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神道(南枝)-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唔,要知道,我们哥十二个,只剩下我们仨了,想当年那一千丑人也剩下不足三百。所以必须要搞清楚。除了你的话之外,可还有什么证据证明,殿下曾说过要杀了那百年道人?” 这“老大”几人和那一千丑人,正是李元吉留下的最精锐的人马。只是由于他们一直在暗处操作,所以无人发现罢了。想当年李元吉出生时,因为形貌丑陋,窦夫人不愿意抚养。命令家人将之抛弃。侍女陈善意偷偷将他抱回,秘密抚养,等李渊回家禀告了他,方才使得李元吉没有夭折在襁褓之中。然而陈善意的善举却未得善报,后反而因事被李元吉命壮士勒死。李元吉后来也后悔了,私下追谥她为慈训夫人。这段经历被李元吉记得很深, 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出生时的丑陋。所以凑足了一千个“丑人”加以训练,组成了这支特殊的队伍。

    “这。。。小子倒是有当时殿下亲手写的一份对于百年道人的必杀令,只是。。。”乐人昉显然是准备的相当的充足。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手令,递了上去。

    那“大哥”一把手夺过手令,从头到尾的扫了一番。随手递给身旁的两人,然后满含深意的对着乐人昉说道:“这是点下的手令不假,但却写的是除掉李世民之后,再除掉百年道人。你倒是只看小不看大啊。”

    “那李世民身处皇宫大内,实在。。。实在。。。”乐人昉突然觉得很多人都把目标瞄向了自己,可看了几圈却没有发现人影,不由得有些忐忑。

    “殿下一直是个聪明人,怎么收了你这种废物手下!”那不出声的“五哥”突然对着乐人昉骂道。看着乐人昉不屑一顾的样子,随后说道:“看来,你一直都没被殿下当做心腹。不然你也不会不知道殿下精于表演了。遥想齐王殿下留守太原。虽然最后主动撤出丢了城池,这不正说明殿下他很清楚自己不可能保住太原吗?因此殿下没有“犯傻”,而是“聪明”地选择了逃离。对大唐来讲失去太原是一个损失,但对殿下个人而言,绝对是得大于失。否则,殿下很可能就成了大唐建国时牺牲的最高级别人物了,到时只怕上皇比丢了太原还更难过。”

    那五哥话音刚落,一旁的十二哥也开口附和道:“五哥说的没错。武德七年对付突厥时也有一次,李世民要殿下和他一起出战,但殿下没有去。因为,很危险的事情殿下不会轻易去做,而且自己究竟能不能对付得了对手,殿下他心中也自有谱,像对付太子那样的大事,他不会疏于考虑。至于联手大皇子对付李世民,则是狐假虎威了,毕竟,大皇子当时有着绝对优势,很多人都认定他会胜出,因此殿下觉得帮他把握更大一些。至于说殿下有时表现得比大皇子还要着急,其实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殿下从前和李世民也并无大的过节,但自从他帮着大皇子开始,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就已经无法再恢复从前那样了。可以说,殿下一直以来为的都是明者保身。至于你的这份手令,恐怕是从大皇子那里得到的吧?既然殿下只说不做,就证明殿下并没有把握去做,写这份手令,无非是向着大皇子邀功表决心罢了,而杀百年道人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诅咒,而是因为他和李世民走得太近了。至于你这蠢货竟然拿这个糊弄大皇子的东西糊弄我们,哼,看来你是嫌自己活得长了。”

    乐人昉没有料到,自己这份手令的出处被这几人看的个通透,说实话,乐人昉既然能从王世充手中叛变到李元吉手中,自然是没有那么衷心的,这李元吉一死,更是谈不上什么对一个死人的话还当做命令之类的。至于那所谓的巴鱼道人,更是如此,李元吉身死之后早都把那份对他的顺从一起忘了。而且两人手里还倒是有着不少的人马,只是两人这次一同看上了天仙宫的那三十多万贯的余款,合计之后突然发现,若是自己的人截了这些钱款恐怕要被朝廷盯上,必须要找出一个替死鬼。治愈者替死鬼谁最合适,当然是建成、元吉余孽。可现在两人都算不上是元吉余孽,而且万一被官府咬上,那可是一个团灭的结局。所以几番合计之下,将眼光打在了李元吉的这只最有战斗力,最神秘的部队身上。

