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八十年代锦鲤运-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拼命强调挣钱买房子,其实反而给父母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上次我妈就说她不应该养我跟姐姐,因为我们家没小洋楼也没有小轿车。我爸又说要想办法弄外国故事挣钱。”
  她这么做,多伤害父母啊。她成绩差成这样,父母都没嫌弃过她,还有点儿好东西都想紧着她用。
  “我爸妈还给我买自行车了呢。我姐都没有。她在大学里头,更加需要自行车吧。”
  何半仙在水龙头下刷牙洗脸,吐了口牙膏沫子,满怀期待地看着小丫头:“蕊蕊,那我不用再给孙教授熬药膏子了吧?”
  他的祖师爷哎,熬药膏子简直烦死个人。
  也不知道孙教授到底怎么收的学生,还天之骄子呢,蠢的要命,啥都要拿个小秤在那边称来称去,半天干不了一点活。
  最后逼得他老人家没办法,只好有纸一份份的包起来,直接让那个呆头呆脑的小医生下锅熬算了。
  得,上次的药包差不多用完了,他又得找草药准备药包了。
  何半仙苦不堪言,只两眼巴巴盯着林蕊,但求她一声赦令下。他好好的一个风水先生,干嘛非得当大夫啊。
  “不行,那一码归一码。”林蕊瞪眼,“我爹妈保持原样最多也就是过的穷点儿。反正他们安贫乐道。你那可联系着天下苍生。”
  药方子传下来就该发扬光大,否则真等到想传下去却没机会的时候,有的哭呢。
  上辈子她舍友老家有人祖传的皮肤病药方,专治痈肿疮疖,最后人没死,方子先失传了。
  为什么啊?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采草药的山被开发掉了,原本长的草药被铲得一干二净。
  传人只会认这座山的草药,根本不知道草药具体是什么。走出这片山,他就束手无策。都没了药,还怎么治病?
  于是传了多少年的治病方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断了代。老人家自己说起来都唉声叹气。
  怪谁啊,要是早点儿研究出来草药治病的机理,还至于落到绝代的地步吗?
  “再说了——”林蕊皱眉强调,“药膏子能不能推广下去,还关系着苏木的存亡呢。”
  女大不中留,白收了个小丫头,完了心还是向着臭小子。
  何半仙心头悲怆,喝了口凉水漱嘴,招呼屋里头打扫卫生的苏木:“你把《西游补》拿出来。”
  林蕊满头雾水:“什么?”
  “给你看的。你这算什么啊,人家孙行者唐朝的猴子,前面会了秦始皇,后头又去找宋朝的秦桧。心短是佛,时短是魔。乱梦三千,皆是寓言。”
  林蕊看着手中的线装书,试探着问何半仙:“干爷爷,您是说我在做梦?眼前的一切都是梦境?”
  何半仙又开始玄之又玄的玄学路线:“一沙一世界,浮生若梦。虚即是实,实即是虚。”
  林蕊皱听他鬼扯就头疼,皱起眉来:“你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你先告诉我到底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去吧。”
  她话音刚落,楼上走廊尽头的窗户开了,林母扯着嗓子催促:“快点儿上来,给你们盛好的粥都要冷了。”
  林蕊立刻应声:“哎,来啦!妈,我要吃酸黄瓜。”
  今天的粥可不是一般的白米粥,而是林母一大早就精心烹饪的皮蛋瘦肉粥。咸鲜绵软,粥熬得入口即化。
  林母从柜子里头拿出昨天厂里头发给职工的月饼,招呼埋头吃粥的何半仙父子:“今天中秋节,别忘了吃月饼。”
  她又拿布袋子装了两个饭盒摆在小桌上:“上面的是梅干菜烧肉,下面是红烧鸡翅。苏木,你记得热过了再喊你爸吃,别让他冷东西下肚。”
  林父端着饭碗笑:“你也真是爱操心。这都八月节了,老何还不清楚要热饭吃的道理吗?”
