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翠花的六十年代-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不想出去上大学……”在一起待了两年多了,方淮心是李英能信任的人,所以,方淮心一问,她也就说了。
  “啊?为什么呀?”这么大好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
  “我妈出身不好,年初的时候,你爸怕被我妈连累,又跟她离婚了。工作也都被撤了,现在单位里面扫厕所。那些人,想起来就会把我妈拉出去□□,她都不让我给她写信了。我如果出去上大学,被别人知道跟我妈的关系,大学也不一定能让上。到时候还不知道怎么样,还不如现在稳定呢。而且,我想着,如果我放弃这个上大学的机会,说不定领导就能同意,让我把我妈接来呢……”想了一晚上了,怎么想怎么觉着出去还不如不出去呢。那推荐上大学,只是名额,又没有说去哪里上大学,上什么大学。到时候,哪怕给分个犄角旮旯的大学,也都得去。那样还好点儿,万一要是回了京城,到时候学校一看档案,要是她妈的事情没瞒住,那就全完蛋了。
  当初她妈不顾她爸和几个哥哥姐姐的反对,费了那么多的功夫才把她送出来。她要是再把自己折腾进去,那可就白费了她老人家的一片心了。所以,想来想去的,李英就还是觉得,这大学不能上。
  “啊……这样啊。”方淮心一听,心下就叹气。其实这种情况的话,李英的选择算是脑子相当清醒了。两年多了,李英从来没回过家,也从来不说自己的家庭出身,当初大姐生孩子,自己回京城,好些个知青都让帮着带信捎东西的,就李英什么都没带,平时写信,也都是自己到镇上去邮。早就想到,她家里的成分可能有点儿问题了。
  这就没法儿劝了。
  “现在单位能放人吗?”被批的人,想出来,好像也不容易吧?就算是领导同意让她妈来了,单位能放人吗?
  “只能再想办法了……”李英咬牙。
  “既然你已经想好了,那就按你想的办吧。需要帮忙随时找我。”她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说句不好听的,如今都是落难的人,谁又比谁强啥呢。
  “谢谢心心。”憋了这两年的苦,突然间就憋不住了,李英一下子哭出来,还不敢大声的哭。
  过了年才十八岁的小姑娘呢,这么多的事情,也不知道她这两年是怎么抗下来的。
  方淮心轻轻拍着李英的后背,都说不出来安慰的话,只安静的提供肩膀让她把委屈都哭出来。
  第二天李英果然就去找范书记了,主动提出放弃大学名额。这么大的事儿,书记不可能听她一说就同意的。找了赵场长来,两人一起要给她做一做思想工作。李英就把家里的情况说了,表示她确实不是适合的人选。
  那这就没办法了。成分不行,确实就是不行了。
  然后就在宣传栏上公布,李英放弃了名额,机会顺延给得票第二的人选。
  这人是谁呢?
  高明。
  知青队长嘛。输给李英还能说得过去,要是再输给别人,那可就是他的能力有问题了。
  早在投票之前,高明早都想好了,要是选上自己了,他就放弃,不是他不想上大学,不想回家。实在是,他现在有自己的小家了,有孩子了。闺女才刚过百天,他能就把她们娘俩给扔下自己出去上学吗?那么王八蛋的事儿他可干不出来。
  于是,他也找领导,不去。
  把范书记给气得呀。
  这一个两个的……
  可怎么办呢?人家高风亮节,自己不去,还理由都挺充分,你怎么说?
  接着顺延呗。
  得票第三的是谁呢?
