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农家幺妹-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便造出龙舟,让大家划龙舟比赛。她出阁之后,每年端午节都回娘家观赛龙舟,因此我们那边女子端午节都要回娘家看龙舟赛的。”
    原来娘是想家了。
    娘是冬天时到三家村讨饭然后就卖到了村里的,算起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整年零几个月了,这期间她既没有再见娘家那边的人,也没有回过娘家,一定会时常惦记那边的吧,但是她先前从不肯说,现在才流露出几分。
    宁婉便道:“娘,要么我们写一封信求人送过去,看看能不能打听到我姥爷姥姥的信儿。”
    娘摇了摇头,“算了,写信捎信哪是容易的事?而且过了这么多年了,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我了。”
    写信自己倒是可以写,但是捎信却难了,宁婉虽然知道有官驿,但那是专门为官府传送消息用的,民间的信件却不能由官驿转送,只能托人捎信,莫说在三家村,就是到了虎台县,也很难寻得到往江南去的人,更不用说恰好到娘的家乡了。
    而且,也不知道外祖他们现在如何,是不是回了原籍,家里还有没有人。
    只能等到家里有了余钱,再想办法了。
    于氏伤感了一下,却重新将心思放在粽子上,“我们再包些大黄米的粽子,这是江南没有的。”
    大黄米也叫糜子,特别耐旱,只一百多天就能长成,比别的粮食收得都早,模样与小米差不多,但却要大上一圈,做熟了比江米还要粘稠,要配上糖才好吃,因此在包大黄米粽子时要多放枣,于氏在粽子的尖头放上一颗,平的那边放上两颗,“大黄米的粽子不只好吃,还特别好看,大家都说是黄金裹玛瑙,过节时一定要包上几只,图个吉利。”
    娘仨儿说着笑着便包好了一大盆的粽子,这时把粽子摆在大锅里,上面又放上一层鸡蛋,这鸡蛋也是端午节必吃的,要与粽子同煮才有特别的香味。
    煮粽子时要加上足够多的水,点上火煮了起来。粽子不容易熟,要煮够一个时辰,而且其间不能再添生水,不能停火,否则夹生了便不好吃了。
    粽子煮好了,这时却还不能吃,热粽子软软的滋味平常,要将粽子自锅里捞出来,放在大盆里用新打的溪水泡上一夜,中间还要换两次水。而鸡蛋这时已经煮得变了颜色,但是却染了粽叶的香气,拿出来却不先吃,还要先相互斗上一斗。
    每人用手握着自己的鸡蛋与别人的鸡蛋相碰,谁的蛋皮没有破就胜了,输的就将破了皮的鸡蛋吃了,赢的再比下去。宁家四个人,只一会儿便分出了胜负,宁婉赢了宁清,于氏赢了宁梁。再来下,宁婉与娘碰却输了,剥了皮,将蛋放在口中,“还是端午的蛋好吃呀!”
    于氏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将手里的蛋敲碎,“这个红皮蛋最结实了,留着正日子那天婉儿拿着与别人碰蛋用吧。”却另拿了一个白皮蛋吃了。
    第二天一大早,娘便将各样的粽子都拣出一些,装了两篮子,再放些鸡蛋,上面蒙了干净的布巾,放在小毛驴背上一侧的背筐里,另一侧才放了猫爪儿菜。
    原来平常端午节时姑姑和姐姐会回娘家送粽子,爹和娘也会把自家的粽子给她们带些回去。前几日因为野猪肉的事情姑父和姐夫已经来过一回,当时便说好了,端午节他们不过来了,等宁清亲事时再来。而爹去虎台县,便顺路给两家送些粽子。
    晚上爹回来时又带了些两家送的回礼,自然也是粽子鸡蛋之类的。
    第二天才是端午节的正日子,一大早宁婉便拿着镰刀去了村边割了一把艾蒿回来,先拿出几枝插在门上,不只院门,还有各屋的门、鸡窝的门、猪圈的门,一处不落,然后再掐几枝分给大家别在发间,她亦没有忘记给小毛驴的耳朵边上挂上一丛。
    艾蒿有着一种特殊的清香,最是除污去晦,驱邪禳毒的。在三家村,大家都要一早采了艾蒿如此的,然后大家方才开始吃粽子。
    宁婉吃罢粽子,便又提着篮子割了许多艾蒿回来,放在屋前晒着。原来这艾蒿的香气能驱蚊虫,因此三家村的人在这个时节都要多割些艾蒿回家,待晒干了编成绳子,到了夏天的晚上便似点香一般点着熏蚊虫。
    于氏将留下的那枚蛋壳最硬的鸡蛋给了宁婉,“你去村里玩一会儿吧,与大家碰鸡蛋去。今天你爹在家里,晒菜的事让他做了。”小女儿自从春天开始就没闲过一天,当娘的不免心疼,便让她出去玩一玩儿。
    宁婉却早不是小孩子了,拿着鸡蛋在外面转了一圈,其实却没有参加到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之间,回来却告诉娘一声,“我赢了好几个人呢!”
