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盛宠皇子妃-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世上任何一样事情都是有捷径可走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走罢了。所以,名师指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穆倾云以前虽然也有一些底子,但是距离天机老人太远,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的,学习的也仅是皮毛而已。为了尽快学会这套心法,看完这一大堆的话,穆倾云可谓是废寝忘食,整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希望能够尽快参透这些内容。
穆京皇宫
巍峨的皇宫大殿,一身明黄色衣袍的老皇帝高坐在龙椅上,地下跪了一地的大臣,显然是皇上刚刚又发了一通脾气,天子一怒众臣皆惶恐。一身帝王威严的老皇帝用眼角扫视了一眼一地的大臣:“平阳发生水灾这么大的事情,若不是那些灾民涌入京城,你们打算瞒着我到何事。是谁给你们这么大的单子,是你,是你,还是你。”老皇帝手往下一指,被皇帝愤怒中指着的几位大臣都急忙磕头。“陛下明鉴,微臣确实不知啊,如若微臣知道,定然早就禀告陛下了。”
“够了,我不想听你们说废话。水灾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老皇帝显然已经不耐烦听这些大臣不知所谓的求饶了。
“回禀陛下,据调查是十日前发生的水灾。发生水灾后百姓的田地和房屋被都冲垮了,不少人流离失所,有一大部分往穆京方向逃命而来,才会造成京城灾民四溢。”顺天府尹张大人开口道。
“那以众位卿家看,此事如何解决。”灾民大量的涌入京城,皇帝却提前没有收到消息,显然是有人刻意不让皇帝知道。等到事发后事情已经变得很严重了,灾民大量涌现,京城内人心惶惶。老皇帝向来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么打脸的事情老皇帝怎么能姑息。
“回陛下,臣以为应当开设粥棚施粥以安抚民心。”户部尚书王大人开口道
“回避下,臣以为大灾过后恐有瘟疫,应当派太医院太医前去施药,以防瘟疫。”有一个大臣开口道
“你们都言之有理,可是水灾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可有人调查过了。”老皇帝一双浑浊的老眼迸射出精明的光芒。
“回禀父皇,儿臣已经查过了,此事乃是因为平阳知府贪墨修建河堤的银两,修葺河堤期间偷工减料,导致雨季来临之际造成河坝决堤,才发生了水灾。以儿臣看,因尽快派人去抢修河堤,避免洪水再次蔓延。另派人去安抚民心,带人去平阳赈灾。”太子凤惊天对着老皇帝恭敬的开口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给出了解决方案。上次沧澜国的事情老皇帝已经对他起了疑心,虽然没有动他,但不再像从前一样对他那样倚重了,所以,凤惊天才想趁着这次的事情转移老皇帝的注意力,戴罪立功。
“陛下,太子言之有理。请陛下派人抢修河坝,着人带着钱粮前去赈灾。”跪在地上的郑国公也对老皇帝进言。
郑国公势力遍布朝野,郑国公一开口,下面跪着的郑国公的党羽也纷纷进言:“请陛下派人抢修河坝,派人前去赈灾。”
老皇帝一看朝中大部分的人都附和郑国公的意见,也感到十分无奈,太子给出的建议还是可行的。“以众卿家看,派谁人去抢修堤坝,又派谁人去赈灾适合呢?”老皇帝扫视了下首的一众臣子,深厚的帝王的威压压得人喘不过起来。朝堂上顿时静的连一根针掉落都能听的到,下首的臣子都是闭口不言,一副惶恐的样子。
南穆国的的朝堂也分为好几派,一派是保皇派,忠心耿耿为皇帝办事,唯皇帝的命是令从;还有一派是太子派系的,这一部分人主要是太子的外家郑国公派系的人,郑家乃是权倾朝野的世家,而太子又是储君,跟着郑家追随太子的人也可谓是不少。
毕竟,老皇帝年龄已大,皇位迟早是太子的,还不如事先先站好队,将来也能跟着太子尽享荣华富贵。另外一派则是二皇子派的,二皇子的母家乃是吴国公,吴国公府虽不比郑家的权倾朝野,但是吴国公也是手握重兵的实权派人物。朝廷大部分的将领都出自吴国公的手下,所以,看好二皇子的人也不少。
