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药女:富贵临门-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晚,李家四少年默写的答题交到了北山书院院长的手里,这位年迈的院长上任二十几年期间,已经教出十二名进士、三十七名举人。
“你们四人答的不错,此番若上榜,须好好准备参加七月的会试。学问上面若有不懂的地方,尽管来找我。”
李家四少年得了院长的肯定与鼓励,心里大喜,回到家里跟赵氏打了个招呼便去歇息。
赵氏却是心神不宁,次日带着三个媳妇去庙里烧香,又去道观抽了一个上上签,仍是忐忑不安。
李英华劝道:“又是佛家,又是道家。娘,你莫要想太多。”
750中举和送书下镇
又过了两日,乡试放榜,这回李家派了四个奴仆去看榜。如同北山书院院长所料,李家四少年全部榜上有名。
李福康竟是排名第三,李敏寒第十一,李健安第二十三,李英华排名第三十一。
“老天保佑,我的四个儿子全部考中举人,我的四个儿子超越了我爹!”赵氏喜得直接晕厥过去。
四个儿子全部高中,倒是应验了她抽的上上签。
当年,她爹也就是个秀才,如今她的四个儿子全部当了举人,比她爹都强。这会让她自豪一辈子。
李家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李家四少年不忘给远在楚地的李山、李石、李如意报喜,立即写信交给驿馆的邮差,让邮差帮忙带过去。
王志高、张金海不出意料的落榜了。
不过,王志高是落榜的第三名,也就是说他得到了燕王府推荐去白鹿书院读书的机会。
这让王志高欣喜不已,以他的水平能考出这样的成绩,甚至是得到进入白鹿书院读书的机会,真是非常的幸运。
只是去国都白鹿书院的开销非常大,哪怕燕王府赠银一百两,那也远远不够。
王海底气很足的道:“我们家有银子,能供志高去白鹿书院读几年书。”
他与丰氏做了几年的豆腐买卖,卖猪、卖鸡的,还带着族人在外面修火炕、沐浴器、马桶,赚的合起来有一千多两银子。
王志高这么有出息,小小年纪就考中了秀才,又得到了去国都白鹿书院的机会。
王海就算拼老命也要供王志高去白鹿书院读书。
丰氏激动的道:“志高只有去了白鹿书院读书才有可能在下回乡试考中举人,我做梦都想让他考中举人,这回有去白鹿书院读书的机会,我和他爹就算砸锅卖铁也供他。”
瞧瞧李家四少年去了一趟白鹿书院,这才读了一年书,回到燕城参加乡试,全部上榜,李福康甚至考出第三名的好成绩,连北山书院的院长都说李福康有考中进士的可能。
丰氏这一辈子最大心愿就是让王志高当官老爷,改变命运,再也不用种地。
李健安笑道:“志高去白鹿书院可以跟我们三兄弟住在一起,同吃同住,用不了那么多的银两。”
他能跟小舅子一起在国都白鹿书院读书,这可真是以前打死都不敢想的事。
连李英华都有些羡慕的道:“志高上次就是秀才榜上最后一名,这次又得到了去白鹿书院读书的机会。志高的命可真好,真有福气。”
王志高跟爹娘、李健安鞠躬行礼道谢,而后一本正经的道:“我若是能去白鹿书院读书,日后回到燕城一定考中进士,在北地当官。”
李福康坦然道:“你先别说回北地当官的话,等你出了燕城,去外面看看就知道了。”
曾经他的愿望跟王志高一样,后来离开燕城在国都生活了一年之后,心思有所改变,为了儿子的未来着想,他想在洛河以南的繁华的城府当官。当然这一切都得是考中进士后。
王志高又道:“我准备十天后,就跟同界考生一起去国都白鹿书院。你们呢?”
李健安道:“我们兄弟需要在燕城参加会试,等七月之后再说。”
李福康特意解释道:“我原本打算在国都参加会试,只是这次我在书院的最后几次考试都是二等,没有上过一等,若在国都会试怕落榜,为了稳妥,还是在燕城参加会试。”
哪怕此次乡试榜上第三名,那也是北地的乡试,以他的水平若在国都,只怕是乡试榜上最后几名。
李英华道:“二哥,我觉得你的功课在我们兄弟当中最好,若是在北地参加会试,考中之后,按照上次科考的规律,你还是回北地当官,你既然想在洛河以南的城府当官,还是再想想去国都还是北地参加会试的好?”
