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山震惊道:“这么多银钱。”

    王海自豪的道:“我们的活干的细干的好。镇里有银钱的人家很多,有几家大户除去给工钱,还给了红包赏银。”

    “一场秋雨一场寒。今个下了一天的雨,天气立刻冷起来,以后找你们砌火炕的人家肯定越来越多。”赵氏见李山盯着钱袋发呆,不知在想什么,忍不住伸脚在八仙桌下踩了一下李山的脚。

    王海高声道:“弟妹,你说对了。今个下大雨,还有人跑到我家来送银钱说要砌火炕。”

    赵氏惊喜道:“这可太好了。”

    “估计到过完年,我们砌火炕的活都干不完。”王海心情很好,哪怕李家的男主人李山比较沉默,仍然激动的道:“我原先定的价格大房四十个铜钱,小房三十个铜钱,现在涨价了,大房涨到七十,小房五十五。”

    李如意就坐在赵氏的旁边,作为砌火炕的创始人,自是有资格参与其中,点了点头道:“天气越冷,活越不好干,这钱应该涨的。”

    王海接着道:“我还放出话去,早砌便宜,越晚砌越贵。”

    李如意笑道“王大伯真是很有做买卖的天赋,祝我们的砌火炕买卖兴隆,财源滚滚。”

    王海哈哈大笑,“如意,我可是托了你的福。”

    李山收回心神,目光恳求,缓缓道:“王大哥,我们家做小买卖赚了些银钱,准备送健安四兄弟去镇里的学堂读书,这不需要人引荐,就想到了你。你看?”

    王海内心十分震惊,面色微变,扭头望向站在堂屋门口的李家兄弟,这可是四个人不是一个人,竟是都上学堂,一年的束脩费就十几两银钱,李家可真是发达了,当下望向李山的目光里都增加了两分羡慕及热切,大声道:“健安他们四兄弟管我叫伯伯,这事我肯定同意。”

    李健安四兄弟连忙齐声道:“谢谢大伯。”

    “明个我就带他们去镇里的学堂见先生。”王海又坐了会,就要离开。

    李山起身相送,王海很熟络的揽着李山的宽厚结实的肩膀,一边往外走,一边亲热的俯在他耳边道:“哥哥比你年长二十几岁,见的人比你多经的事也比你多,你说是吗?”

    李山连忙道:“是。”

    王海缓缓道:“燕城修城墙很累还伤身体,每天挣的银钱不多,还让弟妹担心你与石头的安危。”

    李山应了一声,不明就里的望着王海。

    王海语重心长的道:“你家的买卖做的这么大,连县令大人都来买李家混糖月饼,你的心思得放在家里的买卖上面,守着家里的产业,别再去外地做苦活。”

    李山感慨道:“唉,我之前想着做买卖不踏实,一会儿有一会儿没,一不小心就赔光了。”

    “你家做的吃食买卖,本钱小怎么会赔光?”

    李山低声道:“做买卖会被人瞧不起。”

    “那是几百年前的事,我朝对商人优待。”王海站在原地不动,低声道:“我经常跟各个村的里正吃酒,也常去镇里,还曾去过县衙门。据我所知,镇、县的大户人家,包括几个举人家里都有做买卖。”

    “竟有此事?”这些是李山一个普通的农民无法想象的事情。

    “他们的家眷开铺子卖东西。你想想看,家眷不做买卖,哪来的银钱供他们参加科考考中举人。”

    李山目光震惊。

    “远的不说,就说我家,我家从外面收了白面、鸡蛋转手卖给你家,这就是买卖。你看村里有谁瞧不起我家?”王海用力的拍了拍李山的肩膀,希望能把这个保守到有些愚蠢的汉子拍醒。

    “没有人瞧不起你家。”李山想到昨个刚进村时,村民对他的态度,根本不是瞧不是李家,而是想跟李家套近乎。难道世道变了,做买卖受人尊敬了?

    “你娶了会识字的弟妹,生了五个会做买卖挣大银钱的儿女,你本人几个月不在家,妻儿就把家弄得这般好,咱们村里多少人羡慕你,你可别生在福中不知福。”

    李山送走王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娘,这个钱袋上面绣着一只花喜鹊,绣工不错,应该是燕姐绣的。回头我把钱袋、布、竹篮给她家送去。”李如意把七百七十五个铜钱数了一遍,正好不多不少,然后给了赵氏二百个铜钱,给了四个哥哥、李石每人十五个铜钱,余下的收了起来。

    李石头一次得这么多的铜钱,喜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李山当着王海的面不好问,现在终于问道:“砌火炕是怎么回事?”

