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皇帝全传-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方才答应。

文武百官于是又聚在殿门之下,宣读禅位的诏书,宣读完毕,又按官阶高低鱼贯进入紫宸殿迎接新皇帝。过了一会儿,太子身着朝服,由内侍扶掖着来到御座前,但却拱手侧立不坐,内侍扶掖了七八次,才稍稍就坐,宰相率领百官祝贺,皇太子又忽然从座上跳起来,陈康伯说:“请陛下面南危坐,接受臣僚的祝贺,方才不负太上皇托付之意。”太子悲怆地说:“皇父之命,过于独断,此天子大位断不敢为,还是容我退辞吧!”群臣当然不依,又是一番苦劝,太子推辞再三后也只好听从所请,膺继皇位。

即位仪式刚刚结束,孝宗便穿着皇帝专用的赭色龙袍,佩着玉带,行出禅曦殿,送太上皇还宫,直到出了宫门还不肯止步,太上皇再三辞谢,他才停下。看到这些,高宗高兴地说:“我托付得人,可以说是没有遗憾了。”

二、数度北伐未建寸功

孝宗做皇子时就主张抗金,即位后更锐意恢复。多年来,他讨厌秦桧的专权卖国,力主抗金。宫庭生活使他耳闻目睹了多次和战之争,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发动抗金的战争,必须首先扶正朝野的舆论,重用抗金之士,斥退秦桧余党。

当年七月,孝宗召见抗金名将张浚,对他说:“久闻张公大名,现在朝廷所要依赖的就是您了。”即任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同时,孝宗又下诏,追复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官爵,依礼重新安葬,并且录用岳飞的子孙。岳飞父子因坚决抗金,遭投降派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引起人们的怀念和不平。抗战派和太学生以及岳飞的旧属多次上书讼冤。秦桧把持朝政,当然不予理睬。孝宗顺乎民心,给其平反,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孝宗虽主抗战,但即位初期,信任参知政事史浩,惑于其求和言论,举棋不定。他曾幻想不通过抗金斗争就取得平等地位,竟听从史浩的意见,派使臣前往金朝通报即位之事,希望双方关系有所改善。可金朝当然继续坚持旧的屈辱条件,宋使被迫退回。就这样,一直拖到了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这时金朝内部已经稳定,主力纥石烈志宁所部调驻睢阳(河南商丘),仆散忠义前往南京(开封)指挥南侵的金军,金军已抢在南宋之前做好了军事准备。

五月,张浚命濠州李显忠军、泗州邵宏渊军分道出击,开始了北伐战争。五月初,显忠军按计划攻下灵壁县,邵宏渊围攻虹县,不能下。显忠派灵壁降卒招降虹县金守将。两军会师后,共同进攻宿州,宋军渡濠登城,攻进城中,奋勇巷战,杀敌数千人,擒敌8000余人,收复宿州城。捷报传来,举国欢腾,表示祝贺,并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邵宏渊心胸狭窄,他因攻虹县无功,位在李显忠之下,由此与李不和。此后,金兵纥石烈志宁部自睢阳反攻宿州,被李显忠击败。金兵继续增兵,显忠请求宏渊合力夹攻。面对强敌,邵宏渊按兵不动。他对部将说:“当此盛夏,摇着扇子都不凉快,怎么能在烈日下披甲苦战呢?”士卒听了这样的话,再也没有斗志了。有些军官见主帅不和,竟领兵临阵脱逃。金兵攻至宿州城下,显忠尽力抵抗,邵宏渊却极力主张撤退。李显忠孤军难敌,仰天长叹:“难道上天不想使宋平定中原吗?为什么总是从中作梗!”无奈,只好乘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兵追至符离,宋兵一轰而散,军资器械丧失殆尽。张浚组织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符离战败,张浚上疏请罪,妥协派官员乘机大肆诋毁,孝宗开始动摇。七月,他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右相,让其主持同金朝议和。汤思退延揽同党,排斥主战将领。张浚屡屡遭到弹劾,终被贬官,其他主战大臣也纷纷去官。宋孝宗求和的大局已定。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十二月,宋金重新订立和议: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称侄皇帝;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贡”改称“岁币”,并减10万之数;南宋把完颜亮南侵失败后由宋军收复的州郡割还金朝。这就是所谓的“隆兴和议”。南宋的地位略为改善,但仍是个屈辱的和约。