李敏寒跟着道:“二哥,我也觉得你应该再想想。”
李福康心里也是很矛盾,喃喃道:“若是江哥哥在就好了,我的情况他很了解,他会给我指出一条适合我的路。”
李健安便道:“二弟,会试在七月,现在离会试还有四个月。你可以写信问江哥哥。”
丰氏望向赵氏的目光充满羡慕,道:“瞧瞧福康,志向真是远大,竟是想到国都参加会试。”
她的儿子王志高比李家四兄弟早读书几年,现在的情况却是王志高是秀才,而李家四兄弟已经是举人,马上就要考中进士了。
赵氏心里非常欣慰,道:“福康跟健安性子不同,他一直想去外面看看,现在又想在国都考中进士然后去外地当官不回燕城。”
李福康是二儿子,不用留在家里给老人养老,所以他的心思就跟长子李健安截然不同。
李健安是打算在燕城考中进士,就在燕城附近当官,方便照顾家里。
李家四少年全部考中举人的事传到礼村,村里人均是替他们高兴,不过,有些人跟许家道:“你们家赶紧把五狗子嫁给李三少爷,不然七月李三少爷再考中进士,就更加看不上五狗子。”
“不会。李家仁义守信,不会退掉这门亲事。”许正瞪眼在跟人家说这话时,心里也是虚的很。
许家的六狗子这回连童生都没考中,都不能说是读书人。
许家跟李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唉,许家真是太高攀李家了。
“我家五狗子跟县主同龄,明年才及笄。等五狗子及笄了,李家自然会上门迎娶她。”马氏却是坚信李家不会悔婚。
这个世上是有人富贵了就不遵守承诺,但李家不会这样做!
正当李家沉浸在李家四少年高中举人的喜悦之中时,国都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令天下读书人狂喜。
要说这件事,必须要先说另一件事。
那就是东宫宣布在国都方圆二百里的每个镇成立书馆,免费给书馆配送《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大周律》等一百本书籍。
此活动概括四个字就是:送书下镇!
751得人心和功在社稷
国都方圆二百里共有九十八个镇。
如果每个镇配送一百本书籍,那就是九千八百本,近一万本书籍,哪怕是便宜的书籍《千字文》都得一百个铜钱,这么多的书籍就近二万两银子。
除去书籍,还要建书馆,得有会识字的人看馆,这样下来,至少三万两银子。
书馆建起来前后加起来便是五万两银子。后面还得给看馆的人发放月钱,又是一笔开销。
不过,这件事一出,国都方圆三百里的老百姓都欢喜感激不已。
离国都近的百姓纷纷去皇宫外面给东宫磕头,还有许多百姓不敢相信这件是真的,特意去衙门打听。
识字的衙役已经不止一次给老百姓解释了,不过看着老百姓一张张傻乐的脸,也跟着高兴,这可是利民利国的大好事,“官报上面写的很清楚,太子自掏腰包用昆城县主献上的活字印刷术印书,然后与小皇子合起来修建书馆,半年之内,国都方圆二百里每个镇都会有书馆。”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激动无比的问道:“原来是真的。那么书院建成后,我孙子能进去看书吗?”
衙役看着老头子怀里抱着的还不会说话的小婴话,哭笑不得的道:“你孙子太小点,会把书撕烂,长大些懂事了不撕书再进去。”
一个脏兮兮的中年乞丐声音怯懦的问道:“那我能进去看书吗?”
衙役笑道:“能。不过你得去河边把爪子洗干净,不然把太子送的书弄脏了,别人还怎么看书?”
有个从学堂放学的寒门子弟,特意跑来问道:“请问日后百姓去书院看书真的不收钱?”
