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碧曦[快穿]-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一个儿子也没有,而刘氏宗亲们儿子孙子一个又一个地生,真是让人不能不担忧啊。
只要是一个帝王,一个男子,就没有一个人会不想把自己辛苦经营的天下基业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孙子,乃至于后世子孙。从宗室里过继一个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仅名不正言不顺,更是下下策。
他劳心劳力了一辈子,从父辈祖宗接下来的基业,就算是交给了极亲极近的宗室子弟,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没有人能够看得开这件事。
主父偃啜了一口眼前的茶,眼珠子不着痕迹地打量了一眼硕大的牡丹满绣屏风,再思及方才进来时,已然跪了一偏殿的朝臣,缓缓开口,“陛下,卑臣偶然听闻了一件小事,事关皇太后,不知当讲不当讲。”
东方朔撇了主父偃一眼,一般这种不知当讲不当讲的事,通常是不当讲,而人偏偏要讲。而这种事,通常也不会是什么好事。
主父偃既然敢当着他的面说,就说明此事定然不跟主父偃本人有干系,也跟他东方朔无关。
“有什么说什么,没得遮遮掩掩的。”刘彻摆手,让主父偃有事说事。
不仅在外人眼里,刘彻对主父偃甚是崇信,事实上刘彻也着实是十分看重主父偃的才干谋略的。
“太后将修成君一女嫁给了淮南王世子,赐婚予燕王翁主跟武安侯,可如今燕王翁主……”主父偃并没有将话说得太过明白,在座两人也都是清楚的,“是故太后筹谋能够将修成君另一个女儿嫁给诸侯王,而长乐宫中有一个齐国出身的宦官徐甲,便推荐了齐王,极力说齐王乃是良配。太后被说得心动,便派遣徐甲前往齐国,促成此事。”
第317章
主父偃接着说:“卑臣曾游历各国,与齐国颇多人相识,故听到了徐甲在齐国放出的这个消息。”
事实上,徐甲放出这个消息,是为了试探齐国君臣的意向。
若是齐王也有意,那么徐甲这趟差事自然是不费吹灰之力便办成了。若是齐王无意,那徐甲就要琢磨个好的理由,去回王太后的话了。
徐甲这件事办得虽然小心,但是主父偃确实认识徐甲的。徐甲去齐国之前,还专门来拜会了主父偃,让他出个主意。
在主父偃看来,齐王刘次景不过是一个小儿,又性格懦弱,决计会答应王太后这个送上门来的靠山。他不仅赞成徐甲办这个差事,并且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女儿去给王太后的外孙女做陪媵,一并入齐国的王宫。
徐甲认为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乐呵呵地答应了。
东方朔有些迟疑,打量了一眼刘彻的神色,“似乎陛下并未给修成君之女再赐婚。”
无论是诸侯王还是修成君之女的婚姻,作为汉室天子的刘彻,作为修成君同母异父弟弟的刘彻,都势必会知晓的。
“朕倒是不知此事。”刘彻瞧不出息怒,语气平淡地开口。
无论刘彻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这就代表王太后谋划这件事并未成功。
王太后费尽心思,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诸侯王联姻,又给田汀⒅詈钔踔木烤故鞘裁矗耸侵谌诵恼詹恍氖隆
如今王太后跪在未央宫正殿承明殿之前,诸多臣子也跪在温室殿偏殿。这样两宫对峙的局面,可谓是一触即发。
要知道,当今的汉室天子可不是孝文帝,王太后的长辈,也不是孝景帝这个王太后的郎君,而是王太后的儿子刘彻。
身为汉室的太后,给自己的儿子席藁待罪,刘彻要如何给自己的母亲定罪,刘彻如何受得起王太后这一跪?
如今外面淫雨霏霏,刘彻身为人子,待在温暖舒适的温室殿,年迈的王太后却跪在冰冷的大雨中,这岂是两个不孝就能道明了的?
可是王太后身为汉室的皇太后,刘彻的生母,四处笼络诸侯王联姻,积蓄实力。若说都是为了天子,这种话大概也就只有戏台上能够信一信。
齐王之所以没有娶王太后的外孙女,虽然是齐国太后强烈反对,才没成了事。
齐国太后是为了什么才反对这桩联姻,是为了自己儿子着想?不,她是为了把自己的外甥女嫁给自己儿子,效仿当年的吕后。
主父偃没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本就对齐王不满,连带着也恼上了王太后。
如今王太后明摆着跟刘彻闹大了,他再趁机添上一把柴,将这把火烧得更旺些,岂不是更热闹?
