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大人瞧着白生生的豆腐,嗅着一股子的豆腥味,好奇又疑惑,“这东西也能吃?”
“能吃。”李山特意详细的给刘大人介绍了几种做豆腐的方法,无非是烧豆腐、家常豆腐、鱼头豆腐汤、小葱拌豆腐。
“甚好。”刘大人以前在驿馆当副馆长时,就是负责采买、灶房等杂务,对于做饭,不说很熟悉,也是知道一些,决定中午就把豆腐用几种方法做来吃,若是好吃,就送去给老上司郝县令。
李山见刘大人给赏钱,不好意思收,后者硬是把一粒碎银塞进他手里。
看守驿馆的军士认识李山,等刘大人走后,笑道:“李兄弟,我们刘大人出身富豪之家,祖上家财万贯,他家十分富裕,他出手阔绰。”再说了,金鸡镇的驿馆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好,凡是进出燕城的贵人都能到此处休息用饭,每年燕城给驿馆下发的银两比别的镇多十倍,这么多钱现在都归刘大人管。
“这点小意思给哥哥吃茶。”李山摸出十个铜钱送给看守军士,这也是爱女吩咐的。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李家跟刘大人经常来往,得跟看守驿馆的军士搞好关系。
军士眉开眼笑,“李兄弟,常来!”
李山赶着驴车在金鸡镇的街上缓行,估摸刚才得的赏银有一钱多银子,那可是一百多个铜钱,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肉铺。
张屠夫早就看到驴车了,故意等着李山走近,方大声喝道:“李老弟!”
“张哥,你今个生意可好?”李山笑哈哈,望着身材魁梧的张屠夫,心里有一分感激,当初张屠夫送给李家猪下水,李如意有了食材,这才做起了吃食买卖赚到本钱。
“非年非节的,生意一般。我这给你留了一幅猪下水,你快拿走。”张屠夫别看人高马大,动作却很利落,把放在长案板下面装着猪下水的篮子提了出来,交给李山。
李山道谢收了猪下水,指着长案板上面的五花肉,“给我来三斤猪肉。”
张屠夫笑道:“五花肉一斤十七个铜钱,我卖给你十六个铜钱。”说着就拿刀准备割猪肉。
在大周国的集市,五花肉是最好的肉,肥瘦相间,油水足好吃,炒菜炖着蒸着都美味,比纯瘦肉贵。
李山看到摆在长案板一扇猪排,问道:“猪骨多少钱一斤?”
张屠夫随口道:“猪骨七个铜钱一斤。你要买就六个铜钱。”
一斤五花肉的钱能买两斤多的猪骨。
李山看着排骨很新鲜,上面的瘦肉不少,爱女不爱吃肥肉爱吃瘦肉,开口道:“张哥,我不买五花肉,你把这一扇猪排卖给我。”
“你要一扇猪骨,做猪骨可费柴。不过你家挨着山,有的是柴。”张屠夫得到李山同意,就把一扇猪排上称称了,“九斤四两,就算你九斤。”
李山已经得了猪下水,不肯再占张屠夫便宜,给了六十三个铜钱。
两人皆大欢喜。
“今个豆腐都卖光了,明个给你带一块尝尝鲜。”李山丢下这句话,赶着驴车回家,路上寻思为了贪便宜没有买猪肉买了猪骨,爱女会不会生气。
李如意带着李石在做下午要卖的豆腐,听到动静忙走到前院相迎。
赵氏微笑道“你爹这个会过的,买了一扇猪骨没有买猪肉,又怕你说他。”
李山忍不住解释道:“如意,猪骨七个铜钱一斤,比五花肉便宜九个铜钱。我买一扇猪骨用的钱比买三斤五花肉要多。”
李石粗声粗气道:“哥,如意要做粉蒸肉,没有五花肉,怎么做粉蒸肉?”
李如意见李山从驴车上面提出两个竹篮,一个装着猪下水,一个装着一扇猪骨,还好不是猪大骨,是带着小排、腔骨的猪骨,小排做粉蒸排骨最好不过,腔骨可以红烧吃,“爹,你买就买了吧。我们家人多胃口都好,这扇排骨我下午都做了,好好吃一顿。”
李石跟在李如意屁股后面问道:“能不能做粉蒸肉?”