衙役倒是不敢小瞧了眼前穿着打满补丁的小少年,道:“不收钱。”
“那太好了。我不用向同窗借书,只在书馆看书就行。”小少年脸上露出大大的笑容。
送书下镇再一次让周莫玄得到大周国百姓的人心。
不过,任何好事情都会有人泼凉水,“镇里的读书人有几个,在镇里建书馆,简直是浪费!”
“近万本书籍,那得多少人手抄多久?我看这个送乡下镇几十年也完不成!”
“白鹿书院才三千多本藏书,太子竟是要找人在半年之内手抄万本书籍,真是浪费人力物力,好大喜功!”
本来是好事,被一些人说成坏事,甚至有人准备在赌坊开设赌局,打赌这个送书下镇五年也完不成。
就在这时,在一次早朝,周莫玄让亲兵将早已印好的八千本书籍放在箱子里抬到金銮殿,“请父皇过目。”
一个木箱装一百本书,满满的八十箱子摆在偌大的金銮殿,也占了好大一片地,简直太过耀眼。
早就得知活字印刷术的皇帝俯视着直接傻眼掉的众位官员,不由得仰天哈哈大笑。
周莫玄就喜欢被众人仰视的感觉,高声道:“这些书籍就是用活字印刷术印出,只需要几十个工匠,一个月就能印几千、万册。”又特意道:“此术乃是昆城县主所献,东宫不会居功。”
工部尚书恍然大悟般道:“原来年前太子从工部借走几十个工匠,就是弄这个什么字印刷术!”
“不错。”周莫玄再次重申道:“活字印刷术。”
户部的一位官员问道:“请问太子,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一本造价多少?”
周莫玄故意伸出三个指头,道:“就是这么多。”
户部的官员眼珠子转了几转,大声道:“三百个铜钱。”
“错!”周莫玄目光蔑视,“国都书铺里卖的手抄书《千字文》一本一百个铜钱,用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千字文》怎么可能比手抄书贵三倍?”
仍是那位户部官员失声问道:“三十个铜钱?”哪怕比手抄书价钱低三倍,那也是了不起的大好事。
哪知,周莫玄邪笑道:“三个铜钱!只需要三个铜钱,比一斤白面还便宜。”
国都的物价贵,一斤白面需要四个铜钱,比北地贵一个铜钱。周莫玄当上太子之后,江青云让他天天关注民间的柴米油盐价钱,了解民生。
一本书的成本只需要三个铜钱,加上售卖、商税等,也就四、五个铜钱,便连普通的老百姓都能买的起。
活字印刷书的出现,会让无数贫苦的老百姓认识字,甚至是改变命运。
“成本竟然比手抄书低了三十几倍!”
“太便宜了。”
“原来成本如此之低!难怪太子一下子捐出去那么多本书。”
“若非太子亲口所说,下官打死都不相信此事。”
这回不止是户部的官员,众位官员均是满脸震惊,甚至大呼小叫。
有几位高官反对的声音显得很突兀,“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陛下,印刷术的成本很高,一本书的成本不可能只需要三个铜钱。”
“印刷术是用木板雕刻书页,然后印到纸上,如果木板上有一个字出现问题,整张木板就得重新雕刻。这要求工匠不但会木器活,还得会雕刻。又会木器又会雕刻的工匠,国都是不少,但是人工也贵。
印刷术对纸张挑剔的很,普通的纸印不上去,必须用宣纸。
人工、纸张都要求高,这样下来成本就高,比手抄的书少不了几个铜钱。”
“太子是觉得满朝文武都是傻子吗?”
周莫玄冷声道:“本太子说的是实话,无需跟你们解释,反正父皇相信。”
仍是那几位高官,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太子想要立功的心情,下官能够理解,不过绝对不能犯下欺君之罪。”
“太子是储君,一言一行都要真实真诚,岂能在朝堂上信口开河戏?”
江青云目射寒光出列,直接拿出箱子里的书分给众位官员看,高声道:“几位大人所说的是印刷术,并非活字印刷术。别看只多了两个字,却是截然不同。活字印刷术,工匠不需要时常雕刻整版的书页,纸张也无需用好的。请诸位看看手里的书籍,用的可是宣纸?”
