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能够太平无事……”
  康熙晚年深受病痛折磨,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公开继承人是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康熙反而更加渴望过一种有生机的生活,越是晚年,他越是喜欢打猎。虽然他无法拉弓,无法策马奔腾,但他会欣赏别人打猎,呼吸沙漠草原上的粗犷之气,感受生命的原始滋味。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天气特别寒冷,冬天已经早早降临了紫禁城。在皇宫之中,康熙情绪烦躁,来回走动,像个不安分的顽童。康熙感到一种难言的孤独和寂寞,是的,没人能化解的寂寞。他忽然决定出去,透透气,散散心。
  康熙决定去南苑打猎,走到城外,看到一望无际的平原,康熙心里顿感舒畅很多。但是,走着走着,康熙忽然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好像这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不欢迎自己一样,康熙有一种晕眩的感觉,接着就不省人事了。
  十一月初七,康熙的身体稍微好转,回到畅春园休息。到了十三日,病情再次加重。从康熙发病到驾崩才一周的时间,人们或许会想,康熙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康熙是在行猎的途中染病的,当时正值冬天,寒风萧萧,冰雪飘零。康熙本就是一个老年人,还是个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偏要喜欢强撑着,表示“老当益壮”,在路上着了凉,染上了风寒。说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也就是感冒而已,但对于一个暮年人来说,病来如山倒,小病也可以夺人性命。
  病中,康熙并不认为自己这次会有生命危险,他跟一般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感冒是小病,想当年自己金戈铁马,难道这点感冒还能要了自己的命?
  因为康熙的病情加重,便让胤禛代他举行祭天大礼。这些日子胤禛跟他走得特别近,胤禛很重视这次祭天大礼,所以每天都斋戒,对父亲也很关心,一天要去问安几次。每次康熙都说:“朕身体好了点儿。”
  也许正因为在康熙最后的日子里,胤禛陪伴在父亲身边,所以外人才怀疑他篡位。从康熙后来交给他一些重大的任务来看,雍正应该不是夺嫡篡位。只不过康熙生前没有立储,临终留下口谕难以服众,尤其是其他的一些阿哥,心里更是不服,所以雍正夺嫡这个流言才流传开来。
  十三日凌晨两点,康熙病情突然加重,他感到自己快不行了,立即让人召胤禛进宫。胤禛当时可能在城外办事,其他的阿哥们都到齐了,他还没来。上午九点多胤禛才赶到畅春园,这天康熙召见了胤禛三次,两人肯定是谈了一些话,但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知道。
  当天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康熙就轰然驾崩,离开了这个他无比眷恋的人间,只可惜他真的无法再活五百年。
  我们一定很好奇,胤禛又是怎么样当上皇帝的呢?
  有这么一个说法,胤禛在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召集了众阿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到床前,对他们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这个记载出现在雍正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其他的书都是参照雍正的这个版本,由于是自说自话,难免会让人怀疑其真实性。
  但是根据胤禛的记载,他是从隆科多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这就让人迷煳了。因为胤禛来了之后,还跟康熙密谈过很多次,没有理由这么重大的消息是从隆科多口中得知,像这么重大的事情,康熙当然会当面告诉胤禛,开诚布公让大家都知道。
  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康熙生前并没有指定任何继承人,但是留下了遗诏,遗诏指定的继承人是胤禛。作为一个垂死的老人,是不希望看到在自己弥留之际儿子们还愤愤不平为皇位吵得死去活来的,那么谁还有心思理会将死的父亲呢?所以,秘密建储制度的真正发明权应该归康熙,雍正只不过是把父亲的产品改进升级了一下。
  如果是这样,雍正为什么又要捏造事实说在自己没来之前父亲就当众宣布自己为继承人呢?其实,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表明自己是正统的合法的,没有任何弄虚作假。在雍正期间,质疑他篡位的言论相当多,他编出这段情节也可以理解。
  雍正继位后,和大臣们商议康熙的庙号,最后确定为圣祖,圣是表彰康熙的仁德,祖是表彰他的功绩,只有功绩相当大的皇帝才能称祖,连皇太极这么厉害的皇帝都只得了个太宗庙号。当时,雍正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刺破中指,用血写出了“圣祖”二字。