“晚饭你就知道了。”李如意扭头见李石一脸失落,笑道:“肯定好吃,你就等着吃吧。”
金鸡镇。
院子里的两棵三丈多高的银杏挺拔直立,一片片小扇子似的叶子呈金黄色,深秋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射在一尘不染的青石地面。
张秀才的夫人马氏坐在大厅里与娘家哥哥马松正说着话,做饭的老奴婢刘婆子端着一个装着很大一块豆腐的木盆进来禀告,“夫人,老爷派人送来这个什么豆腐,说是李家学生送的,您看今个午饭做着吃吗?”
马氏瞟了瞟豆腐,没见过,不觉得有多好,不过,这是个新鲜玩艺,又是精通吃食的李家弄出来的,就同意了。
97豆腐的商机
刘婆子端着豆腐去了厨房,琢磨着什么做才好,张秀才的长女张芸与小儿子张澈从外面玩回来。
张秀才与马氏共生了三个儿女,长女张芸,今年十二岁,容貌生得清秀,性子比较活泼,二儿子张祺,今年七岁,已经在学堂读书,小儿子张澈,今年四岁,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每天只识几个字。
刘婆子笑道:“舅老爷来了,正在与夫人说话。”
张澈踮起脚,看到案板上面放的豆腐,惊喜道:“豆腐!姐,原来我们也有豆腐。”
张芸想到小娟的娘目光的得意,莞尔道:“我们刚才在小娟家,她家买了一块巴掌大的豆腐,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李家豆腐,问我家买没,我还以为我们家没买呢。”
姐弟二人到了大厅见过马松,张澈忍不住激动的道:“娘,我们家也有豆腐啊。”两只小手还比划着豆腐的大小。
马氏最是宠爱这个小儿子,柔声道:“一个豆腐而已,瞧把你喜的。”
“娘,这李家豆腐可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张芸坐下来,轻声道:“我们在小娟家看到的豆腐,只是巴掌大,比咱们家的那块小多了。”
马氏望着马松微笑道:“小娟的爹也是秀才,也开了学堂,不过收的学生没有你妹夫收的多。”
“我晓得。这豆腐就是我妹夫教的李家学生送的。”马松是个生意人,走南闯北去的地方多了,见多识广,在吃食上面自然也是如此,还真的没见过豆腐,觉得有两分稀奇,习惯性的打听起价钱,“既然是天下独一无二,价钱应该不便宜。”
张芸答道:“舅舅,我听小娟的娘说一斤豆腐四个铜钱。”
马松点点头,“那不算贵。”物以稀为贵,豆腐只有李家卖,这样的价钱当然不贵。
“李家经常弄些新鲜吃食,每回都给你妹夫送。”马氏语气里透着自豪,虽然夫君断了半截手指不能参加科考,可是书教的好,弟子收得多,束脩费多,名声还好听。
马氏出身商户之家,比较现实知足,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
张秀才特意提前回来,跟马松相见甚欢,一会儿让开午饭。
刘婆子做了炒花生米、炖老母鸡、烧猪肉、大葱煎蛋、蒸河鲤、炒茄子、炒豆腐、豆腐海米汤。
白生生的蒜炒豆腐让人瞧着没有吃的欲望,不过夹一块吃了一口,才觉得滑嫩鲜咸,唇齿生香,豆腥味被蒜味盖住了,不觉得有豆腥味。
马松天天不是请人下酒楼,就是被别人请下酒楼,肚子里油水很重,整桌菜就喜欢吃炒豆腐、豆腐海米汤。
不但是马松,张秀才一家人也是爱吃这有豆腐的一菜一汤。
一桌的菜,炒豆腐、豆腐海米汤最快被吃光。
张澈看着空空的盘子,“娘,明天我还要吃豆腐。”
张芸笑道:“三弟人小牙软,豆腐最适合他吃。”
饭后,作为吃货的张秀才高声夸赞道:“李家豆腐独一无二,名不虚传,真是美味。”
马氏笑道:“李家对你可真上心,豆腐一斤四个铜钱,送了好几斤。”
“他们四个人,一人送一斤,可不就好几斤。”张秀才说是这么说,心里对李家四兄弟好感大增。日后教李家四兄弟也更加用心。这是后话。
