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神道(南枝)-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说入乡随俗,黄俊明既然来到了大唐这个时代。更是要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时代,上次李世民虽然是有目的的说些玩笑话,却也不可否认,黄俊明还真的在心里将自己当成了一个过客。而如今,知道自己的心态有问题之后。黄俊明便定下心来,思索着怎样才能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来。

    想融入到大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还得找到一个切入点才行,这初唐时期,重文,重武,崇尚自由,民风开放。但是对于黄俊明一个道士来说,怎么把自己融入进去呢?文学方面,诗词歌赋?这早就被黄俊明否决了,绘画?黄俊明倒是可以信手涂鸦,不过要是弄出个什么小鸡啄米图,恐怕倒又是和自己的身份大相径庭了。不是每个穿越者都会素描,起码。。。黄俊明不会。

    武力方面,黄俊明会的武功多数也就是一个个的套路而已,唯一实用一些的算是当年在军队里学得那些,不过起码黄俊明看来,在现代军队里学的那些对于现在的唐朝来说。其实也就是一种小小的力量罢了。毕竟现代是热武器时代,拳脚功夫早都退下了舞台。而唐朝,这可是真刀真枪的肉搏时代,为了减少伤亡,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功夫,又加上历经多年的战乱,从战火中存活下来的。又大多是杀人不眨眼的军汉。早都自己悟出了最好的杀人方法。所以这大唐个人的拳脚功夫可不比那现世的军体拳什么的差到哪去。说完了个人再说说领兵。黄俊明现代当兵三年,平头兵一个。最多就算是个副班长,这日常训练什么的,黄俊明能做,但是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恐怕那也得要给打上个‘呵呵’二字了。

    这文不成武不就,再说说自由,这自由嘛。人人都喜欢,西方某位大贤不还说了么,不自由,毋宁死。不过大唐还真的很自由啊,只要交完了赋税,不犯法就基本上没人管你。想去哪就去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句话说,就是没那么多事er,再加上道士本就是各逍遥自在,自由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家常便饭,黄俊明也是如此,让他从自由当中去融入这个时代。还不如让他找个菜市口,蒸馒头买菜来的强点。没准er会有几个人跑过来,趁着开刀问斩的时候买个馒头沾了血,拿回去治病。

    大唐还有什么特点?民风开放?这一点黄俊明想都不想,这为什么大唐的民风是开放的?对于明清以后,这中华大地就是封闭发展。局部开放,外贸供给,自给自足。所以只能是“关起门来发展”的政策。结果就出现了这种封闭的时代的普遍现象。男女都不敢逾越爱情的鸿沟。除非结婚。 再加上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啧啧,那要是能开放的起来就怪了。而大唐呢。大唐的商人地位虽然还是不太高。但也算是一个重视商业的朝代了。再加上大唐积极与周边各国来往,基本上又可以称之为“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与路线不动摇。再加上国力比周边各国强盛,然后所带来的后果嘛,国人出国,就像是民国时期在中国的外国人一样。那待遇,好哇。外国人来中国呢,保不齐的将一些他们的文化风俗传进来,再被中华民族一同化,就变成了当时人们的一种很平常的想法。

    话虽如此,可是让黄俊明去这东市西市和那些满身腥膻味,舌头都捋不直的外国人说话,聊天交流感情。黄俊明宁可去看上几本书,除了这个,那流连于青楼之间,也不是黄俊明这个脑子里缺少女人的道士能做的出来的事。所以,这从民风开放一点来看,也只能告吹了。

    这样一来怎么融入唐朝,黄俊明可是一点也找不到头绪,可以说唐朝人都以为,黄俊明已经是一个唐朝的道士了。但黄俊明偏偏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自己和这唐朝有所隔阂。可是做这不会做,作那失身分,还真找不到一个好方法。

