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官(轻风)-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师爷抚须笑道:“方小哥儿在米脂时就说过,内有骄兵悍将,外有达贼复起。所以这达贼的事情还是你来说,我不能没有自知之明。”

杨巡抚也笑了笑,催促道:“不必故作谦虚了,你自称天下人中,论起对北虏了解无出你之右者,有什么想法就尽管说。”

第一百五十章对北方略

方应物在第一次见到杨巡抚时,为了摆脱困境投靠上去,确实也极力表现过自己。自信的文人向雇主自我推荐时,难免会用上一些夸张修辞。

不过方应物不认为那是夸张,这时遇到了验证场合,他倒也不怯场。略微组织了一下语言,便开口道:“国朝初年,洪武、永乐时候,往往以攻代守,对北虏持主动态势,几代先皇皆积极经略北方。

但自从英宗皇帝北狩之后,形势又是一变,朝廷以边墙为藩篱,奉行隔离与守边之策。这种隔离也导致中原对北虏内部消息不通,无法及时应对,被动应付往往坐失良机。”

杨抚台很期待的问道:“那你就深知内情了?”

方应物笑道:“在下确实略知一二。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杨巡抚和崔师爷脸se古怪,仿佛有听评书的感觉。若非方应物最近这段时间表现出se,取得了杨巡抚的信任,说不定此刻就要被打断赶走了。

只听得方应物继续说:“自从也先之后,北虏就是合久必分了,二十年来四分五裂互相攻杀,内讧尤为酷烈。至今北虏汗主满都鲁名为大汗,其实号令不行,不过本部一酋长而已,势力甚至不如几个太师。”

杨巡抚对北虏状况也不是一无所知,但崔师爷就比较外道了,忍不住问道:“什么太师?”

方应物耐心答道:“北虏还用着一些当初前朝元的官号,一些强盛部落之主便为太师、少师、知院,沐猴而冠而已!”

谈完北虏大势,方应物又说起河套。“以上是着眼大处,而我延绥镇所面临的仅有河套方向。当前盘踞在河套的北虏有两支,其一就是北虏酋首满都鲁本部,其二是北虏太师癿加思兰部,这两部才是我延绥镇经略防备的对象。

其中癿加思兰号称部属十个万户,虽然是自张声势,但势力在北虏各部中确实是数一数二。酋首满都鲁空有大汗名头,可实力比癿加思兰差得远,平素受欺压也是常有的。”

杨巡抚叹道:“想不到北虏之中,也有权臣欺主的事情,难道这满都鲁遣使叩关,也与此有关么?”

方应物语气肯定的说:“眼下满都鲁突然想遣使朝贡,在下可以肯定只有两点缘故。一是满都鲁受癿加思兰压迫太甚,所以想与我大明求和,避免背腹受敌,如此他便可以专心应对癿加思兰。

二是这几年来,满都鲁难以翻越边墙,抢掠所得甚少,但中原产物又是他所急需的,是以想求一些赏赐满足所需。”

谈话到此,杨巡抚是真相信方应物胸中有料,绝非夸夸其谈。虽然不明白方应物小小年纪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但这不是目前的关键,杨巡抚很不耻下问的咨询道:“朝廷必定要询问本院,你看如何应付此事才好?”

“不知往年遇到此类事情,朝廷是如何应对的?”方应物反问道。

“七年前,北虏孛罗也曾遣使,朝廷只许寥寥数人赴京,其余人皆留在大同镇不许入内地,其后也未有任何动作。”

方应物摇头道:“以北虏的不开化秉xing,狼子野心从来是不会断绝的。但凡是有主动遣使来朝的现象,那肯定其内部必有什么变故,这其实都是经略北边的良机。

自英宗景泰年间起,朝廷大体上奉行封闭自守之策。近几年有了王余二公,难得连有捷报,一攻一守皆立下盖世功勋。

故而这几年河套情势对我方有利,如今抚台镇守边陲,满都鲁望风求和,正当趁此机会进行经略,或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方应物的语气并不激烈,但仿佛在平淡之下具有魔力。但寥寥几句,将杨巡抚说的心chao澎湃。

但杨巡抚又心存疑虑,“多年之前,就有大臣提议大规模用兵搜套,以收永绝后患之效,但劳师靡饷的可能更大,所以一直未成决议。你说经略北边,哪有如此容易。”

“不见得一定要大举用兵,至多关键时候出师奇袭就可,甚至有可能兵不血刃。以晚生的想法,既然满都鲁主动遣使朝贡,我们可以趁机开边市,想必北虏那边也是非常乐见其成,他们对中原物事需求更甚,不然也不会频频冒死南下抢掠。”

崔师爷在一旁大惊道:“那岂不是通敌?”

