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悠然农家女-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木匠做龙骨水车也是驾轻就熟,三四天的时间就把大架子给搭了起来。
不到一个月,安家的磨坊就立了起来。磨坊立起来第一天,就有人赶着牛车要过来磨麦子。磨坊的收费和其他村子是一样,磨出来两石面便收一斗的工钱。虽然价格是一样,然而本村的人倒是少跑路了,省下来的路费钱倒也是一笔不少的支出。
一转眼。到了农历九月底,再过两天就是寒衣节。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人,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每家每户都要去祖先的坟上焚烧用纸做成的冥衣,这样祖先们得到了后代供奉来的寒衣后在阴间的日子就会好过,可以渡过一个漫长的冬季。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
寒衣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开炉。除送寒衣外,这一天要整理安装火炉、烟筒。并且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地冻时顺利取暖。也借以告慰亡灵,现在家中“薪火正传、代代不断”,你们在阴间就不要担心我们了。
这个节日,也是各个寺庙和道观最为忙碌的日子之一。因为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会过去烧香。烧香的同时自然就会施舍许多香火钱和香油钱。有些大门大户的人家则是会请道士或者和尚来家里为祖先做上一场法事,然后将果品供奉和寒衣烧给祖先们。
安家的门口此时迎来了送薪火的和尚们。
要说起来,这些和尚们也怪不容易的,不知从哪里挑着火炉子一路不停,沿途送火。一般情况下,接下新火的同时,人们也会封一包厚实的人事送给和尚,以感谢他给自家送来了薪火。有那殷实的人家还会请和尚们进门,做个法事。为家中祛除一下晦气。
和尚们走后,道士们就会来了,又或者道士们走后,和尚也会跟着来,他们两拨人从来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同时出现。
然而。最神奇的事情则是,不论和尚还是道士,他们对县里每个村子里每家每户的家族情况了如指掌。比如你家要是一家富户,绝对会有一群和尚过来帮你送薪火,如果你家是穷人,那绝对只会有两个小沙弥过来送,其他的和尚们连和你照面都不照面。
当然了,和尚和道士们也没有透视眼,其实在宋代想要分辨一家有没有钱,很简单,就是看墙和大门。安家的院墙是一人多高的粉墙黛瓦,两扇漆黑的大门,左右的石门墩上刻着书箱,证明这一家是读书人家,而台阶和大门楼则是说明了这家是有功名的。
吕氏穿着一件蓝色褙子,站在梯子上,正努力的将柳枝和桃符往门楣上挂。宋朝人对柳枝的喜爱超过了任何的朝代,不论是哪个节目都喜欢在门上挂柳枝,而桃枝则是有祛邪的作用,所以一到节日里,这两样东西便会被家家户户挂在门楣上。
大郎和铭哥一左一右站在她的身边,仰着头看着吕氏往门上挂,安木则是笑吟吟的站在门内。李进站在吕氏身后,不停的指挥她往上往下,气得吕氏恨不得把柳枝插在他的头上。
“阿弥陀佛……”领头的头陀双手合十喝个喏,吸引了门前众人的注意力。
李进见到是几个和尚和沙弥,急忙双手合十也还了一个喏。和尚先是说了一番家宅兴旺,人畜平安的话后,便从身后的炉子里挑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石炭来。李进忙将早就放在门边的炉子拿了过来,大和尚便将石炭放进了炉子里。看到了里面已经放的有一块石炭了,脸上露出微不可查的笑意。
“麻烦大师父给家中送的新火。”李进笑着拱了拱手,将怀里的一个红色锦囊递到了大和尚手中。
大和尚拿手一捏,里面是不是二两便是三两的官银。挂起满脸的笑容:“阿弥陀佛,檀越乐善好施,我佛保佑贵舍人畜皆安……”说到这里,看到门里还站着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娘子,忙又补上一句,“佛祖定会保佑贵宅得一金龟婿,日后封候拜相;贵宅的小公子日后定会出将入相,满门富贵。”
李进最喜欢听的就是这一句,哈哈大笑,又从怀里摸出一个锦囊塞到大和尚手中,“呈大师父吉言,日后我家若是真有此造化,定会在大师父的庙里点上几盏长明灯。”
大和尚笑眯眯的,又躬身唱了一个肥喏,刻意看了这家的门楼一眼,暗自将沙湾安家记在了心中。
“这个和尚比刚刚走的道士会说话。”安木看到和尚们走远了,吃吃的笑道。
吕氏好不容易将柳枝插好,从梯子上面爬了下来,拍了拍手,道:“这些和尚道士就是吃的油嘴那碗饭,若是再不会说话那可怎么得了?”
