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宝儿的六零年代-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从许柏志结婚后,他本就不愿意干的农活儿,几乎被徐燕以及他丈母娘一家承包了。
  人家还搬去了老徐家,和徐燕睡一间大敞屋儿,不用睡通铺,跟他们挤在知青点。
  每天不但不做农活儿,还能顿顿吃饱喝足。最重要的是,许柏志还有姑娘为他争风吃醋,争相恐后的帮他干农活儿,他媳妇儿丈母娘怕他花心说离婚的事儿,把他像大爷一样供起来,连他内裤臭袜子都得帮他洗……
  这让一众人单身的知青,尤其是新来的那两批,像是看到了某种希望,几乎倾巢出动,不分男女,整日在社员们晃动。
  第五大队很快弥漫着一股恋爱的酸臭气息,尽管他们没有明面上搞,可徐爱国又不是傻瓜,大队上那些未婚的男女和知青们满面含春的样子,他又不是看不见。
  作为第五大队的队长,尤其上头最近频繁让他们去开会,徐爱国已经嗅到某种不安的气息。
  原本他打算在秋收动员大会上,让全队社员们最近两年老实本分点,没想到这关头出了许柏志两人的事儿,带动着整个知青点的知青们都在瞎搞乱搞。
  徐爱国心里着急不已,就去找‘军师’周富强商讨此事。
  周富强一直都有和家里人联络,也知道最近大城市里的风气都变了,想了想就说:“知青们要谈对象,你想拦,肯定是拦不住的,毕竟你在明,他们在暗,他们要背着你搞对象,你也没办法。”
  “啊?那可咋整?”徐爱国急了,“不管管他们,到时候他们弄出大事儿来,连累整个大队上的人可咋整!”
  “莫急!”周富强下乡这几年,第五大队的人都对他不错,他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乡,也不希望大队上出事儿,就说:“不如就趁秋收动员大会那天向大家说明城里最近的事儿,给他们一个警钟。如果要谈对象,就必须结婚,领导说过,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谈对象都是耍流氓!这种不正风气必须明文禁止!如果偷偷摸摸的搞,又不想结婚,这种人必须抓去公社斗一番,再记录在案。同时鼓励全队人员督促队上的小年轻,只要发现在谈对象,又不打算结婚的,可以举报给大队村委村干部,然后奖励工分粮食啥的,就不怕他们乱搞了!”
  “还是你想的周到!”徐爱国向他竖起大拇指。近两年上头派下来的知青太多,个个都是娇气的主儿,心比天高,瞧不起乡下,不愿意干活儿,总想着回城。
  可回城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吗?当然不容易!瞧瞧在乡下呆了三年多都还没回城的周富强、冯媛媛等等第一批的知青就知道了。
  这些新来的知青心里其实明白着呢,可就是不愿意接受事实,总想钻牛角尖,总活在自己能回城的美梦幻想中。
  这不,出了徐燕许柏志两人的事儿,他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都想着找个队上的社员,以谈对象的借口,哄着,骗着,拖着,让社员们心甘情愿地给他们干活儿,替他们吃苦卖命,最好还能像徐燕养许柏志一样,拿自己的口粮倒贴养着自己,却绝口不提结婚的事儿。
  虽说上头政策一直在变,可他们都明白,一旦结了婚,他们的户口就得落在这里,到时候有了孩子,上头政策又一变,让他们回去,想也知道是单身的知青优先,他们才没那么傻呢。
  周富强这个提议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你们玩弄人家的感情,这下全民监督,看你们还怎么耍花招。
  等到秋收动员大会上,徐爱国例行说了一段秋收废话后,就着重说了此事。
  顿时底下喜得也有,悲的也有,喜得当然是那些年纪大的社员们,他们早就看不惯新来的那批知青猖狂劲儿,成天不干活儿四处晃悠不说,还想着法儿拐自家的女儿/儿子替他们干农活儿。
  这些不要脸皮的知青就该好好的惩治一番,不然以为他们这些乡下人好欺负呢!
