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神道(南枝)-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回书友:西南确实不是道士啊,之前说过,西南只是一个在大学中煎熬的无所事事的大三生。对于道教的了解只是因为家附近有个道观,而那个道观正是叫做“天仙宫”,还有囫囵吞枣的看了两三本道经而已。很多的道家思想表达的并不准确,只是借了个道教这个名头。

    关于玄奘家室:史书记载,玄奘兄弟三人,长兄子承父业为官,二哥陈善为洛阳净土寺法师。更是玄奘入佛的主要领路人之一。也是玄奘的佛学启蒙者。

正文 稍后有一章

今日坐车去奶奶家,更新时间不定,稍后可能会有一章

正文 no、273 如期而至的蝗灾

    no、273 如期而至的蝗灾

    金蝉子终于走上了他的那条远去西域的路。或许除了黄俊明在其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外,还有那么一份的历史的必然在其中。

    该走的走了,剩下送行的人们自然也就各自散了去。长捷法师是个和尚,在这儒道独大的时代。一人独自行走在外,总是会受到路人的惊异目光。不得不说黄俊明在民心上面下得功夫还很有成效的。

    在世人面前,儒是士,是光宗耀祖,是跻身官场,谈古笑今。道是凡,是御气行善,是无所不在,福泽天下。

    至于佛。。。除了那些虔诚的佛徒之外,恐怕没有多少人记得在意佛教和和尚的存在了。再加上这和尚们近年来少在世间走动,大多龟缩在庙里吃斋拜佛。街面上突然出现一个光头披着袈裟拿着禅杖的和尚。怎能不让人用异样的目光去注目?

    也不知是该说民众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快还是民众们太实在,或许两者都有。往往被大众所记住的是能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好处的,或者说是能一直持续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或是在常人眼中觉得遥不可及的崇高的值得敬仰的。相反,那些不显山不漏水,渐渐消失在民众眼中的东西,也用不上多少时间,便会在民众的记忆中慢慢变淡。现在的佛教,正是如此。

    “长捷法师,小僧有点想法。不知道法师又没有时间能听小僧浅谈一二?”慧原和尚对着正欲独自离去的长捷法师说道。

    这慧原和尚在天仙宫研究道家典籍,并将道家典籍中的一些概念融合在了他所理解的佛教理念当中早已有了小成。只是天仙宫缺少一个对佛家熟知到极点的和尚来印证他的想法罢了。

    而长捷法师本就是佛家有名的大德之一,对于佛家教义相当的熟知,同时又有一套对佛的理解,有这么个佛家大能参与到自己的“佛理”研究上,对于慧原来说,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长捷法师对于慧原的做法还是有点了解的。虽然对慧原和尚的这种借道兴佛的事情稍有不逞,但佛家如今这个样子,慧原这么做也是正常。没准,过了几十年慧原这个思想能给佛教留下一点种子呢,所以长捷放下心中的不快。跟着慧原研究去了。

    慧原什么想法,黄俊明心知肚明,对于慧原的借道兴佛的想法显得有些不屑一顾,毕竟借的越多,思想越贴进道教,到时候在想独立出去,就是难上加难了,现在慧原的做法在黄俊明看来也只是加快佛道融合的进程而已。自然不用太过担心。

    既然慧原有想法,那就让他自己折腾去吧。黄俊明对于这,倒是信心十足。

    如此。长捷法师也不急的回洛阳了,跟着慧原在天仙宫住了下来,不得不说这两人的心理素质还是很好的,起码身处在千多人的道观当中,这俩和尚竟然没觉得不自在。反而还有点怡然自得的模样,这种“心境”让人敬佩。

    贞观二年四月末,大唐京畿的气氛显得有点躁动,这早春已过,却不见有几滴雨水降下来,已经将种子种下的农民们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除了农民之外。官宦,地主的内心也有些忐忑,按照以往的经验,这四月还不下雨恐怕是要来大旱了。虽说这筒车早都在去年的时候普及,可是毕竟还有些田地远离水源不是?

    再说了,这农业又是大唐的基石,无论是什么家境,什么职业,每个人的名头下面都是有那么几块田地的。而且这田地又是很大的一个收入来源,怎么能不让大家焦急?