    李如意朝能说会道的李英华使个眼色,后者给李山解释了一遍,带着李山去瞧看自家的土炕,“爹,五妹让我们兄弟把砌火炕的手艺教给王族的人,然后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等着收银钱。”

    赵氏道:“王大哥与王族人遵守承诺,这不我们家收到第一笔分成的银钱。”

    “昨个我就想问你,怎么木床没了,变成了土床,原来这就是火炕。”李石一想到今后只要王族的人外出砌火炕李家就会有收入,欢喜不已,倒没有埋怨家人把独家手艺教给外人。

    赵氏柔声道:“过些天天冷,咱们家就把火炕烧起来,让你晚上在火炕上面美美的睡觉。”

    次日一早,李如意做了三十张鸡蛋灌饼,又取了一坛泡菜、五十个鸡蛋,让李山、李健安兄弟带着去镇里学堂。

 76兄弟进学堂

    王海带李家人去的是王志高就读的学堂。

    学堂的先生张秀才身材高胖,性格开朗,办事爽利,今年三十二岁,七年前考中秀才,已经在金鸡镇教了五年书。

    张秀才自是认得王海,听到礼村有一家四个少年都要进他的学堂,有些不敢相信,得知是卖饼的李家,有些明了李家卖饼挣到银钱了。

    “这是我那李山兄弟。”王海向张秀才介绍李山。

    张秀才看李山是个憨厚老实的汉子,没有李家兄弟瞧着有灵气,直言道:“你的四个儿子年龄最小的十一岁,苦读十年至二十一岁才能参加科考。”

    李山刚才听到学堂里学子的读书声,就觉得非常神圣,既然现在家里有富余的银钱,为何不供四个儿子读书,“我们家能供他们读书。”

    王海特意道:“先生,四个孩子的生母赵氏是秀才之女,识字会算术,四个孩子都很聪明,从小跟着赵氏认字做算术,比村里的孩子懂得多。”

    李健安兄弟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出,只用非常渴望期待的目光望着张秀才。

    “我考考他们。”张秀才这就出题考李健安四兄弟。

    李山跟着王海出了书房,在外面的院子站着等待,感觉度日如年。

    王海拉着李山到离书房远处的地方,神神秘秘的低声问道:“你有没有留意到张秀才的左手?”

    “没有。怎么了?”

    “他的左手尾指短了半截。”

    “怎会如此?”

    “听说七年前他去山上游玩,不小心脚踩空滚下山,左手尾指撞在树上……”

    “断指就是残疾,不能再参加朝廷科考。”关于科考的事,赵氏以前给李山说过许多,其中一项就是参加科考的条件。

    “是。张秀才的学问很高,若不是断了一截尾指,肯定去参加科考考中举人。”

    李山感慨道:“他真是不幸。”

    王海声音放得更加低,“镇里一共两个秀才,另一个是刘秀才。张秀才不能参加科考,心思都放在教学生上面。刘秀才还要参加科考考举人……”

    李山恍然大悟点点头,“我们把儿子送到张秀才的学堂就对了。”

    又过了一会儿,入学堂的考试结束,张秀才对四个新弟子比较满意,由于眼下将至八月底,再教三个月到了腊月就要停课,收了李家二两八百个铜钱的束脩费及三两银钱的书费。

    李山身上带着银钱,当时就付了,又把礼物送上。

    张秀才看到竟有鸡蛋灌饼,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拿出一张开吃,“你家好久不卖鸡蛋灌饼,我可一直想着这口呢。”

    李福康大着胆子问道:“先生,以前我们卖饼,没有见过你买饼?”