  悲的当然是新来的两批知青,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不用干农活儿的手段,居然就这么被打压下来。他们还得去安抚勉强找的对象情绪,真的哎吃了苍蝇还难受。
  课不管社员和知青们怎么想,秋收再即,不管有啥事儿都得秋收过后再说,当下都要去村委领农具下地干活儿。
  周富强作为知青点的领头人,在昨天晚上就跟新来的知青们说了,不要途凉爽穿背心短裤干农活儿,要穿着长衣长裤,戴个草帽上阵,最好灌壶水带在身上,不然忙活起来,没有歇气儿的时候,到时候天热难耐容易中暑,身上的水能救命。
  可那些新来的知青根本就没听进耳朵里去,用他们的话来说,这八月份本就老虎天,天气热的能吃人,平时站在阴凉的屋檐大树下都觉得热的要命,现在要顶着艳阳天去干活儿,不穿凉爽点怎么行?穿长袖不得把自己给捂死!
  周富强见他们听不进自己的话儿,也是无奈的叹口气,领着跟他同一批,但全副武装的老知青们,带这些新知青下地了。
  且不说这些新知青下地后是怎样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徐宝作为第五大队的社员,即便做着会计的工作,平时不用下地干农活儿,但是春种秋收这种关系着全队粮食的大事儿,所有村干部都得跟着下地干农活儿。
  这会儿她早早的戴上草帽,穿上长衣长裤,拿块毛巾把脖子脸部缠住,就跟着她爹她娘一起上山割麦去了。
  山上金黄一片,布谷鸟“布谷——布谷——”叫个不停,田间地头到处人头攒动,一副热火朝天忙活秋收的景象。
  纵然烈日炎炎,干活儿辛苦,可一想到这些金黄得麦穗即将变成粮食,进入自家的仓库里,接下来的一年都不用愁粮食吃,所有人都干劲儿满满,不到三天的功夫,就把山上的麦子收割完,并且全都脱粒儿晒干,等着放进仓库里。
  割完麦子,稻谷也黄了,也得紧着收水稻。
  不过到底是秋收,干这些高强度的农活儿,都把人累得半死,徐爱国也不是那种不长心眼,只为完成任务产量的大队长,让所有人休息一天,再接着受稻谷。
  徐宝这三天里全副武装上阵,还是中了好几次暑,在地里头吐得稀里哗啦,吐完又头晕,险些站不起来。
  跟她有同样状况的有很多人,男女老少都有,大多都是吐完走去阴凉的树下歇一会儿,或是喝点水,感觉稍微好点儿,又接着干活儿。
  反正每年秋收都是如此,不管你中不中暑,先紧接把粮食收上来,你要在这关头称病在家歇着,要是下雨把地里的粮食打断冲走,全队人就得饿肚子。
  这时候可就不管你是真受不住,还是假受不住,你吐完歇一会儿人家没意见,你要一直不动弹,人家就会举报你,到时候你辛苦一年挣得工分说不定就会扣一半,那来年你吃啥?趁早抹脖子吧!
  方如凤心疼女儿,原本打算让徐宝多歇息一会儿的,可她喝了点水又拎着镰刀过来埋头割麦子。
  方如凤看她一张小脸儿白的跟纸一样,忍不住说她,“你说你,好好的北京人不做,非得下乡下来受苦,何苦来哉?”
  徐宝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再麻利的把刚才割好的麦子捆成一跺,头也不抬道:“娘,我舍不得您行不行?左右我明年就嫁出去了,到时候您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可不要太想我噢。”
  “就会耍嘴皮子!”方如凤笑起来,“你要真嫁出去了,离我那么远,我能不想你?我想你,你敢不会回来!回来就得给我干活儿!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你是我女儿,养了这么多年,你怎么着都得替老娘做事儿报恩吧。”
  徐宝也笑,“是是是,我是泼出去的水,您叫我回来干活儿,我哪敢不从。想几年前,我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宝贝疙瘩呢,这到了要出嫁的年龄,您就把我当牛使了……”
  “那可不!现在不指唤你,等你嫁出去,我指唤谁?”
  “您可真是我亲娘啊!”
  “那可不,一把屎一把尿得把你拉扯大!”
  “哈哈哈哈……”
  这对不是亲生母女,但母女感情却比亲生的还要亲的对话,惹得周遭割麦子的人哈哈大笑。
  有那和方如凤玩得来的婶子就问:“小凤啊,你家宝儿要嫁去北京城,那可是一件大好的喜事儿,你准备给她备多少嫁妆啊!”
