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女人-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子都成问题。
  柳娘还想再抻一抻朝臣; 看一看他们的忠心,周皇后已经耐不住从坤宁宫出来。
  周皇后涕泪连连牵着朱慈炯进来,朱慈炯已经换上了平民衣裳。周皇后把朱慈炯推到柳娘怀里; 又让心腹丫鬟奉上两个大包裹。
  “母后,你这是做什么?”
  “你们还想瞒我,建奴打到京城了是不是?人都道天津卫了; 明日就能攻入皇宫,你们还能瞒到什么时候?”周皇后狠狠擦干眼泪,道:“行了,都别打断我,我要说的是正事!坤仪,你带着太子和炯儿赶紧出宫,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素来能干,定能辅佐太子重振河山。”
  “母后,还不到……”太子哭笑不得,周皇后对大明的军队也太没有信心了,满人哪有那么容易的打进来,再说这是他们的计策,虽然这个计策目前就柳娘和太子两人知晓。这个计策有一定的风险,但太子度柳娘充满信心,自他记事以来,柳娘总是对的。
  “我们走了,父皇母后怎么办?”柳娘突然问道。
  “你们放心,祖宗有成例,天子守国门。等你们走了,我送陛下一程,等我拖住建奴,为你们赢得时间,再去追随陛下!”周皇后为自己想像中的壮烈牺牲痛苦不已,她一生尊荣,决不能受敌军蛮夷侮辱,更不能让皇帝和自己成为敌人威胁太子的把柄。
  “老四和老五,能带走就带走吧,到底是你父皇的血脉。若不是不能,我来办,不能给外人趁虚而入的机会。”周皇后哽咽着说完这几句话,立刻抱着柳娘和太子嚎啕大哭。她宁愿自己死,丈夫死,庶子死,也不能让敌人威胁自己的儿女!
  “母后,母后,你别哭,放心建奴打不进来,这是一招请君入瓮而已,咱们早就计划好了的。朝鲜王李倧已经和我们约定好,只要建奴全部渡海,马上来个瓮中捉鳖!”太子得了柳娘的眼神,顾不得什么保密,马上把几乎告诉周皇后,否则周皇后就要被吓死了。
  周皇后却什么也听不进去,还沉浸在自己悲壮殉国的想象中出不来。
  “母后,母后!”太子再三解释,周皇后哭天抹泪道:“你别骗我的,我都知道,都知道,你放心,母后绝不会拖后退的。等大军攻入京城,母后即刻殉国。”
  说的太子都跪在地上请罪了,“儿不孝,让母后受此大惊,请您不要说这种挖心的话,儿承担不起。都是儿不孝!”
  “我的儿啊,不怪你,不怪你,是这世道的错,你夙兴夜寐、焚膏继晷,日夜处理朝政,你有什么错,你父皇有什么错,是这天下人心不古,是大明……气数尽了!”周皇后又抱着太子嚎啕大哭。
  柳娘看了看周围,乾清宫偏殿已经清场,只有他们母子四人和沉水、太康。柳娘松一口气,多亏没有被人听到,一国皇后说大明气数已尽,太影响士气了。
  柳娘看周皇后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根本没理解太子说这是计谋。
  人心这玩儿意儿太多变,柳娘看一国皇后都吓成这样,不敢再瞒着,怕闹乌龙。
  柳娘抓着茶杯掷到地上,惊醒痛哭中的周皇后。
  “母后,冷静!这是一场计谋,我与朝鲜王合谋,引皇太极渡海,包抄合围,一举消灭的计谋,您听懂了吗?”柳娘一字一顿,用最简单的言语把她和朝鲜王的计谋说清楚。
  “计谋?”周皇后一脸茫然,仿佛不能理解。
  “计谋而已,京师安全,大明无忧!”柳娘把周皇后从地上拉起来,略带责怪道:“母后一国之后,母仪天下,何必慌乱,外有太子,内有儿臣,您无忧!”
  “是啊,是啊,您快醒过来,没事儿的没事儿的,别害怕!”太子也抓着周皇后的手连连安慰。虽是周皇后理解错误一场乌龙的,但在危机关头,周皇后愿意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儿女的心思让太子十分感动。
  太子的温言安慰也比不上柳娘冷脸解释,周皇后看柳娘镇静自若,神志恢复清明,再确定了一遍:“真是计谋?”