    渐渐地,除了京畿地区,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陇右道、山南道、大唐十个道就有六个道相继发出了旱灾的快马奏折,直入长安。

    有大旱必有大蝗,这是用千百年验证的事,虽说在这过去的两年里人们早就知道今年会发生蝗灾,但这旱灾一来,哪怕是准备再怎么充足,也显得有些慌乱。

    稍有经验的老农揭开一片干裂了的地皮,“忽”的一下将手中的地皮丢出老远,强咽了口唾沫。飞也似的逃回村子。

    “蝗虫!蝗虫!”老农在村外便开始喊道。

    这人们紧绷着的神经被老农的喊声缩惊得乱颤,匆匆的丢下手头的物事,忙跑出屋,顺着老农声音传来的方向围了过去。

    “李老头!慢点,你刚刚说什么蝗虫?哪里有蝗虫?”人群中稍显冷静些的对着李老头询问道。

    李老头见大家围了过来,稍微有了些主心骨,指着身后田地的方向说道:“要来蝗灾了!地里!地皮子底下都是蝗虫卵!密密麻麻的。直痒人!”

    此话一出,引得在场的众人一片哗然。整个场面变得慌乱了起来,有的说赶快收拾粮食细软逃荒的,有的一脸颓唐不知所措的,还有的则是直径跪在地上叩头请罪的。一时间嘈杂之音频起。

    “都静一静!”人群之中又有为老者喊道。这老者是村里的五老之一,德高望重很有威信。这么一喊,原本杂乱的场面顿时一肃。

    “李老头带路,走咱们去地里看看。”老者的语气严肃而又沉重,却又不忙不乱。

    李老头听后也不多说什么,带着大家闷头闷气的奔着他刚刚揭了地皮的那块田而去。身后那老者紧跟在后,村民忐忑不安的吊在后面。虽然说心中有些惧怕,但还是强忍着惧意跟了上去。

    蝗虫在这个时代给人的恐惧不亚于洪水猛兽啊!

    ————————————————————————————————————

    西南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年新气象,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前些日子回奶奶家过年,没有网。 所以没有更新。不过大家已经习惯了西南的断更了吧。哎,人品让自己败坏光的孩子伤不起。

    本章开始剧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由长安城的道观到大唐各地民间的阶段。

正文 no、274 家禽杀蝗之困境

    no、274 家禽杀蝗之困境

    长安城,天仙宫。

    愁云惨淡的几名信徒在三清殿不住的叩头上香,念叨着什么。在他们身后信徒们依次排开静静的等在那里,不仅不觉得前面几人占用了他们的时间。反倒是一脸虔诚的跟着前面几位信徒祈祷着。

    渐渐地,三清殿中聚集的信徒越来越多,所有人都放弃了原本自己来时所祈求的转而跟着前方上香的几人跪成了一圈。庄重,肃穆,而又略带惊恐。

    “怎么回事?”黄俊明从旁走过,看到这种情形,心下诧异转而问道烧香道童。

    那道童本来也是随着信徒们祈祷着,精神可以说紧绷的紧,黄俊明这么突兀的一声问,到让他惊了一大跳,待看清面前之人正是黄俊明的时候,这才对着黄俊明说道:“回仙师,大家。。。大家。。。都在祈求上天能将这蝗神。。。蝗神。。。收回去呢。”只是十多个字的一句话让这道童说的断断续续的。听的黄俊明大皱眉头。

    大唐的几个州道相济发生春旱黄俊明还是知道的,对于蝗虫的出现也有所心里准备,不过这不是早就通过官府的渠道将灭蝗的方法穿出去了么,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守在神像前?

    这蝗虫一来,可不是祈求神像,为神像上香叩拜就能解决的事。现在这节骨眼上,怎么大家都跑来拜神了?不去尽其所能灭蝗,在这作甚么?

    “去。将前头领拜的香客带过来。”黄俊明压下心中的猜疑,转而向着道童说道。

    道童应声将牵头领拜的几人请了出来,大家见此情形不由得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这一回头,就看到黄俊明站在大家身后,不由得围着黄俊明聚了起来。

    说实在的,黄俊明可能不知道。自从天仙宫开展社会福利,改革了农具和耕作方式之后,这大唐四处都有家庭立起了黄俊明的神牌。日夜把黄俊明当做真仙供着。更有长安画师将黄俊明身穿道袍的模样画了下来。挂在神牌之上,引得大家纷纷效仿,这样一来至少在这长安城附近没有人不认识黄俊明黄大仙师的人了。