  康熙的陵墓又叫景陵,在顺治的孝陵东南约两里的地方。景陵曾两次被盗,一次是军阀孙殿英为了解决军费问题盗取清东陵,景陵是其中之一。第二次是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一群土匪把魔爪伸向了清东陵。景陵被盗之后,没有经过清理,导致墓穴内积水,一代明君康熙的尸骨泡在积水中,情何以堪。
  康熙之死和雍正继位是清史的一大疑案。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雍正在给康熙进人参汤的时候,放了毒药,再加上民间传言雍正喜欢跟江湖奇人来往,这个说法似乎很可信。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对此有过记载,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那天晚上,就皇帝号呼之声不安之状来看,即使没有人下毒,也肯定是突然发生了什么变故。”一些清史学者也提出了雍正继位是宫廷政变的说法。
  雍正下毒,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这是从人性最阴暗的一面来揣测的。但雍正没有太大的必要这么做,就算他毫无人性,纯粹从利害角度也没必要。康熙是重病在身,活不了几天,你还要毒死他,就这么等不及吗?再说,雍正处理朝政已久,势力非同小可,就算康熙不想立他,他依然可以做到自立。
  这就涉及第二个疑点:雍正是不是篡改了遗诏?
  当时有人传言说康熙本来想传位于十四阿哥,结果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就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这个说法仔细一推敲就发现漏洞百出,在清朝,书写皇子的名字的时候前面必须加一个皇字。如果康熙真想传位十四阿哥的话,也是这样写:传位皇十四子。雍正改过来就是:传位皇于四子。语句不通,而且清朝写“于”一般不是用这个字,而是用“于”。而且,朝廷诏书,尤其是继位这种大事肯定是用满汉两种语言书写的,你改得了汉文诏书,改得了满文诏书吗?所以,说雍正篡改遗诏也不太可信。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雍正篡位,跟雍正后来古怪的性格也有关系。自从康熙死后,雍正一生不住畅春园,死后也不葬在清东陵,好像有意躲避自己的父亲。畅春园是康熙居住和办公的地方,这么好的地方雍正却不要,反而另外拨款修建圆明园,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另外,康熙平生最喜欢去热河避暑山庄,雍正当皇帝后一次都没去过。更让人诧异的是,雍正为自己选定的陵墓远远避开清东陵,选择了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后人称之为清西陵。这确实让人费解,如果雍正不是十分厌恶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有意要回避什么?
  而且雍正是相信鬼神的,他这么做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篡位后,没脸在地下见自己的父亲。如何解释雍正“生不住畅春园,死不葬清东陵”呢?说实话,还没有找到非常完美的解释。当然,也有可能是雍正想走出康熙大帝的影子。
  但仅凭雍正的这些行为和习惯就判定他篡位,明显证据不足。康熙晚年的一系列举措就是在给雍正铺路,他还有必要篡位吗?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雍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有的方面甚至超过了康熙。
  非常有意思的是,雍正葬在清西陵以后,给自己的儿子乾隆出了一个难题,百年后是陪父亲呢,还是陪爷爷?乾隆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个折中之策,规定隔代葬一陵。乾隆跟康熙隔一代,所以就跟康熙葬在东陵,嘉庆跟雍正隔一代,就跟着雍正葬西陵。
  整个康熙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在王朝灿烂的背后潜藏着腐败的种子,雍正跟康熙的性格完全不同,跟他的儿子乾隆也脾气迥异。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雍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同时也是非常神秘的一个皇帝。
  他的知名度不亚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但名声却不太好,在下一本书中我们将走近这个神秘的帝王。
  大清风云.4,雍正王朝
  序言
  顺治和康熙当上皇帝都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在里面,但雍正和皇太极一样,能当上皇帝,全凭个人的能力。