  “真是计谋,事涉朝政,不好与母后细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先未曾禀告母后,让母后受到惊吓,还请母后恕罪。”柳娘躬身致歉。
  “计谋好,是计谋就好。”周皇后终于明白过来,领着朱慈炯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去了。心神受到这样大的震动,她现在还缓不过来呢!柳娘给太康使个眼色,让她仔细照料。
  太子哭笑不得的送走了周皇后,叹道:“慈母之心,莫过于此。”
  除了哭笑不得柳娘过还能说什么呢?先前周皇后待她十分冷淡,不喜她掌控权利,不喜她对外家无情,可到了关键时候,她有愿意牺牲自己保护柳娘。柳娘真是……以前评价她“忽功忽过、忽智忽愚”还真是没说错。
  无论如何,有人肯为你牺牲性命,总是让人感动的。柳娘勾起嘴角,道:“母后慈心,我如何不知。但看母后这般位高权重为慌了手脚,京师诸人恐怕也吓得不轻,先请内阁诸位大臣来吧,孙承宗老将军、定光、高启潜,分掌京师防卫、东厂、锦衣卫,都是战力,正该倚重。”
  “是,听大姐姐的。”太子抱拳应下。
  开盛世之先河,一战定乾坤,就在此时,太子十分信任柳娘的决断,自去安排不提。
  朝臣们听到这是一场里应外合、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的连环计之时,脑子都有一瞬间的反应不过来。好在高启潜、定光是宫里出来的,表情管理比朝臣们好一点,虽然他们内心也是懵逼的,不过脸上却是成竹在胸,一副“你们居然才知道,白害怕了吧,弱鸡”的嘲讽表情。
  朝臣们也拿出该有的素质,迅速应对,做好防抗措施。虽然计谋把主战场定在天津卫沿海一带,可万一有流寇跑到京师呢?
  “满洲八旗铁骑以冲锋见长,不善水战,这是绝好的机会。坚壁清野,离海岸三十里处都是无人区,城楼以红衣大炮镇守,锦衣卫训象所做先锋部队,配备新式火器,消灭八旗军冲锋骑兵。他们从海上来,带来的战马不多,尽量消耗他们。后续由孙将军带兵清剿,务必一举成擒,消灭八旗主力。高启潜注意收紧四方,不要让溃逃乱兵进入城内,惊扰百姓。”柳娘手持长鞭,指着高悬在墙面上的舆图一一分析,被分到任务的诸位主将也抱拳应下。
  “诸位大臣各司其职,安抚百姓,维持城中秩序,尤其是京兆府。不要人家还没打进来,咱们自己先乱了阵脚。”京中大佬开会,京兆府敬陪末座,谁让京师治安在他们手上呢。都说三世不修,才落得在京师做府尹呢,满大街都是皇亲国戚、高官贵胄。
  京兆府尹抱拳应下,像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外敌一时之间是杀不死的,倒是内里人自己先乱起来,容易拆台。用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京兆府尹恨不得自己上街巡逻,保证在此时不出家贼!
  “保家卫国、光宗耀祖、出将入相,在此一役,诸君勉之!”柳娘沉声保证,只要赢了这一场,当得起任何荣耀封赏。
  京师也展开宣传,让百姓都明白这只是一次瓮中捉鳖,不要惊慌。
  现在也没有保密的必要了,皇太极已经帅军登陆,就是知道这是计谋也没反悔的余地,只能背水一战了。
  “大姐姐,我们什么时候发兵?”太子问道,京城百姓现在是知道了,可天津卫的百姓不知道啊,不赶紧消灭这些建奴,时间久了百姓也受不住啊!