  林母瞪眼冷笑:“他要是能分清楚春夏秋冬,我真要烧高香。”
  寒冬腊月爷儿俩也敢穿着单衣满大街晃荡,也不怕冻掉了耳朵。
  何半仙得意洋洋地笑:“哎哟,刚才应该带上来让你们看看的。我买了个电饭锅。”
  他侧过头看林蕊,“蕊蕊,以后干爹每天中午煮好了饭等你回来吃,每天都给你蒸鸡蛋。”
  林蕊眼前一亮:“有电饭锅卖啊。”
  她一直对1988年的世界处于迷糊状态,加上周围的邻居都是用煤炉煮饭,她还以为现在市场上没有电饭锅呢。
  林母笑了,摸摸女儿的脑袋:“等下个月,妈也给你买个电饭锅。”
  多用点儿电就用点儿电吧。
  蕊蕊一直不太会用煤炉煮饭,以前鑫鑫住在家里还不显,现在就愈发看出来不方便了。
  林蕊吓得赶紧摆手:“我不要。”
  现在电器都贵的离谱,比三十年后还贵。谁知道现在一台电饭锅要花她爸妈几个月的工资啊。
  “没事,我前两个月就想买了。商场里头一直断货,今天你干爸一说,我总算想起来这茬事了。天冷了,有个电饭锅确实方便。再说钱放着还不是等着不值钱。”
  林蕊估摸着现在的电饭锅就算贵,大概几百块钱也能解决,这才咽下喉咙口的话,反而高兴起来:“干爹,等我回来用电饭锅给你做好吃的啊。”
  真不是吹牛,因为上辈子大学宿舍里头唯一能勉强使用的烹饪工具就是电饭锅,她可是掌握了一手电饭锅美食烹饪技巧。
  何半仙哈哈大笑:“行,蕊蕊你去外婆家吃多点儿啊。”
  等到一家三口上出城的公交车时,林蕊才反应过来:“我们为什么不喊我干爹还有苏木一块儿去外婆家呢。”
  明明老太都认识干爷爷,干爷爷又没什么其他亲人。
  林母瞪眼:“说什么怪话呢,今天是八月节!你干爸不得自家过节啊。”
  “嗐,我干爸那么爱热闹,有喜欢吃现成饭。你要是喊他去郑家村,他肯定直接关上门就走。”
  林母皱眉,拍拍女儿的脑袋:“不要胡说八道,你干爸有你干爸的事。”
  林蕊百无聊赖,只得翻出那本线装书。
  谢天谢地,总算不是竖版繁体字,否则她还真没办法看下去。
  “这是什么?”林母蹙额,抽过女儿手中的书,“《西游补》?”
  她倒是不管女儿看杂书,只强调,“别在车上看,眼睛会坏掉的。”
  小女儿成绩本来就不好,将来要是坐不了办公室下车间的话,戴着眼镜会很不方便。
  林蕊笑嘻嘻的:“没关系,有隐形眼镜还有激光手术。”
  林母笑了:“那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的眼睛好。多爱惜着点儿自己,身体才是自己最大的本钱,别仗着现在年纪小就瞎糟蹋。”
  林蕊靠在母亲肩膀上,小小声地念叨:“妈,我不要你辞职开诊所了。你在厂里挺好的。不过你得争取把职称升上去,高级职称工资也高。”
  上辈子郑大夫直到退休才勉强升上主治医生,她医专的舍友从县医院退休,却早就是副主任医师。
  林母笑着点女儿的脑袋:“你想的还挺多啊。”
  谁不知道要评职称,可哪有那么容易。前面闹“文。革”,1983年又停下来三年,前年才重新恢复评职称。
  这么长时间耽误下来,评职称这座独木桥前头挤着一堆知识分子:三年职称冻结期的,八十年代初没有评上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的老大学生等等等等,厂里头能把高级职称名额留给丈夫,还是因为领导惜才重才。
  像她这样的中专生,可就差一截子咯。
  所以现在社会上再鼓吹中专比大学实惠,他们这样的人还是希望自己孩子读大学,那才是真正有前途有出路。
  林蕊脑袋靠在她妈怀里,努力冥思苦想,突然间想起来重要的事:“妈,你学的是什么外语?”
  “俄语啊。我们那个年代都学俄语。”
  林蕊猛的一拍手:“那就对了!”