文武百官捧着新书,从第一页开始翻起,一直翻到最后,果然用的是最普通并且便宜的纸。
慕容仪出列道:“诸位,这种纸的价格只是宣纸的十五分之一。只此一项,就把成本降低了十五倍。”
贺南负责活字印刷术,最清楚成本多少,真是看不惯这群高官的无耻嘴脸,高声道:“陛下,东宫用活字印刷术印书籍,印的越多,成本越低。
活字印刷术能让普通的老百姓看得起书,识得了字,利国利民功在社稷!”
“之前那名东宫亲卫泄露出去的就是印刷术,几位大人从哪里得知的此事?”江青云出言讥讽。将几位高官的名字记在心里,如果不出所料,那位窃取印刷术的大商人背后势力就是他们。
东宫亲卫替换成燕军,文武百官皆知,之前只是听说原因是东宫亲卫做了错事,没想到竟是泄露了印刷术这样的大事。
“原来活字印刷术还未成功的事情就被东宫的亲卫走漏风声。怪不得太子大怒,把东宫的亲卫全部换成了燕军。”
“东宫的亲卫应当效忠太子,却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这等不忠诚的亲卫,太子把他们换的好!”
“原来几位大人的手已经伸至了东宫。此事换成谁都无法忍受!”
众位官员纷纷议论。
江青云冷哼一声,继续高声道:“太子殿下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储君,然向来平易近人。几位大人好奇东宫的事,为何不直接向太子殿下请教,却向东宫亲卫打听?小人行径!”
几位高官老奸巨滑,哪怕脸皮比国都的城墙还要厚,被江青云质问,无论怎么回答都好生尴尬,再者,心里疑惑东宫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证据,江青云才这样的理直气壮?
周莫玄心里暗笑。在这样的场合敢质问几位高官的也就只有他的表叔。
752皇家县主和香饽饽
皇帝扬了扬手里的书籍,高声道:“朕已去过东宫作坊亲眼目睹活字印刷术的印书过程,的确成本很低。”又道:“能得此术乃是朕与汝等乃至百姓之福。”
几个高官面面相觑。宫里一直有他们的人,从未听说皇帝出过宫。皇帝却说出这样的话,明摆着维护周莫玄。周莫玄只是继子而已,皇帝为何对他这般信任?
周莫玄俊脸露出招牌似的带着两分邪气的笑容,道:“父皇英明。”
那些家里开着书铺的官员面色极为复杂,内心翻江倒海。由活字印刷术印出的书价钱便宜,字体统一,字迹好认,一旦推广,谁还买手抄的书籍?
可是一旦出声反对,那将成为天下人的敌人。这个哑巴亏只能吃了。
众位官员纷纷高呼:“陛下英明。”
“昆城县主献活字印刷术立下大功,进皇室族谱,事迹记载于史,并赐婚长平伯江青云。”皇帝停顿一下,又道:“太子心系百姓,研制印刷术,立下功劳,给予褒奖,东宫参与此事的官员各赏金二十两、珠一盒。”
自此李如意的名字就上了皇室的族谱,算是皇家的县主,只是还没有封地。
她献出的活字印刷术也记载于大周国史,千古留芳,这是极为荣耀的事。
她与江青云的婚事就是御赐姻缘。日后,若有人非议,便是蔑视皇帝。
皇帝给周莫玄的评价是心系百姓,别看只是四个字,却是对于储君的肯定,而东宫的官员没有升官,却得了赏赐,也是十分荣耀。
江青云大喜,跪下磕头谢恩。周莫玄与东宫众位官员同样如此。
退朝之后,早在外面等候的东宫亲卫(燕军)入殿将所有的书搬走。
几十个对活字印刷术非常感兴趣的官员,将周莫玄与东宫众位官员团团围住好一通道喜,然后……
身高八尺鹤立鸡群的兵部尚书操着粗嗓门嚷道:“太子给兵部印五万册兵书,军官每人发一本。”
“一开口就五万册,你们兵部下面的军官识字的合起来别说五万,五千人都没有!”吏部尚书指着兵部尚书,一番嘲讽之后,望向周莫玄立即换了张笑脸,“太子,吏部官员个个识字,劳烦东宫给吏部印五万册书。”
“你们这群无耻之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