方应物淡淡道:“若开边市,当然不是没有条件,那就是这次我方只与北虏一部互市。若满都鲁部来互市,癿加思兰部则不许。”

杨巡抚顿时明白了,恍然大悟道:“这是二桃杀三士之计,挑动北虏内斗?”

“癿加思兰部与满都鲁本部本来就矛盾尖锐,稍有风吹草动,也许就要厮杀。北虏那边以下弑上的事情概不罕见,时常有之,利用好这些,事半功倍。”

杨巡抚皱眉不语,他也不是没有顾虑,大明开国百年,北虏从来都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如果开边市,哪怕是为了用计策而虚以委蛇的开边市,只怕也要遭到懦弱或者通敌的非议。

方应物又提议道:“若担心朝廷非议,那便对满都鲁使节说,叫满都鲁接受朝廷册封。若是如此,朝廷开一次边市作为恩赏,那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而且能说动北虏大汗受册封,也是一桩大功。”

这次连杨巡抚都吃惊了,“满都鲁高居汗主之位,是名义上的共主,他肯答应么?”

方应物哂笑道:“他会不会答应,在下也不知道,但总可以试试看。彼辈不服教化,不知礼义廉耻,若是有利可图,答应朝廷一个虚号又算什么。

在他想来,不管大明给了他什么名头,但在草原之上仍旧可以自称大汗,又有什么损失?

当然,朝廷也没什么损失,就是封出去一个虚号,送去一颗金印而已,目的就是暂时笼络。但利用终归是利用,ri后有机会,该杀还得杀!”

杨巡抚仍拿不定主意,方应物所说的策略毕竟事关重大,对朝廷政策是极大的修正,甚至可以说直接堵上了自家前程。

他已经位居封疆大吏,要进一步很难,但要下来却很容易,承受风险能力反而很低。

方应物最后果决的说:“若抚台有所顾虑,那不妨晚生以自己名义上书,详述此间方略,抚台大人转奏给朝廷,让朝廷诸公自行做主。”

“如此甚好!”杨巡抚听从了这个意见。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方应物只是个秀才,相对于巡抚就是个光脚的,就算被朝廷追责也没什么可损失的。

如果朝廷同意,他这巡抚就不承担政策风险了,只要按照朝廷意思把事情做好,功劳一样跑不掉。

第一百五十一章悔之莫及的刘棉花

计议已定,此后方应物就在巡抚书房里,提笔将自己的思路细细写成一篇策文。全篇重点并不是自己的提议,而是着重说明了北虏各部情势分析上面。

自从转攻为守,靠边墙隔离北边以来,中原对塞外的消息就差了很多。最需要让朝廷知道的是详细情报,只要明白了敌情态势,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同意他的想法。

但方应物不知道的是,杨巡抚将他的策论上奏到朝廷,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而且原因不仅仅是这份奏折。

十月是江浙秋粮开征的时候,就在前几天,江南巡抚王恕上奏说,臣奉命整顿江南赋税,今年小有所成,各方安定。奏疏中还特别提到说,浙江生员方应物献策、说服有功,请朝廷嘉奖。

这份奏疏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一是王恕本身就是个名臣,又非常喜欢上奏章教训陛下,所以他的奏疏向来很惹人注目。一旦天子胡作非为,朝廷中大臣就常常念叨:“王公的奏折为何还不到?”

二是江南财赋乃是朝廷用度的根本,每年运送京师的漕粮四百万石,基本上都来自于江南,大内金花银一百多万也都来自于江南。

所以江南特别是苏松赋税问题,无论何年何月都是朝廷重中之重,要知道朝廷上上下下的俸禄全出自这里,关注度从来都不低。

对王恕的奏疏,有心人仿佛看出些什么。今年夏天时,方应物救父亲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刷出好大一个忠臣孝子名声。最后求仁得仁,落个被发配边疆的下场。