除了这几派,还,有一部分是寒门学子提拔上来的清流派系,不过职位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不值一提。老皇帝虽然也重视科举选拔人才,但是大部分的官职都掌控在传世多年的世家手里,除了在无足轻重的关键地方安插一些自己的心腹,重要官位大部分都是世家子弟。
很多时候,朝堂之事也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仍要征求一众大臣的意见。这些大的世家已经成为了老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已是不拔不快了。但是这些传世百年的世家也不是那么好动的,只能一步一步来。
良久,大殿上传来了一声郎朗的男声:“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愿带人前去抢修河堤。”老皇帝一看是凤惊鸿,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微笑:“三皇儿既然愿意去甚好,我在派两人一起协助你。事情紧急,你今日就出发吧。”
“是,父皇。”凤惊鸿俊美如天人的脸上看不出是喜是忧,然那高贵圣洁的气质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多看几眼仿佛都是对他的亵渎。
“父皇,儿臣爷愿为父皇分忧,儿臣不才,愿意带人前去赈灾。”一旁久未言语的太子也开口道,太子也知道抢修河堤可不是个好差事,辛苦不说,修好了也没有人会记得是谁修的,没修好还得领罚,百姓们还会抱怨。赈灾就不一样了,带着大批的钱粮衣物前去,老百姓自然欢喜自然会感念他的好,这种能为自己博名声的差事,太子殿下自然愿意干。
“准了,你让户部准备好钱粮、物资后就即刻动身去吧。”
“是,父皇,儿臣这就去找户部即刻准备。”太子对这差事十分满意,俊美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喜。
“至于京城涌入的流民的事情就交给二皇子和顺天府尹一起处理吧。”老皇帝显然是有些累了。
“是,儿臣遵旨。”二皇子凤惊轩恭敬领旨。
沸沸扬扬的一场灾情就在老皇帝有条不絮的安排下落下了帷幕,需要忙活儿的顺天府尹,户部等各部门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
☆、第三十章:郑家的心思
第三十章:郑家的心思
凤栖殿内,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雍容华贵的皇后娘娘正一脸享受的躺在紫檀木精雕细琢而成的贵妃椅上,贵妃椅后站着一个俏丽的小宫女,正在娴熟的给皇后娘娘按摩头部,另外一个鹅蛋脸的小宫女正在给皇后娘娘敲打着腿部。贵妃椅的旁边还摆放着一盆新进贡的牡丹花,浓郁的花香沁人心脾令人闻之陶醉,微翠的枝叶间,如碗口大的粉红色牡丹花瓣娇艳欲滴,绿叶红花相映成趣,给宁静的凤栖殿带来了一丝生趣。
良久,金尊玉贵的皇后娘娘睁开了微闭的凤眼,侍立于两旁的侍女赶紧上前服侍。姿态优容华贵仪态万千的皇后娘娘打量了一下旁边娇艳欲滴盛放的牡丹,悠悠的开了口:“唯有牡丹真国色,这花倒是开的不错,当得起花王之称。”
立于一旁的王嬷嬷连忙说:“娘娘赞的是,也只有这牡丹才能配得上娘娘的身份。这是太子殿下一早派人送来的贡品,是牡丹中的极品。”
“天儿倒是有心了,听说陛下派他去平阳赈灾了。”皇后抬头看了一下自己修剪的修长整齐的指甲,一副万事了然于心的样子。
“太子殿下是奉命去发放救灾的钱粮和物资的,没有危险。至于抢修水患的事情是派三皇子去办的。咱们的人暗中会协助太子殿下的,娘娘放宽心就是。”王嬷嬷跟随皇后多年,很多时候皇后的一个眼神甚至是简单的一句话,王嬷嬷都能理解并办到皇后的心里去,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皇后一直对王嬷嬷信任有加的原因。衷心的人固然好找,但是衷心却又能明白主子心理的人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上次的事情陛下没有追究并不代表没有怀疑,最近行事还是谨慎些好,水灾的事情最好做的天衣无缝,不要漏出什么马脚。”皇后刚才还悠然自得的姿态突然严肃了起来。
“娘娘请放心,此事都已经处理干净了,绝不会查出什么的。”
