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媵妾谋-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大夫人的算计,幕晨雪又过上了被禁足的日子,不过这正是她想要的,铺面、田庄的事,就足够她忙了。还要时不时的去探望一下住在城外的外婆。而且被禁足的日子,还不用去上房请安。所以在别人看来,她是被大夫人禁足在了后院,可只有她知道,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眼见已是夏末秋初,离二姐儿幕兰芳出嫁的日子只剩一天了。幕晨雪拿着一支金丝缠绕镶嵌着宝石的发簪,进了二姐儿的房间来给她添箱。
屋子里有些空,大件儿的嫁妆昨天就已经送去了程府,而二姐儿常用的东西也已经打包装箱,所以屋子里倒少了几分人气。
“二姐,你知我手头不宽裕,这支金簪虽小些,可也是我和程姨娘的一点儿心意,你可别嫌弃!”幕晨雪将木盒放到桌上,朝二姐儿面前推了一下。
二姐儿一脸的笑意,亲手接了过去,“五妹妹说的哪里话,我喜欢的很呢!”将木盒打开,这才仔细看了起来。成色和大小都算不得好,可胜在寓意好,上面挂着用红宝石镶嵌的石榴,看了让人脸上不禁一红。石榴多子,女人出嫁后多会佩戴这样的发簪,以求早日一举得男。
“五妹妹和程姨娘有心,妹妹替我谢谢程姨娘!”她自己的亲娘都没送给她一支这样的发簪,她一个待嫁新妇,又怎好要这些东西。可心里总是不安的。今儿收了这礼,正合她心意,自是满心的欢喜。甚至连眼睛都透着一股笑意。
这礼物还真不是程姨娘选的,幕晨雪虽两世都没有嫁过人,可对这些事情倒也不陌生。所以和程姨娘一商量,就决定送这个当做添箱。“二姐喜欢就好!”这发簪因为份量轻,所以还真没花几个钱,毕竟这人平日里与自己走的也不近,所以她送的礼,还不如送给幕煜的重。
☆、第一百四十四章,出嫁
幕府欲办喜事,二姐儿幕兰芳出嫁。幕晨雪赶来为二姐儿添箱,送了一支寓意好的发簪。姐妹两个平日里从未往来,所以没怎么说过话,今天因为二姐儿要出嫁了,倒是长聊了两句。见四姐儿和三姐儿过来,幕晨雪这此借口还有事,先回了后院。
“五妹妹逃的倒快,难不成是怕我们看了她的添箱不成?”三姐儿朝着幕晨雪的背影呸了一口,这才和四姐儿一同坐了。
“五妹妹送了什么好东西过来,二姐不如拿出来,也让我们瞧瞧!”四姐儿见三姐这话说的没轻没重的,忙将话接了过来,“平日里见二姐对五妹一向冷淡,今日见你们谈的甚欢,别说三姐儿好奇,就连我也想知道五妹妹送了什么好东西过来,得了二姐儿的眼缘!”
“倒也没什么,不过是支发簪罢了,哪有四妹妹的礼重!”四姐儿也送来了一支发簪,可成色、份量都比幕晨雪的好,只是没什么寓意,两相一比,二姐儿倒很喜欢五姐儿的添箱。可这些不过是她心中所想,当着四姐儿和三姐儿,她可不敢多说。而且二姐儿毕竟还未嫁人,女人的事还不清楚,所以也很是羞涩,只随口应了一句,没再提起。
三姐儿见二姐不愿说,以为五姐儿送了什么便宜货,嗤笑不止。四姐儿只是跟着问了两句,将自己的添妆送到,见这里也没她什么事,就急忙忙去看母亲。
大夫人正在和许姨娘说话。虽说是二姐儿出嫁,可有些事许姨娘虽为亲娘,却不能出面,迎来送往的都还要指望大夫人。甚至是嫁妆,也是大夫人帮着准备的。
“行了,你的心思我还能不明白,二姐儿的嫁妆虽算不得很丰厚,可也有三十六抬,咱们这样的人家嫁女,这些已经不少了!”大夫人一脸的肉痛,昨天看着嫁妆出门,她可是气闷了一整天。如果没有这些庶女,这些东西可都是她女儿的。
许姨娘脸上挂着笑,心里却在滴血。大夫人说的好听,三十六抬的嫁妆,装的不过是些不实物之书画器物,这些东西根本不值几个钱。而铺面、田庄这些来钱的嫁妆,大夫人吝啬的都只各给了一处,甚至田庄的地她打听了,瘦的连谷子都不长。而铺面更是在西市最角落的地方,生意不好不说,甚至连租赁都没人愿意要。
而最令许姨娘难过的是,大夫人竟然一两的压箱银都没给。许姨娘为了女儿忍了这么些年,可到头来却只能眼见女儿的嫁妆如此寒酸,心里又怎能不伤心难过。
