲课呢。”花容不太习惯这种喧闹,王宫中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充满市井气息的喧闹声的。
  但她并不排斥。
  “前些时日,我同他说起天上京想建立学院之事,他便十分上心,年轻人热心肠而不狭隘,是件好事。”江尤随口说了句,突然她一愣,想起一件事来,“阿三回来了吗?”
  花容先是愣了楞,没想起阿三是谁,随后想到了那一车白纸白盐等等的珍贵宝贝,“回来了回来了,昨日便回来了。”
  “昨日回来,为何没同我说?”江尤当下便皱了眉头,她才来天上京一个月,竟然就有人敢不将她的吩咐放在心上了?她明明叮嘱过府上的下人,阿三回来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她!
  “那阿三回来时天色已晚,他将韦天子的赏赐送入府上后,就去了户籍部登记户籍,而非来寻长公主回话,府上无人知晓他回来的事。”花容的意思是,阿三回来时,天晚了,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于是阿三就走了。现在天还早,张三没来复命,也就没人敢擅自来禀告江尤张三回来了。
  “那他如今在何处?”江尤点点头,对张三有了新的印象,看上去像个傻大个,但是心思异常缜密。
  如今首要的事只有两件,一件是建设天上京,一件是建造天上京学院,不管是哪一件事,都需要大量的金钱,阿三此行效果如何,江尤十分关心。
  花容刚要说,外头就快步走来一人,低头行礼道:“参见长公主,门外张三求见。”
  张三?谁啊?还有李四吗?
  江尤第一时间先给自己讲了个冷笑话,然后笑道:“叫他去花厅回话。”
  除了阿三外,江尤不认识名字中带三字的,只是没想到阿三竟然姓张,真是莫名的巧合。
  阿三见到江尤时,神情莫名很激动,江尤人还没走进屋中,阿三就对她行了大礼,整个人都快趴在地上了。
  “快快起来,何故行如此大礼?”江尤第一次见到有人行大礼,除了父母葬礼上,以及国之祭祀上外,很少有人行大礼的。
  阿三一彪形大汉,本想在地上趴着说话,他觉得江尤乃是身居高位的贵女,不太可能将他扶起来,谁知江尤一拽就轻松把他拽起来了。
  阿三当下就愣住了,没想到长公主竟有如此力气。
  “长公主!张三愿投效长公主门下,誓死追随长公主!”虽然心里很惊讶,但这并不影响张三效忠,“张三愿为长公主赴汤滔火!只求长公主能留下张三!”
  张三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庶民,没有任何出身的孤儿,除了一身蛮力外,没有任何价值,他以前是游侠,靠着杀人放血的手段活着,昨日他回到天上京,听见有百姓议论登记户籍之事,他本是想去试试,没想到今天一早,去那名字奇怪的户籍部时,他真的领到了自己的户籍!
  户籍上的登记,还是良民!
  游侠,孤儿,一朝竟然成了良民,还分到了城外二十亩田地,虽不全是上品良田,甚至哈有两亩下品旱田,但他有属于自己的地了,他还有了家!
  天上京的情形,和他带着珍宝去往金林前,那是大不相同。
  街上的流民少了许多,官府的官员一派清正之气,且年纪都不大,街上有了叫卖的小摊,也有百姓拿着铜币去买东西。
  一枚铜币可买一斤米,壮年男子一天也只需吃一斤米!若是去内城做工建城,壮年男子可以赚取三枚铜币,在内城还管一顿饭,省下来便是三斤米啊!
  张三太清楚了,饥荒之时,三斤米可以养活一大家子好几日。
  有吃有喝后,百姓的精神面貌会变得很好。对比正处于战争中的宣国百姓,以及韦朝国都金林中的百姓,天上京的百姓就如同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张三意识到江尤和其他诸侯很不一样,这片名为上霸的土地,名为天上京的城市,会在江尤手上,变得越来越好。若能认江尤为主,日后必会受益无穷!