“如此便好。”皇后娘娘淡淡的口气,喜怒不行于色,听不出是喜是忧。
这时,忽然听到门外小宫女来报:“启禀皇后娘娘,郑国公夫人求见。”
“快宣母亲进来。”一听到是自家母亲,皇后娘娘也不摆一国之母的架子了,急着想见自己的母亲。好久没见母亲了,后宫一般是不许外人进入的,即使是皇后的母亲一般也是进不来的,除非是有事才会递牌子觐见。
“是”小宫女听到皇后娘娘的吩咐,不多时小宫女就将郑国公夫人带了进来。郑国公夫人乃是皇后的亲生母亲,情分自然不是外人可比的。母女俩一见面,皇后娘娘就打量着自己的母亲“母亲,你最近都瘦了,都是孩儿不孝,不能常去看您。”说着眼角还流出了一滴泪。
“傻孩子,你现在都是皇后了,平常那么忙,母亲哪能不知道,又怎会怪罪于你。”郑国公夫人也是大家闺秀,生于书香门第,性子自然温婉。而皇后的性格则是和自己的母亲截然相反,多半是随了自己的父亲郑国公。
“母亲这次进宫可是有什么事情吗?”见自己的母亲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皇后开口问道。
郑国公夫人叹了口气:“是你父亲和兄长差我来和你商量件事。”
“此事可是与天儿有关。”皇后阅人无数,善于察言观色,对自己母亲的来意心中已经猜了**不离十。
“你父亲和兄长希望媚儿能嫁于太子为太子妃,这样以后太子登基媚儿便是皇后,他们以后的孩儿都是我们郑家的血脉,这样我们郑家便能长久保持繁荣鼎盛。”郑国公夫人将来意给皇后都讲了出来,与其说是商量不如说是逼迫,皇后在宫中手握大权,这都缺不了郑国公府幕后的支持,若是失去了自己母家的支持,皇后也不会在后宫混的如鱼得水,失去了郑国公府的支持,太子能不能顺利登基,都是未知。
“此事事关重大,并非我一人所能决定,需要与陛下商量后方可做决定。”皇后没有直接回绝自己的母亲,但是也没有同意。
“好,母亲也没有要你立刻就同意,待你考虑清楚后差人给你父亲送个信儿。要知道,太子前段和沧澜国的事情,若非你父亲与兄长从中周旋,太子之位恐怕就保不住了。”固然女儿是自己的心头肉,在儿子和女儿之间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郑国公夫人还是向着自己儿子的。
“好,我会尽快给父亲答复的,王嬷嬷,你派人送母亲先回去吧。”皇后已经没了刚才见到母亲的喜悦之情。莫说皇家亲情淡薄,就是大一点的世家豪门,也都是如此,皇后早已经看开了。
其实,太子的婚事老皇帝现在根本就不在意,自从出了沧澜国的事情之后,老皇帝已经是对太子不抱太大的希望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都能下手,置自己国家的子民和城池都不顾的人,还能指望他能做个好皇帝,传承祖宗基业,千秋万载吗?只是碍于郑国公府权倾朝野,老皇帝暂时不能动摇国本,祖宗的基业不能毁在自己手里,才没有直接废了太子。
郑国公夫人走后,皇后又招来了王嬷嬷商议,王嬷嬷可谓是皇后的智囊,很多见不得人的事都是王嬷嬷去处理的。可这次和以前不一样,这次是自己的母家家族的决定,虽然是郑国公府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对皇后和太子就未必了。
皇后本打算让太子迎娶手握重兵的镇国大将军夏侯杰的女儿夏侯玉燕为太子妃,只是最近事情较多没有来得及提及这件事情,没想到母家倒是打上了太子妃的主意。郑国公府虽然在朝堂上是权倾朝野,但是在兵力上不足,如果太子想要顺利登基,就必须要找手握兵权的姻亲相助,这样才会万无一失。
“娘娘,目前的情况咱们只能先依了国公爷他们,虽然太子妃之位给郑国公府眼下是迫不得已,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公爷会更加倾力的支持您和太子,这样总比和国公爷翻脸强。”王嬷嬷虽然只是一个深宫的老嬷嬷,但是对目前的局势的了解不比任何一个官员了解的少。
“也罢,此事就先派人告诉父亲,就说我同意,至于陛下哪里还要靠父亲和兄长他们去说了。”皇后娘娘一双凤眼满是无奈,当了皇后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只有当上太后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个节骨眼上,皇后自然不想母家因为这件事情给自己拖后腿。
——
郑国公府
