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食中国-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饿、疲乏,在这碗畅快淋漓的面条的稀里呼噜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浑身又生出力气。这非常像北方人的性格,直接、简单、痛快。甚至可以这么说,只有北方才会出现面条,而面条数千年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方人的性格。
  去武汉的时候,在火车站附近发现了一家蔡林记面馆,门面干净,装潢得简单而大方,门边的招牌上写着“热干面1。5元”,这马上让我想起武汉作家方方的小说《烦恼人生》里关于热干面的描述,于是进去要了一碗。面条很快就做好了,只见师傅抓起一把面,刚好放满一个竹笊篱,在开水锅里一过,放进碗里,从一个大瓦罐里舀了一勺老汤浇上,撒点肉末、葱花、盐、芝麻酱和各种颜色的作料,一碗热干面就做出来了。热干面很便宜,给的面也不多,最多不过二两。一碗面转眼就下了肚,吃的是余香满口,实在太出乎意料了,这大概是最简单、最便宜的美味了。就是面的分量太少,又要了一碗,等着第二碗面条的时候,抬眼看见墙上写着的介绍文字:“相传20世纪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一绰号李包(得名于其脖子上的瘤子)的人经常在关帝庙一带持一拨浪鼓沿街叫卖凉粉和汤面,他就是热干面的创制人。由于热干面价廉物美,美味可口,受到人们的欢迎。蔡老先生自1923年在汉口满春路经营热干面,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看来这家面馆还是百年老号。

  以简简单单的面条,加点葱花、肉末、老汤、作料,就成了一碗美味。以最简单的材料、最简单的方法烹制出美味的食物,这才是烹饪的最高境界。在武汉三镇,这百年间,有多少经营珍馐美味的酒楼大张旗鼓地开张,又灰溜溜地关门大吉,而这普通的热干面却不动声色地煮了近百年,人们也毫不厌倦地吃了近百年。可见人间美味并不是那些稀奇古怪、花样翻新的菜肴,而是我们每天津津有味吃着的普普通通的食物。
  在武汉的那几天,几乎天天去吃热干面,热干面并不像很多高贵的食品那样,讲究色香味俱全。一碗热干面,看起来普通之极,味却非常美,而且它不像很多精美的菜肴,多吃几次就使人腻烦,这也许是热干面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原因吧。


宋太祖与豆油卷的传说(图)



  豆油藕卷,俗叫豆油卷,是楚乡湖北孝感民间传统风味素菜名馔。因孝感向以盛产优质莲藕出名,故当地人民素喜烹食各种藕肴。特别每适年节喜庆,几乎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要烹制豆油卷这一美味佳肴。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曰:“豆油藕卷肴,兼备美酒好,落肚体通泰,今朝愁顿消。”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大约过了十多年后,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一跃而当上了宋朝的开国皇帝。一天,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西湖酒馆吃过那难得的美酒和佳肴,顿时感慨万分,为了不忘旧情,便特对孝感颁发诏书,取消西湖禁酒令。据《孝感县志》转引《方舆胜地览》记载:“太祖(赵匡胤)践位后,令宽西湖酒禁,仍置万户酒馆。”自此,“西湖酒市”复兴,亦沿传千年。
  迄今,千年古迹犹存,孝感城西入口处,还立有“宋太祖沽酒处”一石碑。诗题“高馆临湖旧业荒,青帘市岸指垂杨,金舆玉辇无消息,犹想当年酒瓮香”。此处,乃孝感八景之一的《西湖酒馆》遗址。虽然这是往事越千年,时过境迁,人亦作古,但历史文献记载尚存,而当年赵匡胤在西湖酒馆吃过的美酒和佳肴,至今却都仍然流传人间。
  


醇香味美沔阳三蒸(图)