  “张壮士为人豪爽,又身有先天神力,投入我之门下,定能为我广开商路,造福我上霸子民啊。”江尤如今缺人,谁来她都不会拒绝,只要能帮她做事。
  张三能保护珍宝穿过战乱之国到达金林,还能携带韦天子赏赐的物品回来,他是极有能力的,是个人才。
  江尤与张三落座后,张三献上韦天子此次赏赐的宝物清单,江尤看着那厚重的一大卷书卷,简直要笑死。
  一夜暴富也就如此了。
  韦朝没别的,就是有钱,韦天子之上有几百位天子,韦朝更是延绵至今将近六百余年,这样长的时间,积累下的财富是极为可观的。
  因着近些年诸侯们之间摩擦不断,韦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除了每年必须送入金林的朝贡外,诸侯国们已经许久没向韦天子敬献宝物了,江尤是今年的第一个,而且送去的东西都十分得韦朝大臣天子的喜爱,这回礼自然是丰厚无比。
  光是拳头大的珍珠,就有足足二十颗,这堆赏赐里,以千做单位的都是金子!
  “实在是太有钱了。”仔细看完所有物品后,江尤反倒笑不出来了,她撂下书简,一脸沉重的看着张三,“这一路上,阿三都见到了什么?”
  张三不知道长公主的心情为何突然由晴转阴,只得一边奇怪,一边老实回答道:“宣国正与吕国交战,国内兵力粮食消耗一空,街上已无壮年男子,甚至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无,小贵族们也是面色瘦黄,似是家中存粮不足。”
  “金林呢?”
  “金林倒是很繁华,街上全是身着绫罗之人,商户云集,只是金林与孟国国都极为相似,南北之间,差异巨大。”
  也就是说,宣国百姓吃不上饭,连带着贵族都饿肚子了,青壮年已经全都上了战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不放过,这样下去,宣国离灭国不远了。
  韦朝和孟国国都一样,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华,除了贵族外,真正的百姓也是在忍饥挨饿,连身体面的衣服都穿不上。
  而韦天子,却能为了她送去的白纸与白盐,赏赐她这样多的宝物,毫不心疼。
  江尤想往好处想,或许韦天子没有做过什么压榨百姓的事情,他的宝物都是祖辈们积攒下来的,但这种想法,连江尤的膝盖都无法说服。
  贵族,包括江尤的金库,有多少钱上头,没有沾着百姓的血。这是时代的悲哀,非人力可以抗衡。江尤唯一能做的,只是尽力对百姓更好些。
  同张三又说了两句话,张三就退下了,张三前脚刚走,张奇就抱着一堆书简来寻江尤。
  “长公主,这些是属下一些读书的心得,属下打算将这些书简抄在纸上,日后放入藏书阁供人。”张奇期待的看着江尤,“孔先生说,只要长公主点头,我便可以抄写。”
  孔直竟然觉得张奇的读书心得优秀到,足以让他人借阅了?