  她想起来上辈子林母为什么评职称一直不顺利了。因为后面职称评定需要通过外语考试,而这个外语是英语。


第40章 谁说不重要
  郑大夫今年都四十四岁了; 俄语也是二十多年快三十年前学的; 又怎么可能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
  上辈子林主席跟自己女儿分析过; 其实这政策有点儿针对五六十年代求学的知识分子。因为当时主流是学俄语。
  可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年纪也大了,快退休了; 难听点儿讲叫使用价值急剧下降。职称评选自然更倾向于青壮年候选人。
  再等时间年轮走到大概是2007年或者08年,上头重新规定部分人员可不再参加外语职称考试的时候; 这批人早就退休了; 还谈什么职称评定呢。
  林蕊之所以印象深刻; 是因为上辈子她妈有同事为此事跟单位领导闹过。
  当年河校改制的时候,还保留了教学职责。
  因为当时老师工资高; 重点是有课时费,但转为机关干部身份之后就只能拿死工资,而且九十年代公务员的工资的确不高,所以她妈的这位同事就选择继续当老师。
  等到他快退休意识到再没有课时费; 要靠退休工资过日子时,才后知后觉想要评职称,职称直接关系着工资级别。
  结果他一不懂英语二不会计算机,高级职称死活评不上去; 最终只能含恨办理退休手续。
  级别不同; 退休工资的差距可就明显了。
  这位同事越想越愤怒,但凡不如意便三天两头跑去培训中心跟领导闹。
  这人还鸡贼; 专门趁着部局大领导下来视察以及重大会议在培训中心召开的时候过来找事。
  培训中心的领导为了□□,不得不接二连三地做出让步; 由单位掏钱给他补贴。
  七七八八的,他每个月的退休工资也差不多赶上同期退休的本单位公务员水平。
  可惜后来八项规定一出,上面加强审计,单位的小金库没了,上一任老领导都退休走人了,口头承诺的补贴自然也就没了下文。
  这人再撒泼打滚坚持上。访也无济于事。每次回单位都要找她妈哭诉一场,倾吐他被政策耽误的委屈,他冤枉。
  林蕊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要求将外语能力作为职称评选的标准,不过估计也就是九十年代初的事情。
  因为那人每次都哭着拿林主席说事,强调她那时候才刚工作,自己还算是她中专的班主任。
  林蕊满脸严肃地看着郑大夫:“妈,马上就要二十一世纪了。二十一世纪必须要掌握三种技术:英语、计算机还有驾驶技术。否则就是文盲。”
  林母无奈地看着小女儿:“你又想干嘛?打算初中毕业后去学开车啊?”
  改革开放之后,开出租车的确是个热门行当。
  她出去开会的时候,还听人说广州有句顺口溜叫做“广州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她自己倒是医生呢,也没觉得多宝贵啊。
  “你甭想了。”林母好笑地看着女儿,“你以为谁都能开上出租车啊?”
  现在江州的出租车少,需求量相对又大。司机一个月能挣到五六千块钱,相当受人尊重。就连姑娘找对象,也优先考虑出租车司机。
  “你是党员还是优秀社会青年?”林母逗着女儿。
  好工作人人想要,眼下当出租车司机门槛可不低。
  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打不起车,此时出租车接待的主要是外国人跟华人华侨,所以明确要求司机得是党员并且优秀青年,还不能有海外关系,个人形象也得过的去。
  他家倒是没有海外关系,蕊蕊的形象也没问题,可才十四岁的小丫头,想什么开出租车呢。
  林蕊傻眼,她妈这思维跳跃的,怎么想到当出租车司机这一茬上头去了。
  她正色:“我是说英语跟计算机。你看着吧,以后肯定会强调这两项技能的。”
  她还想着要是林母反驳她的话,她该如何见招拆招。
  不想林母却深有感触地点点头:“是的啊,现在厂里头进口的机器,好多你爸爸都看不懂说明书,就怕被老外给蒙了。”
  厂里的高级工程师人数有限,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全厂都指望他们把关呢。
  一台仪器就大几十万的外汇,这可都是国家的钱,国家从牙缝里头省下来的外汇。
  兄弟厂就进了台机器不会用,白白浪费了近百万的外汇券。机器到现在还丢在角落里头蒙灰。
  伸手问国家要钱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钱钱要到手了就想怎么瞎折腾就怎么瞎折腾。
  什么主人翁精神,真早把自己当主人,保准花钱比谁都仔细。
  自家买个电饭锅都得好好考量一下到底实不实用。
  掏公家的钱,就一个比一个大爷。
  林蕊越听脑袋越低,羞愧得没脸见人。她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
  小市民如她,一心只想着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跟家人的利益,而林工跟郑大夫却只担心会让国家跟集体蒙受损失。
  古代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们这儿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身体力行。