就在这个时候,温室殿外忽然疾步走来了一个小黄门,急急走进了正殿外侧的廊庑,倏地就地跪了下来,哭道,“陛下,隆虑长公主突发急症,晕倒在承明殿前了!”
守在温室殿正殿前的黄明奇心中一凛,太后派人将此事在正殿门口就喧嚷开了,他根本来不及阻止。太后此举,分明是借着隆虑长公主昏倒一事,来胁迫陛下。
隆虑长公主是陛下的亲姐姐,如今晕倒在承明殿前,那么已经在承明殿跪了这么久的王太后,陛下的生母,陛下能够不管吗?
小黄门的声音没有半分的遮掩,偏殿里跪着的百官听得字字分明。
“陛下,还请陛下深思熟虑啊!”
“汉室以孝治天下,哪里有太后给儿子席藁待罪的道理!”
“陛下!”
“人而不孝,何以为人!”
“天子尚且不孝,何以为天下之表率,何以治国平天下!”官至九卿主爵都尉的汲黯跪在百官最前面,背脊挺得笔直,眉头紧皱,眼下的情势已经让他愤怒到了极点,“隆虑长公主身为女郎,尚且知道关怀亲母,至承明殿探望皇太后。陛下为汉室天子,为汉室所有子民之父母,却连自己的亲生母亲置之而不顾。陛下此行,置孝道于何地,置亲缘于何地,置汉室的祖宗家法于何地,置天下子民于何地?”
“放肆!”
头戴长冠,身着玄色长袍,配着貔貅白玉佩,佩挂组绶的刘彻从正殿缓步走向偏殿,深邃的眸子里浸了墨汁一般的浓黑,光是跪在地上,都能感觉到刘彻滔天的怒意。
“卑臣确实是僭越放肆,胆敢口出狂言,言及天子。可是陛下,直言进谏,乃是卑臣身为汉室臣子的本分职责,是陛下任卑臣为九卿,卑臣应竭诚回报陛下之所在。君不明,臣当言。若是一个君王连一个胆敢直谏的臣子也没有了,岂非当年秦皇之后尘,满朝尽是指鹿为马之事!
“隆虑长公主为陛下之姊,皇太后为陛下生母,现如今都在雨中的承明殿前席藁待罪。陛下身为人子,却安然坐在温室殿里,不顾已然昏厥之隆虑长公主,不顾年迈体弱之皇太后。陛下,汉室以孝治天下,这是高祖所立的汉室国祚之所在啊!”
每一个朝代立朝都要确立一个治国的理念,好比秦国乃是以法治天下,而汉室则是以孝治天下。
刘邦认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孝悌,出外就会对君王效忠。君王是天下臣民的君父,所谓君父,既是君,又是父。孝悌又是作为一个人,活在世间上为人处世的基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也正因为此,汉室立朝至今,地方推举的孝廉,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拔标准就是事亲至孝。如今的汉室丞相公孙弘当初能够被推举为孝廉,其中之一就是为公孙弘父亲的继室守孝三年,从而被菑川国国人一意推举。
而现在,刘彻身为汉室天子,本应该为天下臣民表率的他,几乎是明着行不孝之事,如何能够服众,如何能够让天下臣民信服,如何再以孝来治天下?
丞相平津侯公孙弘跪在所有人最前面,即便是百官之首,他也未曾对此事有丝毫退缩,“陛下,卑臣首次被举为孝廉,得遇一位九十余岁的长者辕固先生。辕固先生对卑臣谆谆教诲,让卑臣务必要以儒家之学来侍奉君王,不要歪曲自己的风骨来投世人之所好,附庸黄老之说。
“孔子注六经,教三行,第一便是孝行,以亲父母。百善之中,以孝为先。父母生育子女,养大子女,可谓是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也不足道也。待子女成人后,即便父母有些什么过失,孔子曰,子不言父过。子女看在父母的生养大恩上,也当帮着遮掩,缓缓劝说父母,断不是将父母之过错大白于天下,让天下人来看尽笑话。天子身正,则国能取信于民。天子其身不正,何以让百官子民信服?汉室以孝治天下,乃是治国安邦之本,请陛下三思!”
作者有话要说: 惊呆了,安邦竟然也是河蟹词了
第318章
丞相公孙弘句句不离孝悌,虽然一个字也没有指责刘彻身为汉室天子的德行,却偏偏每一个字都在说他不孝王太后,不悌隆率长公主。
丞相是什么官位?
