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在红楼修文物-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猜得到他在扬州城里乱转,其实是需要帮助的吧。
  此刻石咏坐在灯下,想起这段往事,心中默念,对武皇的宝镜,和扬州那位林姑娘暗暗表示感激,然后便用炭笔轻轻地在高丽纸上打起线稿,
  他每次打线稿,会画一整组场景。比如他想描绘一下东关码头,便在每一幅高丽纸上绘制东关码头的景象,但是每一幅与上一幅相较,只转过一点点视角,这样二十幅下来,就好像是后世的全景镜头一样,从左摇到右,慢慢将整个东关码头的兴旺景象收于眼底。
  只是这项工作极为繁琐。只是一个小小的场景,就需要画上很多很多幅画稿。后来石咏另用薄纸将炭笔绘制的线稿“拓印”到别的画稿上去,才略微提高了一点工作效率。
  他整日猫在船舱里画这些“动画”,贾琏来看过几次,一开始看不出效果,觉得石咏画那么多一样的,岂不是无用?
  等到石咏将头一个场景近二十幅线稿全部画好,上色之前,贾琏就已经看出了门道,捧在手里,翻一遍,又翻一遍,揉着眼睛说:“真的,真的动起来了?”
  他表示一定要预订石咏的头一批成品。石咏则无奈地向他解释,头一批成品他已经打算好要送人了。
  贾琏盯着他,确认石咏决计不可能说谎,虽说有些失望,但还是兴致勃勃地向石咏预订下一批成品,心里盘算着:石咏画出来的这种“动画儿”,算是顶顶稀罕的物件儿了,回头带去给媳妇儿开开眼,然后收着等儿子长大些给儿子看。
  石咏绝不知道贾琏已经想得这么老远。他倒是觉得贾琏最近天天守在船上,足不出舱,有点儿“可疑”。
  贾琏则叫起撞天屈:“姑老爷给我布置了那么多课业,那么多书要看,还要我将笔记心得寄去扬州给他老人家批阅,我哪有时间,哪有时间……那个!”
  石咏去贾琏房里溜达一圈,当真见到舱里堆着书本,桌上有笔墨,而且贾琏还真的写了不少心得出来。
  他翻了翻林如海给贾琏准备的书本,有些是正经“圣贤”书,也有些是杂书,农政水利、各地风物、名人传记、前人随笔之类,各种都有些,看着也挺有趣。石咏打算自己将来也补补功课,便打算从贾琏这里也抄一份书单。岂料贾琏说了,为了答谢石咏送他“动画”,回头会照林如海的书单再买一套,回赠石咏。
  石咏长叹一声,晓得贾琏这回可是将“动画”的事儿敲得死死的,自己再无推辞的余地了。
  这样一来,石咏便更加忙碌。
  从扬州上船,一直到通州下船之前,他都在忙着画画儿。饶是如此,也只画出了四组场景,再加上石咏平时手绘的那些“插画”,回头给十六阿哥看看,也将将可以交差了。
  内务府官船终于抵达通州码头的时候,距离万寿节三月十八只有两天功夫。
  贺元思看看天色已然不早,就吩咐石咏自行回家,他会代为跑一趟内务府交代差事。
  那边厢女眷们也在忙忙碌碌地收拾下船。
  史家使了大阵仗来接人,五乘敞阔的大车是专门来接五名女子和她们的随侍丫鬟的,另有好几车的行李,从大船上卸下来,往城里拉。
  而贺元思的如夫人红菱那里,则少不了忐忑着下船,不知道将来进入那个宅门之后,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
  只有慧空与妙玉这一对师徒,无人来接,稍许露出些冷清。然而慧空却通晓这些俗务的,使了些银钱,自有码头上的人过来服侍,帮她们雇了车驾,又将行李都卸了下船。这对师徒除了红菱之外,再没与任何人打招呼,旁若无人地走了。
  石咏这边,则有贾府来人帮他一道卸行李。贾琏为人仗义,说要捎带石咏一程,便不许他推辞的。
  少时贾府的车驾进了东便门,一驾拐向南边,送石咏回椿树胡同,另一驾则向北,往正阳门进四九城去。
  临别贾琏还不忘了了嘱咐:“石兄弟,动画,动画!”
  ——没有动画,就不送书给你!一本也不给!