  万刚。
  范书记看着那名字直咬牙。
  这小子,该杀了。
  当初写匿名信的,就是他。
  场里的领导早都心知肚明了。一到到晚的钻营着想往上爬,写那举报信,就是想着如果有场里领导被撤职,他就有机会往上走了。这年头儿,只要把良心喂给狗,放弃底线,想上位,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初那事儿没成,他就知道两位领导的厉害了。再加上沈望山的下场做例子,之前相当长时间里面,他都没敢在做小动作。
  一直到投票选推荐上大学的名额。万刚的心又热起来了。
  本来,以他那人缘儿,是万万选不上的。说句不好听的,可能连一票他都得不着。看着跟谁都好,实际跟谁都不交心,又没啥突出的成绩,靠着媳妇儿得了单独的院子住,还不跟知青们同住,谁选他干什么呀。
  但是他耍阴招儿啊。
  知青们来了这么长时间了,彼此也都熟悉了。之前也说过,能来光荣农场的,大部分都是成分不好的。他就挨着个儿的威胁人家,不选他,就往上举报。
  为啥范书记一看他名字就恨不得宰了这小子,还不就是因为他这种下做的手段,让他们这些个当过兵的人最看不上了嘛。那上战场的时候,谁要是摊上这么一个战友,那真就是百死无生了。
  偏偏他都是避着人,一个一个的威胁的,那些个孩子,本来就活得小心翼翼,被欺负都不敢出声的,都不敢找领导。
  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几十号人,就算没人直说,那风声也必然能传出去的。
  范书记管了半辈子的人事,做了半辈子的思想工作了,他能收不到风吗?他都知道了,其他领导能不知道吗?
  “呵呵,给他报上,我看他能不能走得了。”赵场长咬着牙说的话。
  “其实我看让他走了也好,有这么个人在,咱们也跟着闹心。”妇女主任于大姐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不行。这样儿的人去了大学,有了地位,祸害更大。咱们要是把他放走了,那不是放虎归山吗?得有多少无辜的人被他给害了。”保卫科长不同意,对于当过兵的他来说,万刚这样的,就跟当年那些个二鬼子汉奸是一路货色,专门坑自己人。
  “是。不能助长了这种风气。”工程科长也是这个意见。
  少数服从多数,最后还是把敌人放在自家眼皮子底下亲自动手收拾的意见占了上风。
  至于怎么操作,那就是两位领导的事情了。
  那赵场长跟范书记是怎么操作的呢?
  第二天,宣传栏上公布了农场推荐大学生的最终名单。李小川、万刚。
  名单确定之后,场里就按照正常的程度,跟林场的人选一起报上去了。接下来就是等着上面审核,之后再往上报,确定由分配到哪一所大学,然后就等着收通知书就行了。一般这种报上去的名单,都不会有什么差错的。
  李家从祖上算,就没出过一个大学生。这下子,可算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了。已经做了马场场长的老李也不管什么封建不封建的那一套的,特意请了半个月的假,带着李小川回了一趟山东老家。他是早家当兵退伍之后分到农场的,正从把老娘和老婆孩子接过来之后,都多少年没回去了。这回儿子要上大学了,特意回去上坟,这么光宗耀祖的事儿,必须得告诉祖宗啊。
  万刚跟李敏慧两口子,也都抖起来了。李敏慧原来那鼻孔就冲着天,这会儿,就更低不下来了,让人看着,都怕她把腰闪了。也不干活儿了,之前虽然当上了养猪厂的厂长,也还跟着干活儿的。这会儿是一点活儿也不干了,每天插着腰站在猪厂的院子里指点江山。连刘副厂长都指派上了。以前有几个嫂子,因为看不上她的作派,私下里嘀咕过她,结婚这么长时间怀上孩子啥的,之前还当没听见忍着。这会儿也不忍着了,给那几个嫂子专派些重活儿脏活儿。
  万刚呢,是极力想要压制住心里的兴奋,想要表现得淡然一点儿,可哪里能忍住呢。再加上高明得了赵场长和范书记的交代,带着男知青们,可着劲儿的给他带高帽,卯足力气往天上捧他。把人给捧得,已经飘起来了。同年的知青们还嚷嚷着让他请客,必须请客。
  请。
  两口子拿出了一大半的积蓄来,他们自家园子里的菜不够用,就跟园子大,菜吃不完的人家买。还借着李敏慧就是厂长的利,买了一头猪,又到马场买了两只羊杀了,万刚还招呼了十几个男知青一起到江里打了二三百斤的鱼回来。
  农场里的工人太多,都请也请不起。就请了养猪厂的工人,还有农场的领导。再就是知青们了。
  领导们那天都没去,可能是凑巧,不是出差的,就是去开会的,要么就是出门办事儿的。反正是都没在家,就保卫科长在家呢,又没请人家。农场这地界吧,除了野兽偶尔下山,就不存在啥安全隐患,保卫科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摆设。两口子平常也没把保卫科长当场领导过,用不着嘛!