隆兴议和后,孝宗并不甘心妥协,继续作收复失地的打算,希冀改变宋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孝宗独掌用人大权,亲自处理政事,但是当时,孝宗正苦于有志复仇,无人可托。这样,曾经赢得过抗击金兵的“采石大捷”的抗金名将虞允文成了可以依靠的少有人才。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四月,孝宗把他从川陕调回临安,出任枢密使。八月,又任命他为右相兼枢密使。在此前后孝宗积极修筑沿边城池,打造军器,训练士卒,选择将帅。他自己也练习武艺,以至有一次眼睛为弓的断弦击伤,成月不能上朝。乾道六年夏,孝宗在虞允文的支持下派人出使金朝,要求归还河南的祖宗陵寝,并要求改订受书礼。

原来,在绍兴年间,金使携书至宋时,宋帝须降座受书,屈尽陪臣之礼。孝宗即位后,陈康伯为相,每当金使前来,只有宰相陪同使者携书进殿,孝宗不再降座。等到汤思退为相,又恢复了高宗时的旧例,孝宗极为懊恼,所以派范成大出使金国,面请金主更改,同时要求归还河南地。他决心收复中原,像唐太宗那样建立赫赫功业。乾道八年,又任命虞允文为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派他到四川整军备战。临行,孝宗又告以进军方略,约定将来会师河南。虞允文担忧会师之日内外不相呼应,孝宗回答说:“若卿率先出兵而朕延误,即朕负于你;若朕出师而卿贻误,即卿负于朕。”相约君臣同心,东西并举,二人只差没击掌鸣誓了。又择日举行盛大仪式,亲自把盏为虞允文饯行。欢送虞允文赴任。

此后,孝宗更加积极备战,多次亲自检阅军队。他决定以更改不平等的受书仪式为借口,寻机对金用兵。孝宗火速派人持亲笔密信前往四川,督促出兵,特别谕令要面交虞允文。不幸的是,这位抗金英雄已经赍志而殁,抱恨九泉了。

然而,金世宗却无意对宋用兵。世宗是金朝的明主,在位期间,内修政理,外以完颜亮为戒,不轻易言战。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二月,金国派完颜璋赴宋,宋朝派人抢走了他带来的国书,三月,另派梁肃为宋国详问使,携带国书前往临安,追问究竟。国书内容为:“隆兴年间议定免除奉表称臣、称名、两拜之礼,又量减岁币,仍用旧仪,亲接国书。此例一定,已经十年。今年我国信使到彼,不按例引见,竟然令人夺走国书,这是侄国应当做的吗?”孝宗此时因虞允文逝世,再加上高宗的干预,只得恢复旧议,起立受书。孝宗的北伐天计再次宣告流产。

三、尽孝养父子不问病

延至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八月,81岁的太上皇高宗忽然得病,孝宗心急如焚,不再临朝处理政事,长留德寿宫侍奉汤药。无奈高宗寿限已到,孝宗也无能为力。九月高宗就去世了。悲痛之中,下了哀诏,表示要效法晋孝武帝和魏孝文帝,为高宗服丧3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孝宗都要身穿孝服,亲到德寿宫举哀。服丧期间,孝宗只吃一点点素餐,形容越来越憔悴,连妃嫔们也替他担心。宫中有位姓吴的夫人,偷偷地让内侍在孝宗的素菜中掺上了一点鸡汁,孝宗发觉后勃然大怒,当即将吴夫人逐出宫门。

孝宗之孝在当时是妇幼皆知的。他虽是高宗的养子,但几十年来,父子相处极为融洽,感情笃厚。孝宗即位后,每月4次朝拜太上皇,曲意侍奉。那时,孝宗年轻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恢复祖宗基业,高宗却素来主张安静,不赞成对金用兵。孝宗侍奉高宗时,每次都力陈恢复大计,高宗渐渐不快,有一次,他干脆说:“此事待我百年之后,你再议论吧!”从此,孝宗在高宗的面前就不再提及此事了。

高宗去世时,孝宗也已60多岁了。在位多年,已经感到厌烦,有意借服丧之机退位,大臣们苦苦挽留,才暂时没有禅位,但退居幕后之意却是不可动摇了。

淳熙十六年正月,金世宗完颜雍病死。他21岁的孙子完颜璟继承了皇位,按照“隆兴和议”的规定,金宋是叔侄之国,南宋皇帝对金朝皇帝自称侄皇帝。宋孝宗已经年过花甲,他不愿向比自己小40多岁的金章宗称侄。就在二月禅位给太子赵惇,自己退居重华宫当了太上皇。

