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蜀汉我做主(三七开)-第3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太守大人远道而来,是为何事?”诸葛亮作为主人,当然要问那么一句,虽然是心知肚明。

“说来惭愧。”马风惭愧了一句,随即举拳向天道:“虽然承蒙刘益州厚爱,许以江阳太守之位,但是在下才疏学浅,在郡中并无太大建树。常常想寻找一良才,为在下谋主。听闻无名氏大名,是以登门造访,想聘用先生为郡中幕僚,若是先生肯来,必定以长史之职,相待。”

长史,通常都是主官的左右手。如今马风是郡中太守,这长史就是郡中二把手。足见诚意了。

但是诸葛亮心在天下,岂会看中这小小的江阳长史?

“呵呵,在下对外自称是无名氏,乃是当初心中万念俱灰而已。其实在下复姓诸葛,单名亮字。昔日在刘豫州帐下为臣。”诸葛亮笑着道。

这话,诸葛亮也有几分婉拒的意思。

“原来是卧龙先生,失敬,失敬。”马风听了之后,自然是大惊。连忙拜见道。

荆楚有二才,卧龙,凤雏,虽然这里是益州,比较偏远,封闭。但随着寇封的崛起,庞统的名声很是隆重。

而与他齐名的诸葛亮当然也是名声鹊起。

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既然诸葛亮与庞统齐名,那自然是有几分资本的。再则,刘备战败,也并不是诸葛亮的问题。

而是刘备本身能够动用的资源太少了,小小新野一太守。焉能与当时就坐拥荆南七郡的寇封相提并论?

马风听了诸葛亮自我介绍,不仅是大惊。也为自己想求诸葛亮为太守长史,而感到羞愧。

“还请先生恕我唐突了。我立刻书信一封给刘益州,举荐先生在州中任职。”马风立刻改变了初衷,由衷道。

“多谢太守大人的好意了。只是在下经过荆州一战后,发现自己的不足。目前正在家中苦读,以修身养性。出世辅佐明主,是迟早的。但是却不是此刻。”诸葛亮笑着婉拒道。

出世是迟早的,但是必定不会是刘璋。诸葛亮心中暗叹了一声。

“哎。寇封逞凶威啊,荆楚一战,刘豫州不幸陨落,真让人叹息。”马风以为诸葛亮还沉寂在悲伤之中,不由也跟着叹息了一声道。

心下也已经知道,强求不得。

即使他举荐给刘益州,恐怕诸葛亮也是会拒绝。

这个时代,拒绝领导的聘用。那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时人不会因此而鄙视,反而争相赞叹。

说着,马风又道:“先生可能不知道,这段日子,寇封兴兵剿灭了许多江东士族,令无数大族灰飞烟灭。此乃自绝后路,断绝人才。要知道士族,多出士人也。乃是国家人才的根基啊。此人如此逞凶,恐怕离败不远了。”

马风这话实际上是为了抚慰诸葛亮。毕竟刘备兵败在寇封的手上,此刻见江东局势动荡,寇封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

按照马风看来,诸葛亮应该觉得高兴才对。

诸葛亮果然浑身一震,双目中爆射出了极为强烈的神光,虽然迅速隐去,但却被马风捕捉到了。

正文 第七百一十一章发布求贤令

第七百一十一章发布求贤令(第三更)

“呵呵,到时候,刘豫州在天之灵必定宽慰。”说着,马风呵呵一笑道。

但是诸葛亮却是有些心不在焉,虽然不明显,但是常在官场的马风,却是能嗅出几分味道来。

知道诸葛亮可能也是为江东的事情,开始进行计算之类的事情。于是起身道。

“既然先生目前无出仕之心,那我就先告辞了。只若是数年后,先生有了出仕之心。还请往我府上一行,我必定履行今日誓言,举荐先生给予刘益州。”

马风承诺道。

“多谢太守大人美意。”虽然看不中太守长史,但是马风也是盛意拳拳,因此,诸葛亮很客气道。

随即,诸葛亮把马风给送走了。

诸葛亮在门外驻足了片刻,回到了书房。

“夫君这是怎么了。”回到书房的诸葛亮,跟出去的时候,明显不同。诸葛亮的妻子又是非常细心的人,不由轻声问道。

“没事的,夫人下去为为夫煮只鸭吧。为夫忽然想吃了。”诸葛亮有心事不想多说,于是笑着让妻子下去做事。

“嗯。”诸葛亮的妻子不疑有他,闻言乖巧的点了点头,走了出去。

很是温婉。

“败走西蜀,狼狈不堪。能得此妻,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诸葛亮目中温柔一闪而逝,道。

随即,却又收起了心思。

开始消化起刚才马风带来的消息。

寇封对江东动手,这是自绝于人吗?