  “今日夜里吧。”柳娘叹道,看样子登陆的八旗兵已经有两万了。
  估算着满洲现在的实力,原本满人人数在七八万左右,多尔衮走的时候带走两旗,约莫一万人左右。剩下的六七万,能打的只有一半,满人上战场的年纪普遍小,就算从十二岁上战场,男丁也只有这么多,投入这场决战的事实上也只能有三万出头的人。在先前锦州一战中,豪格惨败,损失一部分人马。皇太极行这种瞒天过海的大计,在锦宁前线也要留下足够的人做障眼法。所以,算来算去,能渡海而来的人最多两万。
  “可朝鲜国书还没到呢!”太子自己都吓一跳,他问这个只是不耐烦,并不是要得到答案,怎么柳娘突然给出了攻击时间。
  “我知道,今夜寅时准点动手,以城楼红色烟火为信号。”柳娘知道,在她和朝鲜王的约定正的确要等到朝鲜国书才能动手,可那又怎样。不说两地地方遥远,通信不便,就是现在打起来损失了朝鲜于她又有什么关系。身为宗主国,削弱藩属国才是她该做的。别忘了朝鲜之前向柳娘求救,要的粮食金银可不少。
  太子自觉又学了一招,静静等候今夜寅时。他和柳娘微服从京师出来,就是为了见证这一战。为了洗清出逃嫌疑,避免城中百姓恐慌,柳娘和太子都未曾对外宣布,只有几位重臣知晓。
  别以为已经准备好包围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不胜枚举,对皇太极而言,最适合参考的例子大约是项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若是皇太极拉着临死的满洲巴图鲁誓死反抗,未尝没有转机。
  今夜,柳娘在城墙上站了一夜,等到露野传来隐约鸡鸣,漏刻到了寅时。柳娘接过火把,亲手点燃了红色的烟花。
  烟花冲上天拉开序幕,城墙上的红衣大炮轰鸣做序曲。与白天试探性经过攻防战用的红衣大炮不同,夜晚用的这些是兵部匠作司新制的。满洲军队防范红衣大炮测算出来的安全扎营距离,并不能躲避新式红衣大炮,瞬间满洲大营士兵哭喊声响成一片,火光通明,照亮了半边天。
  到底是此时战力最强的部队,很快各旗旗主就整理好军队,拉起建制、阵型,慢慢往后退。斥候被派了出去,打探前方有多少人。
  大明军队在天黑之后就慢慢摸出了城,埋伏在离他八旗军不远的草丛、树林里。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夜里,从光亮处看黑暗处是看不清的,反而躲在黑暗里看光亮处却很清晰。埋伏在此的士兵已经等了大半夜,终于等到了寅时这个敌人最容易放松的时刻发起进攻。
  满人已经退出了红衣大炮的射程,天空中很快炸响第二朵烟花。
  满洲骑兵们发现从草丛里射出无数箭支,偏偏他们还看不清黑暗里有什么。未知的东西最可怕,试图抵抗发现没用之后,有人尖叫起来:“是魔鬼!是魔鬼!”
  皇太极打马过来,反手一刀砍下了惊叫人的脑袋:“再有妖言惑众者,斩!”
  都是战场上泡出来的铁血汉子,惧怕压下去,悍不畏死就提上来了。众人打马拱卫在皇太极周围,准备战斗。
  皇太极却很明白,他中计了。海边的船只已经别破坏殆尽,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就算还剩下什么,皇太极也不敢再坐船回去,铁骑、陆战,才是八旗兵的强项!皇太极宁愿从陆地上冲过锦宁防线的封锁回到草原,也不愿意再走海路!
  皇太极看着黑暗,没关系,他的父汗十三副遗甲起兵,创下这偌大基业,他也可以。只要不死,只要不死!


第124章 公主命
  天津卫一战; 满洲皇太极战死; 全歼八旗军两万余人; 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大清”覆灭; 因“大清”存在太短; 史书上习惯性将它称为后金。此次定鼎之战; 史称“天津卫登陆”。
  打扫战场之后,柳娘下令将所有八旗军枭首,尸体就地焚烧; 头颅运往锦宁防线; 筑成京观。焚烧尸体时候黑烟蔽日; 烧/尸的臭味; 在天津卫弥漫了整整一月; 大力震慑各方尚未平定的叛军。至于京观; 知道什么叫京观吗?通俗的说法就是骷髅台,头颅用盐腌制,混合着泥土筑成高台,用以震慑敌军。
  在锦宁前线; 这么多年; 大明和关外满人、蒙古人打过多少次仗,牺牲了多少人?而今正是初冬,天气严寒; 不利于出兵,何不用京观震慑周边外族,大明不可欺!
  “什么?皇太极死了?”在草原栖身的多尔衮难以置信; 那可是高高在上的皇太极啊!当年多尔衮还在满洲的时候,皇太极已经称帝建国,收拢八旗权利,从一个汗王向皇帝过渡,正在走上巅峰的路上。这样显赫的、令自己仰望的人,居然死了吗?
  “哥!皇太极死就死吧!关键是那座京观!就立在锦州城下,天下都传遍了,咱们满人的脸更是丢尽了。锦州城的上空,盘旋着无数等着吃腐肉的秃鹫和乌鸦,黑压压一片遮住了天空,那里面可有咱们的亲人啊!哥,得想办法拆了那座京观!”多铎气愤道,就算他们奉行天葬,也受不了这种侮辱。
  多尔衮却迅速反应过来了,“不,最重要的不是那座京观,而是大金故地,快,去打听打听,大明出兵没有?”