    而这只部队虽然隐秘,李世民却也是知道的,李元吉身死之后,这支部队一直没有出现过,只要这次一出现,李世民绝对会将视线全都转到这支队伍身上来,不灭了这只部队,绝对不会罢休。这样乐人昉和巴鱼道人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坐地分赃了。

    “哦?怎么不说话了?”那老大将玉符往衣襟力一塞,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喊了一句:“来人,将这假托殿下手令的人拉出去。”话音刚落,突然从墓室的暗处窜出十余道人影,一柄柄刚到直接架到了乐人昉的勃颈上。

    “还不说实话么?再不说实话,你可要被剁碎了喂狗了。嗯?”那老大又摸出了玉符,不住把玩着,玩味的盯着满头大汗的乐人昉。

    “我。。。。。我说。。。”乐人昉低着头,将自己的计划一点点的说了出来。

    ——————————————————————————————————————————————————————

    

正文 no、222 仙师,出大事了。

    no、222 仙师,出大事了。

    且不说那太原某个墓地中的龌龊事,在这天仙宫内,李淳风却焦急的四下找起了黄俊明。

    “今年算是个晚春。明年又是个大灾之年,所以希望诸位能尽力将贫道所说的这犁头研究出来。”前些日子,黄俊明左思右想,终于决定改良农具,毕竟贞观二年可是个蝗灾之年,而这贞观元年又恰巧是个闰三月,大地刚刚开化,距离那播种的日子还差上半月有余,为了明年蝗灾来临时能少饿死些人,黄俊明终于不顾李世民是否会怀疑自己。下了这个决定,

    可黄俊明一介道人,又不是什么农科生,什么历史生,对于在大唐历史中大放光彩的曲辕犁也只是知道个名字,大体知道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 但是这也是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玩意,要让黄俊明说曲辕犁一共有几个部件,什么样的图形,怎么操作。黄俊明可就不知道了。

    好在这天仙宫的道人们精通各种手艺,而这些道人们的“手艺匠”又多聚集在天仙宫的科院当中,黄俊明只是将庄经道人抓来一问,还真有几个对农具比较有研究的。更有精通机关的道人。黄俊明很简单的就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将事情的缘由。和他们说了个明白,并告知他们不可外传。

    好在这些道士都是晓事之人,也不用黄俊明多说,一个个的琢磨起了黄俊明所说的构想。

    “仙长,您说这曲辕犁好像以前早就有了啊?”正当黄俊明静等着道人们拿出一个构思的时候,一个青衣道人,皱着眉头轻声说道。

    “有了?”黄俊明不敢置信的盯着那道人。在他的记忆力曲辕犁应该是唐朝后期才开始出现的啊,怎么在这眼前的道人口中就成了已经有的物事?

    “小道也不敢确定,要知道咱们现在所用的耕犁在汉代时就已经基本定形。可是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但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却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和仙长所说的差不多,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只是除此之外,便记叙不完整了。不过按照《齐民要术》中说,这种犁在江南水田比较常见。” 那青衣道人显然是对这农业比较有研究。 齐民要术这本农业全书让信手捏来三言两语说了个明白。

    “哦?这么说,就是可以找到实物了?”黄俊明显然很是惊讶,北魏到现在已经过了七十多年,若果真有这类物事,那怎么现在这长安附近的农户还都用的是直犁?