“夫人,那程家是商贾出身,越是这样的人家,表面富贵可也很看重银钱。二姐儿进门若是连点子压箱银都没有,拿什么去打赏下人。万一让程府的人知道,说咱们幕府小气,这名声也不好听不是!”心里再痛又如何,女儿的事还要和大夫人商量着才能办。她要为女儿再争取一些。
“一千两的嫁妆,足够给二姐儿撑脸面了,他程府又不是什么官宦人家,家里经商,自然也不缺银钱。不会指着二姐儿嫁妆过日子。再说二姐儿那夫婿,将来求取功名,不还得指望着老爷为他谋个一官半职的。你啊!就少操些心,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多教教二姐儿,如何才能栓住夫婿的心才最为重要!”笑话,不过是个庶女而已,一千两的嫁妆竟然还嫌少。大夫人一脸的不耐烦,正匚四姐儿进门,就手将许姨娘打发了出去。
许氏心里难受,可又不敢当着人面哭,只得回房将自己这些年的积蓄都翻了出来。一共200两现银,用块红布包了起来,全给了女儿压箱。
母女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今天是二姐儿在幕府的最后一天,过了今日,她就是出嫁的女儿,再回来亦成了客。所以母女俩有说不完的话,直聊到子时已过,仍不愿歇着。可又担心睡的不好,明天起来没有精神,所以忍着心中的舍,这才睡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府里下人们就忙开了。幕晨雪也被芳华叫了起来。二姐儿出嫁,要辞亲谢礼,所以幕晨雪也不能躲懒。
和九哥儿两个穿戴整齐,强打起精神一起去了上房。许姨娘顶着一双哭肿的熊猫眼,看着女儿对着上位的大老爷、大夫人行礼,而她却和其它的姨娘一样,只能站在一旁干看着。那种失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幕晨雪看了娘亲一眼,程姨娘双眼也泛着红,脸上透着一丝伤感,也许是想到了五姐儿以后出嫁的样子,所以感同身受。幕晨雪朝程姨娘身边靠了几步,执着起娘亲的手,朝她摇了摇头。她幕晨雪的娘亲只有一位,就算被世人诟病,她也不会去拜辞大夫人的。
女儿孝顺,程姨娘很是欣慰,可这就是规矩,就算是她也不能为了自己的感伤不舍,而让女儿的夫家责怪新妇没有教养。
九哥儿一直在看着二姐,他从没想过有一天姐姐也会像二姐一样的离开自己。抬眼正好和五姐的目光相对,清亮的眼神中竟然透着一丝恐慌。
亲人对自己的依赖和信任,让幕晨雪很高兴。可在心喜之余,也多了一份责任。亲人的相聚竟然如此短暂,特别是对她这个穿来的,更是少的可怜。所以未来的日子,她要更加的珍惜与他们相聚的每一天。
送二姐出门后,许姨娘再也忍不住撑不下去了。哭着跑回自己的房中,反正宴客坐席也不需要她相陪。她可以尽情的沉尽在伤痛之中。
新郎迎亲,幕晨雪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位新任二姐夫,程新。虽没有和这人说上话,可只观其貌,虽没有潘安宋玉之相,五观倒也端正颇有些男子气概。可唯一让幕晨雪感到不安的是这人的眼神。行为再得体有礼,可却透着一丝轻浮之感。
男人吗?又是古代的男人,有些这方面的通病倒也正常。只要这人有责任心,愿意敬着二姐儿,这日子倒也过的下去。
☆、第一百四十五章,亏损
今儿是二姐儿出嫁的日子,幕晨雪第一次见二姐夫,对这人的印象只能说是一般。
三朝回门这天,幕晨雪又见到了二姐儿,可她却未在二姐儿的脸上看到新嫁娘的娇羞和幸福。反而眉眼间透着一股愁绪。
只是以她的身份,就算是关心的问了二姐儿,她也不会说的。许姨娘也看出了女儿的不安,趁着没人注意,将女儿拉回自己的房间,细细的问了起来。
一开始还以为是新婚小夫妻吵架了,可这一问才知,原来这程新,早在迎娶幕兰芳进门之前,就已经有了好几房的妾侍、通房。甚至一个最得宠的侍妾如今已有了八个月的身孕。她这才进门,而人家眼看着孩子都要生了。这种事在官宦人家断然是不允许的。庶长子祸乱府第,这是常识。可程府是商贾出身,而程新又是家中独子,程府很是看重子嗣。哪怕是个庶长子,也打算让侍妾先生下来。