孝宗退位后,太子妃李氏被册为皇后。李氏性情悍妒,对孝宗夫妇时常出言顶撞,又恨孝宗否决了立她的儿子为太子的动议,便千方百计离间孝宗父子,报复孝宗,父子之间越来越疏远。光宗甚至一年不朝拜重华宫,孝宗为此怏怏不乐。身体每况愈下。父子至亲,病中的孝宗很想见一下儿子的面,可直到病危,光宗也不出面探望。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太上皇孝宗病死,终年68岁。谥号“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咸孝皇帝”,庙号“孝宗”。

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宗赵惇

宋光宗,名惇。是孝宗第三子,母成穆皇后郭氏。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生,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卒。公元1189~1194年在位。

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81岁的太上皇高宗赵构死去,孝宗十分悲恸,不免心灰意懒,无意朝政,也想效法高宗,禅位给太子赵惇。只是大臣苦谏,他又孝服在身,不好马上行禅让之礼,只得作罢。不过孝宗下诏,让太子参预政务,内外官吏的升迁,刺史以下都可自决。上朝时也令其侍立一旁,逐渐熟悉朝政,好不容易捱过两年,63岁的孝宗自觉心神交瘁,体力不支,而守丧也已期满,便不顾丞相周必大、留正等人的劝阻,在紫宸殿举行了受禅之礼,由太子赵惇承继大统,就是宋光宗。

赵惇并非一开始就是太子。孝宗即位时封赵惇为恭王,他的大哥封为邓王,二哥封为庆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邓王被立为皇太子,不料,乾道三年,太子得了伤暑病,太医又开错药方,使病情加剧,3天后一命呜呼。按说,二子庆王恺应继位太子,孝宗认为庆王过于懦弱,难当大任,恭王英武过人,很像自己,就想把他立为太子。因为要打乱皇位继承顺序,孝宗不愿草率行事,便暂且放下,等时机成熟再说。

3年后,主管天文的太史上奏:“根据天象的变化,应建立太子。”宰相虞允文也乘机请求孝宗早定储君,孝宗说:“朕久有此意,太子的人选也早已确定。只是恐怕当了太子以后,容易骄傲,放纵自己,不再勤恳学习,反而渐渐变坏。朕迟迟不建太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想让他进一步熟习政务,博古通今,然后立为太子,不致将来后悔。”第二年,虞允文再次上书请求,孝宗见条件成熟,便册立26岁的恭王赵惇为皇太子,同时改封赵恺为魏王,出镇外藩。四月,孝宗又命太子兼任临安府尹。这段时间里,太子多方关心民政,熟悉民情,勤勤恳恳料理公务,多次受到孝宗的称赞和鼓励。

光宗即位后,尊孝宗为寿皇。这时金朝的世宗皇帝已去世。即位的新皇帝章宗昏庸无能,宋金边境已经相安无事多年,这时更无大的战事发生,光宗很想趁国泰民安,励精图治,振作一番。可天不遂人愿,皇后李氏是一个悍妒跋扈、喜欢弄权的人,她掀起一场场宫廷风波,把光宗搅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光宗即位以后,看到宦官为非作歹,干预朝政,便想借机诛杀,整肃朝纲。但他忧柔寡断,迟迟未能下手,消息却很快泄漏出去。宦官们极为害怕,合谋离间三宫(即高宗皇后吴太后、孝宗、光宗),并恳求李后保护,李后欣然答应。以后每逢光宗对宦官有所举动,李后便从中作梗。光宗郁郁寡欢,渐渐成了心病。寿皇听说儿子有病,焦急万分。一面让御医细心调治,一面亲自翻检医书,按照药方采购良药,做成药丸。这一消息为宦官所知,便无事生非,在李后面前挑拨说:“奴才们听说太上皇购得药剂,专等皇上过宫朝拜时服用。药能生人,亦能死人,万一出了意外,岂不危害大宋江山!”李后派人探察,果有此事,便极力阻止光宗到重华宫(寿皇宫殿)去省亲。光宗竟然听信了李后的话,坚决不肯去见太上皇。光宗原本没啥大病,调治了几天,也就痊愈了,但父子之间的嫌隙已很难弥合了。