  雍正做皇子时并不被康熙看好,因为雍正从来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不管是他的父亲康熙还是儿子乾隆,都不喜欢他。雍正之所以不讨人喜欢主要是因为他个性严苛,缺乏人情,做事心狠手辣。雍正固然不讨人喜欢,但治国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康熙末期,官僚集团开始腐败,随着康熙年龄的增大,再加上家事烦心,对这些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雍正上台之后,立即大刀阔斧整治腐败。
  在雍正身上,两面性非常明显。就治国方面来说,他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尤其在吏治这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雍正堪称数一数二的能手。他的许多改革都将清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比如设立军机处、修订法律、实行摊丁入亩制度、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这些改革在整顿吏治、改善国计民生方面的效果非常明显。
  康熙末期的衰败在雍正手中得到了扭转,清朝的元气也在雍正的手中不断上升。
  但是在对待反对派的问题上,雍正是非常残酷的,绝对没有手下留情的余地。他的亲弟弟胤眩凰丈送醯潮凰帐酶筛删痪唬赖乃拦氐墓兀那咨盖锥急凰馈S赫锰呷贸械娜嗣靼祝焊液献鞯囊欢ㄓ泻么Γ驹谖叶粤⒚娴木悦挥泻孟鲁 
  对于自己的两大功臣年羹尧和隆科多,雍正的表现则显得非常阴狠。需要用他们时,将他们捧上天,等到政权稳固,再出阴招,将年羹尧和隆科多党羽一网打尽,双双逼死。
  雍正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复杂人物,说他是明君一点都不过分,因为他确实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一生批阅奏折超过千万字,以至于很多人都说他是累死的。但事实上雍正并不是一个仁君,跟朱元璋一样,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气,一旦有人触了他的逆鳞,他定要逼得这个人走投无路。
  在治国方面,雍正外用法家内用权术,手段刚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所以他提拔的许多人都是那种敢于得罪人的“硬汉”,像李卫、田文镜这种人便是如此。
  跟清朝的很多皇帝一样,雍正也是暴亡,暴亡的原因可能是丹药中毒。由于雍正极其善于作秀,很多人不知道他沉迷于道术,在宫中,雍正花费巨资让道士们为自己炼制丹药,结果这些丹药反而要了他的命。
  种种迹象表明,雍正并非像他自己宣扬的那样不近女色。朝鲜使者出使清朝后,曾在史书中记载,雍正由于纵欲过度,导致下半身瘫痪。
  所以说,雍正可能远远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整天对着奏折挑灯夜战的皇帝要复杂得多,读了这本书相信读者会有更深的体会。
  
  第一章 城府哥雍正笑到最后
  
  这时候,胤禛的表现跟胤祀完全相反,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诗词中。胤禛知道,储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贵,但里面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捞不着,还落得个粉身碎骨。康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与精明的人相处不妨大智若愚,与愚蠢的人相处不妨耍一些聪明。胤禛的心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淡泊是一种策略
  这本书我们将要讲述清朝历史上最有争议的皇帝:雍正。
  雍正的原名是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的第四子,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换成公历便是1678年12月13日。胤禛出生的时候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祥瑞的征兆,史书记载也相当简单:“丁酉,今上皇帝生,上之第十一子也,母曰乌雅氏。”——这就是中国史书的写作风格,惜字如金,对皇上都如此,遑论其他人。
  胤禛是康熙的第十一个儿子,因为前头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排到了第四位,前面有三个哥哥,分别是胤眩⒇返i和胤祉,就排行来说,胤禛算是年长的儿子,这对于他将来竞争皇位是有利的。
  我们再说说胤禛的母亲吧,乌雅氏是蒙古女人,隶属满洲正黄旗,父亲威武是个护军参领。胤禛母亲出身并不高贵,诞生胤禛的第二年她被封为德嫔。不过,胤禛没有太多的时间享受母爱,胤禛幼年是交给皇贵妃佟佳氏抚养的,她是一等公佟国维的女儿,在逝世前被册立为皇后。康熙为什么把胤禛交给皇后抚养呢,因为这位皇后没有生过孩子,又特别喜欢小孩。所以,看到五岁的胤禛活蹦乱跳的样子,康熙就想到了应该把他过继给佟贵妃。
  佟贵妃对胤禛非常喜爱,视为己出,不幸的是六年后她忽然一病不起。这一年胤禛十一岁。得知佟贵妃病危的消息,康熙在她逝世的前三天封她为皇后。有的读者可能奇怪了,康熙不是很宠爱佟贵妃吗?怎么直到她快死了才封为皇后?
