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请好吧,今年的粉条肯定得贵,反正咱这周围,粉坊没一家开工的。”
  姥姥接过他的话:“老周大哥,您下粉条的手艺这么好,干脆自己干,反正也没什么事情,本钱也不大。”
  他叹了一口气,对姥姥说:“妹妹啊,那是村里的东西,咱自家借用一次可以,要是做生意,村里人得有意见。”
  舅姥爷倒是干脆:“老哥,您要是想干,我去和周支书打个招呼,咱连院子一块买下来。”
  大舅妈的弟弟高兴的说:“这样是最好了,那些东西在那里放着也没用,分又没法分,要是能卖出去,大伙也能分几个钱,估计都没意见。”
  大舅妈的父亲却面露难色,对亲家说:“韩老弟,俺村的粉条厂院子大,二亩多的地方,七间房子,就连石磨都是两个,估计得一千多元。”
  舅姥爷满不在乎的说:“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让爱国给您出,我估计一千元封顶了。
  现在一间新房子才一百元,你们那房子都多少年了。再说了新石磨才一百多元,俩破石磨才值几个钱。
  二亩的院子是不小,咱农村的地,可是不值钱,县城一亩地才卖三百元,咱这里一百元也不值。
  要是贵了,咱还不要了,你们家的宅基多,和别人倒换一下,咱盖新的,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有的是人,一个星期就能盖好。”
  爱国舅舅跟在后面做保证:“大爷,我让红英给您准备贰仟元钱,回头就给你送到家里。”
  这里风俗是称呼岳父为大爷,男方的父母喊女方的父母哥嫂,和年龄大小无关。
  红英舅妈的父亲,不好意思的说:“爱国,你借给我伍佰元钱就行,家里头有七八百。等过年的时候,粉条卖了,就能还给你。”
  舅姥爷听了,不乐意的说:“老周大哥,您说这话就外道了,闺女和儿子一样,谁的钱都能花,亲爷俩说啥借不借的,让外人知道了笑话。
  你也别客套了,就让爱国他们给你贰仟元,你光买院子就得一千元,不得再准备点本钱。”
  红英的父亲也是个爽快的性子,痛快的回答:“行,我听老弟的,不过你是真的不懂,开粉条厂还真没啥本钱。
  人们大部分都是用地瓜换粉条,不用出钱买地瓜,只要置办下工具,就能生产。”
  舅姥爷也是个急脾气,自家人商量好,他骑上自行车就去找周楼村的支书。
  去的快回来的也快,并且周楼村的几个村干部都跟了来,来了就帮着割草。
  这两天沿黄河大堤的村庄,都在收割葛八根。韩屯村负责看管的大堤里程长,人口又少,因此收割的速度慢,别的村庄已经割完了。
  舅姥爷做为韩屯村的支书,儿子又是临水的地委副书记,在附近村庄的干部中,还是比较有面子的。
  边干活边商量粉条厂的价格,最后大致的定下一千元,回去再和群众商量。
  几个村干部都说:“今年虽然收成好,各家也趁钱,不过除了你们家,咱村还真够呛有能拿出一千元钱的。”
  红英舅妈的弟弟说:“俺们家也没那么多,是俺姐夫给的钱。”
  他们听了,都羡慕的说:“老哥哥,还是您有眼光,给闺女找了个好婆家。”
  农村的事情,只要是不太离谱,其实就是几个村干部说了算,和群众商量,也就是走个形式。
  当天的晚上,周楼村的意见就出来了,红英舅妈的父亲,以一千元钱的价格,买下了村里的粉条厂。
  由于之前他们刚磨过地瓜,粉条厂的设备都能用。第二天,放了一挂鞭炮,粉条厂就开业了。
  附近村里的群众,都把地瓜送了过来,好些都是没伤茬的好地瓜。大伙都说:“今年又不晒地瓜干了,地瓜多的没地方放,多换点粉条吃。”


第459章 粉碎机
  人们都想到一块去了,附近就这一个粉条厂开工,没几天的时间,收的地瓜就堆满了院子,可是群众送地瓜的还接着来。
  人手可以雇,现在是农闲季节,每天一元钱的工资,能雇个壮劳力。他们又在亲戚家借了头牛,两个石磨全开动,收的地瓜也磨不出来。
  生地瓜放的时间长了,容易变质腐烂。吓得他们,赶紧停止收地瓜。
  红英舅妈的弟弟,带着人去附近的村庄借石磨。现在大家都打面吃,很少有磨面的,各村的石磨都闲着。
  爱国舅舅对内弟说:“别借石磨了,我去趟临水,给你们买个粉碎机,现在磨地瓜,过后还能加工饲料,一年四季都能挣钱。
  不然你借了石磨,还得再借牛,院子里的棚子也得搭建,一台粉碎机,把什么事都省了,人也少受累。”
  今年的春季,韩屯村的养猪场,从农大购进了一台饲料粉碎机,粉碎机也能打生地瓜。
  “姐夫,粉碎机好是好,可是俺们村没电,也没法用啊。”红英舅妈的弟弟挠着头说。
  爱国舅舅看着他,笑的不行。“你脑子咋不会转弯,你不看各村的打面机,没电不一样打面,用柴油机带啊。”
  “那不得再买个柴油机,这一共得多少钱啊?”
