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神道(南枝)-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税收交了上去。

    至于其他的东西,盐、铁、茶、酒。这四类是国家专卖的,其他人要是私弄了些酒水,盐茶之类的。自己吃喝那是没问题的,但是想要销售。那就是万万不可的。哪怕是一滴酒水,一粒盐粒子都不成!至于铁?那就更不用多说了。铁农具损坏了都是要去官府报备的,更别说私自买卖出售了。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也不想这样,这禁止百姓私自制酒贩酒,那是因为粮食少,要知道制酒那是要粮食的!这粮食又是国家的根本,为了让国家渡过难关,怎么能允许浪费粮食制作酒水?至于铁,那更是军备物资,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都没放松过对铁的禁令。只是有轻有重罢了,而这茶则是高档物事,价格太高,价格高收入也高,所以嘛,铁茶酒全都是有国家把持着的。

    这盐,在古代一般都是和铁联系到一起的,称之为盐铁官营,而国家掌控盐这一点,无非就是食盐这种东西是每个人所不能缺少的作料。而且是最重要的作料,不吃盐虽然可以,但是想想白毛女就知道,不吃盐是绝对不可能的。同样的古代的制盐业并不发达,造成了需求量远远大于产出量的状况,所以说无论在哪个朝代,食盐都是相当紧俏的物事。

    而为什么国家将盐作为一种物资垄断起来,一句话,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所以才实行盐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这个法子。而食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这一套路子下来之后,盐价往往高出当初的收购价格的几倍,甚至是几百倍。虽然说这唐初物价低,一斗盐只要十文钱。可比起米面来说,那也是相当的贵了。没办法制盐的就那两三个省份,吃盐的整整一国人。不把价格提高些。这点盐还真不够分了。这归根结底一下,又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

    黄俊明虽然知道这盐价高于米价因由所在,不过还真没打算管这事,谁叫这玩意是掌控在国家手中?而现在国家缺的是什么?钱!控制盐价又是朝廷钱财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牵连不说多么广,就说这一个国字当头,也不可能让黄俊明更改了去。

    ————————————————————————————————————————————————————

    大家晚安,早睡,好梦。

正文 no、266 盐!

    no、266 盐!

    等到黄俊明回到天仙宫,日头刚好下山,想想今天一天的所作所为,黄俊明暗笑不已。什么前列县,什么吟道盐的简直是胡诌八扯到了极点。还好黄俊明当时只是随口的急智,没整个什么汝县盐出来。要知道这大唐还真有个汝县,抚州临汝县(隋改名为临川县)。只是这汝县不产盐罢了。

    说到这盐,又不得不多让黄俊明想一下。身在唐朝,虽然说这朝廷的一面必须要顾及的。但自身的影响力也不可或缺。终其一唐,虽然说盐产量较之前朝高了不少,但这价格上还是稍显高昂。否则也不会闹出今天的笑话了。

    至于为什么唐朝盐价高,除了官府垄断盐价之外,无非还是因为生产力不高,费力伤民。如果革新制盐方法,首先损益的很可能又是盐民灶户。要是不革新,到最后恐怕又会造成盐商暴敛的状况。而这一切,又是需要考虑的。

    黄俊明找人了解了一下,这大唐的盐,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形成于盐池中的盐。多称之为池盐或是颗盐。第二种是自然生长在悬崖上的崖盐,或曰岩盐。第三种由海水中熬煮而成,称之为海盐或是末盐。最后一种则是熬制井中的水而形成的井盐。

    在这四种盐当中,寻常百姓家常吃常见的,或是池盐或是海盐,池盐制作最为方便,产量不低。海盐制盐虽说繁琐,但胜在量大。而岩盐,井盐则是官宦巨富家中常见的物事。岩盐不需要制造。只要在悬崖峭壁上将盐刮下来就可以了。大抵是远古海洋盐质矿什么的。而井盐又是取决于地域,经过打井深挖取水之后熬煮而成。相比岩盐来说,更为细腻。大多数人家用此盐刷牙,算是最上等的青盐。而这所谓青盐并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呼,只是一个对细腻的盐的一个统称罢了。而这井中之水又是经过泥土的多重过滤。并不浑浊,甚是清亮。熬制出的盐也是洁白如雪,所以这井盐最为昂贵。