    今年宁家的粽子包得多,又得了别人家送的,虽然亦送出去不少,但是家里的粽子却依旧吃了好几日。
    因为包粽子的粽叶却能使得粽子放不坏,只要每天将泡粽子的清水换上两次,粽子便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味道。配了咸肉和咸蛋吃,更显出清香甜糯的滋味。
    娘见两个女儿都爱吃粽子,又让她们多吃,又向宁清说:“在娘家想吃什么就只管吃,到了婆家可不能这样了,要有些眼色,别惹婆婆不快。”这些日子她每想到一事就要说上一回,唯恐女儿嫁出去后吃了亏。

  第43章 蘑菇

过了端午节,爹还是隔上一日送两日鲜猫爪儿菜,宁婉在家里收菜,晒菜。
    不论是因为送野猪肉还是过端午节,家里从没停过收菜,甚至还收了更多。野猪被杀之后,村里人就可以到原来被野猪占了的山坡去采猫爪儿菜,甚至端午节这一日也有几个人继续上山采菜,因此每天都能收上几百斤上千斤。
    很快满山遍野的猫爪儿菜都长得老了,宁梁才停了送鲜菜,与宁婉在家里晒菜,晒干的菜再打捆,空了的时候就送到虎台镇去,这一次便不急了,干菜是放不坏的。
    宁婉便又开始了采蘑菇、收蘑菇。天气一暖,每逢雨后三家村后的山上便一夜之间长出许多的小伞,几天之内若不采下来就会自己坏掉了,因此采蘑菇是要分时间的,最好在雨后的早晨,背着筐子上山,不必进入深山里面,就在附近用心寻找,半天下来就能采满满一筐。
    这边的蘑菇主要有榛蘑、松蘑、大腿菇、白花脸和鸡油磨等几样,榛磨是长在矮木丛中的,棕褐色,个子不大,伞也比较薄,但味道十分鲜美,特别适合炖鸡吃,榛磨炖小鸡,算得上三家村,甚至虎台县,整个辽东的名菜了。
    松蘑自然长在松林中,老红色,也不大,但是伞很厚,炖鸡炖肉都好吃,不如榛蘑味鲜,但吃起来肉乎乎的,十分畅快。
    大腿蘑自然长着粗粗的腿,伞盖也大,最大的有半尺多长,一寸多厚,摸着硬硬的,可却特别的鲜香。把几个新鲜的大腿蘑放在窗台上,满屋子都是香气,炖肉吃又香又绵软,单独炒了吃也好。
    白花脸一般都是雪白雪白的,十分地细嫩,因为长在草丛中不容易采到,但是吃起来又香又嫩,比前面的几种蘑菇都要贵一些。尤其有一种白花脸上面带着浅浅的粉紫色,大家叫紫花脸的,比白花脸还香还嫩,更是少见。
    鸡油蘑则是鸡油一般的鲜黄色小蘑菇,光光滑滑,又十分鲜嫩,这种蘑菇只适合新鲜时吃,若是晒干了就变柴了,不容易炖烂。但是也专门有人喜欢这这一口,说是越嚼越香。
    就算没有宁婉收蘑菇,三家村的人每年到这个时候也会上山采蘑菇的,自家吃的,送亲友的,刘货郎有时也会收一些。
    但是今年采蘑菇的热情还是与往年不同,有了猫爪儿菜的经历,大家对于采蘑菇十分上心,也都打算再赚上一笔。采猫爪儿菜最多的几个人,一个月赚了近两贯钱呢!