  三蒸即蒸鱼、蒸肉和蒸藕,源于沔阳地区的传统名菜。这里古代水灾甚多,“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这是过去流传在该地区的民谣。以野菜、虾、藕等混合蒸食是人们过去充饥的常见食物。不过,说起“三蒸”的来历,据传还与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陈友谅有关:一年,陈友谅率军在此作战,因军情紧张,常吃夹生饭、盐水菜,影响打仗。掌管后勤的罗娘娘便从民间学来蒸菜法,将米粉、鱼、藕、青菜等拌和后上笼蒸熟,供大军食用。此法制菜可主副食兼顾,且醇香味美,士兵吃后非常高兴,连打胜仗。而这种蒸食法也随着义军的足迹流传开来。据称,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此菜也曾叫好。自此以后,沔阳三蒸渐渐成了饭馆酒楼的宴席菜之一。

  


誉满天下云梦鱼面(图)



  湖北云梦古称“梦泽”,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口头禅:“白合分流的鱼,桂花潭里的水,凤凰台上的晒场。”意思是说云梦城西的白合口是府河分流处,盛产鲜鱼;白合口有个桂花潭,水深清澈,水质极佳。其旁边的凤凰台地势高起,四周开阔,是晾晒食物的好场所。著名的鱼面就是用这里的鱼、水、晒场制成。
  清道光年间,当地有家“许传发记”布行,为了招徕顾客,特做鱼面招待路远的顾客。那老板请来名厨,将鲜鱼剁成鱼茸,掺入面菜之中,精心制成鱼面,味道异常鲜美,招来不少顾客买布。为了让鱼面便于贮存携带,以作为礼品,他们又将鱼面切为细丝,在晒场上晒干、包装,使鱼面走出云梦,飘香外地。1915年,云梦鱼面还在巴拿马运河开航万国博览会上获得荣誉奖状。

  


香脆味美的礅子锅盔(图)



  礅子锅盔为沔阳仙桃镇历史悠久的传统名小吃。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饮食行的祖师爷梅翁之母因病不思饮食,梅翁便精心为母亲制作出一种形如石礅的面食。那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的饮食文化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能吃到精制的面食十分不易。梅母吃过梅翁做的面食后,胃口大开,精神渐长,不久病愈。后此食流传开来,人称“礅子锅盔”。其形状偏圆,似太极图形,色泽金黄,香脆味美,便于储存携带。

  


喜宴绝佳龙凤配(图)



  龙凤配为荆州传统名菜。
  相传此菜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厨师所创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会忘记《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这段故事。话说刘备僧孙尚香回到荆州后,诸葛亮心里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便张灯结彩,大摆宴席,还特吩咐厨师做些吉祥如意气氛的菜肴。于是,厨师即利用黄鳝和鸡烹调出“龙凤配”这道菜。刘备和夫人食后皆连声叫好。后流传下来,便成了荆州的一道名肴。

  


湖南:芙蓉国里话湘菜(图)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西、南、东三面环山,北向敞开至洞庭湖平原,是一个马蹄形盆地。这地貌在中国是很独特的。这里水网密布,有水乡泽国的洞庭湖区。渔农之家常用水产动植物原料,煮、烧、蒸各种菜肴,清鲜自然,不尚矫饰。特别是“渔家菜”和蒸钵炉子之类,充溢着乡土的田园风味。

  湘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湘菜最大的共同点则是善用烟熏的腊肉原料,多用辣椒调味,民间菜尤其如此。市肆饮食在这方面则有别于民间饮食,除了不断吸收他地的烹饪之长外,也为了适应市场和各地流动顾客的口味需求。
  


湖南名肴东安子鸡(图)