    加大产盐的生产力,却是是一个抑制盐价的最好方式,可是要知道,这盐价降低了,那盐户的生活又是如何运转?虽说黄俊明不懂得什么制盐之法。但在这个只是繁杂的现代活了二十五六年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多少还是有点概念的。

    几番思索之下的黄俊明找来几个家住盐场附近的道人。询问了起来。

    “方考。广业,广平。”黄俊明从和尚小道的口中知道了这三人的道号。做在蒲团上依次叫道:“听说你们三人都是来自咱们大唐的盐场附近。贫道有点事想问一下你们几人。”

    “仙长但说无妨!”三人行礼之后,恭谨的站在一旁。

    黄俊明看着三人拘谨的样子,温和的笑道:“不用那么拘谨,只当是闲聊好了。”话虽如此,却不见这三人有半点放松之意,黄俊明也不在这上面多费唇舌。直截了当的开口说道:“贫道今日下山,听闻咱们大唐盐价贵。可笑贫道来大唐这么久还真没关注过这些。不知道你们能否给贫道讲讲咱们大唐的盐价,盐场,怎样制盐?”

    听到黄俊明的这个问话,三人的身子显然放松了些,对于黄俊明对这大唐的盐业有兴趣,这三人还是有点准备的,当初黄俊明找人粗略了解大唐盐业的时候问的就是他们。而现在,黄俊明只是想让他们将这大唐盐业中的个中路子更详细的说上一番。同时也有那么种放权于三人的样子。

    虽然黄俊明对这三人并不太熟悉,但起码和尚道人能找到他们。证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办事能力的。和尚道人有时候虽然憨厚了些,但心如明镜。这看人还看得蛮准的,否则黄俊明也不将他带在身旁了。

    三人互相示意了一番之后,方考道人首先向前打了个稽首,开口说道:“仙长,管子曰,无盐则肿。盐这种东西,虽说表面上是一种调味之物。实际上却是咱们人不可缺少的养生之物。《列仙传》所记载的七十一名神仙当中,大多又是服食登仙,而这服食之方当中。又有一物名曰秋食。而此物经孙仙长考证,实际上就是食盐。。。”

    黄俊明听得出来。这方考道人是个医道,而且对这养生方面倒也颇为精通,先是从古考证,再到自己的理解,将盐的作用陈述了个透彻。黄俊明虽然觉得方考的这些言论对于自己并不算有用,但也耐心的听着。没有打断的想法。

    “从汉至今,盐价多变,但终究总免不了斗米斤盐,担谷斤盐,民食淡食等状况。盐价从未低过粮价,而每逢战乱更是如此。军士无盐,便无力打仗,所以大多数生产出的食盐除了满足官宦的需要之后,便充作了军资。致使民间盐少价贵。”方考道人从盐的作用说到了盐价高的原因。而这又正是黄俊明所不知道的。

    “这么说,盐价高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盐用作军备,市面上流通的少喽?”黄俊明插口问道。

    “仙长所言没错,又因为这池盐多成产与淮河以北,海盐生产于沿海。交通不便利,所以往往这盐价又要加上交通的支出。同样的,军队向盐户收盐,用的是平价收盐。而这支出又是国家播的款子,所以朝廷为了弥补在这上面的损失,也是要提高一下盐价的。”方考道人回答的十分让黄俊明满意。这又知道了一个盐价高的原因。

    “哦,方考,你说如果有一种方式可以增加盐的产量,能否让全唐的盐价下降呢?”黄俊明试探着问道。

    “那是肯定的!”方考回答的相当干脆。“只是,苦了盐农。”说到这里,方考微微低了低头。显然在思索着什么。

    “是啊,贫道也是考虑到了这点。”黄俊明叹道。似乎,这还真拿不好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仙长,小道有话说。” 广平道人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插嘴说道。看着黄俊明点头允许,随后又说道:“仙长若真有法子增加盐的产量,那伤盐农一事其实还可以有法子解决的。”