  “咱不买柴油机了,一步到位,干脆买个拖拉机带,空闲时你开着拖拉机去各村加工饲料,这样能也方便大伙。
  农忙时除了自己用,还可以帮着别人犁地,一亩地5元钱,一天能犁五十亩,一个季节就能把买拖拉机的钱挣回来。”
  “还得买拖拉机啊,我不管了。姐夫你说了算,反正我啥时候挣回来了,啥时候还给你。”红英舅妈的弟弟想通了,笑嘻嘻的耍赖。
  爱国舅舅带着他,去了临水农机站,下午就把机器买了回来,还拉回来两桶柴油,一共花了5000多元。
  一台粉碎机,把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十台石磨也没它的效率高。积攒的地瓜,两天就磨完了。
  消息很快就传出去,好多人托亲拜友的,又开始往这里送地瓜。这次他们有了经验,放心大胆的开始收购。
  到了10月底,还有送地瓜的,不过这时候送过来的地瓜,都是好地瓜了。
  地瓜收的多了,相当于原来的几倍。村外的树林里,挂满了地瓜粉兜子,麦场里,晒满了地瓜丝,够喂几十头猪的。
  周楼村的群众都说:“他家是得了闺女的祭(好处),别管粉条赚不赚的,光是这些地瓜丝干,就能喂几十头猪,卖猪也能挣七八千。”
  原来的七间房子,就不够用了,光是东西就放不下。爱国舅舅接着张罗着给他们盖房子,关键是托关系买砖瓦。
  他们把自家的宅基,和村里人倒换在粉条厂旁边,又花钱买了队里的一部分空闲地,粉条厂的面积扩大到五亩多。
  爱国舅舅又花费了2000元钱,在厂里新建了10间宽敞的库房,四周垒上高大砖围墙。
  附近的村庄一片哗然,大伙都会算账,买粉条厂、拖拉机和粉碎机,再加上新建的厂房围墙,这些加起来,得8000多元,最起码闺女家得给7000元。
  人们纷纷议论:“韩屯这几年可是赚大发了,这给娘家都是七千多,自己家肯定比这多,他们家最少有一万元,咱几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也有人说:“他们爷俩都在村里当干部,听说那大儿子还是个厂长,不得贪几个。”
  “这人可真大胆,仗着家里人当大官,贪来的钱也敢显摆。”
  反正是说啥的都有,也有捣鼓韩屯村的群众的。可是,这些话到了韩屯村的耳朵里,大伙都偷着乐。
  公社里开会学习,村干部凑在一起,都羡慕舅姥爷。“看人家韩支书这村干部当的,外面嚷嚷的这么厉害,自己村里没一个敢吭声的,这就是本事。”
  “嚷嚷几句算什么,人家韩屯至今没分地,全县估计也没这样的,人家村里有一个动静的吗。”
  “听说他们村又吃上食堂了,比五八年吃的都好,见天白馍炖肉,这都吃了一年多了。”
  “我要是在他们村啊,我也不吭声,能跟着享福比啥都强。”
  “还不是人家祖坟上冒青烟,摊上好儿了。听说国家新兴的政策,正好让他儿赶上了,连跳三级当了这么大的官。”
  “可不咋的,你看看人家的儿,当官后给自己村里办了多少好事,光是厂子都建了好几个。”
  “他村的厂子不算啥,听说各村的服装厂,都给他们村里交钱,能不富足吗。”
  爱国舅舅拿出几千元钱给岳父家办粉条厂,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
  现在韩屯村家家有几万元的存款,要是这个真相曝光,还不得炸了锅。
  难怪村里的人,发誓赌咒的瞒着分红的事情。
  韩屯村的人们,丝毫没受议论的影响,照样按部就班的上班生活。不过,大伙也接受了教训,给亲戚家帮忙,最多出一二百元,没人敢超出伍佰元。
  进入冬季,农村的集市上,热闹了起来。人们的购买力强了,卖东西的自然就多,集市的范围跟着扩大。临街的一些胡同,也摆上了摊子。
  集市上的居民,有能力的就在自家的门口摆摊,没能力的,在家门口出租摊位,一张床收五毛钱的摊位费。靠着院墙摆一溜窄床,每个集市都能有几块钱的收入。
  摆摊的不仅有个体户,供销社也在主要的街道上摆摊,而且是天天赶集。
