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的女孩子真害羞,镜头里的冬梅羞怯的神情,才是新娘子应有的表现,后世里的婚纱照,新娘总是给人一种做戏的感觉。
  不仅拍了俩人的婚纱照,还有和家人的合影,整整忙和了一天,才把照片拍完了,用了六个胶卷,一共拍了二百多张。
  “高高三”看着眼热,硬是拉着兰芝,在第二天补了一套婚纱照。兰芝和冬梅个头差不多,“高高三”还没志明高。悠悠订制的这些衣服,他俩穿也算可以。他家的四个孩子,给自己的爸妈当花童,笑的特别的灿烂。
  村里每天都有发往京都的货车,两套照片的胶卷捎到京都的照相馆,多花了加快冲洗的钱,当天就把照片洗了出来。按照悠悠写好的要求,照片冲洗出来以后,小张装册,放大的镶框,效果那叫个好。
  不过好看归好看,光是这些照片,就花了七百多元,加上胶卷钱,快一千块钱了。这是悠悠他们几个孩子,送给冬梅姐的新婚贺礼。
  “高高三”亲自跟着去的,照相馆的师傅,看了都说好,一直问这是在哪里照的。“高高三”告诉他们是在自己村里照的,照相馆里的师傅,居然没一个相信的。
  看来韩屯村的名头,还是不够响,韩屯村的食品,主要是供应给部队,在京都市场上的份额,可是很少见到。
  韩屯村的火腿肠和蔬菜面,出口到岛国,方便面主要供应南方市场,京都还真没有大单的生意。
  看来方便面的生产线,还是得增加,北方的市场,也得扩展。这根本不用悠悠提醒,“高高三”从京都回来,就把这个建议提了出来。
  韩德才听说后,对这个侄子认知终于有了改观,他说:“这都四个孩子的爹了,总算有了个大人心眼。”
  他老人家忘了,就是前两天,看见“高高三”两口子拍婚纱照,老人家还气得不行,一个劲的骂他瞎胡闹,照全家福的时候,老爷子脸上都没露个笑模样。
  两家的婚纱照拿回来,村里的人看了,都说好看,特别是年轻人,都找悠悠来照婚纱照,可是婚纱和喜服就这一个规格,和冬梅志明个头差不多的能照,其他的就只好遗憾了。
  这些婚纱和喜服,京都的友谊商店都有,可价格实在是太高了,一套婚纱一千多,喜服也得四五百元钱。
  悠悠拿出来的这些衣服,加一块得几千元,村里可是没有舍得买的。
  就是和冬梅个头差不多的,今年也没时间照了,由于冬梅的结婚的时间到了,悠悠顾不上给他们照了。
  不过,明年的春天,景色比现在更加的漂亮。悠悠答应他们,等明年春暖花开,就给他们照组更加漂亮的。
  韩屯和周楼两个村,虽然就隔着一个大堤,也就是一里地的路程,走着也就十分钟的路程。不过两家人商量好了,还是用汽车迎亲。
  娶亲用了两辆吉普车,悠悠家的加上老首长的,老首长的吉普车,是他的司机开着。悠悠家的吉普车,被悠悠扎成娶亲花车,迪迪当司机。
  韩屯村最不缺的就是鲜花了,村台上的铁蔷薇花,只要气温不低于零度,就是繁华似锦。
  铁蔷薇花朵的形状和玫瑰花形同,只是小了许多,可它比玫瑰花的生命力强,采摘下来一天以内不萎蔫,后世扎花车大部分都用铁蔷薇花朵。
  新郎娶亲的抱花,是货真价实的红玫瑰。悠悠把全村各家的院子搜罗了一遍,又在电子商城里订购了一部分,终于凑齐了九十九朵红玫瑰。
  新郎志明穿着成套的唐装,坐在花车上。村里其他跟着娶亲的人,坐老首长的车。
  志斌扛着录像机,志新举着照相机,俩人跑前跑后,全程留影。
  韩道伟找了两班吹响起(唢呐)的,两辆大货车拉着他们,在前面开路。后面是花团锦簇的花车,最后面是娶亲的车。两个村距离一华里,四辆汽车娶亲。
  这两年农村才开始恢复吹响起,能请一班响起就不错了,韩道伟请两班响起,这在十里八乡也算是头一份。
  听老辈人说,解放前只有大地主家,才请两班响起对着吹,要的就是那份热闹。
  韩道伟平时非常低调,可在孩子的喜事上,从开始订婚,就一改从前的习惯,高调出场。
  舅姥爷和冬梅的爷爷,知道他的打算后,全都劝过他,可他固执的很:“志明找了冬梅这么好的孩子,俺全家都高兴。可你们也知道,外面的人背地里是咋说的,都说冬梅为了嫁到韩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我就想给孩子大大发发的操办一回,让那些嚼舌根子的人都知道,是俺们家求娶的冬梅,不能委屈了冬梅这孩子。”