    ————————————————————————————————————————————————————

    今日一章,最近西南应酬太多,嘿嘿,今天就这一个。慢慢把状态拣回来。从今天起,尽量每天都有更新。

正文 no、267 不算解决方案的最好方案。

    no、267 不算解决方案的最好方案。

    “哦?怎么解决??”黄俊明突然来了兴趣、

    “是这样的,仙长。”方考答道。“要知道,历年历代盐价居高不下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要保持大量的盐,作为军资,如此一来,民间能买的到的盐就少了很大一部分。再加上税收,和运输成本的需要这才使民盐居高不下。”

    黄俊明一边听一边思索着,这盐当军资这件事黄俊明也是才刚听他说起。至于税收,也是黄俊明一直以来个人所认为的,但是这运输方面还真是被黄俊明自己所忽略的一方面。

    “仙长,您若是有优于朝廷的制盐之法,先可献于军中。并与朝廷商议好,军中得此法后,自产自用。这样一来,盐户所制之盐便可以直接销售开来。如此,军中减少了收盐之数量,及钱财。又满足了军备所需。盐民所制之盐足以满足百姓之需要,这样一来便可以抑制很大一部分盐价。”方考缓了口气,继续说道:“至于税收,小道先前也说过,为了弥补将盐作为军资的国库损耗而已,这样一实行之后,国库没有损失一分一文。自然不会再在盐税上收税这么大。而运输方面,若在之前还真没什么好办法,但现在。大唐四处都修建了水泥路,虽然有的路还没修建完毕,但各大城池之间的道路已经基本完善。基本上可以做到通畅无阻,只要城市之间的路都修好,这个运输的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嗯。”黄俊明坐在蒲团上,一只手轻轻的触碰着地板,食指一下又一下的哒哒的敲击着地面。眉头一会舒展一会又聚在一起。显然是在考虑方考的这个想法是否对当下的唐朝适用。

    “哒、哒、哒、”黄俊明不说话,这百年殿内的几人自然也是一副屏气凝神的样子,不敢出声。慢慢的除了黄俊明用手敲击地板的声音,整个殿内听不到旁的声响。可也正因为黄俊明的不表态,殿中的气氛有些凝重。或许是自己觉得自己的这个提议在黄俊明这个仙长心中有很大疏漏。方考的呼吸也慢慢的变得粗重了起来。

    而在这和尚道人叫来的三人中,方考的定力算是最好的了,至于剩下两名道士。更是小心的喘着气,似乎觉得自己的心跳都跟着黄俊明敲击地板的节奏而跳动。他们真怕,万一黄俊明停止了敲击地板,他们的心脏也跟着停止跳动。

    慢慢的黄俊明从思虑中回过神。见几人满头大汗的样子。也不去问,只是慢慢的停歇了用手指敲击地板。同时说道:“方考。你这个主意说可行也不可行。第一,为什么只讲新的制盐法只传给军队,而不同时传给盐农。贫道也知道,当盐产量增加,盐价却又降低之后,势必使家中盐田少的人遭受大损失。可只传军,不传民这一点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再者。将制盐之法传给军队,等军人退役之后,是否又会携带新的制盐技术,给原有的民间制盐产业造成冲击?以及当军盐足以充备军资后,那后生产的低价盐是否会被售卖给民间?”

    “其三,算了。。就先这两点吧。”黄俊明本打算说怎样和官府去交流这新的制盐之法,只是想到这眼前几人都不是能与官府高层进行对话的人,便将这句话憋了回去。照着方考道士的这个说法,去和官府交流这一点肯定是要黄俊明自己去做的,就算不是自己去做。也是李元亨去与李世民对话,这盐业,朝廷大事。方考等人的身份还真不够与满朝文武对话的。

    本来方考只是根据这盐价高昂的原因而想出的方法,对于黄俊明提出的这两点还真没有考虑到。在黄俊明的一字一句之下,也反映出自己的疏漏来,连忙躬身赔礼道:“小道疏忽,请仙长责罚。”

    黄俊明对着方考轻轻笑了笑,随后说道:“行了这不怪你。要怪也怪贫道,没事不读道经,琢磨起盐价干嘛!”黄俊明说后。嘴角又是微微的有些上扬。或许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吧。