  每个供销社都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和货物,用解放牌货车拉着,每天都去附近的集市上摆摊。
  以前好多需要用票证的物品,现在也不要票证了。由于供销社使用国家的定价,而且不会出现缺斤少两的现象,人们还是喜欢去公家的摊位上买东西。
  个体户比起他们来,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总能进到供销社没有的流行货,而且价格灵活。
  供销社没有的,他们卖的价格高,供销社有的货物,他们就薄利多销。而且他们是小本买卖,掉头快,基本上不压货。


第460章 拉脚
  最可气的就是,好多的个体摊位,专门挤在供销社的摊位旁边,他们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价格,即使比供销社的低一毛钱,人们也掉头奔他们的摊子而去。
  这年代的一毛钱,也能办好多事,够给孩子买两个本子的,能用一个月。
  特别是卖布的摊位最气人,他们的化纤布匹,比供销社里的都齐全,价格就比着供销社里的卖,总是低一毛两毛的,挤兑的供销社的化纤布,根本卖不出去。
  供销社卖的好的,是一些棉布。棉布还是得凭布票购买,个人的摊位上,基本上没有棉布。就是有点,也是残次品,当然价格也低。
  集市上卖的最多的,还是农副产品,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家生产的,自家拿到集市上卖,很少有商贩。
  今年的冬闲,人们可是没舍得闲着。大家各自寻找这适合自己的门路,想法设方的挣钱。
  农民除了出笨力,其实没什么好的门路,因此今年冬季拉脚的人特别多。
  除了帮公家拉脚,也有个人从事贩运的。只要不是国家限制的,什么赚钱贩什么。贩葱姜大蒜的,贩海带虾皮的,几百里路把东西拉回来,批发加零售,赚个差价。
  拉沙子石灰的最多,这是大宗的货物,盖房子用的多,不过差价低,赚的不多,好处是容易出手。
  拉脚的路途都比较远,一般都在二百里开外,来回最少得三四天。
  拉脚的都是壮劳力,几个熟悉的人结伴而行。带着干粮锅碗柴禾和铺盖,白天支锅做饭,晚上席地而眠。
  找个背风的地方,用地排车围个圈,在中间点堆篝火,支个简单的布棚,遮挡夜里的酷霜。
  毛驴也被围在圈内,用带来的饲草喂上,大家把铺盖放在火堆的旁边,,乎乎大睡。半夜火堆弱了,有人被冻醒,就起来添些柴火。
  拉脚的辛苦可想而知,不过也确实挣钱。这两年随着经济的恢复,运费跟着上涨,拉脚的收入也高了,一天最少能挣3元钱。从农历的十月开始,到过年近三个月的时间,能挣200元钱。
  黄河大堤路面平坦宽敞,是拉脚人的理想道路。站在韩屯村东边的岗子上,就能看到黄河大堤上,不时的有成队的拉脚人路过。
  拉脚的毛驴脖子上,一般都带着铜铃铛,清脆的铜铃声,从高高的大堤上,传向远方。
  拉脚使各家置办的地排车派上了用场,特别是有毛驴的人家,更是方便。
  套上毛驴,货物多了人在下面跟着走,货物少了,人还能坐在车上。
  毛驴虽然没有耕牛的力气大,可既能干农活,农闲季节又能帮着拉脚挣钱,继买耕牛热后,人们又开始热衷于买毛驴。
  喂毛驴比喂牛麻烦,毛驴和马一样,得吃夜草,半夜里得起来添一次饲草。
  热天还好些,冬天就遭罪了,半夜三更的起来,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跑到驴屋里添草,浑身都冻透了,一两个小时暖不过来。
  因此,喂驴的人家,冬天就和驴住在一起,气味虽然难闻,也比挨冻强。
  分地引起耕牛和毛驴热,致使本地的大牲畜缺口特大,进入冬季,开始有人从事大牲畜的贩运。
  十几个人联手,从内蒙往内地贩运大牲畜。大多是赶着牲畜徒步贩运,来回接近二个月,一趟能挣五百多元。
  这样一来,大牲畜的价格开始回落,基本上恢复到正常价格。有了充足的货源,家家户户都买头大牲畜喂着。