而方清之从诏狱中出来后,请了假期南下娶亲,娶得就是王恕的女儿。那么算起来,王恕还是方应物的外祖父。

话说当ri王恕的奏疏到了内阁时候,首辅万安不在,便由大学士次辅刘珝和大学士刘吉看了。

刘珝看过后,语作不屑道:“王恕此人无私了一辈子,临到老时,却还是要为儿孙辈推一把。未免做的也太生硬了。”

刘吉刘棉花听到刘珝话里话外冒着酸气,暗暗感到好笑。这刘珝平ri里自诩刚直,结果名声比王恕差得远,被明眼人公认为se厉内荏、才干不足,所以他心里一直不服气。

想至此,刘吉随口道:“以王恕的品格断不至于此,就是要推举自己人上位也不会做得如此明显。再说从苏州府传来的风声,那方应物确实大出风头,于此事有功。”

刘珝听刘吉为王恕辩解并唱反调,作se拍案斥道:“你企图拉拢王恕内外勾结么!这岂是阁臣的本分?

而且好像这方应物在京城时与你有诗词唱和?公事当前,你这私心也太重了罢,他区区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有什么见识?”

刘棉花心头冒火。这次辅别的不会,专会占据道德制高点扣大帽子。别说他这个第三大学士,就是首辅万安明里暗里也没少被刘珝骂过。

但刘棉花也没办法,刘珝乃是皇上备位东宫时的老师,不是那种挂名的翰苑坊局老师,而是真真正正的亲近老师。就是现在皇上见了刘珝,也要尊称一声东刘先生。

所以这刘珝在内阁底气很足,十分敢于骂来骂去。当然刘次辅骂人也是有自己的道理,他与万安、刘吉一起被讽刺为纸糊三阁老,便觉得自己受了拖累,故而看万安刘吉都不顺眼。

我忍刘吉充耳不闻,翻看起别的奏疏,心里不停冷笑。若连这点委屈都是受不起,那就枉称刘棉花!

他知道,首辅万安表面宽和内心yin鸷,总有一天会找刘珝算总账的,他只要静静等待机会渔翁得利就可以了。他比万安小十岁,比刘珝小几岁,时间在他这边!

理智归理智,但刘棉花心情还是有点憋气,这时候从延绥镇发来的六百里紧急奏疏送进了内阁。

延绥镇韩巡抚的奏疏并不长,但附带的一篇策论却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更难得的是没有废话,全是实打实的内容。韩巡抚特别点明,此策乃浙江生员、奉旨军前效力方应物所上,请朝廷定夺。

刘珝脸se不大好看,他刚贬损过方应物,这韩巡抚就上了这么一道奏疏,很没面子。

但刘棉花心情转而大好,感觉狠狠地出了一口气,方应物用诗词帮他刷声望失败的淡淡芥蒂顿时消除了。

要说王恕徇私提挈,难道韩浩也有什么道理一定要公然抬举方应物?再说为了抬举一个少年人,编出这几千字的筹边策,那也太不可思议了罢。

闲话不提,却说这等国策大计,内阁不敢做主,又送进了宫中。但天子也没什么主意,又下发让外朝部院廷议。由于事涉机密,所以只许外朝七卿参加。

结果方应物的数千字策论当廷读出,在六部尚书和都御使耳朵里都过了一遍,衮衮诸公心头不能不惊奇。

最后又是议论纷纷。如果说江南财赋问题是国家内事重中之重,那么北虏问题就是外事的首要问题,甚至比江南财赋问题更招人眼球。

一个小小的十几岁秀才,刷刷孝子名声还不算奇怪,毕竟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和年纪大小无关。但在内外两大政事上连续露脸并有所建树,实在令人惊异。

而且这一篇几千字的策论,很是言之有物,又提出了以最小代价办最大事情的主意,绝非平常人可以写出的。

前番王巡抚表功,还有可能是抬举子孙辈,但总不可能天下巡抚一个两个的都要抬举方应物罢。韩巡抚更不可能傻到不肯表现,非要让方应物在几千字筹边策上署名。

每人心里都免不了嘀咕几句,这莫非就是神童?或者叫栋梁之才?

本朝几个著名神童,如李东阳、杨廷和等几个,也就是文章学问好,还都要在翰林院慢慢学习政务。绝对没有神到这种远离庙堂,却能筹谋大事的地步,很有点隐居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味道。

天子总和了各方意见,特别是兵部尚书余子俊和左都御史王越这两位前西北边镇督抚的意见,懒洋洋的披红道:“姑且试行之,以观后效。”

刘吉捶胸顿足的对妻子长叹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趁着搭救方清之出狱的机会,招他为婿,那时候想必他不敢不答应。

现在人人瞩目,两三年后谁知道会变得如何?我生平自诩善于识人,这次却没早下决心,真真悔之莫及!”