  方如凤停下手中的活儿,挺直背梁骨,对那婶子道:“我就她一个闺女儿,自然要风光大办。不说给她造床做桌子啥的,北京太远拿不过去,国家也不允许私造。那新被褥被套,新衣新鞋,搪瓷盆子热水瓶啥的,我早给她备好了,我还寻思把她送嫁去了北京,我在北京再给她买个好点的手表做嫁妆,钱我都备好了……”
  “这么多啊!”那婶子听她絮絮叨叨了许多,面上羡慕不已,“你对你家宝儿可真好!咱们乡下人嫁闺女儿,哪家不是用旧棉絮拆了晒晒,再缝上新的被面,找块红布裁身衣裳给闺女儿,再拿些瓜果蔬菜鸡蛋啥的,就算给女儿丰厚的嫁妆了。你呢!居然给这么多!咱们乡下人一年才四两棉花票,要做一床被褥,至少得存上好几年,用四斤以上的棉花做,盖着才暖和。那布票热水瓶啥的,都要用票,还得攒钱买,你不但全都买,还想给她买手表!小凤啊!你手头真阔,你这是要掏空自家家底啊!”
  “掏空啥?!你以为我真有钱票置办这么多嫁妆呢?!我就乡野村妇,整天在地里干农活儿,哪来什么家底儿。”方如凤拿脖子上的毛巾扇着风说:“钱是孩子她亲妈给我的,让我帮着置办。票呢是我女婿的,他现在是副营长,军队每个月发给他各种票据,他用都用不完,就以多换少,换了全国通用布票工业劵啥的邮寄了过来。那些都是军用票卷,所有价钱都有优惠,还打对折呢!”


第56章 
  “你家女婿对宝儿可真好啊!”
  那婶子感叹似的羡慕道:“谁能想到陈渊以前就是军人身份, 我还当他真是混子呢!他以前在他们大队上做得那些事儿哟, 可吓得我看都不敢看他一眼。”
  “可不是么,那孩子也是个可怜人。”方如凤说起这个, 免不了替未来的女婿说上几句话, “生在那样的人家,被他亲爹后娘折腾得险些命都没了,他以牙还牙也无可厚非。还好人家首都的军队长官识人才,把他招去了军队训练新兵,还给升了军职,不然我可舍不得把我家宝儿嫁那么远去。”
  这话方如凤当然是故意说给附近看热闹的人听得, 别以为她不知道这些人的心思,表面上笑呵呵的不怎么样,实则背地里不知道怎么羡慕嫉妒她有当军官的女婿呢, 更甚至很多人想拿陈渊从前过往大做文章, 说不定要举报到上头去呢。
  哼!她偏不如她们的愿!她这话就明明白白的告诉她们!她未来女婿是军队里的军官, 有军职在身,还是首都的军队!别有事没事儿找她家的麻烦,不然让她们吃不了兜着走!
  这年代的军人是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尊重的,国家成立才二十六年,当初战乱时局动荡之时, 是军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才有老百姓今天的好日子。是以, 军人的家属会受到地方的各种重视和优待。
  徐宝虽然没和陈渊结婚,但这两人已经处了好几年的对象事儿, 方圆几个大队都知晓。而且徐家已经备好了嫁妆,两人明年结婚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家谁敢去说陈渊的闲话啊!他以前在第四大队当混子的时候,手段就凶狠残暴,现在又是军官,手下不知道管了多少兵。要把他惹毛了,要是派人把她们抓走了,到时候是死是活,全靠他心情,她们可不敢惹!
  不过就算如此,也总有那种眼红不服气之人,忍不住嘟嚷,“嘁!瞧她那张狂样儿!不知情的还以为她把自己女儿卖出去了!她以前不是瞧不上那陈渊么,觉得他是混子,丢徐家脸,死活不同意她那宝贝疙瘩跟人谈对象,怎么人家成了军官,就巴着赶着往上凑?典型的小人势利眼!”
  她说话的声音不大不小,周遭很多人都听见了,都抬头看一眼说话的人,认出她是谁后,众人神色复杂,有嘲笑的,有认同的,也有看好戏的,但都默然无语,端看方如凤母女怎么做。
  方如凤早就看见何小荷站在隔壁麦地里,本来不想跟她废话,秋收已经够累了,方如凤还想保留点体力干活儿,压根不想搭理她。
  听到何小荷这番阴阳怪气的话儿,她冷笑一声,丢了手中的镰刀,双手往腰身上一插,高声道:“哟!我当是谁在这风言风语呢!原来是你啊?咋啦,你是羡慕还是嫉妒咋滴?有本事让你闺女也嫁给军官啊!噢,我倒忘记了!你家闺女儿本事可大着呢!早不早的就跟你女婿处上了!我还忘记恭喜你,你女儿嫁得好啊!那样细皮嫩肉的城里人,咱宝儿就算打着灯笼也找不着。我看你女婿是个本事人儿,要不了几年,只怕你就会跟着你女儿女婿进城里享福,这可是咱们村里人头一份的福气呢!我这种小人势利眼可比不了!”