  石咏想想贾琏这些假作威胁的话,心想这个琏二爷,也简直是十足的孩子气。
  石咏第二天一早便赶去内务府造办处去当差。
  这天正是万寿节的前一天,造办处的工匠们还好,该交差的都交差了,官员们则大多忙得脚不沾地。察尔汉唐英他们几个,见了石咏甚至都来不及招呼。
  主事王乐水见到石咏,连连点头:“回来得好,回来得正是时候!”
  说着,他将几叠厚厚的账册往前一推:“这些在午饭之前全都要理出来!”
  面对这么多繁琐的活计,石咏欣然笑纳。他心里其实有点儿过意不去,觉得自己在外游山玩水了这么多时日,差事都是由同僚们帮着完成的。他自己赶回来,多做一点,多分担一些,是理所应当的。
  岂知活儿越做越多,石咏将将做完,又是新的活计推了过来。眼看到了饭点,王乐水伏在案上,头也不抬,其他几名主事那里也是一样。主事不发话,底下的笔帖式和书吏们也不敢发话。
  正在这时候,十六阿哥胤禄脖颈里照旧别着一柄扇子,从外头进来,进来就嚷嚷:“吃饭啦吃饭啦!”
  “吃点儿东西,下午好打起精神!磨刀不误砍柴工,回头别说爷苛待你们!”
  十六阿哥一声接着一声地嚷嚷,主事们都坐不住了:要是他们敢不让手下去吃午饭,岂不是也苛待这些小吏们了?
  一声令下,大家都动了起来。
  胤禄的眼光朝石咏这边转过来,石咏知道被上司见着了,赶紧过去,行了个礼,才问:“十六爷安?”
  “爷安,安得很!”
  胤禄饶有兴致地望着石咏,凑近了低声问:“有没有什么有趣的物事,是带给爷的?”
  石咏恰巧带了一本“动画”在身上。他只有这一本是完全做好了的,就是那本“扬州东关全景”,其余都还需要稍许修改和最后装订。
  “这个,十六爷,这个是卑职准备了想给十六爷看看南边的风物的。”
  石咏从衣袖里把那五寸长、三寸宽的小册子取出来,递到胤禄手里。
  胤禄不动声色地接了,“行,爷知道了,你能记挂着爷嘱托的,算是有心了!”
  石咏刚想向胤禄解释一下这个“动画”,到底是怎么个看法,胤禄却早已转过身去,冲他扬扬手,说:“爷自己个儿也得去祭祭五脏庙喽!”
  石咏寻思,这胤禄的话里,是不是透着对他有些失望呢?可是胤禄当初说得明明白白,就是指着他去看看江南的风土人情,没指着他去刮地皮捎金银财宝回来啊!
  有十六爷发话,大家便都匆匆扒了饭,回去伏案工作。
  待忙了一两个时辰,胤禄突然像个炮弹似的弹到养心殿,激动不已地大声喊:“石咏,小石咏!快给爷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时间:
  1这里的价格根据明末刘同人《帝京景物略》记载,《红楼风俗谭》中有解说。
  2妙玉扔杯子的事儿见原著第四十二回 ,原文是妙玉要把刘姥姥喝过的杯子扔了,宝玉求情,让妙玉把杯子送给刘姥姥,换些银钱度日。


第60章 
  胤禄冲进养心殿东配殿; 大呼小叫,寻着石咏; 劈头盖脸地就问:“这样的东西; 你还有多少?”
  石咏为难地挠头:“已经画完成的; 就这一件。”
  胤禄这才瞪眼:“感情是你自己画的?”
  石咏点点头; 颇有些无语,心想:不是十六阿哥你当初让出京之后,好好代为看看江南风物的吗?
  胤禄一下子叹息了一声; 说:“害爷空欢喜一场!”
  他手中捏着小小一本石咏画的“东关景致”; 拉着石咏到无人处说话。胤禄坐下来,慢慢翻着手里的本子; 一面看一面埋怨:“也不早跟爷解说清楚; 爷还在想,这上头画这么多一模一样的做什么; 纸又这样硬; 纸色又这样深……难看!”
  胤禄毫不犹豫地评价; 只说石咏画的这个本子真“难看”,可是他一伸手,将本子一侧略略弯折; 然后扣着封面的拇指一松; 本子里每一页飞快翻过,里面的图景立刻像是动了起来,观者仿佛立在东关码头跟前,从左至右; 将东关码头的景致整个儿看了一遍。
  “可你说……它为什么,为什么能动呢?”胤禄盯着手里的本子出神,喃喃发问。
  石咏却是知道的:“这是因为人眼视物,所见的图像会有短暂的停留,也就是说,上一页翻过去的时候,上一页的图景还留在眼里,下一页的图像若是只发生了局部的变化,人眼看上去,就像是画儿里的景象自己动起来了一样。”
  “不过,因为这种停留极其短暂,只有画面快速翻动,才会有这种效果。一页一页慢慢地翻,就不觉着了。”
  石咏解说完,胤禄斜眼看看石咏:“你怎么就懂得这些道理的?爷怎么就不晓得?”
