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第2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产业都有迅速的发展。20世纪初,中华帝国在工业生产方面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中华帝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1906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加速了垄断组织的形成。1895年,中华帝国有1个垄断集团(王辰浩的北洋重工集团),1900年增加到20个(王辰浩登基后为了笼络部下将一部分北洋集团产业分给心腹手下人经营),1905年约有1250。个,1910年已达6600个。垄断组织控制了工业生产形成中华帝国径济生活的基础。20世纪初直隶煤炭公司垄断了全国煤产量的一半:帝国钢铁集团(直隶钢铁公司)控制了〖中〗国全部99%的钢铁生产工业:在军事工业方面,北洋兵器重工占据统治地位。在化学、电器、光学和精密仪器等新工业部门,从一开始就由垄断企业经营。随着工业垄断组织的发展,银行资本也迅速集中,北京40家银行控制了全国资本的83%。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形成了金融资本。例如,帝国皇帝王辰浩的中华银行(美洲银行)拥有资本42亿龙币控制着14200多家工业企业。中华帝国垄断资本的形成,标志着它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不过,中华帝国拥有63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海外领地,拥有4。32亿人口,有着强大国内市场,暂时还不需要对外扩张。

    中华帝国很冷静的闷头发展经济,王辰浩就等着欧洲爆发世界大战,那时就是中华帝国快速夺取世界经济中心的时机。

    显然,中华帝国对欧美的外交政策加速了欧洲爆发大战的速度。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出现,使得自维也纳和会以来的欧洲均势时代已正式经寿终正寝,一个新的结盟时代降临了。表面上,这种变化似半也是走向一种平衡,而实际上国际和平是在走一段危险的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堕入深渊。

    1905到1910年的国际关系很有那么一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的战争逾发可能。

    在北非爆发了两个摩洛哥危机,每次都表现出德国统治者的大胆敢为,而谋划…不足的特点。德国每次都是旨在威胁和打击法国,而得到英国和俄国支持的法国已不在是以前的羔羊了。两次危机中尽管德国一再兵戎相向、杀机必lù,第二次危机中德国海军直接示威,然而这都被法国顶了回去,这在俾斯麦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中英国表现出与德国不惜一战的态度,这促使德国上下对英国的恼怒达到了极点。德皇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候所说的“大多数德国人都反对英国人。”在这时看来已经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略显保守了。而英国也不在把德国仅仅当成是假想敌,而是真正的敌人来认真对付。1906

    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军事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对德作战的合作可能,同时,德国总参谋部也在制定大名鼎鼎的施里芬计划。

    可以说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已经都在准备应对双方爆发大战的可能,但是双方都没有意识到,一旦两大军事集团爆发大战,规模和时间都远超他们的想象。英国的军事家们认为欧洲重新洗牌所需的战争时间半年就够了,而德国的军事家们也对此赞同,也认为最多不会超过一年时间,德国就会把法国打趴下迫使法国再次割地赔款。

    双方都认为同盟国和协约国这样军备竞赛下去,未来十年肯定得爆发大战,但是同样他们也没有预料到双方大战的时候已经临近了。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yù来风满楼列强之间以及列强与殖民地之间矛盾不断加深,斗争愈演愈烈。

    巴尔干地区,重重矛盾在这里汇聚着、斗争着,一点火星就足以引爆。

    偏偏中华帝国的皇帝王辰浩对这类事情乐此不疲到处煽风点火,给列强们之间制造矛盾。王辰浩不敢肯定一次世界失战还将凹旧年爆发,但他可以制造条件让一战爆发。因此王辰浩带领下的中华帝国政府分别在苏伊士运河、巴尔干半岛、北非摩洛哥地区给欧洲列强们埋下了炸弹,至于哪颗炸华先爆炸,王辰浩也不敢肯定但他会尽力去创造条件。

    王辰浩很清楚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有着重大利益之争,它们干预这场战争又成为必然。对战争的干预必将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jī化,于是王辰浩也就顺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线。

    早在1907年,萨洛尼卡成为青年土耳其党人活动的中心,统一进步协会积极在马其顿各地建立支部特别注意在当地驻军的青年军官中发展组织,并着手在农村建立游击队。同年12月底里扎派的统一进步协会、萨巴赫丁亲王的个人主动和地方分权联盟、亚美尼亚的达什纳克会等组织的代表在巴黎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手段,以根本改变现存制度,建立议会制。