    “买饼的是我家仆人。”张秀才吃了饼,一脸的满足,再得知一尺高的坛子里装的是新鲜吃食泡菜时,小眼精亮,跟李家兄弟说话的语气里也温和些了,“你们今个既然来了,就留下来读书,下午放学再回家。”

    李健安四人激动大喜,这就跟在张秀才身后进了刚才传出朗朗读书声学堂。

    学堂按照学生的学问高低分为四个学舍。

    第一级是最低级的学舍,有八个小孩子,年龄在六岁至九岁之间,都在练大字。

    第二级的学舍有七个孩子,年龄在八至十二岁之间。刚才就是他们在读书。

    第三级的学舍有五个少年,年龄在九至十四岁之间。穿着灰衣黑裤的王志高就在其中,此时正在聚精会神看书,没发现有人从窗口走过。

    第四级是最高级的学舍,只有两人。十五、六岁的少年和二十几岁的青年。

    张秀才把李健安兄弟安排在第二级学舍。

    学堂里雇有两名打杂、做饭的长工,见一下子来了四个新学子,替张秀才高兴,赶紧把桌椅搬来了,让李健安兄弟坐下。

    张秀才亲自取了文房四宝、书本、临摹字帖等交给四个新弟子。

    桌椅都是旧的,学习用品都是新的,且不用去最低级的学舍,直接跳级到第二级学舍,这让李健安兄弟很是欢喜。

    李山跟许多家长一样,明明四个儿子在学堂读书压根没有风险,仍是有些不放心,想跟他们嘱咐几句,被笑呵呵的王海拉走了。

    王海要去镇里的一家大户盯着族人砌火炕的事,就不跟李山回村了。

    李山来时坐着驴车,途中李健安教会他赶驴车,回去他亲自来赶驴车,一颠一颠,觉得很有意思,路上拉了三个老人,赚了三个铜钱,心里暗觉这钱来的可容易。

    进了村子,凡是见到李山的村人纷纷主动的招呼,特别是王族族人的家眷,有两个婆子看着他像看到亲人一样,热情似火的要他去家里喝糖水。

    这两个婆子的儿子都是砌火炕的王族人,昨个每人分到了六百多个铜钱,自是念叨李家的好。

    李山快到家门时,见两个妇人背着大包袱从自家堂屋走出来,个个满脸笑容,心里觉得奇怪,把驴车停下来。

    “赵妹妹,你家那口子回来了。”

    “李叔,你放心,赵婶交给我做的活计我肯定做好。”

    两个妇人都是王族族人的媳妇,包袱里背着的是棉花、棉布,脸上笑意浓浓,跟李山打了招呼就回家去了。

    堂屋里面传出赵氏、丰氏、马氏的笑声,特别是泼辣的马氏笑声那个高,快要把屋顶掀翻了。

    李如意迎了出来,没瞧见四个哥哥,问道:“爹,我哥呢?”

    李山简明扼要的说了,而后低声问道:“家里怎么来了这么多的人?”

    赵氏腆着很吓人的大肚子站在堂屋门前,高声道:“山哥,你不要问如意了,这事是我办的,我请丰姐、马姐帮咱们家做冬衣、棉被。”

    原来早晨李如意趁着李山不在家,赶紧让赵氏找人做冬衣、棉被。

    衣食住行。衣已经排在最后解决了,再过一个月天就冷了,到时家人冻坏了生病得不偿失。

    赵氏自是听李如意的话,这不短短一个时辰就全安排好了。

    “李兄弟,托你们家的福,我们又有活干了。”丰氏的脸虽是丑陋,不过笑容十分真诚。

    “谢谢李兄弟。”马氏已经谢过赵氏,又谢一回李山。

    李家开的价钱算是高的,做一双千层底的鞋三个铜钱,一身冬衣五个铜钱,一床棉被八个铜钱。

    刚才王族的两个妇人,每人做四双鞋、两身冬衣、两床棉被,每人能得三十个铜钱。

    能在家里干活,工钱还这么高,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活计。

    不但这两个妇人,丰氏、马氏心里都感激李家。

    李山憨笑几声,跟二人打声招呼就把驴牵到后院卸驴车,等返回堂屋,丰氏、马氏已经带着棉花、棉布走了。

    赵氏语气带着深深的激动,“我的四个儿都进学堂读书了?”

    李山说起四个儿子,不由自主的语气提高,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进了。张秀才是个很好说话的人,直接让咱们儿子进了第二级学舍。”又低声把张秀才断指的事说了。

    赵氏大喜,“真是祖宗显灵,保佑我儿进了第二级学舍,保佑我儿拜在好的先生门下。”

    李山笑过之后,问道:“家里要做多少冬衣、棉被、鞋子?”