    “应该可以。北魏距离现在才过了不到百年。这犁头又是农家必备之物,应当被农人宝贵的放起来。或许是因为那江南水田与这关中旱田差别太大,而没能流传开来吧。要么就是战乱,要知道北魏那段时间战乱很频繁的。不过就算是大多数毁于战乱,但老人们肯定知道。”青衣道人肯定的说道。

    “唔,那贫道知道了。一会贫道去找我那元亨徒弟。让他联系陛下好好去江南找寻一番。你们也研究着,这一去江南一来一回怕是得用上多半个月,万一与记载不符,那可就误了大事了。”黄俊明对着青衣道人吩咐道。随即匆忙的跑了出去。

    黄俊明现在所在的地方不算是天仙宫内,而是在天仙宫山后的一个小山谷中,山谷四周有官兵把守,十分严密。这整个大唐用的火药,大多出自这里。当初天仙宫改建的时候,黄俊明便求周鹏飞找一个隐秘之地修建几间房子。毕竟这天仙宫还有一些秘密是不能被信众发现的,而后来将炸药贡献给李世民之后,便将这山谷,规划给了火药制作。而黄俊明将这几个道人带到这里, 也是为了一个隐秘,这贞观二年有蝗灾的事情可不能乱说,一旦说出去,恐怕又要闹的人心惶惶了。要知道,这古人不怕兵患,最怕的就是瘟疫和蝗灾。将明年会发生蝗灾的事情传播出去,那后果。。。

    在者,现在这山谷归由官府所有,李世民再放心也是会时常关注这里的,黄俊明将这几个道人带到这里,也是变相的给李世民一个讯息,我把人带到这里研究农具,为的就是明年蝗灾做打算。 而你这个当皇帝的,也该琢磨琢磨在明年拯救天下了吧。

    “仙师,您方才是去哪了!小道找你找了半天了!”黄俊明没等在天仙宫内找到李元亨,就听身侧有人焦急的埋怨道。这不是找黄俊明找了半晌的李淳风又是何人?

    “淳风,你找贫道?” 黄俊明闻音止住了脚步,疑惑的对着李淳风问道。

    “仙师!您可让小道一阵好找!要出大事了!”李淳风显然甚是焦急,连忙抓住黄俊明的衣襟,不知要将黄俊明拽到哪去。

    “等会,怎么回事?说清楚!”黄俊明一甩衣袖,打下了李淳风的手。“毛毛躁躁的,成何体统!”

    “啊呀!仙师!反正是大事!您就跟我走吧!”李淳风仿佛已经乱了方寸,见黄俊明追问,却也没办法在这大庭广众的地方说出口,一下子急的他四处乱转,还不时用脚剁着地。

    黄俊明被李淳风这急躁的样子弄得一头雾水,不过看李淳风那样,应当不是小事,只好示意李淳风找个无人的角落和自己说明白。

    “淳风,现在能说是什么事了么?”李淳风将黄俊明带到墙根下,眼瞧着四下无人,黄俊明抢先开口问道。

    “仙师!下月有日食!”

    —————————————————————————————————————————————————————

    从分割线起,不算字数:

    贞观元年:闰月(闰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正文 no、223 纠结的日食

    no、223 纠结的日食

    日食作为罕见的天象,在不知成因的古代,日食的发生会让人极度恐慌,因为太阳如果从此消失的话,大地上的生命将注定灭绝,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

    现代人知道天狗食月,却鲜有人知,这天狗在古代可是“日月”通吃。 在古人的观念中“日”代表天帝,而皇帝是又是天之子。如果出现日食,就是妖孽侵犯皇帝统治的凶兆,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发生日食是皇帝失德,奸党当道表现。再加上几次日食恰巧赶上国亡君死,天下大乱,城池沦陷,疆土丢失的历史巧合,更让日食,给古人留下了深深地恐惧。

    但是同样在恐惧之中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古人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出日食、月食、甚至是彗星的时间,是在是让人费解。这恐惧和科学是怎么交织在一起的。

    可是对于这些东西,黄俊明可是从来都不知道的,身为现代人的他,可是知道那月食、日食的成因的,而道家的天文学又太过深奥,黄俊明在现代当道士那几年性情惫懒又不怎么关注,又对这古人对天象的心里一无所知。几方原因交织之下。就造成了现在这个无所谓的样子。