    难道说,真像是李世民所说的,在这大唐,找个女人娶妻生子之后,就有了牵挂,彻彻底底的融入到大唐?黄俊明是打心底对这种‘融入’到大唐的方式表示厌恶的,不说其他的,天仙宫也是黄俊明的一大牵挂,可是为什么黄俊明还是有那么一丝隔阂呢?难道非要找个女人来拴住自己?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黄俊明不想找女人还有几点,第一是怕麻烦。这第二嘛,就是黄俊明穿越这也两年多了,无论容貌还是其他,都和这现代时没有半点变化!甚至黄俊明觉着,当初在现代为了‘装’的更像是道士一点而特意留的胡须,在这大唐竟然没有再长的迹象!是穿越带来的福利,“永葆青春”?还是其他的什么?当然黄俊明知道自己那活还是好用的,起码这两年不近女色,内裤可是换过了不止一次了。

    ——————————————————————————————————————————————————————

    最近几天都是暂且一天一更,等西南捋顺了思路在加快速度。现在的思维有点乱。另外,要不要女人?要不要女人?要不要女人? 提前剧透,千金公主会挂掉。而且不想安排身份地位高的女人。但是这都马上七十万字了,没有个女人撑场面也不是回事啊。郁闷。

正文 no、261 大雪封山,道藏近半(一)

    no、261 大雪封山,道藏近半(一)

    贞观元年的日子过得飞快,似乎是因为这全唐上下都紧绷着神经预备着明年的蝗灾吧?农人早都将一年的收成储备了起来。在官府鼓励开垦和曲辕犁的使用之下每家每户的田产至少翻了两番,虽然今年有些小的旱情,但在筒车的使用下还是无伤大雅。自隋末战乱到现在,今年一年的收成顶的上往常两三年的。

    更重要的是朝廷为了让农人在明年蝗灾来临时有粮食饱腹,今年特地只收取一成的收成作为税收,这对于农人来说可是从未有过的状况,不过就算如此这今年的税收比起武德年间也要丰厚许多,毕竟这田地的亩数在那呢。

    对于士子来说,今年也算是得了天大的消息,李世民颁定旨意,声称要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进行考试,除了原本沿袭隋制的明经、进士两科来说,更添加了明法、明书、明算、俊士、一史、三史、童子、道举、孺师。可以说从原本的通习经典,诗词文赋到了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以及精通历史的人才、天才儿童、道门人士、和教师。其中这道举和儒师算是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科目了。这孺师,孺就是小孩子,师就是老师。合起来就是小孩子的老师,这可以说是秉承了黄俊明思想新开的一门科目,通过考试的也只是有了资格进修而已,最后还是要在学习完毕后再次考试的。同样的这孺师不要求你会什么,只要会写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不过明确规定要么懂得格物致知,要么懂得诗词歌赋,算学、历史、可以说录取的机会比考进士、明经方便的多。

    至于道举,这则是一个开创性的科目,道举自然说的是道人了。毕竟在天仙宫修习的道人只有三百多人。而这整个大唐朝,道人就不知道有几万了。只要是没有授予品阶的道人,只要是得到了身有品阶或是地方官府开据的推荐信,就可以前来考试。考试过后按照等地授予品阶,最高位五品下,最低为九品。再次为道吏。至于那些考不过的则被勒令前往道观修习,凡参加道举考试不过的。必须在十年内通过考试,至少获得道吏品阶。否则永久剥夺道士度牒,强令还俗。而获得道吏的也不安稳,得到称号之后十五年内,必须考取九品下及以上的品阶,否则永远不能再次参加考试。

    至于其他的科目,明法就是通晓法律,明书是通晓文字。也就是将来用作抄录或者是撰文的。明算则是精通算术。这俊士算是进士科的前一科,只有考完了俊士才可以考进士。 一史、三史分别代表着史记以及前、后汉书。童子试在俊士之前,只有通过了童子试,才可以考取进士。这科目之全,涵盖面之广确确实实的惊的大唐士子们一顿活蹦乱跳,纷纷猜测打听考试范围。 不过这科举本就是大事,怎能这么轻易的就泄露了试题。所以士子们经过短暂的慌张之后便沉浸在书本之中,应对即将来临的考试。