  养猪场的工人和知青们就无所谓了,能到的都到了,有人请客,不吃白不吃嘛!大鱼大肉的,平常可吃不到这么好的席面,都是敞开了肚皮的吃。
  客也请完了。
  工作也都交接完了。
  其实万刚也没啥具体的工作。他就是司机班的普通司机,跟其他十几个人一样,用车的时候,就开车。不用车的时候,愿意干就干点儿零活儿,不干也没人说啥。
  连李敏慧都把工作交接出去了,人家说了,他们当家的毕了业就是干部了,肯定不会回这大山沟沟里的,肯定留在大城市当大领导了。她是家属,肯定得跟着一起的。有那问的,说那领导夫人得陪着,他这才上大学,还不是领导呢,您陪着干啥去啊?没听说上学还让带家属的呀?人家理由可充分呢,说了,她又不是陪着上学,是去做好后勤工作,不能让未来的领导有任何后顾之悠。说白了,就是想一起回着回城呗。虽然学校还没有定下来吧,也不知道他们两口子听了谁的消息,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了,那可就能回京城了。要不然她还一定非得回去呢。
  也就是七月末吧,两口子行李啥的都收拾好了。正常来说,九月份学校才开学,通知书晚的能拖到八月末去。特别是农场这种偏僻的地方,信件来的都慢。
  行李都收拾了,活儿也都交接了,通知书还没来,咋办呢。
  走,先回家。通知书来了直接就上学了,还少得折腾了。
  走的时候,万刚还特意找了范书记,千叮咛万嘱咐的,让场里一接到通知书就给他打电报。
  行行行,走吧走吧。
  两位领导还特意破了例,派高司机开着场里的吉普车送他们两口子去的火车站。
  当初参加会议的其他领导们就纳闷啊,明明说好了不放人的吗?怎么又把人送走了呢?一个个的找范书记要问了究竟,都让书记一句不是还没开学呢吗给打发回来了。
  那就等着看吧!
  八月中,通知书还没有等来之前,到是李英的妈,调到江湾屯了。也是几经辗转,先是从原来单位,下放到东北的某个劳改农场,之后又再下放到地方,到了富强县,县里又给分配到了江湾屯。
  一起分配过来的,还有二十位反动学术权威。都是京城各大学还有研究所的老教授。
  至于为什么就那么巧,刚好就分配到江湾屯了。这个就不知道了。
  反正是在分配到富强县里,还没有确定具体分到哪之前,李英找了方淮心,又找了罗玄,通过他们两个搭桥,找了江湾屯现在的队长,提前打了招呼,在队长同意接收之后,那分配方案才下来的。
  所以说呀,别管到了啥时候,都有能人。
  江湾屯里住得都是啥人啊,就说那队长吧,那可是真正有见识人。更不要说,还有老胡那样的人在幕后坐镇,还有肖焱、罗道士一样的人做参谋了。
  别人都怕粘了惹事儿的那些个学术权威,对他们来说,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宝贝呢!
  那些老专家们一来,住得就是之前老胡的家。那条件就是最好的了。老胡两口子在山里,胡魁自打他爸妈走之后就直接搬到林场不怎么回来了。吃的更是,一天一顿细粮,一顿荤菜。屯子里还专门派了人照顾他们起居,给做饭收拾房间什么的。
  接着做研究是不太现实了,看书的话,现在外面也买不着啥有用的书了。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本来老专家们还在愁,要做什么呢,活儿不让他们干,学术又搞不了,他们可不成了闲人了嘛。结果没两天呢,胡魁就又从林场搬回家了。房子多得很,足够住的。然后,罗玄、林援、慕易几个也是天天的往江湾屯儿跑。干吗呢?学习呀。
  这些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大师,别管能学到什么了,学到手儿的,都是干货,都是最高端的知识。
  有人愿意学,那可就太好了。老教授们也愿意教啊。反正时间也多,教材都是现编出来的。
  方淮心也是一天儿不落的跟着跑的。这里面有两位,是西医的大权威,她学的不说,就冲着这两位来的。胡魁也是整天的围着这两位转悠。
  老师多,学生少,他俩这种有明确方向的,没啥好抢的。像是罗玄他们几个,没头苍蝇似的,啥都想学,老教授们差点儿都快抢急眼了。
  队长一看,老师们这么热情,咱还能缺了学生吗?屯子里娃子多着呢。都来吧。也别去农场的学校跟着蹭课了。学校的老师,跟这些大教授,能比吗?