光宗病好之后,李后特于内宫设宴庆贺。酒过三巡,李后突然说道:“扩儿已经长大成人,陛下既已封他为嘉王,何不索性册立他为太子?再说扩儿颇具才干,定能助陛下一臂之力。”光宗回答说:“皇后所见极是,朕也久有此意,只是此事重大,应该禀报父皇,再做决定。”隔了一天,爱子心切的寿皇听说光宗病体痊愈,便召他入重华宫赴宴,以叙父子之情,可是李后没有通知光宗,一个人偷偷跑到重华宫来。寿皇问她:“皇上不是病好了吗?怎么没有同来?”李后显出很忧虑的样子,叹气说:“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本来已经好了,今天又偶染风寒,臣妾只好一人前来见驾。”寿皇更为担心,忧虑地说:“正在壮年,便如此虚弱,将来该怎么办呢?”李后一听,心中暗喜,趁机说:“臣妾也正为此不安,依妾之见,皇上既然多病,不如册立嘉王扩为太子,也好辅佐皇上,为国分忧,不知父皇意下如何?”寿皇略略一想就反驳说:“皇上受禅刚刚一年,就忙着册立太子,未免过于草率,嗣君事关社稷,应从长计议。再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便议论国事?”

李后费尽心机,反遭申斥,又气又恼。回到宫中,立即挽着儿子赵扩的手向光宗哭诉:“寿皇将要废逐臣妾,另立中宫,我们母子就要见不到陛下了!”光宗如坠迷雾,茫然不解,催问李后,李后添油加醋地把朝见寿皇的事情叙说了一遍,说到最后竟嚎啕大哭起来,哭得光宗心软,自然对李后的谎话深信不疑。他安慰李后说:“朕自继位以来,海内承平,没有失德之举,量他不能将朕废去。朕既为天子,难道不能保护妻儿?从今之后,朕不再踏进重华宫半步!”这以后,光宗再也不上重华宫见寿皇了。

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重阳节,逢光宗生日。百官上寿完毕,便请光宗朝见重华宫。光宗没有得到李后的同意,不敢贸然答应。大臣谢深甫劝谏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太上皇爱陛下,就像陛下爱护嘉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太上皇春秋已高,倘不去朝见,千秋万岁之后,陛下还有什么颜面再见天下之人?”光宗听后,也觉几年来所做过分,当即传旨朝见重华宫。大臣们立即喜形于色,静候殿上,等待光宗出驾。不料光宗刚刚走出大殿后面的屏风,李后闪出身来,扯住光宗衣袖说:“天气寒冷,皇上久病初愈,还是快回去饮酒御寒吧。”光宗即转身退回,大臣们一见,肺都气炸了。陈傅良急中生智,抢步上前,一把拉住了光宗的袍角,恳求说:“车驾都备好了,百官也已集合完毕,陛下千万不要还宫。暮秋天气,并不严寒,陛下还是前往吧。”李后把眉一蹙,一把拽住光宗,转入屏风后面去了。

寿皇在宫中两眼望穿,仍不见光宗前来探视,心中十分悲伤,寝食难安,渐渐悒郁成疾。绍熙五年四月,68岁的寿皇病情越来越重。见寿皇来日无多,群臣请光宗前往问候,光宗却与皇后到玉津园游玩去了。以后,不管大臣怎样挥泪苦谏,光宗只是置之不理,万不得已时才派嘉王前去探病。

六月九日,寿皇病逝。群臣向光宗报告了寿皇的死讯,光宗仍不出宫。几天以后,寿皇大殓,光宗还不肯出面主持寿皇丧礼。群情汹汹,丞相留正等人只好上书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没有答应,只同意代光宗主持丧礼。大臣叶适感到,如果不及早设法解决宫廷矛盾,局势会更加动荡,就对留正说:“皇上托疾不肯执丧,怎能使天下人信服?现在嘉王已经成人,如能参预大政,就会解除天下人的疑虑。”于是丞相留正率群臣上奏说:“皇子嘉王,天性仁孝,应该早日立为储君,安定人心,维系国本。”光宗看了,在奏章批了“甚好”两字。第二天留正再次奏请,传出御札,上写“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个字,留正一见大为恐惧,思谋退路。留正告老而去后,朝中人心大摇,大臣徐谊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早定大计。赵汝愚面有难色地说:“丞相已去,我孤掌难鸣,还有什么法子呢?”徐谊说:“今日之事,须由太后出面。韩侂胄是吴太后妹妹之子,托他出面禀明太后,下令内禅,事情定会成功。”韩侂胄慨然答应,马上进宫求见吴太后,陈述利害。吴太后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次日在寿皇柩前接见执政大臣。消息传出,赵汝愚一面转告各位大臣,一面命人赶制皇袍,以备嘉王登基。

第二天,百官齐集,举行仪式,结束丧服。嘉王浑身缟素,前来主祭。赵汝愚率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