汉室的丞相自高祖刘邦以来,第一任汉室丞相是文终侯萧何。但凡是国事,均先上报丞相府,由丞相召集官员,议定之后再以丞相上疏给汉室天子裁定。凡大的官员任免,国家大策,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再上奏给天子。汉室天子的旨意,也是下达给丞相,由丞相率百官实施。
丞相的任免有固定规格的仪式,皇帝本人需要亲自宣读旨意,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全部着朝服参加。丞相觐见天子,天子必须在未央宫正殿着朝服接见。丞相拜别,天子要送丞相至殿门。丞相生病,天子要亲自探望问候。丞相病逝,天子要亲自上门吊唁,并御赐棺木,葬地等等。
这是汉室立朝七十几年来的官制,写在律法里的规制。这样镌刻在汉室骨子里的官制,即便是汉室天子也要退避三舍。刘彻的祖父孝文帝刘恒宠幸男宠邓通,被丞相申屠嘉碰见邓通的无礼之行。
申屠嘉回到丞相府,即可命邓通到丞相府。邓通脱冠,连鞋子也不敢穿,顿首来到丞相府谢罪。申屠嘉本打算直接杀了邓通,却不料孝文帝亲自下诏,让宫人将邓通召进了未央宫。
申屠嘉惩处孝文帝的男宠本就是跟孝文帝对着来了,若还在孝文帝的诏命到了丞相府时,公然违反诏命杀了邓通,那就是违抗天子诏命,与谋逆无疑了。申屠嘉已然把孝文帝的面子踩在了地上,也不愿意彻底跟孝文帝撕破脸,便将邓通放了。
汉之一朝,丞相的权力是真真正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点水分也不掺杂。汉室的官员,对于丞相的敬畏,远远胜过了对于天子。
因此公孙弘一开口,九卿太常,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及水衡都尉,大长秋等诸多官员立时便纷纷附议。
“丞相所言正是!仁孝乃是为人之根本,陛下三思!”
“卑臣附议!”
“百善孝为先,太后尚且跪在承明殿之前,吾等何以安心高卧?”
“汉室以孝治天下,乃是高祖立朝制定的祖宗家法,仁孝乃是孔子所定的为人之本,治国之道。
今日太后朝承明殿那么一跪,陛下却置之不理,百官子民将何以做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道理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
……
跪在温室殿偏殿的官员,几乎都是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在汉室之中,能够有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是在都尉以上,能够在天子面前挂上号之人了。
这些人并不一定都是归属于哪个党派,也不一定是何人门下的门客。哪怕是丞相公孙弘,也是上任不久,根本来不及形成党羽。
跪在这里的大多数人,为的只是王太后席藁待罪,跪在承明殿前,就是意味着天子的不孝。
世上存在着这么些人,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为了崇信的思想,为了人世间的公义,可以做出旁人难以想象的事情,甚至慨然赴死。哪怕这些念头在外人看来,是愚蠢乃至于跟自己毫无干系的。
公孙弘深知,自己是皇后一手提拔引荐,更是得到天子的信重,出任汉室丞相,获封平津侯。
士为知己者死,他却不能为此而摒弃自己的信念。公孙弘深深俯首叩拜下去,抬起头来时,脸上已是满脸的泪水纵横,斑驳地在他布满皱纹的脸颊上流淌,“陛下是汉室的天子,是汉室子民之君父。子民看待陛下,如同看待自己的父亲。可若是自己的君父都尚且不孝,子民何以对自己的君父尽孝?
“三岁稚子尚且会为雨中的父母送伞,君父知否?”
汉室朝廷之中,信奉儒家之人着实不少。公孙弘涕泪交加的一席话,主爵都尉等九卿,丞相府众属官等诸多官员,俱是啼哭了起来。
在他们的心里,刘彻如此对待自己的生母,已经不仅仅是不孝,更是他们绝不能容忍的,触犯他们为人基本的恶行。
一国天子如此,汉室还有什么指望?
秦始皇当年将自己的亲生母亲囚禁,逼死了相国吕不韦,看着自己的长子扶苏被害死。如此倒行逆施,秦朝最后灭了六国又如何,统一了天下又如何,功盖三皇,德超五帝又如何?
秦朝不过十四年,二世而亡!