女儿才一嫁人就要给人当娘,而且这个得宠的侍妾要是一举得男,虽说暂时还危及不到女儿当家的地位,可至少要分去不少的宠爱。将来这庶长子和嫡长子间,也少不得为家产而争吵。
许姨娘当初就觉得这门亲事不好,可大夫人执意撮合,大老爷又同意了,她也只得认了。如今想来对大夫人的恨不亚于死去的钟氏。
二姐儿在亲娘面前也不用再隐忍,可也不敢放声大哭,若是让程府的人知道,她回娘家诉苦,只怕以后再无安生日子可过。
吃了顿回门饭,程新就来叫二姐儿,说是要赶在晚饭前回府,实则是他思念小妾和肚子里的孩子。其实倒不是幕兰芳不够漂亮不够好,而是他心里早已装了太多的女人,多这一个不过是在名份上好听一些罢了。
而他当初愿意娶幕府的庶女进门,也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这婚姻带上一层攻利心,自然也就少了几分感情。二姐儿的日子想来也不会好过。
二姐儿出嫁回门后,许氏一反常态,没事就装病不来上房请安。甚至使尽了手段将大老爷留在自己的屋中。
女儿的事她不会就这么算了。可她也不会像钟氏那么傻,算计人不成,反丢了自己的性命。只有报复大夫人,她心里的痛才能少些。有了许姨娘明里暗里的闹,大夫人倒没时间再来找后院的麻烦。
初春一场癔症,八哥儿被传染。春末夏初的科举,幕煜和曹扬铭总算不负纵望。夏末秋初二姐儿出嫁等一连串的事情过后。秋初时分幕府总算平静了下来。幕晨雪的日子,也恢复如初。
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大夫人又带着四姐儿开始到各府去做客。幕晨雪本意不愿同往,可因为三姐儿求了大老爷,为了公平,大夫人也只得连她也一起带上。
而自打方氏的儿子曹扬铭有了秀才的功名,方氏在幕府也不再感觉低人一等。每天腰背都挺的直直的,说话都比以前大声。而服侍方氏的奴婢锦霞,态度也比以前恭敬。
甚至一向冷漠的大夫人,这会儿见了方氏,虽也算不得亲热,可至少不再冷着一张脸。而良氏更是高兴的大宴宾客,只可惜幕府不是她做主,不然只怕会更为热闹。
幕煜和曹扬铭考了功名后,也不再跟着以前的夫子。而是同幕鹏一起跟着一位“同进士”学习。
所谓“同进士如夫人。”这考了进士朝廷就会委以官职,可考了“同进士”,需要捐官,若是家里没有大把的银钱,是没办法入朝为官的。而来幕府坐馆的刘同进士,家中寒苦,虽一朝名就,可却只能以教书为生。不过在大老爷幕谦看来,此人也算小有才气,只是时运不济,这才只孝了个“同进士”,所以每月以五十两,礼聘其为家学夫子。
而之前的夫子,因为只教八哥儿一人,虽束修为减,可待遇却远不如前。府中虽然嫁出了一女,可因为又多了一位夫子,这开销却比以前更大。幕谦的月例本就不高,连府里一应开销都无法应对。而且手里的几个铺面,原本营利就很少,几处庄子的产出更是平平。
入秋后大夫人又要去各府做客,人情往来,礼金典仪的,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幕府,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幕府的现状,幕晨雪虽知,可却并未上心。反正她和娘亲、胞弟的月例每月照领就好。倒是程姨娘,多少有些担心,怕幕府长此以往下去,女儿出嫁时,只怕嫁妆还不如二姐儿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幕谦正为府中银钱短缺而终日劳碌,偏在秋收之际,连着下了十天的大雨,眼见已经快要长成的庄稼,一下子全都泡在了水里。四处庄子无一幸免,全都颗粒无收。
幕谦一连数天奔走于各处,想要挽回些损失。可到头来,仍是白忙一场。而因为天灾,城里的商铺也受到了影响,有两个铺面这十天连个客人都没有。而唯一赚钱的布庄,却因为连场的大雨,一些布料因为存放不当,而被雨泡湿了。烦心事一件连着一件,就算幕谦身为男人,也感觉到一丝绝望的无助,整个人瘦了一圈不说,还累病了。