到了次日,马松特意让刘婆子去买了四十斤李家豆腐,五斤留给张秀才一家吃,余下的带走去了北方。
马松什么生意都做,春夏做茶叶丝绸生意,秋冬做皮毛药材生意,把南方的茶叶丝绸卖到北方,把北方的皮毛药材卖到南方。
他带着三十五斤的豆腐往北方去,沿途茶叶、丝绸、首饰一起送给几个关系交好的商人朋友。
越往北去天越冷,豆腐也能放住,四天后全送完了,听朋友话里话外的意思,竟是最喜欢豆腐。
豆腐这么受欢迎,真是出乎意料。
他寻思反正是空着车去北方拉货,空着也是空着,干脆下次买个几千斤李家豆腐,沿途在城府、县城卖。
到了冬天,北方冷的要命,再有钱的人家里也吃不着新鲜菜,豆腐这么好吃的吃食会有很多有钱人买,到时他把每斤的豆腐价格定高,定能赚到银钱。
李家的豆腐脑买卖还不错,不过远不如豆腐。
豆腐的买卖比葱花饼、油酥烧饼,甚至比混糖月饼还要好。这才几天的功夫,就有燕城的人专门跑来小县城的集市买豆腐。
对,来回跑个几十里路就是为了买豆腐。
“我奶奶的牙没了,别的吃不了,就能吃这豆腐。”
“豆腐真好吃,也不贵。一斤能炒一盘,全家人都能吃。”
“这天气,豆腐放几天也不坏,就算冻住了,冻豆腐也能吃,味道也好吃。”
从燕城来的人在买豆腐的时候忍不住跟旁人夸赞豆腐的好,也是在说他们并不是傻子。
李家的豆腐现在一天已经卖到七百斤,销售量翻了一倍,赚的银钱跟着涨了一倍。
一天纯利润近三两银子。李如意每天给李山二百个铜钱,给赵氏四百个铜钱。
李山赚钱赚的梦里都能笑醒。赵氏的心越来越踏实。李石走在村里小路,人人见到他都笑脸相迎。
李如意跟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赵氏道:“娘,今个一早,我看咱们家下面的水沟边的水都结冰了。等会儿,我让二叔拿干草、破棉被把咱们家的水井包一包,别把水井冻住了。”
“你不说,我和你爹都忘记这事了。好。”赵氏如今感觉是有女万事足。
李山赶着驴车回来了,喜滋滋跳下车,从车里拿出一个大竹篮,“如意,爹买排骨了,你晚上做粉蒸排骨。”上次做的粉蒸排骨好吃的差点把舌头吞掉。
“你爹给我说了好几回,你做的粉蒸排骨好吃。”赵氏受到肚子里胎儿的影响,比以前馋嘴的多,忍不住吞咽口水,“如意,你怎么就能把排骨做的那么好吃,比肉都好吃呢?”
“我做的粉蒸排骨用的粉是放了好几种调料大米粉,可不是一般的粉。”李如意心道:要是粉蒸肉可更好吃。
李山环视篱笆外面没有村人,这才开口道:“如意,今个我在镇里接了一笔买卖。”
98打算买人
李如意问道:“这笔买卖是豆腐吗?”
“你说对了。今个刘大人给了我五两银子定八百斤豆腐,三日后一早来拿。我想着家里有两口大石磨两头驴子做豆腐不费力气,就应了。”
赵氏喜道:“这可真好。一下子就得五两。”
李如意定定望着脸笑成一朵花似的李山,“爹,三日后就是月底最后一天,我们家得给燕王府做六百个混糖月饼。”
李山收了笑容,失声问道:“这可怎么办,我已经收了八百斤豆腐的钱?”
李如意嘱咐道:“爹,以后有人跟你定豆腐,不得超过五百斤,且不能降价。”
这回是八百斤,下回说不定就上千斤了。家里是有两头驴子、两个大石磨,可是能干活的人只有三个。
赵氏马上生产,家里要是太忙,赵氏突然间发作,忙里出错,可不得了。
李山连忙点点头,“好。我晓得了。”又问道:“那八百斤豆腐、六百个混糖月饼能做出来吗?”他没有做过混糖月饼,只是听家里人说烤月饼,每个烤炉得有一个人守着,比做豆腐费人工。
这几天卖豆腐、豆腐脑赚钱赚疯了,欢喜过头都把月底要给燕王府交混糖月饼的事忘记了。
他要是记得,肯定不会同意三日后卖给刘大人八百斤豆腐。
“活这么多,我得买人。”李如意前天提过要买人,被李山一口否定。李山认为家里人那么多,还买什么人。
李山的态度仍是那么坚决,“不行。我们家都是农民,不是大富之家,也不是当官的人家,怎能买人!”