李进听到她这句话就不怎么乐意了,骂道:“大师父们还没有走远,你胡言乱语个甚?万一被人听到又要惹麻烦!”
吕氏这才缩缩肩不再说话。
到了寒衣节那天,安木领着大郎过去给安举人和高娘子上了供烧了寒衣。又在坟前哭了一阵,才转回家。
还没有走到家门口,便遇到了古娘子母子三人。
古娘子这一段的日子不太好过,村子里的人也不知怎么回事,老是抵触她。她找了好几家也没有找到一家愿意佃她田的佃户,迫不得已便在县里找了一户流民。只供他们吃饭和穿衣,不给工钱那种。流民是只要有口吃的就绝不会拒绝,听到古娘子能给吃饭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抢着到她家去种田。
古娘子倒也管那一家两顿饭,可是不是麦糖就是一些坏掉的杂粮,也不知道是从哪里买来的。
流民有口吃的,一开始还是感激,可是时间长了,总是这样吃也吃不饱啊。干活便没有别人做的快,古娘子就挑三挑四的嫌弃流民做得不好。只要流民做的不好,古娘子就不给流民饭吃。时间一长,流民的处境便被全村的人知道。
偶尔,还会有人给流民几口吃的,毕竟大家都看着那家挺可怜的。可是古娘子却认为村民们在嫌弃她,这是我家请来的佃户,你们给他们饭吃是不是在暗地里嘲笑我家不让他们吃饱?就和给吃浪民饭吃的几家吵了几次架,时间久了,就不再有人敢给流民东西吃了。
按说,古娘子以前也是有家有产,断不会是这样的小性的脾气。可是自从家里败落,家中的男人们死的死亡的亡。她又投奔了一个刚满六岁的小外甥女。心情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害怕别人嘲笑她家没钱,害怕别人说她是靠着表外甥女。
今日,她是特意站在路边等安木的。
古娘子看到安木一家人上完了坟,急忙迎了上去。“大姐这是要回家吗?”
安木刚刚已经看到她了,可是根本不想和她说话,现在她主动迎上来,便说道:“见过古娘子,刚刚上过坟,正准备回去。”
“那我送你回去吧?”古娘子讨好的看着安木。
“古娘子若是有事就不麻烦你送了,我这里人挺多的。”安木说着拿手指了指李进一家,示意我这里人挺多,您老人家还是哪远就去哪吧。
古娘子脸上依旧带着笑,“还是我送大姐回去吧,好久没见大姐和大郎了,怪想的慌。”说着便要摸大郎的茶壶盖。
大郎有一段时日没有见她了,便有了一些陌生。这一段候押司和吕氏老是在他耳边说古娘子的坏话,下意识就有了一丝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安木曾告诉过他,男孩子的头不能随便摸,只能至亲骨肉才可以摸,否则的话越摸就越笨。从那以后李进和吕氏他都不许他们再摸他的头了,只能候押司安木老师这三个人摸。
所以,看到古娘子的手伸来,下意识的侧开了身。
古娘子的手尴尬的落在半空中。
☆、第94章 过年
大郎看到古娘子要摸他的头,下意识的将身子侧了过来。古娘子被闪的尴尬不已,看着大郎不知要说些什么才好。
安木往大郎背上拍了一下,嗔道:“这是古娘子,还不快行礼?”