  在场所有人,哪个不知晓徐燕勾搭许柏志的事儿,他俩自以为做得隐蔽,殊不知大队上多的是闲人,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能猜个七七八八。
  纵然之前大家猜测的事儿老徐家不承认,可经过徐家火速办酒结婚的事儿,大家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只是碍于同队人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想戳破这层纸窗户罢了。
  可方如凤不一样啊!她向来就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主儿!以前没分家的时候何小荷就不是她对手,更别说她女儿现在做了那起子不要脸皮的事儿!
  她这么讥讽何小荷一番,纵然没点名她女儿未婚就跟男人勾搭在一起,但大家心知肚明,尤其徐燕这两天状态不对,从早吐到晚,别人就算中暑也没吐成她那样儿啊!有好心的婶子让她去卫生所看看,她还找了无数个借口推辞,就是不肯去。
  有那经验多的妇人就猜测,这徐燕可能是怀了身孕才会吐成那样,可她和许柏志办结婚酒才不到十天,这么快就怀上身孕,想也知道她在婚前就失了身,这可就丢尽家族脸面的事儿啊!
  登时很多人面露不屑,左一句有一句的符合着方如凤群嘲何小荷。
  可把何小荷给气的心肝肉都在疼,跟一群老娘们大吵一架后,干完活回到家里,许柏志还躺在屋里的炕床上,指使着同样刚从地里回来的徐燕,给他端茶送饭进屋里。
  登时气得拎起堂屋的扁担,一阵风似地冲到院角的鸡圈,照着两只刚下了蛋,咯哒咯哒叫个不停的老母鸡一阵乱敲:“叫叫叫!我叫好吃懒做,还乱喊乱叫!没用的东西!要你有啥用儿!看我不打死你!”
  许柏志躺在床上,吃着徐燕给他摊的玉米饼子,闻言皱着眉头问徐燕:“你娘又发什么疯?指桑骂槐给谁看呢?”
  徐燕低着头,没吭声。她知道她娘心中有气,先前她娘和隔壁那个老妖婆吵架,她是听见了的,心里也是又气又怒,又无可奈何。
  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想当初她就不该头脑发热,听信许柏志的甜言蜜语,搞得现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成为全村人的笑柄!
  她现在就是后悔也没用,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就算她看不上许柏志,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她还是得压住自己内心喷涌得怒火,不咸不淡道:“娘就是那个脾气,爱念叨,你别往心里去,习惯就好。”
  许柏志哪不知道她敷衍的态度,不耐烦的啧了一声,到底想着要靠这两母女吃饭,没说丈母娘什么坏话,只把没吃完的玉米饼子往旁边的小木桌上一丢,就着油腻腻的手,摸上徐燕那对鼓鼓的胸脯,在她耳边馋笑说:“好两天没碰过你了,可想死我了,你这地方好像又大了一圈,啧啧,让我好好摸摸……”
  “我怀着孕,你消停点!”徐燕一把拍掉他的咸猪手,拿眼瞪他,“我娘说了,头三个月胎不稳,得等到四个月以后小动静的做。你这时候乱搞,要把孩子弄掉了怎么办?”说着,就端起碗,扭身出去了。
  “切,整天上山干农活儿孩子都没掉,做下那事儿就掉了?哄谁呢!”许柏志拿指甲剔着牙齿,对着徐燕离去的背影暗自啐了一口,“装贞节烈女给谁看呢?不给我碰,我就找不着地儿泻火去了?哼哼,太小瞧我了!”说完就从他住的那屋窗户里翻墙出去,往村尾田家的方向不晃荡去了。
  于此同时,知青点人仰马翻,哀嚎一片。
  这些新来的知青,下乡不过两个月,一直仗势着第五大队借给他们的口粮,每天磨磨蹭蹭,干一点活儿就不愿意再干了,就等着每天为数不多的口粮吃了,把命吊着就成。
  哪知道前两天秋收动员大会上,徐爱国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当众宣布,第五大队不会再借粮食给知青。
  知青们要想吃饭,就得老实本分地跟第五大队的社员一样,勤奋干活挣工分,拿工分换粮食,否则就等着饿死吧!
  刚开始新来的知青还不信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