  江尤没想到张奇的进步如此之大,她打开书简看了看,确实是一些名家文章的心得,写的极为浅白易懂,十分适合让初学者读。
  “我没想到,你竟然对书院一事如此上心。”因为江尤之前提过要建设书院,且会招来一批普通百姓,年龄从十岁到十六岁,会分学科,她有意叫张奇去负责基础教学,自那之后,张奇就非常努力的想要当个好老师。“抄写不必了,陆大匠正巧帮我研制出了印刷之术,将你的书送过去,他会帮你印好。“
  张奇没太明白,但他也没细问,他不会用琐碎之事劳烦江尤。
  这印刷之术说的当然是活字印刷术。
  之前因为纸张没有做出来,研究活字印刷的工匠虽然听明白江尤的说法,却一直无法理解,直到纸张的出现,他们才懂了江尤的要求。
  但是江尤要求的活字印刷还是没有出现,一直到黄纸变白纸,江尤要求做了一版刻板印刷,有了经验的工匠们,很快就做出了活字印刷。
  所以说,科技的大跨步并没有那么好完成,如果没有基础,一切成果都不过是建立在虚空之中的亭台楼阁,看似华丽,却毫无根基。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江尤坚定了快速发展基础教育的心思。
  那些工匠不是没有天赋,只是因为他们没读过书,不懂得何为思索,就如同一群只听得懂命令的傀儡。


第17章 官职讲女
  教育这事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后世,若是哪个君主提出来要搞教育,不会有人跳出来不赞同的,尤其是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后。
  但在这个时代嘛,教育,那就是在动这天下最大的一块蛋糕。
  别说功了,没人对江尤喊打喊杀,那都是江尤手段厉害。
  “唉,教育啊,没有老师怎么行。”江尤将手边的人算了算,在她眼中真正合格的老师,也就一个孔直,张奇都是勉勉强强。“罢了罢了,天上京还没修筑完毕,先弄个扫盲班吧。”
  江尤自言自语的写下了一个政策,叫花容给孔直送去。
  扫盲班必须提上日程,江尤可不想以后出个政令,领地里的子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还要找官员去给他们解说。
  官员也是紧缺资源好吗?认识字的官员目前更是少,如今江尤底下就是个空架子,到处缺人,因她是女子,还顶着孟国的头衔,根本没有几个名士来投,士族还在观望,江尤想要人才,只能自己培养。
  所以这个政策此时颁布,受到阻力是最小的,等以后士族下场了,江尤想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就会难上加难。
  扫盲班的老师,第一批是江尤曾经所设育婴堂的人员,那些人多少认些字。
  其实按照计划,应该是张奇教导的那些孤儿,但那些孤儿如今被江尤打发出去统计人口了,半年以内都回不来,只能让育婴堂的人先顶上。
  缺人啊。
  江尤发出了每个主公都会发出的声音,她现在看到人才,眼睛都会冒绿光了。可人才难得,实在是不好找。
  还好,就在这个关头,孔直的师父以及师兄弟来了。
  孔直的师父,是一位名士,虽是出身士族,但他的家族很小,如今满打满算,也就还剩五个人了,这五个人,还包含了三家。
  子嗣艰难到这个程度,江尤都怀疑孔直师父家是不是有什么隐疾。
  后来江尤才了解到,孔直师父家的家训是不允许娶妾,也就是说,这一生只能有一个妻子,其余女子都不可纳,不光不能纳妾,连出去喝花酒都不行。
  人生目标只有两个,一个是娶上老婆,一个是读书,往死里读书。
  这是孔直师父,名魏成字仲基,号桃李先生如今才不过四十出头,却以小家族出身,位居天下名家之列的根本原因。
  人生若只有两件事可做,就算是个傻子,也能做到极好了。
  魏成是个非常纯粹的文人,纯粹到什么程度呢?他面见江尤的时候,见到了白纸和印刷术,直接抱着白纸就哭起来了。
  真的是哭,嚎啕大哭,直言若是以前有此神物,他的胳膊就不会日日酸的抬不起来了。
  江尤闻言,不知道该露出一个什么表情,只能笑的尴尬而不失礼貌。
  “师父他向来如此,虽已逾四十,却依旧保持着一颗童子赤心,十分难得。”孔直已经习惯自家师父时不时的奇怪举动了,这对师徒就差十三岁,虽说是师徒,但平日里相处的模式,更像是兄弟,而且孔直还是兄的角色,“主公,别看我师父状若疯癫,他其实极会教人,我的师兄弟遍布天下,有四十余位呢。”
  这年头收徒弟就跟养儿子一样,江尤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人收四十多个徒弟。
  她先是惊讶,然后狂喜,她要是有着四十多个徒弟,还怕手上没人才?
  不奢求这四十个人都是孔直的水平,只有孔直一半就够了,现在上霸不光缺基层,高层被魏国屠杀殆尽,也是十分缺乏啊!
  “那不知令师兄弟,何时前来?”江尤控制不住的嘴角上扬,一想到日后有四十多个人才投奔,她都要笑出声了。
  然后孔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我那四十多个师兄弟,有大半已经投效他人,还有几个欺师灭祖之辈,实在是不堪。收到我信后回信于我的,只有小师弟周轩与二师兄朱凌。”
  所以,四十多个人才,瞬间只剩两了?