  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好意思阻拦了。


第861章 围观
  老首长年纪大了,喜欢热闹,他跟在后面给韩道伟鼓劲。
  “道伟,你这么做就对了,***他老人家领导咱们打江山,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结婚是人生大事,热热闹闹的办就对了。”
  他老人家开了口,这事更加的板上钉钉。令人想不到的是,老首长主动提出,给一对新人当证婚人,这可是意外之喜。
  结婚讲究的是出东进西,汽车从村东的公路开出,绕着大堤开到周楼村的西边进村。一路绕过来,也就是二里路。
  汽车开的慢,村里的孩子在车后跟着跑,竟然也没被拉下,就这样一路跟到了周楼。
  别说孩子了,好多的大人,也在后面跟着去了。
  他们跟着去听响起,两班响起对着吹,看谁吹的好听,谁吹的声音高。
  两班的响起吹的都是《百鸟朝凤》,调子高低差不多,一般人就是听个热闹,还真分不出好坏来。
  汽车开的慢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这两班的响起,要是开的快了,两村离这么近,吹响起的一曲未终,汽车就该开到了。
  有响起开道,一路吹吹打打,汽车翻过大堤,就到了周楼村口,迎亲的人已经在村口等着了。孩子看见花车,就大声的喊起来:“这汽车上全都是花,真好看啊。”
  大人也跟着议论,特别是年轻人,看着花车都羡慕冬梅:“冬梅可真有福气,出嫁坐汽车,还是沾满鲜花的汽车。”
  “除了韩屯村,听说只有县长才能坐这种小汽车,冬梅这出嫁和县长一样的待遇。”
  “韩屯的人真能想,咋想起来把花粘在汽车上来,不过这花车可真好看,坐在车里就像坐在鲜花里,想想都觉得美。”
  “你想也是白想,除非离婚在韩屯再找一个。”
  “她啊,离婚也白搭,人家韩屯的人,黄花大姑娘都上赶着,哪能要个寡妇。”
  “黄花大姑娘也得看啥样的,真以为谁都是冬梅啊,不光有才有貌,还有丰厚的嫁妆。”
  还真别说,就是因为冬梅的这场婚礼,还真是勾起了周围村庄姑娘的幻想,她们做梦都在想着,怎样才能嫁进韩屯去。
  个别人为了嫁进韩屯,还使用了卑劣的手段,韩屯村为此差点闹翻了天。
  冬梅的嫁衣,是大红织锦缎的唐装,悠悠和智茹俩人,跟着红英舅妈,早上就去了冬梅家,给她盘了个新娘头,化了个淡妆。
  智茹跟来是送亲的,她和冬梅最小的弟弟一块,给冬梅当送亲的童子。
  这里结婚的习俗是,送亲必须有男女两个童子,一般由自家的亲人担任。送亲童子有个任务,那就是抱门帘。当年桂金结婚的时候,悠悠就给她当过送亲的女童。
  送亲童子的任务其实挺重要,没下车前婆家先给喜钱,新媳妇和两个送亲童子都得给。
  喜钱不离六和八,六代表顺溜,八代表发财,一般都是八和六都有。
  喜钱的多少根据年景和新郎的家境而定,现在大多数是新娘的88元,孩子的6元钱。
  上世的悠悠可没给新娘盘过头,为此特意熬了好几个晚上,跟着智脑一步步的学,在假发上练手艺。
  冬梅拍婚纱照时,悠悠在她头上实践了几次,所以这次的新娘头,盘得很成功。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可没有盘头的,还都是扎两条辫子,唯一的装饰就是系根红头绳。都说新娘子是最美的,装扮出来的新娘,更加的漂亮。
  周楼村的人看着冬梅,都说:“平时就知道冬梅长得俊,这打扮出来,比电影明星都好看,找韩志明可真是亏了。”
  “亏啥亏,能嫁到韩屯村,找个瞎子瘸子都不亏,一步迈入共产主义。”
  “那是咱们,冬梅家和咱们可不一样,他们家这几年,那年都得挣上万元的钱。”
  “十万元户又咋的,他们照样是个体户,和共产主义可挨不上边。”
  看来,在人们的心中,韩屯村和共产主义,是划上了等号。共产主义就是老一辈人的梦想,他们追求的是共同富裕。