  赵场长一看,这不行啊。好处不能都让江湾屯拿了去呀。
  跑到江湾屯里,请老教授们喝了顿酒,就把人给说动了。老专家们同意,做农场学校的老师。毕竟农场的地方大,学校也总算是有个学校的样子嘛,比在屯子里,老师站在地下讲,学生们蹲在炕头上听课,可是正规多了。
  教授们岁数也都不小了,没入冬之前,每天溜达着当锻炼身体了来回走着到农场上课也还行。可入冬之后就不行了。赵场长早早的就把学校的教室都人改造了,全彻上火墙,说好了,入冬以后,白天上课,晚上老师们直接住在教室里面就行,省得折腾。反正又没有人会来这山沟里检查,教授是怎么改造的,不会有人问的。
  教授们来学校了,那想要听课的人可就多了去了。知青们就没有一个肯错过的。
  教授们也都理解,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主要就是知青们。林场的知青每天成群结队的吃过晚饭就来上课,晚上九十点钟再往回赶,也从来没有人报怨。
  也就是教授们刚刚开始上课吧。
  李小川的通知书终于到了。京城农业大学。
  同时收到的,还有万刚被推荐资格审核未通过的通知。
  通知还附过上未通过的理由。知识青年是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村就是最好的大学了。
  也没明说知青不能回城上大学,但是那个意思,是个人都能听明白了。
  那这一个不能去了,还有一个名额不能浪费吧?知青不让去了,这不是农场里还有那么些子弟呢嘛。赵场长和范书记接到通知就又出发去县里争取机会去了,捎带手儿的,这不是还得通知万刚两口子回来上班嘛。
  两位领导还是很有排面的,真就又给要来了一个名额,还是带着入学通知书直接回来的。名额直接给了农场工人那边儿投票的第二名,赵雅丽。海上医科大学。
  她这个名额很好理解,做为赵场长的侄女,得票本身就低不到哪里去,她又在医务室工作了这么长时间,也是正八经为场里做过贡献的。要不是有不少人怕被说是拍领导马屁,她应该最高票的。
  马上都要开学了,两人接到通知书就得马上出发了,赵雅丽还更忙乱一些。人家李小川好歹行李啥的都收拾好,她这边儿都得现收拾,忙忙叨叨的,走的时候背着抱着的东西都没少拿。这回儿也不兴家长送的,场里出了大货车,把林场那孩子和他的家长也都捎上了,家长们都只把孩子送上火车,已经不错了。
  赵雅丽一走,诊所这边儿就少人了。倒也不是忙不来,这不是空出来位置了嘛,就有不少跟着上课学了医的人惦记着要上岗。方淮心还真就信不着他们那些个二把刀。这不是来了大神了嘛。就直接把两位老师给安排到诊所里坐诊了。学校就那么大,二十个老师还十八个老师并不会对教学造成任何影响。诊所里多了两位镇山太岁,那可就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了。
  万刚与李敏慧两个人回来的时候,因为上大学而起的喧嚣已经归于平静,农场又恢复了之前样子,人们都是按步就班的准备秋收了。知青们没有了上大学的指望,之前因为万刚的例子,起了不良心思的也都消停了。不想丧良心,想走正规渠道,结下好从缘各种表现的,也都提不劲来了。都老老实实的在农场趴着吧!
  对于灰头土脑回来的两个人,连多分一点儿精力看一眼的兴致都没有。更不用说会不会有人主动上前帮忙拿东西啥的了。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也确实没啥可帮的,那两人回来,除了身上背着个书包之外,再就啥也没有了。人家自己说是老家日子不好过,把东西都留给家里人用了。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没人知道了。
  回来了,就上班吧。
  司机班已经满员了,不缺人。万刚就被编到了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