大郎便规规矩矩的行了个礼,口里喊了声古娘子。古娘子听到他直接喊自己娘子,眼中的光芒黯淡了一下,随即又若无其事的继续笑着。
安木解释道,“近来大郎不喜欢别人摸他头,说是摸了头会变笨,所以家里现在没人敢摸了。”
古娘子见安木又特意解释了一番,忙笑:“这孩子一天一个样,才几天不变就长高了。不摸就不摸,以后我家大郎肯定是极聪明的。”说完了这话,便问大郎最近都读了什么书,有没有不乖。大郎看了一眼姊姊,见到她鼓励自己说话,便把自己最近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说给古娘子听。古娘子便顺势夸了大郎几句,大郎的脸上立刻挂上了两朵红云。
安木在一旁笑盈盈的,看着古娘子逗大郎说话,并没有阻止。大郎自小没有了父母疼爱,再加上又没有几个同龄人,安木害怕他将来性格孤僻,便经常有意没意的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在她看来,只要古娘子不存着伤害大郎的心思,没必要阻止大郎和她接触。毕竟孩子会一天天的长大,会一天天接触到各种不同人物,有对他好的,有对他有歪心的,也有口蜜腹剑的,这些都需要大郎自己慢慢的接触和了解。
古娘子和大郎说了一会子话,便开始问安木,问她最近吃得好不好,睡的好不好,安木一一的回答了。快到家里的时候,古娘子什么话也没有说,更没有说要去家里坐。倒是让安木松了口气。
看到安家的人进了门,芸娘快步走到母亲身前,嗔道:“阿娘,您怎么啥也没说就让她走了?”
“你让我说甚?”古娘子用手拍了拍女儿的手背,“以后有的是机会说,何必在乎一时?以前娘就是笨,没有那么多花花心思,才被人玩得团团转。以后再也不会了,以后娘定会百般讨好她,再也不做一件让她烦的事情。直到她待我们像以前一样。”
看到芸娘还是不理解。便叹了口气。“我这么曲意迎合。还不是为了你和庆哥。你没发现,她现在根本就不想和我说话吗?若是我说的多了肯定会惹她心烦。何必惹烦她?咱们没有安家在后背撑着,看看这几个月变成了什么样?”
芸娘看着安家的大门楼,撇了撇嘴。“娘,我以后一定嫁个有钱人,将来我养活娘。”
听到女儿这句话,古娘子哈哈大笑,搂着女儿回去了。
自从安家开了这个磨坊之后,生意倒是挺好,几个村庄里的人都来安家买油或者磨面。安木知道,象这样和农夫打交易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诚实。所以她让磨坊里的人。凡是对待来磨面磨油的人都尽量不要做到缺斤少两。有的时候,别人来买还会附赠一些油饼。
这些油饼并不是后世那些地油炸出来的饼,而是磨油时剩下的油渣,这是上好的地肥和家畜们的食用粮,牛羊猪都吃这些东西。而实际上。在荒年里油饼也是一种食物。安木知道,许多家贫的人家,说是拎着油壶过来打一两油,其实冲着的就是安家额外送的油饼。这个东西,只要家里稍微有些钱的当然不吃,但是穷人却不讲究这么多。将它砸碎后放到钵里使劲的碾,等到变成了粉末,然后再洒上一点盐,和糠麸一起掺在杂面粉里,揉成饼,放进锅里蒸熟。等到端出来时,饼里散发着一股豆油的香味。
至于吃进嘴里是什么味道,安木从来没有试过。但是有天,一个来买面的妇人手里牵着个面有菜色的小丫头,她的手里紧紧攫着这样一个饼子。小丫头吃的津津有味,妇人却是什么也没有吃,只是喝了两口水就算吃了一顿饭。
安木觉得心里一阵阵的痛,只能尽自己所能的帮他们一点点。
有的时候,看到穿着破烂的人,安木还会让人送他们一些粮食,粮食不多,也就是几斤,但是足够可以让他们支撑几天了。就这样,安家仁善的名声随着那些穷苦人家的口口相传,慢慢的往外扩散着。
知道安家开始做腐竹做坊,苦涯先生不等安木去说,就立刻说了,家里的腐竹一切都由他包销。郑家在京城,陈州还有洛阳各有几家酒楼,生意非常的大。每日需要的腐竹都是以车计的。原本他们是在市场上进行收购,可是安家做了腐竹作坊之时,他们就省了收购的麻烦,只管派了车来沙湾拉走既可。这样两方都省时省力了。
安木又让吕氏把好腐竹的质量关口,凡是质量不好的一律不要,宁可扔掉或者送给那些穷苦人家,也绝不卖给郑家。
一来二次,安家的郑家有了生意上的接触,关系比以前更加要好了。
到了年底结帐的时候,安木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一个小富婆。新坑一年到头挣了有百来贯,书屋在一开始的亏本之后也慢慢的步入了正轨,不仅开始了赚钱了还带动了沙湾村的另一个产业,那就是饮食。随着安家惜学书屋的名头越来越大,来看书的书生们越来越多,每日卖出去的笔墨纸砚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没有细算,但是挣了将近两百贯。而官帽椅更是一个大头,年前陈木匠过来了一趟,又给了安木一百贯,算下来,前前后后陈木匠已经给安木两百贯了。