    只是黄俊明这身份贵为“当世真仙”在这一站。信徒们总觉得与其稍微有些距离,所以也只是围拢了过来,静静的想看看百年仙师有什么事,会不会替他们解决这蝗灾来临的法子。

    那道童将人领过来,黄俊明还没看清这几人的长相,只听扑通一声,眼前几人身子一矮,却是跪在了地上。“老小儿见过仙师!求仙师为天下百姓灭蝗!”黄俊明这才看清,说话的是个老农模样的人,不过看起来这老农的穿着打扮也并不陈旧破烂。反倒是有那么一种小富的意思,只是这衣服苦脸却让这老农显得老了不少。

    另外几人的穿着打扮,年岁情形与这老头相差不大,想来是来自同一处村落。

    “老丈请起。”黄俊明扶起老农,随后问道:“贫道不是通过官府将这灭蝗之法传了下去了么?老丈不在家中领人灭蝗。怎么来上香了?”

    老农听了黄俊明的话,脸上摆出一丝苦笑。喃喃道:“仙师,您所说的灭蝗之法,人人都用得上的也只有这靠着家禽牲畜扑杀蝗虫了。只是。。。哎。。。”

    老农言语间的叹息,让黄俊明有些不明所以,靠着鸡鸭等家禽扑杀蝗虫。这没错啊?!怎么还出来个欲言又止的“可是?”按理说这靠着生物灭蝗的方法应该是很有效率的啊?!虽然赶不上农药的效率,但在这唐朝,肯定是一种绿色有效的灭蝗方式。

    “不知老丈,这可是。。。是什么意思?”黄俊明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老丈抬头看了看不明所以的黄俊明,随后说道:“仙师,请您听老小儿慢慢道来。”说罢,组织了一下语言之后说道:“仙师这法子,好是好,这鸡鸭吃起蝗虫来倒也十分勤快,让老小儿和乡里相当的欣喜。这蝗虫刚刚被发现没几天功夫,遍已经被吃下去一小半,只要有时间那蝗虫被吃光是肯定的了。这鸡鸭吃了蝗虫之后长势也是十分喜人,有些老母鸡一早竟能下上三四个蛋,这都是曾经老小儿从未看过的。”

    “这事好事啊!”黄俊明从中插口道。听着这老农说生物灭蝗发初具成效,黄俊明当然是放下了一根悬着的心,可是这老农的表情,和这方才的话完全是相悖的,这又是怎么回事?

    “仙师,没错,这鸡鸭吃虫灭虫,长肉产蛋。是好事。”那老农苦着脸继续说道:“可是,要知道这蝗虫大多数还是蝗虫卵,少部分长出来的蝗虫被吃掉了不是什么大事,但这地里的蝗虫卵却是让老小儿欲哭无泪啊!”说着说着,这老农竟然又跪了下来。

    “老小儿知道,这蝗虫卵要是长成了蝗虫,到时候蝗虫铺天盖地的一飞,恐怕粮食什么的都保不住了。但是这蝗虫卵在地皮子下面,鸡鸭们吃完了地表上的蝗虫,又刨食起了蝗虫卵。要知道,这春耕才刚结束不久,今年又是大旱之年,老小儿等人费劲心思力气种的庄稼,刚刚露头就被鸡鸭在刨食蝗虫卵的时候霍霍了啊!往往这鸡鸭清理完一片地的蝗虫卵,这一片地的庄稼就毁了啊!”老农说着说着竟然带上了哭腔。反观身后几人也是如此一副模样,让黄俊明沉思了起来。

    黄俊明承认,这是自己的失误,光想着灭蝗了,竟然忘了这家禽也是霍霍庄稼的!不说别的就说这鸡那刨食吃的习惯,这些刚露出头的庄稼苗哪能抵挡的住它的爪子!农民对蝗虫恐惧是因为它们代表着颗粒无收,可是现在这些家禽又和蝗虫又有什么区别?毁了庄稼苗,不还是等于颗粒无收嘛?!

    ————————————————————————————————————

    三月份会把更新稳定下来。

正文 no、275 灭蝗艰难

    no、275 灭蝗艰难

    不对,当时除了说家禽灭蝗还说了青蛙灭蝗之类的话,按说这青蛙灭蝗也应该有所成效啊,据说自去年发布蝗虫消息之后,这青蛙已经被各地官府列为禁止扑杀的动物。几次行走在外,甚至发现这药材店中的蟾酥都已经停售了。为此很多医道还在抱怨过。就算青蛙的扑食量低,但也不至于四处都是蝗虫迭起的状况吧?