章节目录第一百五十二章只好以身相许了

方应物并不知道,这次引起的人心震动出乎预料的大,一不留神让他正式在朝廷大佬心中正式挂了号。幸亏为了保密需要,他的筹边策只限于司礼监、阁老与部院七卿中传阅,不然会传得更加沸沸扬扬。

他再聪明也料不到,自己那便宜新外祖父恰好也在这个时候上疏奏报江南赋税改革的事情,顺便替他表了表功。

两巡抚的两本奏疏前后脚的出现在朝堂,不经意间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好像显得某少年秀才内政外事无所不能的样子,给人印象极其深刻。

在方应物想来,若朝廷同意,他的献策之功跑不掉;若朝廷不同意,那也没什么损失,其他并没有想太多。

此时方应物依旧过着巡抚都察院、社学、卫学选址处三点一线的生活,ri子很是充实。

却说在这天,原有的两个旧仓库已经拆完,要先开始修建孔庙。方应物便停了社学课堂,带着六十名社学学生前去参加孔庙奠基。

这一行人身穿士子儒衫,成群结队的出现在街头,立刻成为榆林镇城里的一道风景线,引得路人纷纷注目——这大概是榆林城建城以来第一批读书种子了。

榆林城街道狭窄,但一路所到处,别人都是主动避让以示尊敬。方应物招收的这批社学学生岁数都不大,年轻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爱现心思,见状更加昂首挺胸,雄纠纠气昂昂的行走在街道上。

这也是方应物的目的之一,要培养出他们身为读书人的自豪感,正所谓士气也。

奠基仪式完了后,社学学生便各自散去,方应物则回西城巡抚衙门去。但也有一批学生,与方应物是同路。

前文介绍过,榆林城西半城多是各种衙署所在地,高级武官也多居住在西半城,所以与方应物同路回西城的学生多半都是高级武官子弟。

方应物虽然竭力维持师道尊严,一马当先的走在最前方。学生们亦步亦趋跟在后面,但也没闲着,互相小声说话。

“今ri下午也不上课,你有何打算?”

“如今到了秋高气爽季节,我想去跑跑马。”

“自打我入了社学,便有个亲戚送了一匹好马为贺,不如下午同去。”

“甚好,午后威宁门外见。”

方应物耳朵动了动,猛然回头,对这两人大喝一声:“算我一个!”

那两个学生闻言愣了愣,随即大喜道:“好极!愿与方先生同行。”

方应物确实是想学骑马的。既然到了边镇效力,不学会骑马就等于白来了,那个男儿没有纵马扬鞭的豪情?

何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边镇随时都会有军情,逃命也好,还是随军出征捞功也好,骑马都应该是高级幕僚必备的吃饭本事。在榆林城就没见过轿子,连杨巡抚这等文人大员,一样也是骑马出入。

方应物之前守着仓库没条件,自从进了巡抚都察院当幕僚,就有了学骑马的机会。但到目前为止,也只在巡抚行辕的大门内院子里绕圈子溜达的经验。

榆林城这一带水草肥美,不但有河有湖,城中还有源源不断的山泉水,这种地理条件在西北边地难得一见。当初巡抚余子俊选址在榆林建城,不是没有道理。

在榆林城各种骡马加起来有数千匹,马匹与战兵数目几乎是一比三的比例,整个延绥镇各处营堡几乎都是这种比例。

榆林城外有两处大草场,东边到常乐堡,西边过榆溪河一直蔓延到响水堡,加起来足足哟四五十万亩的面积。

方应物和两个学生约定要去的就是东面,午后出了东门威宁门,又绕过东面驼山,便进入了草场地区。

此时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令人心情舒畅。举目四顾,天底下的原野一望无垠,恨不能痛痛快快的在蓝天下挥鞭飞驰一番。

但方应物毕竟是生手,骑马摇摇晃晃的还在熟练摸索阶段,结果拖累了两个陪同学生也痛快不起来。

方应物微有赧se,虽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但他不想在学生面前太现眼,挥挥手道:“你们去跑马罢,我自己慢慢习惯,回头再将马匹还到府上去。”

那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