安木让李进采购了许多的年货,又把家里的猪牛全部给杀了。给候押司送过去了半头猪半头羊,郑家送过去了两头猪两头羊,谢家送了一头猪一头羊,连县里的郭县令家里也是派人送过去了一头猪一头羊和若干年货。
为了奖励何老三一家在这一年的辛勤劳动,特地给了他全家五十贯钱和一车年货。
看书屋的董生则是给了二十贯薪水,虽说当初和他说好,一天管三顿饭,随他看书,他宁可不要钱。可是安木不是那种白使唤人的人,直接就塞给了董生二十贯钱。只说是让他拿回去给老母亲做身新衣。又给了他半车的年货,让他回去过年。董生是一个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家里因为支持他读书,从一个小康之家变得一贫如洗。自从家败后,他是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钱。拿到钱后说是回书屋收拾衣裳,实际上却是抱着五十贯钱痛哭了一场。
想起老父老母为了支持他读书,将家里的田地一卖再卖,家里的兄妹几人从来没有买过一件新衣裳,好几年了都没有吃过肉。如今安家不仅给了钱,送他回去的车子上装得满满的,不是肉便是各类糕点和粮食。
当载着董生的车回到了家之后,董生看着这个半年没有回来过的家,扑通一声跪在了大门声,扒着门槛哭了起来。
张致和也离开了安家,原来他是不想走的,可是张主簿派了好几次来催,非让他回沈丘过年不可,他推了好几次,最后只得在年前回去,过了初五回来。走之前,拉着李进的手嘱咐了好久好久,生怕李进有一处疏忽的地方。
过年的日子是幸福也是痛苦的。幸福的是,可以吃了睡,睡了吃,痛苦的则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没有前世的亲人和伙伴。
安木看着图书馆上更新的消息变成了固定的“春节快乐”叹了口气,现在还管过年叫元旦呢,直到民国因为开始使用公历,才将元旦定在了一号,将立春的春节改到了大年初一。
“春节快乐!”安木坐在正堂中,将图书馆系统伸手点了关闭。然后便听见一声震天的炮仗响了起来。
李进手里捻着个很长的香头魏颤颤的将手伸到炮仗的火信上,然后不管点没点着都要快速的往回跑。若是点燃一个,大郎和铭哥便欢快的拍着手掌。若是没点着,便会发出发出欢快的嘘嘘声,又是做鬼脸又是喝倒彩。
李进咧着大嘴,哈哈地笑:“你们等着,且看我将它点着!”
不等他说完,却看到炮仗已经砰的一下爆炸开来。回过头一看,原来是李多偷拿着一根长香,已经将炮仗给偷偷的点着了。气得李进拿着长香将他撵得围着檐廊跑了好几圈。
大郎和铭哥拍着巴掌,一个叫阿爹快点跑赶紧追上叔叔,一个叫李多叔快点跑,千万别被人追上。
李进和李多和笑声,大郎和铭哥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就像是一曲欢快的序曲般,轻快的打着快板,令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快乐的气息。
安木走下了檐廊,和大郎铭哥站在一起,使劲的替在檐廊里奔跑的俩人加油。
这一刻,让她觉得,她已经安全属于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办法分离了。
☆、第95章 十二
过完年,李多的浑家聂氏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喜得宁氏和老李头跑到了太昊陵给人祖爷爷上了三柱香。商量了好几天,起了一个‘狗剩’的贱名,希望阎王和小鬼听到这么难听的名字会产生厌恶,这样就会避开孩子。孩子就就会少病痛,少凶灾,少磨难。
安木和大郎大孝第一年还未出孝,不敢前去祝贺,只是托了吕氏给小家伙送了一对金手镯。原本是要送项圈,吕氏却说怕孩子受不住金子的福气,坚持不要项圈,安木这才改送了手镯。
苦涯先生的消渴症在经过张致和几剂药方后,渐渐控制住了病情,虽然每天都要吃一剂缓解病情,然而到底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出虚汗,眼睛看不清东西。张致和每隔半个月就要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