    赵氏就知道李山会有此问,缓缓道:“如意三身新衣、两双鞋,我们每人两身新衣、两双鞋,棉被每人一床,还有我们马上出生的两个儿子的小衣服、被褥。”

    闻言,李山感觉心都在滴血。昨个为了省钱,带着李石走了七十里路都不舍得花一个铜钱买个馒头吃。心里对于赵氏的奢侈非常的不理解。

    李如意见李山脸一下子黑了,忙道:“爹,今个下午我就烙饼让你去县城小集市卖,卖了就能赚到银钱。”

    原来她是打算下午让两个哥哥带着李山去小集市走一趟熟悉一下,没想到张秀才把哥哥都留在了学堂,只能让李山独自去了。

 77油酥烧饼

    家里一下子少了四个人,李山、李石倒没觉得什么,赵氏、李如意觉得冷静许多。

    午饭简单吃点,短暂的午休之后,李如意开始教李石揉面,“今个我们要做的是新鲜吃食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什么?”

    “用面、芝麻做的一种饼,得用烤炉烤。”李如意早就想卖烧饼了,这不一有了烤炉做完混糖月饼就开始做油酥烧饼。

    前世北方人最爱吃的饼其中之一就是烧饼。烧饼又有芝麻烧饼、油酥烧饼、麻酱烧饼、发面烧饼、糖烧饼、椒盐烧饼、千层烧饼等。

    油酥烧饼是大众最爱吃的烧饼之一,相比别的烧饼做法简单。李如意就决定最先做油酥烧饼卖。

    制作油酥烧饼时有一道工序,饼胚先上锅里煎再放入烤炉里面烤,这比做鸡蛋灌饼、葱花饼,甚至比混糖月饼都复杂。

    李如意见李石揉面的动作飞快,“二叔,不要着急,我们的时间充裕。”

    “我不急。我有劲。”李石心无旁骛,整个人沉浸在揉面的欢乐之中。

    面揉好之后,李如意又教李石做饼胚。

    每个饼胚半个巴掌大,粘了白芝麻的饼胚上了铁锅煎成两面黄色,白芝麻定了型就盛出锅,六十个为一组,拿到后院的烤炉里面烤。

    叔侄二人分工。李如意负责煎饼胚,李石负责烤饼胚。

    第一批六十个油酥烧饼成功出炉,香气四溢。

    叔侄二人分着吃了一个,松软咸香,味道极好,跟鸡蛋灌饼、混糖月饼不是一个味。

    李石激动的道:“如意,油酥烧饼真好吃。”

    “这是你和我做的。”

    “哈哈,是我和你做的哦。真好吃。”李石眼睛精亮,表情多了几分自信,若是不熟悉他的人看到这个表情,以为是个聪明人。

    叔侄二人顾不得跟李生夫妻报喜,接着干活,要在一个多时辰之内再做出二百四十个油酥烧饼,还要做出五十张葱花饼。

    赵氏在给四个儿子做书包,听丈夫说女儿在做新鲜吃食,忍不住进了厨房瞧看。

    “如意太聪慧能干,想出来的吃食,我们都没有见过更是没有吃过。”李山站在一旁,跟赵氏一样帮不上忙,终于体会到赵氏之前的心情。

    赵氏感慨道:“二弟能给如意搭把手,比我们都强。”

    “爹,油酥烧饼一个卖两个铜钱,两个卖三个铜钱,您切记无论谁来都不能降价。”李如意又教李山怎么吆喝,见后者一本正经的学习,鼓励了几句,心里暗道:若不是娘怀着小弟弟,今日我一定陪爹同去。

    申时初,李山赶着装有两大竹篮的驴车这就出发去县城小集市了。

    李如意心里有几分担忧,望着驴车直到看不到,忍不住道:“娘,我爹性子非常倔强,可能做不了买卖。”

    赵氏心里也担心丈夫卖不出去饼,不过不能让女儿担心,便道:“你爹小时候跟你祖奶奶卖过饼。”

    李如意曾听李健安说过祖奶奶卖饼的事,当时还疑惑为啥没有一直卖下去,问道:“我爹小时候卖饼卖的好吗?”

    “不好卖。我听你爹说,你祖奶奶做的饼没有你做的好吃,刚好别的卖家做的饼做的好吃。”

    李如意感慨道:“祖奶奶做的饼味道一般,竞争对手又太强,导致我爹的饼不好卖。”

    “是。”赵氏不再多想,继续去给儿子做书包。

    李如意做了那么多的饼,累得很,坐在赵氏对面吃梨子歇息,见赵氏眼睛都快要贴到布上面了,忍不住再次劝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