等郑国公夫人回到府里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郑国公已经用完了午膳,正在国公府的后花园里侍弄一盆盆翠绿欲滴的花草,郑国公年龄大了,也没有别的太多爱好。平时朝政不忙的时候唯独就爱摆弄这些花花草草的,下人们已经都习惯了。
听到前院的下人过来说夫人回来了,正在请国公爷过去说话,郑国公就停下来手中的活计,整了整自己略微沾上些许泥土的外衫,迈步朝福祥园走去。
福祥园乃是郑国公和国公夫人的居所,是一座三进的院子,位置在国公府的在东南方向,院子里栽种着各种花草,现在正是花开的季节,粉的牡丹,白的芍药,红的杜鹃,争奇斗艳,娇艳欲滴。一迈进院子,就闻到一股沁人心扉的花香味。
往里面走还栽种了一大片挺拔的翠竹,竹子郁郁葱葱,根根直挺,一阵微风吹起发出沙沙的响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郑国公亲手栽种的,整个院子给人一股宁静祥和却不单调的感觉。
等到郑国公进入正堂的时候,发现国公夫人还有自己的大儿子郑镇海都已经等在屋里有一会儿,国公夫人一见郑国公进来了,忙站起身:“老爷来了,妾身已经从宫里回来有一会了,老爷坐下歇会儿吧。”说着国公夫人赶紧给郑国公带了一杯茶。
郑国公坐定后用目光扫了一眼旁边的国公夫人和自己的大儿子郑镇海,一瞬间又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开口道:“派你去和皇后娘娘谈的事情怎么样,皇后同意了吗?”
国公夫人沉默了一下,开口道:“娘娘没有给具体答复,说是要考虑一下,我猜摸着这事是能成的。再说了,这事儿成了对娘娘和太子也是好处不是,咱们都是一条船上的,娘娘是我女儿,我还能不了解她的心思吗?”
“嗯,如此最好。娘娘那边你还是没事多去几次,多劝劝她,我这么做不也是为她好,她是我郑家的女儿,如果离了我郑家的支持,她能做的稳那皇后之位,要是没有我的支持太子早就被二皇子和吴国公等人给拉下去了。”郑国公面色明显有些不悦。
郑镇海一看父亲有些不大高兴,沉思了一下开口道:“这些年,我们为皇后娘娘和太子付出了多少,就这么点要求她都不肯答应,简直就是不把娘家这些人放在眼里;父亲,看来我们是得给她点警告,让她知道她这个皇后之位之所以那么稳,是怎么来的。否则,她还以为自己真是那高不可攀,高高在上的皇后,一朝得志,就把咱们这些人抛诸脑后了。”说完这些,郑镇海的脸上露出了狰狞的恼怒之色。
郑国公看大儿子说的有些道理,也把这些话听了进去:“好,是时候敲打敲打她了,记住,点到即止。咱们毕竟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一家人,没必要做的太过明显,让她明白即可。”
“嗯,儿子明白!”郑镇海面上神色一变,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
“尽快去办吧,夜长梦多,越早定下来越好。”郑国公淡淡的交代着,面上看不出情绪如何。毕竟是在官场混了多年的好狐狸,心思又岂是一般人随意就能猜透的。
直到郑镇海走出了院门,国公夫人还没有回过神来,国公爷这是要对自己的女儿出手了,做娘的如何能不担忧,叹只叹权贵之家亲情凉薄,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又能有什么办法,只希望女儿能够早日答应,也省的那么麻烦。
身为国公夫人儿子的郑镇海可不这么想,利益面前亲情自然是要靠后的,这就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思维不同之处。
郑镇海认为,自己的妹妹在家族的扶持下,已然贵为皇后,却不肯为了家族提拔一下自己的亲外甥女做太子妃,心中自然是对皇后娘娘十分不满的。
原本一表人才,温文尔雅的面容上也划过一丝浓烈的戾色:既然你做的了初一,也别怪我做十五,总有你求我的一日!
------题外话------
求收藏哦!
☆、第三十一章:治理水灾
第三十一章:治理水灾
经过了几天的长途跋涉,凤惊鸿一行人终于快马加鞭提前赶到了平阳,身后的朝廷官员还要晚两日才能赶到。一路上走来,饿殍遍野,十室九空,到处都是受灾后的悲惨迹象。路上到处都有饿死的人,老幼妇孺、妻离子散的现象随处可见,此情此景让人看到难免心存动容。
一到平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