  一次,一位湖南朋友来玩,请他到附近一家饭店用餐,席上特意为他点了湖南风味名菜东安子鸡。哪知菜上来后朋友大皱眉头,连连摇头说:“这哪是东安子鸡,鸡肉又老又肥腻,简直糟蹋湘菜。”还说在真正的湘菜馆,米饭是盛在精巧的钵子里,那样吃才有风味。朋友发完牢骚再不下箸,我却心痛花的钱,硬着头皮吃了一阵。
  这位湖南朋友不但不认可这饭店的东安子鸡,甚至对菜谱中讲的烹制方法也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制作东安子鸡必须选用当地产的不到1岁的母鸡。东安县芦洪市出产的鸡,鸡腿小,胸大而肥,是制作东安子鸡的最佳原料。另外他还认为,东安子鸡非请当地人烹制不可,他们比科班出身的厨师更善于调味,做出的菜滋味浓郁。这位朋友是天生的完美主义者,照他的理论行之,湘菜只能闭门不出,固守一隅了。所以他的观点我只能同意一半。
  东安子鸡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由3个老妇开的小饭店。一天晚上有几个客商经过,要求做几道鲜美的菜肴。当时店里的菜已经卖光,仓促不及准备,店主便现捉了两只活鸡,宰杀洗净,切块,加葱、姜、蒜、辣椒等作料,用大火热油炒过,再加盐、酒、醋焖烧,浇上麻油出锅。菜端上桌香气馥郁,几位客商吃过觉得鲜嫩可口,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夸赞,引来许多吃客,小店名声渐渐传播开来。东安县知县风闻此事,半信半疑,便亲自前往品尝,觉得名不虚传,赞赏之余,将此菜命名为东安子鸡,从此成为湖南的传统佳肴。
  东安子鸡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烹制日臻完美,受到众多名人的赞赏。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是东安人,平时非常讲究美食。北伐战争胜利后,他曾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以东安子鸡遍飨宾客,大家食后赞不绝口。郭沫若的《洪波曲》也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中东安子鸡菜味最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设宴款待尼克松时,席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尼克松边吃边赞赏,回国后,还大加赞扬东安子鸡味道绝佳。

  


食疗是中国传统饮食(图)



  食疗是中国传统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向来有“医食相通”、“医食同源”的理论,认为通过合理地摄取营养,可以达到养生和治病的效果。《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又指出,治内病“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把以药治病和以食调养紧紧结合在一起。其他大量的医疗著作,如《食疗本草》、《食性本草》、《食医心镜》、《食物本草》、《日用本草》等,都是专门论述食治食养、食疗食补的著作。
  古代历朝历代宫廷还设有“食医”一职,专门掌管御膳的材料配合、调和比例和配方,使医和食共同为除病延年、养生健身服务。
  药膳名菜有很多;由于地理和气候的不同,与其他菜肴一样,在长期的发展中,也融入了地方菜肴特色。
  湖南有一道风味名菜龟羊汤,以乌龟和羊肉炖制而成,不但是一道珍贵美味,而且对于肾阴肾阳俱虚、阳事萎软、面色无华、心烦口渴、须发早白、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病症有显著的医疗效果。
  在上古时期,龟与麟、凤、龙同为“四灵”,被视为神物,不可食用。春秋时代,开始被列为珍肴食用。到了明代,乌龟不仅成为药材,而且将其作为食疗佳品。《本草纲目》记载,龟肉“甘、酸、温、无毒……煮食,除湿痹、风痹、身肿。治筋骨痛及一二十年寒嗽”。
  中国食羊已有3000年的历史,羊肉用于食疗大概始于宋代。据《松窗百说》记载:“羊肉、白面、法酒,善调之,自能壮健补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的羊肉菜肴多达73款,其中就记载了用羊肉相配的团鱼汤一菜的食疗作用,宫廷御医均以此菜作为滋补佳肴。所以羊肉与乌龟共煮,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药膳名菜。
  龟羊汤以湖南玉楼东酒家烹制的为妙;该店开业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原设于长沙市解放路,现址在五一广场。主要名菜有鸭掌汤泡肚、麻辣子鸡、龟羊汤等。其烹制的龟羊汤汤汁浓醇,肉质酥烂,滋味鲜美,几十年来深受广大顾客欢迎。
  吃药膳应顺乎时令,所谓“肾气旺于冬”。冬季药膳尤要注重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所以龟羊汤冬季使用最为相宜。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的祛病健身功效,食补食疗蔚然成风。但是药膳也不可不加选择地乱用,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时令及地理环境加以选择。“顺乎自然”,才能真正对人有所补益。