    人都说,士、农、工、商、兵,这士农说完了。工、商、兵在这一年可也没闲着,工匠在这初秋还看的到,不过到了深秋,除了一些学徒之外,其他的铁匠、木匠早都被衙门请了去。不用多说,全去制造军备去了。李世民虽然和黄俊明想的一样放弃了今年反攻突厥的计划,可未雨绸缪还是懂的,自然提前预备了起来。商人自从朝廷慢慢放宽与突厥的交易限制之后。也是大赚一笔。这牛马归由国家所有,但补偿还是照常的给予商人的。不过羊、皮革和其他突厥人的东西,那可是商人们自己赚的。不说别的就说自从商人们与突厥通商之后。整个大唐的羊肉价格可是不知道下调了多少倍,几乎这平日里的寻常人家也敢十天半拉月的去割上半斤羊肉回家打打牙祭。还好现在大唐就算是养羊的也只是几头而已,并未出现羊贱伤农的状况,否则的话这些廉价的羊对于原本的养羊业可是会带来不少的冲击。

    兵这个阶层虽然根据社会状况在地位上浮动较大,并不像是前五个阶层那样固定。但在这贞观元年,还真没人敢小瞧了这些兵丁,突厥虽然开了商城,但总有些听宣不听令的小部族在边境打秋风的,而在国内,更有那些军阀余孽占山为王,这些兵丁可是对付突厥人和山贼的一把手,一年的时间过去,那些显得蛋疼,穷的发晃的突厥人算是终于离开了边境,大唐境内的大股山贼也都被消灭干净,剩下的三两只小猫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总的来说这一年,可以说是在高压的威逼下政通人和的一年。对于这种状况,朝中一干大臣还是相当满意的。起码对于这新帝改元的第一年,无过便是有功,更何况这一年所获颇丰呢?

    当然这一年对于黄俊明来说也是个忙碌的一年,前半年的自然不用多说。这后半年可以说是相当的枯燥,在那日黄俊明左思右想也琢磨不出怎样才能彻底的将自己融入大唐未果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潜心编书,等书籍编纂的差不多了之后下山“入世”领略红尘。

    “仙师,两年了咱们这道藏的第一卷终于编完了。”袁天罡看着脚旁堆叠的半人高的书籍感慨的说道。而这些书籍,正是编纂好的《道藏》的第一部分。包括了道教的教义,以及道教经典的种种解释,可以说尽量做到了前后呼应,有理有据,详实有力。在虚幻飘渺中透露出种种“大道”思想,玄妙中又通俗易懂,可以说这一部分就是道教崭新的内涵和精髓所在。

    黄俊明听着袁天罡的感慨,心中也是颇为激动,这时候编书可是相当的困难,原来这道藏可是编纂了整整二十二年,后来又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添加才形成了真正的中华道藏,而现在道藏的第一部分已经编完,山术、医术、神话传说、科仪法事也即将编纂完毕。可以说已经算是编纂过半了,虽然耗费了许多的人力物力,但能在两年的时间做到这些也值得。“袁道友,咱们俩两个月没出门了吧?听说今年雪大断了山路,走,咱们出去吹吹风,舒坦舒坦筋骨。”

    —————————————————————————————————————————————

    暂且一章

正文 no、262 大雪封山,道藏近半(二)

    no、262 大雪封山,道藏近半(二)

    “走吧,出去逛逛。”袁天罡也在这屋子里呆的有些厌倦了,听到黄俊明的提议,很是赞同的跟了出去。

    时值傍晚,纷繁的雪花染的天色有些昏暗。说来也奇怪,这贞观元年的冬天应当算的上是个暖冬,起码对于黄俊明等人来说,并不是十分寒冷,起码比起武德九年的冬日要暖和不少。只是寻常的道袍内多穿了几层衣衫,外面裹着一层羊皮马甲,羊皮裤,就已经算是冬衣了。还好,只要不是在屋外站的久了,还不是太冷。

    人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黄俊明总算知道了这句话的含义。大雪从十月末下到冬月,再从冬月下到腊月,几乎是没有停息的迹象,似乎这天,是要将这夏日里欠下的雨水通过另一种方式补偿回来。虽说这时候没有棉花,但皮毛还是有的,就算是没有皮毛的贫困家庭也多少会准备一些麻衣碎布等的东西作为冬衣的填充物。在加上家家都有火炕,家家都有余粮。挨过这个冬天并不算困难。 所谓猫冬嘛,就是躲在温暖的房屋中享受清闲的生活。