    罗双儿还悄悄告诉宁婉,郭家年初因为郭小燕推宁婉受了伤赔的钱,当时是借了余家的,现在也因为采猫爪儿菜换的钱而还清了。宁婉听了没说什么,可是心里到底还是想到了梦中之事,又觉得自己的生意虽小,但并不是只对自家有利,整个三家村的人都在其中得宜了。
    宁婉还是与宁大娘、春玲和、罗双儿等人一起上山,到了山上大家便散开了。长年采蘑菇,每人都有自己的地方,原来蘑菇这东西每年都会在原处长出来。
    这些秘密地方有的是自己找到后记下的,也有的是家里人传下来的,就比如宁婉现在到了一处山岩下,这个就是宁贤带她采蘑菇时告诉她的,听说是由奶奶传给大姑,大姑又传给她的。
    宁婉拨开半人多高的杂草,果不其然地见到了一圈熟悉的紫花脸。新鲜的紫花脸十分地好看,雪白的杆,雪白的伞,但在伞的上面却不均匀地撒了一层粉紫色,看起来果真像一个花脸,待晒干了,这娇艳的颜色就变得暗淡了,接近于灰紫色。
    蘑菇成长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它们时常长成一条线或者一个圈,发现了一个,在附近继续找下去,一定还会找到更多。现在这个紫花脸的蘑菇圈便能有几十个,外面一圈长得最大,里面的略小一些,就像专门有人为它们排好位置一般。
    宁婉小心翼翼地将蘑菇从地里拨出来,却不带太多的土,她要将这里原样留下来,再下雨时就会长出同样的紫花脸。
    收了这圈紫花脸,宁婉心里说不出的愉快,便轻声哼了起来,“九月九,秋风起,庄稼人儿早早起,高梁红来大豆黄,五谷那归仓人儿喜。”收获的喜悦都是差不多的,这曲子最能体现她现在的心情了。
    不过,三家村里的人平日是不唱歌的,这些小曲儿只有小孩子们可以随意唱着玩儿,年纪大一些了就不好意思唱了,特别是女孩们,在外人面前唱歌似乎有些不正经。因此宁婉也只是见周围没有别人小声地哼着,随手采了些鸡油黄,然后她就幸运地找到了一片大腿蘑。
    虽然从吃的角度宁婉最喜欢白花脸紫花脸和榛蘑,但是采到大腿蘑她却是最欣喜的,因为大腿蘑一只能顶别的蘑菇好几只,甚至十几只,只要将这一堆大腿蘑采到筐子里,她今日的收获就不少了。
    蘑菇不似乎猫爪儿菜一般能放得很实,便不是很沉,因此宁婉采了满满一筐回了家,一股脑地先倒在一旁,把蘑菇上面沾的草棍落叶之类摘了去,然后分门别类地拣成几堆,无论是接下来送到酒楼还是晒干了卖,都要按不同的各类来计算的。
    这时便有人喊了,“婉儿,我的蘑菇收拾好了,你来称一称吧!”
    “好了!”宁婉应了一声,将自己的蘑菇放在一旁,拿了称先收大家的。还是一样的老规矩,一筐蘑菇不挑的一斤两文收,而收拾好又分过类的蘑菇价要高一些,寻常的三文钱一斤,唯有白花脸和紫花脸五文钱一斤。
    因此蘑菇的重量虽然轻了,大家收到的钱却多了。而且,采蘑菇的活比起采猫爪儿菜更适合女子,她们背不动上百斤的猫爪儿菜,但采蘑菇时却更加灵巧迅速。就比如罗双儿和春玲嫂子,都采了五十多斤,是最多的。至于当时采猫爪儿菜最多的郭夏柱和宁大江却都逊色几分了。
    大家采的蘑菇种类不同,宁婉收了之后便分门别类地堆成几大堆,看起来十分观壮。而挑拣得仔细,不只是为了分类之后容易卖出去,也是为了防毒蘑菇。
    山中的蘑菇种类非常多,其中就有许多毒蘑菇。那些颜色特别鲜艳,红色带小白点,或艳粉色的蘑菇便是有毒的,三家村人常年采蘑菇都十分清楚,根本不会采这样的蘑菇。但是还有一种蘑菇,长得与平常的蘑菇很相似,却也是有毒的。
    这就需要挑拣的时候仔细看了,这里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蘑菇伞下面的褶皱是片状的就是无毒的,而尖刺状的就是有毒的。
    入口的东西不同别的,因此要格外用心。三家村的人吃惯了山珍,因此对这些也极明白的,故而采蘑菇时就很用心,没见过的蘑菇并不敢乱采,宁婉收时再认真查上一回,一定不能让毒蘑菇留下。
    蘑菇鲜时送到酒楼固然要贵上很多,但是非常难运,很多路上就坏了,损失便都在这上面。因此,这些蘑菇要赶紧晒晾起来,宁婉自己手脚不停,宁清和于氏也帮忙,就连罗双儿和春玲也不先走,帮着宁家将蘑菇全部在院子里排开才回家。
    各种蘑菇或干些或湿些,大约十斤左右能晒成一斤干品。晒蘑菇又与晒猫爪儿菜不一样,除了要先挑拣一回之处,还要把特别大的蘑菇撕成两半,而长腿蘑要用刀切成略薄些的片才能晒透。而晒得半干的蘑菇,又要用针和钱将它们穿起来,再挂在屋檐下继续晒。