  别说万元户了,就是十万元户,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个体户,和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可是搭不上边。
  冬梅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嫁妆,可不是现在时兴的四十八条腿了,而是从京都友谊商店买回来的欧式古典家具。光是这一套家具,就花了一万多元。
  除此之外,还有全套的家电: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四大件齐全,还有各种小家电:录音机、电风扇等。三转一响更不用说了,肯定得有。这一套家电,又是一万多。
  这些家电,大头是悠悠姥姥给准备的,全都是震宇牌的家电。洗衣机除外,是进口的全自动洗衣机。
  冬梅帮着自家干了好几年,一直到现在,下了班就去代销点里帮忙。有时候忙的很了,晚上就住在悠悠家。
  这些东西别说在农村了,就是城里有工作的人,也置办不起。再说了,村里人都知道这些东西好,具体的价格还真不清楚。
  要说这些东西价值二万多,得在十里八村掀起巨浪。就这村里人还都在议论:“这么好的闺女,嫁了个三寸丁,还死命的倒贴,冬梅开了这个头,往后谁家的闺女嫁到韩屯,还不得把娘家掏干。”
  “老周家可真舍得,这把家底都给了闺女,往后还有这几个小子,拿啥娶媳妇。”
  “咱们操这心都多余,人家这粉坊一年就挣一万多,娶媳妇还差钱。”
  “你以为是咱们娶媳妇,两三千就够了,他们家陪送闺女这么多,娶媳妇咋着也得比这多。”
  “再多能咋的,一万块钱砸下去,再好的媳妇都能娶进门。”
  “唉,人比人该扔,这几年开粉坊的多了去了,几户哪个村都有,别的粉坊一年能赚上二千块钱就是好的,谁家也没冬梅家这粉坊开的好,每年都赚上万的。”
  “这可眼气不了,他们家的粉条就是好吃,同样的价格,谁都想买质量好的。”


第862章 送嫁
  其实大伙不知道的是,冬梅家的粉坊,一年可不是挣个万元户,他们家一年就挣十万元。
  别的不说,他们家用粉渣喂猪,每年出栏二百头,光是养猪,就能挣三万多。
  最让村里人热议的是,冬梅的母亲给闺女准备的铺盖,不仅有十铺十盖的厚被褥,还有十铺十盖没絮棉花的铺盖,六十条床单。
  十床套好的被子,全都是织锦缎的被面,细棉布的被里。结婚的被子用白色的被里有个说法:白头到老。
  十床被子十种颜色,十个花型。百子登科、龙凤呈祥、百鸟朝凤、鸳鸯戏水、百花争艳、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和紫的、粉的,五颜六色特别的漂亮。
  这些绸缎的被子,铺开摆在家具的上面,耀眼醒目,满院子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为了防止织锦缎被面被刮花抽丝,每床被子都罩着被罩。这些被罩是悠悠从后世抄袭来的,开口留在被面的中心,更好的突出了被面的花型。
  这十床织锦缎的被面,全部是红英这当姑姑的,给侄女准备的添箱礼。冬梅母亲准备的十床,就没絮棉花。
  他们家不是没有棉花,而是套好的棉花被子太占空间,套太多的被子,家具里放不开。
  再说了,别人家套的褥子,宽的三尺七,窄的二尺四,冬梅娘家给闺女准备的褥子,全部是两米宽的。
  冬梅买的家具里,床都是二米的,褥子和被子大小是一样的。
  其余的尽管大多数都是粗布的,可这么多的被褥和床单,在十里八乡,绝对是头一份。
  冬梅家就她一个闺女,周楼年年种棉花,打冬梅小的时候,她奶奶和母亲,就开始给闺女攒铺盖,这几年分地了,棉花富足了,石庙村又有了纺纱厂,不用纺花就能织布。
  别人家织的粗布卖钱,冬梅家织的粗布自己留着用。一个春天能织几十床,陪送给冬梅这些,还给儿子们剩下好多。
  其他人家织的粗布,每样留下一床,大部分都卖了。每个妇女冬春两季,光是织布,也能挣个五六百块钱。