臭名远扬的臭豆腐(图)



  下笔之前,好一个犹豫:可以写臭豆腐吗?和南北大菜同入一书它够不够格?比个头,是小了点,但要论名气,臭豆腐可谓臭名远扬,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不是满汉全席,而是臭豆腐。可是已经由不得我考虑了,沁人心脾的臭味正从写下的题目中一阵一阵飘送出来。这三个字像三块刚从炸锅里捞出来的臭豆腐一样,引得我垂涎欲滴。
  臭味和香味本是对立的两种味道,人们的嗅觉、味觉本是好香恶臭。可是臭豆腐却臭得让人喜欢,凡可以用来形容香味的词汇,用在它身上也恰恰合适——芬芳的臭、馥郁的臭、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臭……实际上,细细咀嚼之后,你就会知道臭豆腐其实是香的,而且是由里及外、不断从臭味中蜕变而出的香,好像它的臭是因为香受到强大的压迫,造成“痉挛”才产生的,是因为香味达到了极致而化作了臭。所以爱它的人才爱得理直气壮。
  豆腐可以算得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品种与类型成百上千,数不胜数,是人们食用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豆腐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而且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医疗价值。豆腐制成的菜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营养了无数的中国人;豆腐是美味中的大仁者,古代的贫民能够和皇帝同享的美味恐怕只有豆腐了。时至今日,臭豆腐依然保有高风亮节,甘愿做流浪街头的珍馐美味。
  街头常见的都是油炸臭豆腐,北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都有,除了外表和作料略有差别,吃法大致相同。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很有名气,豆腐块呈灰白色,一块块叠放在坛子里,臭味浓烈,有点呛人,但并不油炸食用,只能算作佐餐食品。不知油炸臭豆腐源于何处,我猜该是南方的特产。第一次吃炸豆腐是在南京,当然是受了臭味的吸引。南京的豆腐块小巧玲珑,扔进锅里吱吱作响,伴随油的翻腾,一股诱人的香味便四下里蔓延开来;不一会儿豆腐块透出了金黄的色泽,待到表皮膨胀鼓起,捞起放到沥油架上,浇上辣酱蒜汁,便可用一支牙签叉着吃了。第一次吃臭豆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想起南京,我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块臭豆腐的形状。
  关于臭豆腐的故事我只找到一个: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外国律师第一次来上海,闻到臭豆腐的气味后,认为有碍公共卫生而向工部局(英租界管理市政的机关)责难;主管人员(当然也是外国人)实地品尝了一下,觉得芳香可口,美味无比,非但未加禁止,反而得出“盐卤能消毒,油炸能杀菌,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结论。细心人不难看出,这则故事十有八九是杜撰出来的,不过这番话说的还蛮有道理,像臭豆腐一样外糙里不糙。身份低微的臭豆腐,鲜有风流名士肯眷顾,看来只能得到这样的评语了。
  


英雄菜谱红烧肉(图)



  在世上众多的格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听姥姥讲的:能吃能干就是英雄好汉。同时,我也很赞同一位朋友的说法:这是一个除了英雄什么都能生产的时代。
  如果有一份英雄菜谱,我想红烧肉该列其中。梁山好汉动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大块肉想必即是红烧肉,因为苏东坡已经发明了红烧肉;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毛泽东一生嗜爱红烧肉,并且影响巨大。湖南毛家菜馆第一道招牌菜就是红烧肉,而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曾有很长一个时期,“红烧肉”作为改善生活的代名词挂在每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