  江尤只觉得自己瞬间变成了一块石头,风一吹,就碎成碎块了。
  见她神色有异,孔直咳嗽了一声,纵然他脸皮再厚,被主公这犹如怨妇般的眼神盯着,也实在是羞涩,“主公不必担心,师父他还年轻,既然他能教出四十个,以后必定还能教出更多有才之士。”
  “以后?”我现在就要人才啊!江尤牵强的笑了笑,以后也挺好,至少以后她真的不用愁人才的事了,“也好,桃李先生舟车劳顿,快些去休息吧,虽说年纪不大,但读书人身子孱弱,还是要多注意。”
  江尤说的读书人,指的是犹如魏成般一心一意只搞学问的家伙,不是说那些游历天下的读书人。
  如今这世道乱,真正游历天下的读书人,手上的功夫不比兵将弱,一般的游侠都打不过读书人。
  “诺。”孔直向江尤行了一礼后,退下了。
  他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扫盲班的事,目前他卡在了政令发布上,因为这条政令有一项十分可怕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全是女的。
  对,全是女的。
  江尤也没办法,育婴堂里的人,都是她请来养孩子的,如今没有人手,只能让那些个妇女上阵。她们多是死了丈夫的寡妇,被江尤救下后认了字。
  如果叫她们做扫盲班的老师,江尤就要给她们封官。
  这是必须的,任何为君主效命的人,都必须有官衔,哪怕这个官衔不值钱,也得有,而且还要有赏赐和惩罚,全要定出一个章程来。
  “想要做好一个君主,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以前我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倒是能知晓一二了。”江尤伸个懒腰,毫无形象的趴在书案上,冲花容感慨道。
  今天又忙了一天,从早上到晚上。
  如今已月至中天,想必已经将近凌晨了,江尤还没睡。
  不光她没睡,整个长公主府,就没有人睡着,政务实在太多,每个人都要加班加点。
  最近,孔先生的头顶,秃了一小块,头发少到发冠都歪了。
  江尤看着很不忍心,但是也没办法。
  江尤认为,古人一成不变,而且全是老古板,无法接受新鲜的事物。
  就好像设立讲女官职一事,孔直将这条政令颁布给大众后,遇到了强烈的反对,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上霸的大族。
  天上京已经没有几个世家了,但还是留有一些余孽,这些建有坞垒的大族十分棘手,他们手上有兵有佃农,而且他们不住在天上京,而是在天上京附近。如今他们已经是江尤的子民,江尤纵使觉得留着一堆蛀虫很心塞,也没道理平白无故的攻打他们。
  那些大族认为设立了讲女后,他们家族的子弟就少了许多出头的机会,认为身居讲女官职的女子抢夺了他们的资源,所以反击力度特别大。
  “他们又来了?”
  江尤看花容急匆匆的进屋,有些疲惫的问了一声。
  花容点点头,“长公主,我瞧着那几个大族派了不少耄耋老者在外跪坐,如今快到夏季了,正午天气炎热,他们在外头暴晒,怕是会出事啊。”
  江尤微微闭眼,天气热她是知道的,早在冬季之时,她就觉得今年会有旱灾,因为整个冬季都没有下雨。她目前最苦恼的事,是大旱之后,会不会闹蝗灾。
  至于因讲女一事闹出来的风波,江尤倒是不怕。这年头,手里有兵就有话语权,那些大族加起来都不足三百人,即使算上他们的佃农和养的农兵,撑死了不过一两千人,对于蒋震手下的正规军来说,就如同纸糊般脆弱。
  再说,那些大族内部也不团结,怎么可能合起伙来造反。
  不过,他们一直在外头这么闹,确实挺麻烦。
  “这些人真是太过荒唐,我见有一大族族长,说自家十岁的孩童通读千字文,读书知礼,可做讲郎。还让那些耄耋老者跑到门口捧着书念,来来回回就那么一页,而且好几个连书拿反了都不知!这样的人,还口口声声说要求得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