  说来,这跟康熙的迷信有关系,前两个皇后都死得挺早,康熙认为自己克妻,就没有再封皇后。佟佳氏死后,康熙再也没有封皇后,他始终相信克妻这种说法。
  佟佳氏一死,胤禛相当于丧失了半个母亲,佟佳氏虽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抚养之恩如同生母。之后,有一段时间,胤禛相当忧郁。为了怕他出什么意外,康熙还特地放下政务陪他。胤禛后来痴迷佛教,可能跟这段经历有关。
  在早年,胤禛跟其他皇子一样,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教育。在老师们的严格管教之下,胤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老师们的水平都是一流的,大都是康熙朝的大官和理学家。这些老师中,对胤禛影响最大的是礼部尚书顾八代。顾八代不光学识渊博,人也相当正直清廉,胤禛评价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顾八代退休后,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他死后,家里甚至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胤禛得知了这个消息,心里很难受,以学生的名义为老师操办丧事。
  可以说,顾八代对胤禛的思想和精神有很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后来雍正治国。
  长期以来,胤禛并没有受到康熙的格外重视,过着一种书斋式的生活。所以,胤禛的古文功底很好,写了大量的诗。饱读史书无疑也增加了胤禛的智慧,提升了他的修养,让他在以后的储位斗争能够隐而不发、韬光养晦。胤禛一生也写了不少的诗,这些诗作跟李白杜甫这些人写的自然没法比,但是对仗工整、意境幽美,不是粗制滥造之作,比起多产诗人乾隆好上不止一个档次。
  我们不妨看看胤禛在镇江金山寺题的一首诗:暮宿金山寺,今方识化城。
  雨昏春嶂合,石激晚渐鸣。
  不辨江天色,惟闻钟磬声。
  因知羁旅境,触景易生情。
  诗中充满了佛教意蕴,反映了胤禛内心深处的另一面。而他内心深处的这一面对他继承大统有很大的影响,胤禛能够变成雍正皇帝跟他在两次废太子中的表现有很大关系。康熙第一次废掉太子后,大阿哥胤眩桶税⒏缲缝腙殛齑⑽唬疃艿娇滴踉鸨负螅廊幻挥惺樟病
  有时候太聪明了反而会给自己招来麻烦,胤祀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众皇子中,没有人比他更会笼络人心,在这方面连康熙都不是他的对手。朝中的文武官员大都看好胤祀,连大阿哥、九阿哥、十四阿哥都与他结盟。这样一来,太子被廢后,胤祀的人望最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对此,康熙是反感的,对儿子拉帮结派他一向深恶痛绝,太子就是因此被废的。
  这时候,胤禛的表现跟胤祀完全相反,他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整日沉醉在佛教和诗词中。胤禛知道,储位固然好,皇帝自然尊贵,但里面风险太大了,搞不好什么都捞不着,还落得个粉身碎骨。康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跟精明的人玩精明是非常不划算的策略,与精明的人相处不妨大智若愚,与愚蠢的人相处不妨耍一些聪明。胤禛的心术之高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受封亲王的时候,胤禛主动提出降级,说自己本来爵位已经够高,现在又受封亲王,而一些弟弟们爵位还不过贝子,同样是兄弟,怕他们心里不舒服。
  在整个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胤禛表现出中立的姿态,既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不反对任何一方,这样一来,其他各方斗得你死我活,胤禛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我们不知道胤禛沉溺佛道和山水是麻痹康熙和政敌的一种手段,还是这就是他本真的性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确实这种策略很有效果,让他在一波又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