    “仙长自然是心系民间,为民某利。此乃大德!”方考等人漂亮话还是会说的。听黄俊明的语气中有那么一丝自嘲的味道,立马捧了黄俊明两句。

    说实在的黄俊明现在早就不是那种两三句吹捧之言就喜上眉梢的性子了。对于这些言论,也只是听在耳中,转眼就忘了。挥手退去了方考等人。黄俊明思索一番之后,抽出一张宣纸在纸上将方考的这个主意和黄俊明自己的顾虑写了个完全,又沉思了一下,将制盐之法详详细细完完整整的附了上去,找了李元亨让他送到李世民手中。

    虽说这个方法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说连解决方案都算不上,但黄俊明自己的确是想不到别的办法了。既想要让大多数人牟利,又不想让小部分人失利。确实太难。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没有两面性的东西。阴阳总是不可分离。

    李世民的回信并没让黄俊明等多久,虽说李世民在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像是后世史书中记载的那么完美,但对于这些民生好事,还是有他自己的见解的。黄俊明抽出李世民的回信。只见信中写道。

    “朕欲募盐农从军采用新法制盐,盐农每月发放饷银。除军需之盐外。其余盐产低价售于民众,所得钱款六成归盐农。四成收归国库。保不与民争利。”

    黄俊明随手将这字迹并不多的信放在一旁。或许李世民的这个方案也并不是一个好方案吧,但不得不说这却也是在短时间内最适合大唐现状的一个法子。虽然说在黄俊明这个现代人看来还是别扭,但也只能做到这个样子了。有了饷银便不会让盐农因为盐价低而失去生活所需。余盐外卖,又是一个充实国库,和让盐农盈利的方法。而盐农有了盈利,肯定要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不会因为有固定的饷银而懒惰。至于盐农充军之后产出的盐是否可以有富裕?那是肯定的,现在这中底下的生产力都能勉强让整个大唐吃到盐,那就更不用说加大生产力之后了。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李世民还是顾及到了黄俊明的一些担心。

    至于那句保证不与民争利。黄俊明也说不上是信还是不信,没办法,利一途很多保证都不如一个屁来的响亮。

    ————————————————————————————————————————————————————

    下一章就要进入蝗灾了。随后就是踏步红尘。西南现在算是毫无人品了。在作者群里,西南的马甲也被改成了“这是一坨大懒屎。”嘿嘿,总之,懒是懒,更新多少还是会更的。

    2月可能会多更一些。十万字到十五万字左右吧。

正文 no、268 李淳风的现代地理观

    no、268 李淳风的现代地理观

    贞观二年二月,天气早已不复冬日的寒冷,冬日里的那些积雪,早就化成了雪水,顺着坊墙,流淌到曲江或者护城河中。整个长安湿漉漉的,仿佛是被洗刷了一遍。坊内坊外的老人们都说,这早春来的也过早了些。

    天仙宫内,黄俊明早早的便结束了今日的早课。与李淳风面对面的坐在一起。手中拿着本线装蓝皮的典籍读着,透过那卷起来的封面,“道藏”二字清晰可见,那被书页遮挡的地方,隐约又露出一个“经典”的“经”字。这是道藏中书写着经典的经部的那一卷。

    “淳风,你那星象学整理好了罢?”黄俊明一边读着书,另一边随口问道。

    李淳风从身后的小包裹中取出一摞子装订好的书册,摆放到两人中间。也是随意的答道:“自从有了观天镜,小道对这星象更是精研了不少。以前一些有疑问的地方也都解释的通了。这些是小道这些日子以来总结出来的一些星象学问。全在这了。还请仙长赏阅一番。”

    黄俊明放下手头的书,很是小心的取过一个金质的小八卦太极书签,夹在书页之中,又将书册放到了一旁。取过一本李淳风整理出来的星相学,没等打开,看着那厚厚的书页。又对着李淳风说道:“淳风,看来最近你的时间都放在这研究星辰身上了。贫道就看看你这些日子的所得。”

    李淳风听到这话,很是自豪的挺了挺身子。不说别的,就说这星象一方面。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