  人们收入的几百元钱,置办了地排车再买大牲畜,差不多都花光了。有的人家,甚至还欠了外账。
  不过人们的劲头十足,关键是生活有盼头,今年置办齐了,明年挣的钱就能存下来。
  也有用自行车进行短途贩运的,他们大部分是倒卖粮食。虽然粮食是国家控购物资,严禁个人贩卖。
  可用自行车驮个二百多斤,进行少量的短途贩运,倒也没人管。
  短途贩运除了赶集外,还可以走村串户。经常有人驮着大米,在村里吆喝:“换大米,换大米”。
  人们用小麦高粱大豆等粮食,按照一定的比例,换些大米,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吃。
  在大家的心目中,雪白的大米粥,算是比较高档的饭食了。
  临水地区的南部,有几个公社就种水稻,他们那里的群众,驮着加工好的大米,到二百多里外的地方,换取别的粮食。
  男人们外出挣钱,妇女在家也舍不得闲着。她们起早贪黑的忙碌着,除了家务活外,干的最多的是纺花织布。
  这些年,人们缺衣少穿的,买布受布票限制,织布没有棉花。
  今年,棉花大丰收,又没了交爱国棉的任务,人们有了自主权,各家都留了足够的棉花。
  原来,人们织布都是在春天进行,气温合适而且白天长。从今年开始,夏天就有人织布袋。
  现在到了冬闲,妇女们不顾天寒地冻,就开始织布了,大部分人织的还是布袋的,也有织被褥和床单的。
  这些年人们穿的都顾不上,除去新婚的夫妻,谁家的被褥都是补了又补。不只是缺少布料,也没有做被套的棉花。
  国家不收霜后花,每亩地剩下的二十斤皮棉,正好用来织布袋或者做被套用。
  人多缺被褥的人家,点灯熬夜纺花,抓紧着织上一机子做被褥的粗布,赶在严寒到来之前,套上几床新被褥。
  特别是家里有准备结婚的,更是急着纺花织布。现在有条件了,就想给孩子们多准备些被褥。一机子布最多12勾子,大体上用25斤手纺的棉线。
  一个人每天纺半斤棉花,手快的能纺八两。一勾子布春天一天就能织完,冬天得一天半的时间。
  家里有两个妇女的话,一个月就能织一机子布,够做6床被褥的,基本上解决了被褥的问题,
  以前年轻人结婚,婆家给准备一铺一盖,娘家准备二铺二盖。
  这两年的标准就提高了,婆家是一铺二盖,娘家是四铺四盖,多的是六铺六盖。今年听说娘家有陪送八铺八盖的,人们提起来都议论纷纷。


第461章 制作粉条
    “现在的年轻人是掉福窝里了,这么多的被褥,现在最多让生三个孩子,到孩子结婚不用准备铺盖。”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没听说有陪送这么多铺盖的。”
    悠悠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可真是有意思,条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转眼进入“三九”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粉条厂开始下粉条。
    悠悠好奇心上来,趁着星期天,带着志高和智茹一块去瞧稀罕。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有节奏的“梆梆梆”的敲打声,进去一看,五亩的大院子里,二十多个人在忙活。
    院子里靠西墙搭了一溜大棚子,其余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面凉晒着一排排下好的粉条。
    靠着南墙,砌了几个大池子,是先前用来沉淀红薯淀粉的。
    制作粉条的大部分是男劳力,几个妇女都是自己人,就连红英的奶奶也在这里帮忙,老人家主要是烧火,她一个人管着两个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