  林蕊想她这辈子恐怕都没办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媒体每每痛心疾首高校培养出来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未教给学生社会责任。
  其实这个锅真的全都该由学校背吗?三十年后早就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时代,学生也从未脱离社会大染缸。
  而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又有多少人具备社会责任感呢?情怀与理想不过是他们圈钱的利器。
  她钦佩自己的外公外婆,因为他们身上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淡泊名利。
  比起一个月就挣了一千五百块的无证小商贩,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和历史的意义应该更重大吧。
  就像虽然三十年后大家依然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可真正备受尊重的,似乎还是前者。
  就像老太说的那样,人活一辈子,总要有个追求。
  高帅富白求恩深入战火纷飞的中国战场,从个人利益角度来讲,肯定亏大了。无论医疗技术提升还是金钱报酬,他都亏得很。
  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来了,并且将生命献给了这群跟他不是一个眼睛也不是一个头发颜色的人。
  因为他有信仰,他有追求,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所以他是幸福的。
  林母摸着女儿的脑袋,柔声道:“所以我们蕊蕊要好好学习啊。我跟你爸爸总有老的一天,以后还得看你们。
  现在你们看外国电影电视,觉得人家处处都比咱们强。可人家的东西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我们有一天肯定能赶上甚至超过他们。
  咱们比别人差了哪儿啊?咱们不过是走了点儿歪路。现在走回头了,咱们脚步放快点儿,怎么会一直在后头呢。”
  林蕊心头一股热流翻滚,她甚至生出豪情万丈。
  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三十年后,谁比谁强,还真说不准呢。
  不是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么。
  现在的人留学出去就千方百计想着如何留在国外不回来。
  可是三十年后,她的那些高中同学,是学霸级别的同学,海外名校毕业后却想着怎样回国找工作。
  林母趁热打铁:“所以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都是有定数的,过了十年二十年,就没人挣钱吗?你看李嘉诚先生,人家不也拼命学习吗?他要是晚十年做生意就达不到今天的成就了?”
  林蕊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李嘉诚先生那时候是被迫从学徒起家,要是有机会,他肯定愿意继续求学。
  学历其实是跟收入成正比的。
  她怀揣着一颗突然间打了鸡血的心,下了公交车,又搭上郑家村拖拉机的顺风车,朝郑家村出发。
  林蕊坐在拖拉机的后车厢,感觉比坐敞篷跑车还拉风。
  两岸青山碧水间,她惊讶地发现稻田已经开始泛黄。
  “熟了,稻子熟了!”林蕊激动地拉着她妈,“妈,你看,稻穗都拉弯稻子了。”
  原来稻穗笑弯了腰是拟人而不是夸张。
  淡金色的阳光倾泻而下,点亮了整个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的,是丰收的香气。
  林母哭笑不得,唯有庆幸拖拉机噪音大,可以掩盖住女儿没见识的话。
  这么大的人了,还没看过水稻成熟?
  都八月节了,稻子熟了有什么好稀奇的?
  “妈,我们要不要下田割稻子啊?”林蕊双眼放光,“听说新稻米特别香!”
  林母头痛,家里虽然不富裕,可也没短过女儿一口吃的。现在蕊蕊怎么一说起来吃的就一头神劲?
  “还得再等等,你外婆家差不多下个礼拜开始割稻子。”
  林蕊满怀好奇:“那有收割机吗?收割机能开进田里吗?”
  上辈子她跟她妈去农家乐玩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收割机开进田里,呼啦啦的大片稻子倒在田里。
  收割脱粒一体化,当场看呆了她。
  难怪这么多人想要回乡种田,真是太有意思了。
  可是眼前林蕊看到的田都是一块块的。田埂那么狭窄,收割机要怎么开进去啊。
  林母想要扶额,蕊蕊真是越活越回去了,专门问傻问题。
  “这要靠你们啊,收割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