幕府的几处铺面、田庄接连受损。可幕晨雪的田庄、铺面却都营利丰厚。她可是农科大出身,第一年为了保养土地,也是为了观察手下人的能力。这才没有进行指导。可今年初她可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育苗浸种,所以大雨来之前,田庄就已收割完毕。此时正好施肥养地,所以粮食没有损失。而点心铺的生意,因为每个月都有新品推出上市,又有田庄产出的货源支持,所以生意未受影响不说,因为县城受灾粮价飞涨,点心卖的比以前还贵却也更红火。
而客栈因为不只提供往来商旅住宿,甚至还提供一应吃喝。不只这样,店内环境整洁,价格公道,除了年初受癔症影响的那三个月外,每个月的营利也都还不错。
☆、第一百四十六章,国难财
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药铺里药材稀缺。幕晨雪的五十亩药田,也有着不小的损失。当年产出的药草还好,可那些需要三、五年才会有所产出的药草,却都被泡在了水里,要重新种过。
大老爷生病后,大夫人也不再出府走动。每天守在病床边端茶喂药的照顾。毕竟二人少年夫妻一场,就算感情变得淡漠,可到底出嫁的女人,只能靠着丈夫才能过活。若大老爷真有个三长两短,大夫人马上会成为寡妇,再没有如今这样体面的好日子可过。
而且大夫人还想挽回老爷的心,所以这个时候,根本不会让姨娘们来老爷身边献殷勤。
这场天灾对住在城里的百姓影响倒是不太大,除了要比平日多花数倍的价钱买粮外,别的都还好。可靠天吃饭的农民,一下子全成了灾民。甚至有不少灾民进城后围在庆王府外,等着庆王爷施粥渡日。
蓟县一下子涌入这么多灾民,不得不再度封闭城门。幕晨雪这次本想将外婆接进城,怕她在城外有什么危险。可老夫人在庵堂呆的久了,不愿到陌生的地方去住。幕晨雪只得留下些草药粮食,又让佟江派了两个守卫,这才略感放心。
城内混乱不堪,幕晨雪怕弟弟出事,一早就向夫子请了假,她这里安排的井然有序,大夫人那里却是手忙脚乱。一开始是因为封城,城内药材又紧缺,幕谦病了后府中药材不足又买不到,为了求药是四处奔走。大老爷病情稳定后,这才发现粮价已涨了几倍不止,可等她欲要花高价购粮时,粮铺早让人采购一空开始缺货,现在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而幕府却连过冬的存粮都没置办下,往年就算不买粮,有四处庄子的收成,也能勉强应付。毕竟大夫人手里也有三处庄子的嫁妆。再加上大老爷的,每年除了府里的用度外,还能有些剩余用来换钱。可今年不只大老爷的田庄因为天灾而没有了收成,她的三处庄子也是连粒谷子都没收上来。
看着空空如也的粮仓,大夫人又不敢跟大老爷说,怕在病中的老爷会加重病情。
可这件事情根本瞒不住,大老爷人还没好利索,就已从刘管事那里听说了。人才精神没两天,急火攻心又病倒了。大夫人只得回程府去想办法,可对于出嫁的女儿,程府是有心无力,只匀出来一百斤的米面,算是没让大夫人空手而回。
府中没有存粮,各屋自然要裁剪用度,除了后院,每个屋都闹了起来。而二夫人良氏更是闹到了大老爷的病床前。
“大哥,我也不是那等计较之人,如今府中是个什么光景,我们二房虽不掌家,可也知道如今日子难过,需要节俭渡日。可再亏也不能亏了孩子不是。我也不多要,只要鹏儿他们有的,就不能少了煜儿的。您是一家之主,这一碗水可要端平了!”
良氏倒也不是为了自己争什么,而是为了儿子。这些日子,例菜做的越来越清淡,甚至如今一顿饭只有两样热菜,连个冷盘都没有了。儿子吃不惯,这些日子明显都瘦了。可一向挑嘴的八哥儿,却一点儿都没见瘦,想也知是大夫人给自己的儿子加餐了。所以这才闹到大老爷这里。
也是良氏这些日子没见到九哥儿,所以还不知这幕府中吃的最好的不是大少爷,也不是八少爷,而是后院的诸人。当初大夫人裁剪用度,当然最先想到的就是后院,别的屋里只是裁了每顿饭的例菜,餐数倒是没少。可后院不只例菜变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