    宁婉是勤快的人,对自家收到的山货更是用了十分的心思,除了晒蘑菇,还每于爹要去虎台县之前的一天,便拣了最鲜的蘑菇放在阴凉处略通通风,却不曝晒,第二天早起将蘑菇一个个拣到篮子里再蒙上冷布,这样送到虎台县时便还是又鲜又好的。
    家里还是有货先送到望远楼,自野猪肉之事后,掌柜的对宁家越发好了,给的价又都提了一些,与在街面上卖的不相上下,其实望远楼这么大的酒家,根本不在在意这点小钱,他们要的是最鲜最好的食材,这样才能拉得住食客,保住酒楼在虎台县第一的名头。
    因此鲜蘑菇之类的东西,掌柜再喜欢不过了,尤其是白花脸紫花脸,只半斤八两的,便能给出十几钱,至于新鲜的鸡油黄、长腿蘑等等,一斤也能有十文钱。酒楼里只加些最简单的油盐烹调,送到客人面前,一盘却又要翻上不知多少倍。
    能点鲜蘑的吃客们是不在意几百上千文钱的,吃客们吃得满意,酒楼得了名声和利,宁家也有实惠。
    不过蘑菇不同于猫爪儿菜,不是天天有的,总要在雨后才能采到,因此天气晴朗时宁婉就在家里晒猫爪儿菜和蘑菇,又拿了凳子坐在院子里将早晒干的艾蒿拿来编成绳子。
    天气越来越热,蚊虫也要多了起来呢。
    娘是闲不住的人,见幺女将堆在一窗下的艾蒿都抱了出来就知道她要编艾蒿绳了,也拿了一个凳子与她对面坐了帮忙。
    宁婉拿出三根艾蒿,在顶端结成一处便交给娘帮她握住,然后就将三根艾蒿像编辫子一般地编了起来,每一根快到尽头时便另拿一根艾蒿继上继续编,一会儿工夫就编出了三尺来长,这时便可以结起来放在一旁,再编另一根。
    看起来一大抱的艾蒿编成绳子就少了许多,一绺绺地挂在窗檐下,到了用的时候随手抽出一条就可以了。

  第44章 积累

木耳也是三家村后面山中的特产,也是在雨后才长出来,但是要比蘑菇长得慢,大约要晚上半个月左右,不过木耳却不会很快腐败,因此不必急忙采集。
    野生的木耳生在枯死的树干之上,甚至三家村有人家的木篱笆也会在下了雨之后长出几朵小木耳。但是,因为长在枯死的树木上,是以木耳远不如长在地里的蘑菇那样多,
    而且山里的木耳长得都小,大的一瓣也不过一寸大小,小的只有指甲大,颜色亦浅,略有些发灰。这东西采起来麻烦,又要十几斤才能晒出一斤,卖的价又高不过蘑菇,大家采的兴致便不足了。只是最勤恳最不怕辛苦的几个人还每日上山奔忙着。
    宁婉却是知道木耳的价为什么不高,原来外面有人会种木耳,他们不知用什么法子种出又大又黑的木耳,吃起来肉厚而鲜嫩,寻常的百姓买的都是那种。而且因为见惯了那些又大又黑的木耳,计多人反以为山里的小木耳是不好的。
    其实他们不懂得山里的木耳更难得,味道也更纯正。而三家村的人也不知道,因此采来的木耳卖不上高价,多是自家吃了。
    但是如果货卖识家,也是有人知道山里木耳的珍贵,这些人便肯花大价钱的,因此宁婉自开始收蘑菇起便也一同收了木耳,五文钱一斤,连望远楼都没有送,只等有机会送到虎台县找懂行的人卖出去。
    有的时候,她也会想,木耳应该怎么种呢?只看篱笆上长出的小木耳,应该也不难吧。如果自己能找到种木耳的法子,岂不是比采木耳和收木耳还要挣钱?
    自做过那个长长的梦之后,宁婉慢慢想明白了三家村为什么会这样穷,因为三家村的人几乎不曾走出过小村子,太缺乏见识了。
    其实人总要有了见识才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
    就比如爹吧,他本来性子十分和软,在村里一直明里暗里受欺负的,但是他往虎台县里走了几个月的时间,整个人都变了许多。
    他先前就是到过虎台县,也从没有去过饭铺子、店里买东西,一是没钱,二就是不敢,但是现在他却给家里添置了许多的东西。村里的人看了自家新添的物件,便时常有人请爹帮忙带东西。
    随着帮大家带买些物件,爹已经成了村里最有见识的人,许多人有了事情都要向他来请教,爹的后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挺越直,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而娘也一样,她越来越与先前受气的小媳妇不同了,如今戴着亮闪闪的金手镯、金耳环,行动就受到村里女人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