看似是吧。诚如马风所说,这个世界上的才子多出于士族,至少有名声的都是出自士族。而寒门虽然有一二大才,但大多也都被埋没了。

除此以外,士族各自联姻,形成非常庞大的势力。

所以,一般的势力要想成事,就一定要依靠士族的支持。袁绍当年就是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笼络住了大批的士族。才能在河北立足,威风无二。

现在看来,袁绍不过一庸才罢了。但却能以庸才,成就如此基业。足见士族的能量。

而寇封坐拥荆楚,却铲除士族。这实在是自绝于人。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而已。江东士族乃是天底下最是顽固士族。他们排外,极度排外。而且势力连天,同气连枝,对抗君主。

他们的存在,只会引起动乱。

及早铲除,百利而无一害。而对于寇封一下子铲除了江东这么多的士族,对于将来的人才来源,进行了截断,这一件事情。

诸葛亮也有看法。

寇封有楚书,听说非常的便宜。士族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地位,还不是因为家族中藏书多,而让士族子弟能够心智大开。

寇封有楚书,足以批量的造就各种人才。他不怕杀光了士族后,人才出现短路。

但是与曹操的看法一样,诸葛亮也知道这种事情看似的百利而无一害,是明智的人,都要去做一做。

但是自有士族这么一群特殊族群的存在以来,能够这么动手的,除了盛世的时候,比如汉朝文,景,武,光武死帝以外,寇封是第一人。

盛世的时候,皇帝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尤其是这四个能力极强,在各自的统治时期都是威望无上的人。

他们行事就无所顾忌,想杀谁就杀谁。

而寇封却是在战乱时间,最需要团结力量的时候。所以,前四个皇帝,在决心,果断,魄力上,恐怕也不足以与寇封比较。

“真乃乱世人雄也。”诸葛亮沉默了许久,叹息了一声。

在心中道了一声服。

由此,诸葛亮不由想起了自己初出茅庐,还是徐庶举荐的。但是那个时候年纪尚轻,太过独断了。

不懂判别一个人的心性。

在刘备对寇封起了异心的时候,不知道保全寇封的重要性。若是那个时候,他有现在这份心性。

知道寇封的才能,足以继承刘备后。定然也是全力阻止的。

也不会有了后来之兵败了。

而当初就非常看重,心性修养比他要高上许多的徐庶。如今果然也是云开见天明了。官居军师将军。手握一方兵权。

心中越是佩服寇封的能力,诸葛亮就越是惋惜当年。

“当今天下,虽然诸侯并起,号称楚,魏,燕,秦,凉。但其实不过是楚,魏争雄罢了。若是想择一人而投奔之,必定是他们二人中的一人。而寇封坐稳东南,向西在即。西蜀迟早为其蚕食。若我投奔寇封,当再他入蜀的时候。若是投奔曹操,当也是在寇封入蜀的时候,书信与曹操与其暗结,而协助刘璋抵抗寇封。现在,到底是寇,还是曹呢?”诸葛亮在心中问自己。

说实在的,诸葛亮的心中真的比较难过。

他跟随刘备,确实是忠诚的。而刘备的政治立场是匡扶汉室的,与曹操势不两立。而寇封更是直接杀了刘备。

都是与刘备有大仇的。

但结果这天下就属于他们中的一人了。他诸葛亮要想出世一展抱负,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但是在这看似无奈,又难以抉择中。

其实诸葛亮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了。

论能力,将略。曹操与寇封应该是同一等级的。甚至寇封略差一些。若不是寇封层出不穷的手段,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

但是如果比另一个优势,那寇封就是绝对的上风。

谁更年轻,谁更有魄力。谁的国家更加富足,谁在当前的局势,最为有利?