  冬梅家不缺这个钱,可布照样织,所以,她母亲每样给了冬梅一床,谁知道都翻出来,竟然有这么多。
  除去这些,还有十件毛毯、蚕丝被、毛巾被,十件四件套。这十件四件套,在农村可是新东西,除了韩屯村以外,估计还没有这样的。
  从八三年冬季,国家废除了布票,城市里开始有卖被罩的,不过除了友谊商店,还真没见过有卖四件套的。
  另外,冬梅的四季衣服和手做的布鞋也多,把衣柜装的满满当当。特别是布鞋,单鞋棉鞋加一块,总共一百双。
  这些鞋里面,光是韩志明的,就有四十双,看来冬梅自己的鞋,是早就准备好了,订婚这一年多,光给韩志明做鞋了。
  鞋垫就更多了,除了每双鞋里垫着的,另外还有一百双,这些鞋垫一部分结婚后要送给婆家人,每人一双。
  冬梅的绣花门帘,可是真漂亮。她整天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见识了各种漂亮的门帘,取各家之长,自己绣出了这独一无二的门帘。
  织布家里人可以帮着准备,鞋和鞋垫,都是自己做的,门帘也是自己绣的,通过这些手工活,可以看出,冬梅的针线活做的非常好,是个心灵手巧的好姑娘。同时,也是个勤快的好姑娘。
  从她十六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悠悠家的代销点里帮忙,考上韩屯村的工人以后,下班后也去代销点里,这些针线活,应该都是她熬夜干的。
  现在农村送嫁妆,还是用人抬,冬梅这些嫁妆,可都是名贵木材,小件的还好说,大件的人可抬不动,两个村离的再近,可隔着个大堤,抬过去也费劲。
  本来,爱国舅舅打算在韩屯租两辆汽车,把嫁妆拉过来。可冬梅的爷爷说啥也不同意。
  他老人家认为,冬梅要是嫁到别的村,在韩屯村租车还行,可嫁到韩屯村,即便是自己姑父租的汽车,别人说起来,还得是婆家给租的。
  老爷子说的也有道理,可除了韩屯村有汽车,在想找两辆汽车可就难了。张集镇也就供销社里有一辆,第二辆都没有。
  老爷子发话,没有汽车咱就用拖拉机,自己家里就有一辆,韩屯村还有两辆,新石庄也有两辆,二爷家的桂花家也有一辆,六辆拖拉机送嫁妆,这在张集镇可是头一份。
  临水这里娶亲,没有新郎喊门塞红包这些程序,娶亲婆催过三遍,装扮好的新娘才在送女婆的伴随下,走出闺房。
  院子里,早就准备好了。冬梅的爷奶和父母,坐在摆好的椅子上,前面是铺好的红色毛毡。
  冬梅和新郎志明一起,分别给家里的长辈磕头辞别。这一跪,老人和冬梅的父母,泪水都流了下来,冬梅抬起头来,满脸都是泪。
  送女婆上前把她扶了起来,悠悠赶紧过去,用面巾给她把泪吸干,淡淡的刷了一层薄粉。外面的鞭炮响起,冬梅的最大的弟弟蹲在姐姐跟前,一直把姐姐背到外面的花车上。
  满院子的嫁妆,五辆拖拉机也没装下,送嫁人坐的那辆车里,还装着一些零散的嫁妆。
  去时候四辆车,回来十辆车,前后排开,把韩屯村前面的公路占完了,前面的车进村了,后面的车才下大堤。
  十里红妆谈不上,一里红妆可是妥妥的。
  韩屯村前面的公路上,外来人口比较多,卖粮的,卖菜的,还有卖猪的,都在村前的护村林里。
  看见这规模巨大的娶亲队伍,都跟过来看热闹,幸亏韩屯村的街道宽,人多也能走得开。
  汽车进了韩屯村,稳稳的停在新房的院门口,鞭炮声响起,韩志明打开车门先下了车。
  韩道伟的妻子和大儿媳,俩人站在院门口,看见汽车车门打开,娘俩赶紧上前。
  当婆婆的递给冬梅一个大红包,当嫂子分别给冬梅弟弟和智茹,每人一个红包。


第863章 红包
  现在人民币最大的面值是十元的大团结,从红包的厚度来看,肯定快一千了。
  同车的送女婆接过冬梅手里的红包,仔细的数了一遍,又小声的问冬梅弟弟和智茹:“你俩的红包多少钱?”
  “六十六。”
  送女婆心里有了数,高声的喊道:“八百八十八,一辈子发发发;六十六,全家都顺溜。”
  送女婆喊完,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