  石咏无语,心想:要不,您也尝试穿越一回?
  他没办法,只能伸手指指胤禄手里的本子,说:“卑职也是偶尔翻动册子才发现的,想了好久才想明白。”
  胤禄想了想,也觉得该是这样,当下不再细问,脸上挂了无限惋惜,手一扬,说:“可惜啊,你这本子里的画儿画得实在是粗糙,这本子装订得也很丑……”
  胤禄说话,简直是不吝贬低之辞。
  “……你若早几天送来,我没准儿还能想想办法,趁明儿皇阿玛寿辰的时候递上去。皇阿玛上一次南巡都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见着这个,准保高兴。”
  “现在啊,唉……爷真是白欢喜一场!”胤禄背着手望着天,脸上一派“忧郁”。
  石咏暗自吃惊:不会吧,眼前这十六阿哥,难道明日万寿节上寿,还真的指望自己这件临时想出来的“动画”?
  胤禄眼瞅着石咏脸上露出吃惊之后,又涌现一点点担忧之色,忍不住在心里偷笑:这小子实在是太实诚了。可是他脸上不显,只皱着眉头,苦着脸道:“这样一来,爷明日少不得要戏彩斑衣,君前献丑,图皇父一笑……”
  他说着说着,脸上那笑容怎么也摒不住,“噗嗤”一声就笑了场。
  石咏也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太幼稚了,颇不好意思地伸手摸了摸后脑,“嘿嘿”地笑两声,掩饰自己的尴尬。
  一时胤禄收了笑,又翻翻手里的册子,站起来对石咏说:“不行,爷得跟王主事打声招呼去,那些账簿子啦、核对啦,这种事儿就别全交给你,占去你太多功夫,谁来帮爷再多琢磨些这样的新奇物事?”
  他听石咏说,至少还有三件本差不多的,尚待最后润色完工,当即一拍板,说:“爷这就去找王乐水说话。”
  石咏赶紧拦:“十六爷,您且听我说一句。”
  他只想说,王乐水主事那里活计也多,他已经离京整整两个月,一点儿忙没帮上,王主事自己将大多数差事都扛了,自己怎么能为了手上这一点儿“私活儿”,就耽搁了处里的正经差事呢?
  胤禄听了便朝他瞪眼睛,说:“这里是内务府造办处!爷是内务府总管大臣,爷说你手上这是正经活计,就是正经活计。爷管着造办处,这分派差事上头,爷说了算!”
  说着,胤禄脸一沉,一掀帘子,转身就走,倒是将一副皇子阿哥专横独断的臭脾气露出来了。
  石咏见胤禄果然是去寻王乐水说话了,心里颇为郁闷。
  少时胤禄走了,石咏才磨磨蹭蹭地回到东配殿的小屋子里去。王乐水面色如常,像以往一样,坐在他对面,见他进来,当即说:“手上这点儿事儿,下衙之前,能做完吗?”
  石咏赶紧点点头,“能!”
  他赶紧收摄心神,将注意力都放在手里还没办完的差事上。时间不等人,养心殿造办处,更是到点儿一定要落锁的。今儿是万寿节之前最后一天,石咏他们一定得赶着把该忙的都忙完。
  于是石咏抛去杂念,全神贯注地忙起来。约摸过了半柱香的功夫,才听对面王乐水主事轻轻地笑了一声。
  石咏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万分紧张地抬起头,望着王乐水,却见这位上司脸上一脸的和蔼。
  王乐水清了清嗓子,开口说:“石咏啊,你这人,就这一点儿不好,磨磨唧唧的,没半点爽利!”
  石咏:……?
  “十六阿哥来打过招呼了,从明儿开始起,你半天帮我,半天到画师那边去做事。”
  王乐水很轻松地向石咏交代了新安排,末了又说:“你脑壳儿里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还有你这身才具……要是在本官这里浪费了,才叫可惜呢!”
  石咏听了,心里感动不已,又不好意思露出来,只能低头称是,又再三谢过王主事。王乐水却不领情,随口斥道:“还有一个时辰下衙,你做不完的,本官可不帮你!”