    在他们的背后,除了有英法俄三国的影子之外,中华帝国首次参与其中。

    原来,中华帝国为了获得土耳其帝国控制的科威特、伊拉克产油区,多次要求土耳其政府允许中华帝国租借科威特和伊拉克附近海湾地区的港口,但是每次都被士耳其帝国婉拒。

    因此,中华帝国对土耳其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非常的不满。出口给希腊海军最先进的战列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表达对土耳其帝国的不满。

    但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始终没有像个听话的孩子那样听从中华帝国的摆布,于是中华帝国决定扶植新的土耳其政权,以便达到占据科威特和伊拉克的战略目的。

    当然,中华帝国是看中了科威特和伊拉克的巨大石油资源。尤其是科威特地区,位于海湾石油区的最低点,所有石油都往那里流淌,只要中东的石油还剩下一滴,那也是在科威特。

    随着全球石油的需求的不断提升,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对中华帝国在美国的石油公司监管很紧,而且因为对华贸易逆差而建立对华贸易壁垒,加征200%关税。中美贸易大战其中一个部分就是石油,为了在战争期间不被美国掐断石油供应,中华帝国决定控制中东海湾地区的丰富石油。而bō斯帝国被俄国灭了,中华帝国暂时不想跟俄国冲突,因此欺负土耳其就成为了必要。

    在中华帝国的秘密支持下,1908年7月3日,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内组织的负责人尼亚齐贝伊少校率部550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为号召,宣布反对苏丹政府及外国瓜分yīn谋。几天后,已转入地下活动的恩维尔帕夏得到中华帝国大批武器装备和经费的支持,亦宣布起义。

    起义迅速席卷驻马其顿的第3军团和第2军团许多单位,不久统一进步协会就成了整个马其顿地区的真正主人。

    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举行起义:23日起义军开进萨洛尼卡,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并通电苏丹,限期恢复宪法,否则将进军伊斯坦布尔。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势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宪法重开国会。

    〖革〗命取得的初步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党人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满足于政府“监督者”的地位。苏丹及其政府安然无恙,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纲领,只提出捍卫立宪政体、扩大议会权利、限制苏丹特权、全体奥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政治要求,以及发展商业、工业、农业的经济要求,对于〖革〗命面临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任务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

    在1908年10月初,奥地利政府宣布兼并bō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州,进一步动摇了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威望。国内的封建宗教买办势力活动越加猖狂。萨巴赫丁的〖自〗由党和穆斯林同盟结成反对统一进步协会的政治联盟,导致1909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

    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一军团的部分士兵发动叛乱。他们向议会所在地圣索非亚〖广〗场集中1沿途有不少宗教学者和学生加入。

    叛乱者要求驱逐议长,取缔统一进步协会。

    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立即满足叛乱者的要求撤换首相,并责令各省总督保护教法。

    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立即向中华帝国求援。

    20日,中华帝国地中海舰队海军陆战队以保护在土耳其境内的〖中〗国国民为由,出动一个陆战旅登陆土耳其本土,并同马赫穆德,塞夫凯特帕夏统率的部队组成“行动军”于4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

    在中华帝国陆战旅的帮助下,青年〖革〗命军于26日控制了全城〖镇〗压了叛乱。

    4月27日,青年土耳其党人通过议会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其弟穆罕默德赖希德为苏丹,是为穆罕默德五世。

    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标志着土耳其〖革〗命的结束。从此,青年土耳其党人开始执政,并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政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废。

    中华帝国作为有功之臣,重启跟土耳其政府谈判租借科威特地区,并购买伊拉克地区的所有石油开采权事宜。由于土耳其政府动dàng不安,如果没有中华帝国的支持,青年派根本立不住脚,而且奥匈帝国不断蚕食土耳其领土,巴尔干国家、意大利和俄国等国家也对土耳其虎视眈眈,同时,土耳其经济不景气,新政府需要一笔巨款维持国家生存,于是穆罕默德五世鼻终签署了中土《科威特租借条约》和中土《伊拉克区石油开采条约》。