    “下个月有日食?”黄俊明轻声回到。不过语气上却是相当的轻松,没有一点的紧张的模样。日食嘛。每年不都会发生几次,和流星雨一样频繁。

    “没错。” 李淳风点头说道:“小道一直对这天象之事比较感兴趣,又被陛下封为太史丞,管的就是这星体运动,日月交替的事,而咱们大唐用的天象历法是《戊寅元历》,小道近日编纂道藏时偶然发现这《戊寅元历》这部历法存在很多缺陷。以往很多次日食月食没有计算出来。于是小道便借着编纂道藏的时候找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几番验证推算之下,便在这《戊寅元历》上找出了七处疏漏。而为了验证小道的猜想,便随手对这日食一事测算了一下,哪知道这么一算。竟然发现下月会有日食发生。所以小道便想让仙师帮忙想一个主意。”

    “哦?不就是日食么?为何还要贫道拿主意?”黄俊明毫不在意的说道,脑中却想着,一直以来从李淳风和袁天罡上了天仙宫起,便将这两人当成了编纂道藏时的扶手。这相处的久了竟然忘了他李淳风在历史上还是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道人。要知道中国传统历法的编撰和对天象的观测是一门极其艰深的学问,一般学者都不敢问津,在黄俊明的记忆里,李淳风在这天文上有所成就还是他中年时发生的事。可是李淳风现在只不过二十出头,却就能算出下月就有日食。虽说可能是自己这只蝴蝶煽动了历史的进程,却也不得不去承认,李淳风当真是在这天文测算方面相当的有才。要知道在黄俊明的记忆中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背图还要在拖个近二十年呢。没想到现在李淳风便已经在这天文历法的演算上开始崭露头角。

    “啊呀。仙师。这可是日食啊!不是咱们编纂的道藏。您就帮帮小道,拿一个主意吧,这天仙宫上下也只有您能帮我了,您不拿主意那谁拿啊!”李淳风对黄俊明的这个样子更是大为不逞,这日食月食在大唐的每个人心中可都是一件大事。哪有像黄俊明现在这样头不抬眼不睁,不闻不问的?

    “日食是天体运行的规则所致,贫道哪有主意可拿啊!贫道又不能说不让日食来,日食就不来。”黄俊明见李淳风这焦急的样子,不自觉的犯了个白眼,不过人家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不好在推脱,只好实话实说的回道。

    “可是,仙师。。。怎么说呢,哎!”李淳风听了黄俊明的这话,又是一阵语塞。

    虽然说中国古人对日食月食相当的恐惧,但却不能阻挡他们的求知欲。从夏朝开始,便一直有人专门研究这天体运行的学问,到了汉代便已经能做到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大致预报了,既然已经能预报了,就已经从侧面的证明,大家都已经知道日食、月食它是自然现象。可是,这日食月食还是对封建社会的高层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甚至就连李世民这个当皇上的,一旦遇到日食月食就得不得不带着群臣百官,恭恭敬敬的往祭坛上一跪,说自己这错了那错了的,把太阳、月亮请回来。而这又叫做救护仪式。而民间更是热闹,男女老幼全都从屋子里出来,敲锣打鼓的好不热闹,为的就是赶跑“天狗”在“天狗”嘴里抢救出太阳、月亮。

    这样一来就相当的矛盾了,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告警,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百姓们也必须让大地重现阳光。另一方面,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和社会的上层都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的很透彻,日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并不是地上有妖物作祟,或者是皇帝失德所致。这两个概念交织在一起,而夹在这样一个矛盾之间的李淳风,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好。

    按照李淳风的身份,这日食既然被他算了出来就必须要去上报的,但是要是上报上去之后,日食没来,那李淳风就是一个欺君之罪,毕竟每逢日食,当皇帝的就必须率领百官准备那个救护仪式,天下百姓也要提前通知好,要是没来不就等于是真个国家的人都被放了鸽子了么。而李淳风要是不上报,到时候日食来了,大家都没准备好。那李淳风就是一个失察之罪,这样一来李淳风无论报上去还是不报上去,很有可能还是两头不讨好。实在是让他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要知道早在《尚书》中就有记载,仲康肇位四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