    难道是今年关中大旱,水资源少导致蛙类因为生存条件不足而导致灭蝗不及时?还是现在蝗虫大多只是虫卵而幼虫成虫比较少,才使的蛙类灭蝗的进度不显?造成民众的恐慌?

    黄俊明揉着自己的头发,原本整齐箍在法冠中的头发变的异常的散乱,头疼啊。真不知道原本书中所说的那些穿越众们是怎么轻而易举的解决蝗灾的。

    家禽灭蝗伤了庄家幼苗,蛙类灭蝗又成效不显,农药更别说,这东西要不是专门搞这个 还真没人弄得出来,就算是穿越之前搞这个的,也未必能产生好的效果,毕竟现在的生产力等等方面是不可能做到现代的状况的。

    难道说真的将蝗虫作为一种食材摆在大众的餐桌上?开玩笑,不提恶心不恶心,就算是在现代,这吃蝗虫也是刚刚兴起,只是人茶余饭后住嘴的吃食罢了,这大唐全境的蝗灾,蝗虫的数量何止亿万计,大唐又有多少户的民众,家家吃蝗虫可能么?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就算是家家吃蝗虫,面对普天该地的蝗虫能吃的完么?

    虽然说黄俊明算是以一个仙人的身份融入到了大唐,可是骨子里还是个现代人。在黄俊明的记忆里还真没有什么可以有效的阻挡甚至是消灭蝗虫的办法。再怎么说这现代也没发生过大规模的蝗灾啊。

    黄俊明挥手退去正在焦急的等待着答案的几人,带上几名小道。转身就下了山,不管怎么说,还是应该去看一看这大唐的蝗灾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吧。

    长安城下辖的地段很大,作为一国之都,城内虽然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但在这长安城外还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田地。唐以兵建国,以农立国,对于农业的重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上至皇亲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除了奴隶,哪怕是穷的再揭不开锅的平民百姓,名下也是有那么一点田地的。

    长安城内的居民,与其说是城里人。但是自家名下的田地也是有的。而这些田地全都安排在了城外。又因为这长安城本就是蝗灾区之一。黄俊明下田观望查看一番却是相当必要的。

    “文让,文山,文知你们去田里看看。发现哪有蝗虫或是虫卵,再来叫贫道一声。”黄俊明在田边对着身后的三名年轻的道人说道。

    这三名道人都是农家孩子出身,对蝗虫和蝗虫卵还是有一定的认知的。只是应了一声,便顺着田垄向里查去。

    三名文字辈的道人走后,黄俊明也是蹲在田垄旁翻了翻泥土。这土地似乎刚刚翻过不久,也浇了水。摸上去很松散却并不干燥。至于蝗虫卵什么的倒还真没发现。应该是刚刚被人处理过。

    黄俊明抓着一块泥土放在手中轻轻揉捻,心里在不住思索着什么。突然。就听到身旁有人说道:“这位道长,请问您在做什么?”

    黄俊明闻声看去,来人年岁不大,也就十五六岁的年纪,穿着也十分的朴素,一眼就能看出是个农家少年。那少年见黄俊明看来,显得有些诺诺的最后半步。随后又强撞着胆子问道:“道长,您在我们家田边做什么啊?”

    黄俊明看这明显有些底气不足的孩子,善意的笑了笑,随后说道:“不用那么紧张,贫道并没有恶意,贫道来这只是想看看这蝗虫是什么样子,做好应对的打算罢了。只是在你们家这田边一看,却没有发现蝗虫的影子,这是怎么回事?”黄俊明反问道。

    那农家少年听黄俊明是来看蝗虫的,眼前一亮,仔细看了看黄俊明的装束,连忙跑了过来,对着黄俊明说道:“道长,您是天仙宫的道长对不对?我爹说,天仙宫的道长们是真心实意为了百姓的。见到一定要礼遇呢。”显然黄俊明的天仙宫在这附近的人民心中地位不低。

    少年看了看黄俊明手中的泥土又说道:“道长,您在我们家的田头是看不到蝗虫的!”

    “哦?怎么回事?”黄俊明疑惑的问道。

    “是这样的道长。”那少年指着土地说道:“蝗虫喜旱,我们家这块地却不缺水。所以说,蝗虫并未在我们家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