无他,寇封尔。

楚国独断东南,四周除曹操以外,无一敌人。此刻曹寇又是罢兵状态。优势太强了。

“时事造人,曹操虽强,但曹氏定不是寇封对手。”诸葛亮的目光中有着些许吹嘘。英雄渐老,将来必定不是曹操的时代了。

…………………。

成都,张松府内。

张松与法正,孟达三人在前院的一处屋子内谋事。

这三个人中,张松是眼见刘璋暗弱,迟早为人所图,打算谋取出路。而法正更是受人排挤,遭受欺压。

而孟达则是纯因为是法正的好友,又掌握一部分的兵权。

三个人在法正的刻意联系下,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次,孟达也获得了一次回到成都的机会,因此三人坐在了一起商议出路。

“当今天下,张鲁看似强盛。但只能欺压一下刘益州罢了。但是在天下,只是个跳梁小丑。论威望,能力,势力,当属曹丞相。若是有机会,我定求得刘益州,出使邺城的机会。以连接曹氏,为出路。”目前,三人当然谈不上什么阴谋,而是以商议到底是投靠谁好。张松是看好曹操。

孟达则是万事以法正为主。

“楚国寇公如何?”法正却是在心中偏向于寇封,因为益州与楚国接壤,寇封若是出兵,若是顺利一二年就可以占据益州了。

他法正的生活环境就会大幅度改善。

法正一肚子才学,却遭受欺压。满肚子的怨气,又胆大包天,善于奇策。若是能连接寇封,他甚至可以孤身往楚国,为寇封出谋划策。

“楚国寇封虽然一时强大,但是刚又消息说。他绝灭士族,这无异于自掘坟墓。恐怕不会长久。”张松有才能,但是目光却不如诸葛亮,法正很多。

仍然认为曹操要比寇封有优势。

法正心中却是不以为然,恰恰是这一点,让法正看重寇封。与诸葛亮的心思略同,法正也为寇封的果决,魄力暗暗喝彩。

但是目前三人虽然是合谋,但是张松才是主谋。官居别驾,更是非常有优势的。因此,法正沉吟了片刻,不打算与张松争辩了。

反正他是看好寇封的,反正寇封的势力足够了,而且四面无敌。进军西蜀已经是箭在弦上了,随时都可能发射。

到时候,寇封大势进入,他在劝说张松迎寇封吧。

不过,这会儿三人却以张松的意见为主,决定联合曹操。当谈拢后,法正与孟达一起出了张府,回到了法正的府上。

虽然法正现在混的比较挫,但是他的祖父法真却是非常有名气的名士,他家还是比较气派的。

二人进入法府后,直入书房。

“孝直,若是谋事不密,或可祸及全族。真的值得吗?”虽然孟达是非常挺法正的,但是此刻,心下也是有疑惑。

“蛟龙岂可与鱼虾混为一谈?若是不乘势而起,我宁可身死族灭。”法正浑身戾气道。

法正此人为有才智,但是不修德业。

历史上在成就大事后,也是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呢?也是遭受欺压,再加上刘璋昏暗,不知贤才。若是刘璋能发现法正的才能,并且加以重用。

刘备焉能取益州?

孟达也有所感触,叹息了一声,不再说话了。

“子敬回去后,当勤练兵马,当寇公入楚,若是能承蒙寇公伤势,你可为先锋,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不在话下。”二人沉默了许久,法正对着孟达激励道。

“不是曹公吗?怎么成了寇公了?”孟达心下一惊,问道。

“张子乔此人虽然有才能,但是目光实在是有些欠缺。曹公不过是夕阳日下,而寇公却是如日中天。焉能选曹公而弃寇公?”说着,法正微微一笑道:“按照我的预料,曹公还在解决西凉,西秦的时候,恐怕寇公都已经入蜀了。”

“熟话说,先到先得。到时候,又怎么能降曹呢?”

“那为何刚才?”孟达了然的点了点头,但又有疑惑道。

“张子乔贵为别驾,一州之二。先与他结交,同上一船后,才能借势,与寇公联合,否则以你我无名小卒,即使是寇公圣明,恐怕也会如凡人对待。”法正笑着道。

法正不甘心与寻常鱼虾混为一谈。欲成龙。又怎么能让寇封看轻了他。这才是他与张松合谋的原因。

要借势,让寇封看清楚了他。而后辅佐寇封,成就大事。

就在天下智者,多能看出寇封以果决的手段解决了江东二大后患之后,那种如日中天,威临天下气势的时候。

寇封当然也没闲着,他在做一些比较有益于楚国发展的事情。

解决了江东境内的二大后患后,境内算是非常太平了,外又没有大敌。目前,庞统的军队又再休整。

伐蜀的时机还没有到。

要干什么呢?休养生息,开拓商道,加强人才储备。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是,寇封想下令求贤。