    “袁道友,你看这雪花纷落,从天而降,他们是否知道,自己并不能长存于这个世界呢?”黄俊明看着纷繁的雪花,轻轻的说道。

    袁天罡也是一副清闲的样子,双手拢在袖子之中,不愿拿出来。听到黄俊明的呢喃。眉头轻轻一皱,摇了摇头。随即说道:“道法以吾我为真实。”

    黄俊明听了袁天罡的回答,并为接话,反倒是话头一转,转身过来对着袁天罡说道:“袁道友,咱们这也接触了两年多了吧?成天整日的忙着编纂道藏,倒也让你这满头青丝有了些许白发。咱俩也不是外人了。今个贫道就称你为老袁,总是道友道友的叫,总觉着有些生疏。”

    “如此甚好!”袁天罡对于黄俊明这个改口的提议十分的赞同。起码对于他来说,在天仙宫的这一段时间可亲眼见证了这黄俊明成为了大唐道教的领军性人物,虽然黄俊明的这一切都基本上与他袁天罡分不开。但是要是没有黄俊明这个引路者,他袁天罡或许还只是那个对于相术颇有研究的名道人。

    听到袁天罡的赞同,黄俊明点了点头,接口说道:“老袁,咱这道藏也进行过半了,接下来剩下的无非就是‘五术’和‘科道’的编纂了。所以贫道琢磨着,明年待到蝗灾过去了下山走走。来大唐这也好几年了,还没走出过长安城。出去走走,见是见是大唐的大好河山!”

    “多走走也好。”袁天罡并没有什么挽留的意思,道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随性自然,心想身随。毫不拖泥带水。对于道人们来说,每一天都是求道的一天,每一个念头都是探索大道的一个节点。阻人道路,便是阻拦了他的道心。“三洞

    、四辅、十二类基本上已经接近收尾了。这五术也不用担心,山、医两术由风君子师侄和孙道友主持着想必也快要完稿了,至于命、相、卜三术和科道,咱们可以慢慢来,就算是道藏真的刊行于世了,恐怕这五术和科道也是不能外传的。”

    黄俊明心知袁天罡说的没错。这原本的中华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马上要编纂完了,这所谓的三洞,说的是道教的三位圣人名下的经典,而这四辅说的是这三位道教圣人名下经典的“辅经”以及贯通三圣思想的经文。这些东西都是道教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编纂起来并不费事,无非就是在注释上废了一番功夫,说起来也就是一个分门别类的汇编过程,所以说道也是相当的快。

    而这十二类,只是一个统称罢了, 事实上这十二类中编纂的东西可不止这十二种,第一类本文类写的是经教的原本真文;第二类神符类说的是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第三类玉诀类比较困难是对当下所有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第四类灵图类是以画图作为侧重点著作;并有谱录类、传记类、章表类等等,要是真正的细分出来,别说十二类,就是三十六类,七十二类也分的出来。

    不过些东西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已经编纂了大半,那些比较具体的,需要重新注释新的意义的早就在黄俊明和袁天罡等人的组织下解释完毕,而剩下的那些部分,又大多是与这重新解释过的经典有所联系的,或者说是相重复也不得为过。所以接下来虽说这编纂道藏的任务还有一小半,可是工作量却减轻了不止一两倍。

    除了这些之外的原本被黄俊明所总结发展的一门,也就是玄门,道教的基本教义。两愿,愿天人合一,登仙求道。愿济世度人,为德醒神。早都在编纂道藏之前书写完毕,这整个的道藏的编纂过程都是以这一门、两愿为基本思想结合而成的。而这也是最早传授给天仙宫学习的那些道人的知识之一。至于五术,山术的武功招数演练一番抄录就好,可以说没什么难度,但风君子被黄俊明一忽悠,打算从中找出一种最适合搏杀的套路。所以迟迟拖着进度不能完成。难道说,这风君子打算跟着后世某朝的黄裳一样,搞出一套绝世武功?恐怕就是这样的。而医术方面,可以说是目前已经书写的这些道藏中内容进展最慢的了,没办法,医术不比其他,这稍有不慎就是要命的事情,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的祛除原本道教医书中的驳杂,并适当的添加进去一些道经中没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