李如意就知道爹爹会这么说,没好气的道:“不买人就干不完活,到时燕王府、刘大人怪罪下来,如何是好?”
“我与你二叔不睡觉了,通宵干活。”李山看到体型小山一样的李石手提一个黄澄澄的大南瓜从后院走出来,高声道:“石头,家里的活,你跟我一起干,夜里不睡了。”
李石自是一口答应,还兴高采烈的扬起手里十几斤的大南瓜给李如意瞧,“如意,你说的教我做南瓜饼。”
“不教了。”李如意故意嘟着嘴,然后跟赵氏使眼色,“娘,你同意我买人吗?”
“这个……”赵氏这辈子就没使唤过奴仆,没有买人的经验,也不知道家里添个奴仆会是什么情况,“要不咱们家还是像上回那样雇短工做混糖月饼?”
李如意挑眉道:“我们家的豆腐、豆腐脑都是独门手艺,我还指着它们赚几年银钱,把哥哥科考、娶媳妇的费用都赚出来,若是雇了短工把方子泄露出去,村里家家都会做了,人人都去卖豆腐,我们到哪里去卖豆腐赚银钱?”
关于买人的事,她给四个哥哥说过,结果他们说,上学已经花了许多银钱,不想让家里再买人花银钱,打算利用休息时间帮家里多干活,就连最听她的话的二哥也如此。
她本来想着让四个哥哥说服赵氏,这样家里就有六人同意,结果没能说服四个哥哥。
如今家里就她一个人要买人。
买人不但是为了磨豆腐守着方子,还为了两个马上出生的弟弟。
家里一有婴孩,有几个人就忙几个人。
赵氏这次回的是双胞胎。赵氏一个人肯定带不过来。赵氏还得做月子,家里还要办洗三、满月酒。
再说了,还没下雪,豆腐的生意就这么好,等过些天下雪,什么蔬菜都没得吃,那时豆腐的生意才火爆。
她想抓住商机,扩大生产量。
买了人,夜里也能磨豆子,石磨可以一天十二个时辰转动,豆腐的产量增加,收入增加。
李石歪着脑袋,一本正经的道:“如意,你说的对啊。”
“看,我二叔都支持我,你们还不支持我?”
李山瞟了李石一眼,似笑非笑的道:“你懂什么。”
李石语气弱弱的,“我觉得如意说的对。”
李如意见赵氏秀眉紧蹙有些意动,连忙道:“钱帛动人心。我们家的豆腐、豆腐脑这么赚钱,来我们家打短工的人出了我们家,肯定被亲朋好友询问,这么问来问去方子就会泄露了。”
赵氏缓缓道:“如意说的对,还是买人好。”
李山摇了摇头,“奴仆也有背主的。”
李如意自是考虑了这个问题,“奴仆的卖身契在主人手里,十个有九个不敢背主。”
李山高声道:“素梅,你忘了,当年我们逃难时遇到的那对主仆,那个耳朵少了一只的青年奴仆把老主子的银钱全部偷走跑了的事?”
赵氏想到了往事,目光幽幽,轻叹一声,“这倒也是。”
“那是非常时刻。”李如意心里暗道:过几天,我就去县城把人买回来,来个先斩后奏。
赵氏见爱女眼珠子溜溜转,趁着李山去放驴车,把爱女叫到跟前,柔声道:“如意,娘给你说,这买人可跟买牲畜不一样。”
“……”那是当然,李如意心里明白。
“买人得去县城衙门备案。你只是个小女娃,衙门的人不会给你备案。”
“娘,爹不同意,我不会去买人的。”李如意倒是忘记衙门这最后一个环节,可惜她是个小孩子,还是个女的,衙门的人肯定不会通窍。
赵氏见爱女的笑容有些勉强,心里一软,“如意,等你出嫁,我给你买两个婆子,你带到婆家侍候你,这样你可以少干点活。”
“娘,我跟你说实话,我这买人就是为了能让我自己少干点活。你马上生产要做月子,我得帮忙带两个小弟弟,家务活肯定比现在多许多。我不想干那么多的家务活。”
李如意一屁股坐在赵氏身旁,这话也就跟赵氏讲,要是跟李山讲,李山肯定觉得她娇气,倒不是重男轻女,而是勤劳努力干活的思想在李山的心里根深蒂固,无论男女都得勤劳干活。
赵氏一怔,半晌,方道:“我一个人能带,以前你大哥、二哥、三哥、四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