  养心殿造办处,忙起来的时候真是极忙,连喝口清茶的时间都没有。但好处是到点儿下衙,从来没有加班这一说法。
  这天待到夕阳落山,造办处的官员与工匠验过火烛,各处一一落锁,然后便三三两两地出了西华门。
  石咏马不停蹄地往椿树胡同赶。待到家门口,石咏一推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让人心里忍不住感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世上各处繁华,哪有自家舒服?
  昨儿他回来的时候,也是这样。
  昨天石咏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石大娘、二婶王氏和弟弟石咏,见到石咏回来,都是喜出望外。
  然而石咏却太累了,稍许吃了些东西,坐在饭桌旁就直打瞌睡。石大娘心疼儿子,顾不上满肚子的话想说,直接先打发儿子去睡。今天一早,石咏又早起出门上衙,都还没机会和家里人好生说一会儿子话。因此他才这样着急上火地赶回去,一推小院儿的门,大声招呼一句:“我回来了!”
  “大哥——”
  西厢里冲出个小人影儿,冲到石咏跟前,伸臂将他一抱,却只够得着石咏的腰。
  “喻哥儿,喻哥儿乖,放开大哥,来让大哥看看你多高了!”
  小石喻嘟着嘴。昨儿石咏刚回来的时候,他早就想来和大哥说话了,可是大哥全没顾上,今儿一早起来,他又去敲东厢的门,大哥偏又上衙去了。
  此刻,耳中听着石咏那熟悉的声音,石喻不免觉得有些委屈。
  “大哥,我没让你失望吧!”
  早先石咏出门之前,特地嘱咐了让石喻好好照顾家里两位亲长。石喻可是认认真真地每天都做,检查门户,提醒伯娘和母亲小心火烛……寻常人家孩子六岁的时候,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石喻却比旁人多些责任担在肩上。
  小石喻心里除了委屈,还悄悄地松了口气,心想哥哥总算回来了,家里多了个主心骨,有什么事儿,终于不用他这个“小男子汉”顶着了。这一阵子,石喻可是凭空承担了不少心理压力。
  “大哥觉得你做得好极了!感激你还来不及呢!”
  石咏回到家,见亲长无恙,母亲与二婶王氏的气色也很好,心里很是欣慰。当下赶紧去东厢开了箱笼,先将给石喻捎的东西取了出来。
  石喻见了石咏在虎丘下买的那个小泥人,捧在手心里,简直爱不释手,左看右看,举在手里问哥哥:“哥,这个像我么?”
  虎丘泥人塑得矮矮胖胖,白白嫩嫩,然而五官神态生动,简直一看就知道是石喻。石咏望着眼前这一大一小,两个“小人儿”,忍不住笑出声来。
  除了这一件,他还有些物事是专门带给石喻的。
  第二次路过扬州,林如海曾奉上赠礼,直接送到了船上。后来石咏离开扬州,才发现里面有一整套湖笔,两方徽墨,是指名送给石咏的弟弟石喻进学使用的。那套湖笔虽然不算是名贵,但其中有两枝是专供年纪不大的蒙童练笔书写用的,笔身竹管粗细合适,适于儿童抓握,练习握笔的力度。
  石喻这边,也有东西给哥哥看。
  如今他有了自己的“账簿”,是将写过大字的纸边缘空白的地方裁下来,小小的一条一条,订成一本,上面记着石喻自己的各项开支。
  今年石喻已经交过束脩,酌情添置了一些书本和纸张。此外,石喻的同窗姜鸿祯的生日转眼即至,石喻给同窗准备了一个小小的礼物,是一只从琉璃厂旧货摊子上淘来的笔架,很是实用,所费也不巨。
  “我问过鸿祯啦,他正好缺这么个笔架子。”石喻向哥哥解释。
  石咏点点头,夸了一句:“做得很好!”
  他既然已经回来了,也少不得由石喻陪着,去姜夫子家感谢一下夫子对自家的关照。他给夫子和姜师娘都备下了谢礼,给夫子的是从南边淘来的两本旧书,给师娘的则是在苏州得来的一柄绢面团扇,虽然扇柄上没有“内造”的字样,可一样是由内务府苏州织造所做,精细无比。
  姜夫子和师娘见了石咏送上谢礼,连说客气。偏生这两件谢礼,都是夫子与师娘极喜欢的,再加上所费不甚巨,夫子和师娘便都收了。姜夫子又拉着石咏,说了一会儿石喻的课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