“汉室不再以孝治天下了,诸位。”
刘彻走上高台,跪坐在坐蓐上,那双让人不敢直视的眼睛里,散发着一股锐利到了极致的戾气,开口便让殿中所有人下意识地停下了所有的哭闹声,震惊无比地看着上首的君王,“自今日起,汉室便是以律法治天下。与其指望人的德行,不如指望汉室的律法,让他们惧,让他们怕。”
刘彻说完,便看向了不知何时候在一旁的廷尉张汤,张汤拱手一礼,取出刘彻交给他不久的圣旨,朗声道,“陛下诏命,孝悌不可期也,律法不可违也。汉室之律法,上至丞相诸侯王,下至平民贱民,皆不可违逆,违者必重罚。”
“陛下怎可改祖宗家法?”
汲黯惊得根本掩饰不住剧变的神色,膝行之前,磕头磕得砰砰作响,脸色涨红,“高祖为何要定下汉室以孝治天下,乃至于选官皆是选取仁孝之人?盖是因为仁孝乃是人之本性,乃是人最根本的德行。汉室历经七十年国祚,皆是因为历任天子皆以此安邦定国,守土卫疆,抚恤百姓,教导子民。而今陛下妄动国本,若招致不可违逆之祸患,陛下将何以去见汉室的列祖列宗!”
“主爵都尉此言是说,陛下若是改了此道,便是改了祖宗家法?”张汤冷笑一声,眸中的冰寒阵阵传来,“谁言人人生来便是孝子孝孙?卑臣主管刑律以来,只见过将饿死父母自保,谋夺父母财产,乃至于亲手杀害亲人之辈。这些人等,光是靠孝道教化,只怕要教化到天荒地老。”
“无孝道何以天下,何以有汉室?”
“孝道乃是为人之本,求陛下深思熟虑啊陛下!”
“陛下曾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术以仁孝为本,孝道乃是儒家立身之初”专研儒术,乃是儒学大家的公孙弘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刘彻变更祖宗家法,而不发一言,“陛下如此崇信儒家,何以要改了祖宗家法?”
御史大夫薛泽据理力争,辩驳道,“丞相此言差矣。汉室律法,乃是高祖时候,君臣共同制定,也是祖宗家法。陛下以律法治天下,如何就是不敬祖宗家法呢?”
薛泽可不是这些不知进退的腐儒。在他看来,无论以孝治天下,还是以律法治天下,但凡是陛下说的,皆是他要支持的。
他可从来没有忘记过,他是谁的人,究竟要听谁的。
廷尉史王温舒直接嗤笑一声,一双眼睛里仿佛有火焰在跳动,出口的话都带着血腥气,目光灼灼地看着偏殿诸人,“莫不是诸位自己做了不合律法之事,不尊祖宗家法,才对陛下诏命再三推阻?”
“汲黯进退失据,不尊天子,罢其官位”刘彻语声淡薄地启唇,而后看向还欲开口求情的公孙弘,面上浮起了一丝带着寒意的笑容,“自今日起,凡八百石以上官员任命,皆报到朕这里。丞相辛苦,太尉属吏长史、司直、功曹、议曹史,自此以后直接由朕总理。丞相若有过失,由御史大夫问状劾奏。偌大一个汉室,总不能都劳苦了丞相。都散了,若是执意要跪着,直接拖出去。”
公孙弘跟汲黯的脸色变得惨白,公孙弘几近跪都跪不住,要倒了下去。
刘彻此举,不仅是罢了汲黯的官职,更是分了公孙弘身为丞相的权力,将太尉之权直接分了出去不说,更是掣肘了丞相的任命之权,还扶持了御史大夫薛泽来制衡公孙弘。
刘彻这是,要分了丞相之权!
他是借着王太后此事,顺势分权,还是早有谋算,本就要趁着公孙弘立足不稳,筹谋此事?
陛下这是在警告他,陛下亲手扶上去的丞相,陛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夺了去。
最可怕的是,公孙弘发现,他根本无法跟天子抗衡,连说一个不字都无法。
即便是皇太后跪在了承明殿前,明摆着天子不孝,朝中仍然有一众官员并未来跪请天子。
刘彻站起来,修长的剑眉虽然舒展着,可是眸中透出的光却不怒自威,“将隆虑长公主带到温室殿来,伺候皇太后回长乐宫。告诉她,盖侯,周阳侯,平原君都还在了。”
王太后之母臧儿获封平原君,盖侯周阳侯都是王太后的亲弟弟。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