楚国,襄阳城,公府内。

寇封召集了帐下的三公中的蒋琬,尚书令刘巴,以及九卿等重臣,商议求贤的事情。

鲁肃因寇封特殊的礼遇,也位列其中。

“如今天下,多事之秋。但也是能人辈出的时候,如魏国五子良将,贾诩,程昱等谋臣,又如我楚国黄忠,甘宁,赵云,太史慈,张飞等,莫不是出身微寒。此天下不乏贤才也,只是少伯乐罢了。”

大厅中,寇封坐在上首位置,穿着很是正统,大声道。

“此时,楚国虽然有众卿相助,但还是非常的虚弱。因此,孤打算下令求贤。德望高的贤才,孤要求之。但即使是德行微有亏损,但是才能出众的。孤也不放过。如今乱世,当知变通。要唯才是举。不知众卿觉得如何?”寇封双目透过珠串,环视了一下众人,威仪道。

“国家若要强,势力是必不可少的是为肉,有肉才能壮。但贤才,却是骨。有骨才能行。骨肉岂能分离?君上所言,甚佳。”蒋琬作为三公之一,正了正身子,首先表示道。

他心下也是赞同的。

盛世要用德行高尚的,才能稳定家国,保证皇权。而乱世,就要知道变通了。你不能因为别人私德有亏,就不用他。

那样的话,岂不是把人才往别人的势力赶?

大亏,大亏啊。

而求贤令一出,寇封唯才是举。必定能够吸引天下众多的寒门士子进入楚国。此乃是挖敌墙脚,而壮自己。

实在是壮大自己的很好手段。

“君上圣明。”群臣伏拜道。

“好,立刻发布公文,传播天下。孤还要建高台,以示决心。”见众人也认为唯才是举,方是王道,寇封不由欣喜道。

“诺。”

群臣应诺道。

。。。。。。。。。。。。。。。。

一万字完成了。

正文 第七百一十二章发展后宫与发展国家

第七百一十二章发展后宫与发展国家(第一更)

建安十六年初秋。

寇封在襄阳城外筑二十丈高台,曰求贤台。昭告天下,凡贤才,就算是小节有亏,亦可登台拜将。

天下皆惊。

当初,曹操下令求贤。虽然也是暗示,唯才是举。但并没有直接表示,小节有亏的人也可以拜将为官。

而寇封却是直接如此昭告天下了。

天下唾弃者有之,欢欣鼓舞者也有之。

唾弃者,当然是认为寇封此开天下之先河,若是为官的人,才能卓著。但是德行不修。岂不是要祸乱朝政,天下?

这是取祸之道。

“此人乃庶民出身,不知天下选官无不是以德行为先,德高才能忠君,爱国。而德才低劣,即使是才能卓著,那也是祸国的乱臣贼子。”

河北名士,出身沮家的沮光非常痛心疾首。认为寇封这是开天下风气之先河。若是寇封用小节有亏的人而乱楚国,这还罢了。若是寇封用小节有亏的人,兴盛了楚国。那天下诸侯岂不是要争相效仿?

到时候,君子不修德业,只修才学。这不是乱天下吗?

这个叫沮光的人,有个族兄非常的有名,就是昔日袁本初帐下,最为有用的二大谋臣之一,沮授。

因此,影响力不小。

又加上曹操的魏国都城就在河北,因此,寇封此举在河北一带,遭了许多人唾骂。

认为寇封这是自掘坟墓的人非常多,也认为楚国将乱。

有唾弃的,当然也有欢欣鼓舞的。

以前国家都取德才兼备的,但什么是德才兼备的呢?那就一定要有名望的。但是当世天下,有名望的多半是士族。

寒门士族都是因为没有交际圈子,而被埋没了。

寇封所说的唯才是举,真的是想招募那些大奸大恶之辈吗?不是。最终的目的是招募那些没有名望,但却有才能的人。

不过即使小节有亏,犹如曹魏的国家,行为不检点,仪态非常的狼狈。程昱更是与人多结怨。

蜀汉的法正睚眦必报。这些都算不得什么大节。

寇封不仅是不会唾弃,反而很欣喜自己手下会出法正这些人。

“楚公这是开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