  “哥,不用打听了,没出兵。据说就是因为冬天不好出兵,南蛮子才建了那京观威慑四方。”多多气不平道。
  “太好了!”多尔衮击掌赞叹。
  “哥,你妹糊涂吧。南蛮子把皇太极打成那样,你还叫好?”多铎觉得他哥和皇太极的仇恨应该没那么深吧?居然能盖过家国仇恨?
  “多铎,咱们的机会来了,马上去点兵,占令大金的土地,现在那里肯定空虚,只有老弱病残,我若是占了,那就是咱们地盘!别让蒙古人或者明人抢先了,我们是满洲旧人,旗人和百姓也会支持我们的!”多尔衮已经在心里计划一二三了,作为现存身份最高的满人,他有机会、有实力、有威望,是成为大金汗王的最好人选。他即将继承父汗的事业,光大整个满洲!
  “可现在天气真的很冷啊!咱们刚来,物资也保障不上,现在都不顾的祖宗冬季修养的规矩,很多士兵都猎狐狸兔子,剥皮做皮裘保暖。出兵,不行的!”多铎带兵打仗一把好手,他不是只有勇武而已。
  “冷啊?我有办法。上次和咱们见面的明朝使臣还有联系吗?听说他们那里有烈酒和一种叫辣椒的东西,最防寒保暖,买些来。明朝当官的,就没有不贪钱的,不要吝啬金子,喂饱他们。边境还有来往的客商吗?他们那里有棉花,也多多的买来做棉甲。若是咱们族里的妇人不够,就雇小部落的蒙古女人。一定注意保密,旁人问起来就说是为了越冬准备的。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多铎,最好的机会。等我当上汗王,马上和明朝交涉,让他们拆除京观。我会向父汗一样征服汉人的土地,到时我们也筑京观!”
  多铎放下愤恨,慢慢听进去了多尔衮的话。多铎相信他的哥哥,也相信自己,他们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草原上的事情太远,暂且不表,这座京观倒真是震慑住了大明的官员。
  “挫骨扬灰不算,还尸首分离,砌了京观。镇国公主手腕之铁血,天下无出其右者,无出其右者!”有人抱怨柳娘手段太过暴烈,不过他们也只敢私下嘀咕,还要嘀咕得小声些。锦衣卫和东厂是京城特产,一个不小心,就要请他们去诏狱详说了。
  “大姐姐,关外传来消息,曾经出走的满族旗主多尔衮又回到故地,准备重整建制。我们要不要出兵?”太子问道。一举剿灭困扰大明半个世纪的满人,皇族、中央、大明军队威望空前,先前各地还有些小型暴乱,现在都销声匿迹的。每位布政使送上的奏折更是一片太平,态度更加谦恭了。
  “太子的意见呢?”柳娘反问。
  “若是出兵,大明历经数次大战,伤亡惨重,将士疲敝不堪,对着一冬没有战事的多尔衮等人,太过吃亏。关外乃不毛之地,就算占了,也只能以夷治夷,耗费大量军饷、士兵攻打,不划算。若是放任,等多尔衮站稳脚跟,会不会学他的父汗,再次骚扰边关。满人向来桀骜,别咱们心怀仁慈,倒养成了白眼狼。”自从皇太极先恭后狂,傲然起兵之后,太子对满人就再也不信了。
  “太子所言有理,既要伤亡不大,又要取的成效。这样吧,今冬先不出击,多尔衮占领故地也要废些功夫,挑拨蒙古人去,他们草原上也没有父死子继一说,鹬蚌相争,咱们才能渔翁得利。开春之后,再挑选将领推进北方防线。谁说打下来的土地没用,到时迁徙百姓过去就是。具体等一下再议,先说封赏吧。”柳娘顺势定下了之后的军队政策,太子拱手认可,群臣也没有说话。如今柳娘担任的是皇帝的角色,她的话就是圣旨。
  “公主殿下所言甚是,如今军中上下都盼着天恩呢。”温体仁笑着出列。
  这话有讽刺武将居功求赏的意思,柳娘却不置可否,道:“户部和兵部抓紧,把阵亡的抚恤先算出来。赏赐士兵的银子,等多尔衮占据故地之后,发国书给他,让他出。户部先用今年湖广的赋税垫上,等多尔衮赎罪的银子来了,再挪回国库。”柳娘已经默认多尔衮继承后金汗位,作为大明番属。太子有句话说的得对,那些满洲占领的草原,他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移民过去,那里的自然条件也只能做牧民,等到百八十年,又是新的游牧民族产生。现在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