    1910年6月3日,中华帝国以2000万龙币租借科威特99年的权利,并获得伊拉克地区的所有地下石油的开采权。科威特地区作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需征得中华帝国政府同意,中华帝国在租界区内可以驻扎不超过3000人的军警,租借区内按照中华帝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实施,土耳其人需要无条件遵守。

    这样,中华帝国成功的获得了整个科威特,此后在科威特湾修建海军基地,控制bō斯湾地区的石油开采和运输。同时,伊拉克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尽归中华帝国所有,大量中华帝国的石油公司再次开采,将原油源源不断的运往国内。此后,中华帝国并不用担心石油资源被美国控制住,同美国的政治谈判又多了一个筹码。

    1910年,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超神弓型战列舰的消息传到巴尔干半岛后,终于导致该地区的力量失去了平衡,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帝国控制和压制。

    本来,中华帝国为希腊海军建造的超神弓型战列舰还得两年后才能服役希腊海军,眼前希腊海军还不是土耳其海军的对手。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土耳其国内爆发了〖革〗命,新的土耳其政府控制力不稳,军心浮动。

    于是,土耳其帝国的动dàng不安,给了巴尔干同盟机会。几个国家秘密磋商之后,决定对土耳其帝国宣战。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个半岛,饱经了历史上天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期,起源于亚洲西部的奥斯曼帝国仍控制着东南欧地区巴尔干国家的大片领土400年来一直顽强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还没有取得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希腊族人民在马其顿、sè雷斯一带还受着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

    1911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反土同盟并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时机发动对土战争。但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

    1911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

    奥斯曼帝国政府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开始进行军队动员。这就构成巴尔干联盟对土宣战的直接口实。

    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吧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帝国军队。这些国家的军队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要集团。塞尔维亚的主要兵力(三个集团军)对付奥斯曼军队在马其顿的集团。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和伊皮鲁斯集团军分别准备对付萨洛尼卡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奥斯曼帝国海军采取行动保证盟国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门的内哥罗军队的任务是协同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军形成了包围态势,准备在奥斯曼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门的内哥罗军队与为数2万人的塞尔维亚伊巴尔部队共同对sè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土军进攻保军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保军集团右翼的第集团军击退上军。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三集团军在多次击退娄军后,于10月22~24日在基尔克基利塞(洛泽格拉德)附近击溃土军第三军,开始向南推进。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卢累布尔加兹发生jī烈交战,土军第四军被击溃。土军仓促退却。

    10月24日塞尔维亚各集团宥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军集团被粉碎。在马其顿南部希军于11月1、2两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向萨洛尼卡展开进攻,该城守军于9日投降。

    希海军封锁土海军达达尼尔海峡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屿的战役。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盟军尔后的几次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国在支援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又担心保军进抵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则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们强大,却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潜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奥斯曼帝国覆灭。

    在各大国的压力下,1911年12月,奥斯曼帝国与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2年1月23日,奥斯曼帝国发生政变,新政府(青年土耳其党)拒不接受和约条件。2月3日,巴尔干联盟各国重新开战。奥斯曼帝国在接连遭到几次失败后,于4月签订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签订《伦敦和约》而告终。根据这项条约,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吧尔干各国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压迫的愿望得以实现。

    1912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奥斯曼帝国为另一方进行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原有盟国之间矛盾jī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偿付赔款。希腊也希望牺牲保加利亚(当时保加利亚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扩大自己的领土。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提出对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

    在奥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亚于1912年6月29日夜间,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与希腊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保军各集团军的进攻受阻,塞军进行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阵地。战斗继续到7月6

    日,保军被迫撤退。

    10日,罗马尼亚对保开战,未遇什么抵抗。21日奥斯曼帝国撕毁《伦敦和约》,与保军作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凹日宣告投降。根据1912年《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领土,而且丧失了多布罗加的南部。1912年保、土签订的《君士坦丁堡和约》又迫使保加利亚将埃迪尔内归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半岛的力量重新改组:罗马尼亚脱离1882年三国同盟,而与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扎进奥地利身边的一根刺几乎把领土扩大了一倍,1912年夏季,奥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抑制塞尔维亚。可是德国和意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了加剧了地区矛盾。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的进一步jī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吧尔干各国在战后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为帝国主义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提供了可乘之机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埋下了导火线。

    巴尔干战争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军备竞赛,大量征集兵员,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式兵器,军费大幅度增加。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