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和谐万岁-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致读者(代前言)
亲爱的读者:
  这本书中的文字,也许粗糙,也许浅薄,也许拙劣,但全都是笔者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途程中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
  你能耐着性子把它读完吗?那样,我们之间便有了一次心的交流、情的交融,进而产生思想的碰撞,也许能擦出一些火花,从而点燃人生的火炬。
  假如你难以通读全文,就请翻阅一下散布在段落间的小标题。这样的标题一共是八八六十四个。每个标题下都有一段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说不上是名言警句,但起码是一些并非人云亦云的独立思考。
  如果你连小标题都懒得去翻阅,那就看一下本书的目录:身体和谐,带来健康;心理和谐,带来安宁;家庭和谐,带来幸福;人际和谐,带来友情;企业和谐,带来效益;社会和谐,带来繁荣;世界和谐,带来和平;天人和谐,带来永恒。笔者用这八句话组成“伯牙琴”的六十四个音符,祈望觅得知音,“伯牙抚琴觅知音,幸得子期一片心”,也许这六十四个字会成为我们相识、相知的一根红线,一座搭建缘分的桥梁。
  倘若你仍认为这“八个和谐”不过是文人墨客在书斋里编出的文字游戏,没有必要入目、入耳、入心、入脑,那么,仅仅只记住这本书的书名也是好的——《和谐万岁》!
  要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喊“万岁”的民族,从古至今,曾经喊过多少“万岁”?好像曾经有人写过《万岁考》的文章作过探究。
  这里,我要郑重声明,以备后人再作考证时作为参照:是笔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普通公民,在我们中华民族进入21世纪构建和谐盛世之时,有感而发,第一个喊出了“和谐万岁”的口号!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更是把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战略的高度。这个决定上合党心、下合民意。笔者在学习、理解、领悟党中央这一精神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到不断繁荣富强整个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回首走过的路、察看正在走着的路、展望将来要走的路,情不自禁地从心底里发出一声真情的呼喊:和谐万岁!
  笔者也曾借助时代提供的讲坛,向社会各界听众大声地呼喊:和谐万岁!
  笔者也曾利用“盛世兴收藏”的书画热,跻身书画界,挥毫泼墨,赠送友人:“和谐万岁”。
  应该说,这些努力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和共鸣。
  是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们,独具慧眼,在戊子年春节期间劝勉我、协助我,把我的“和谐思想”写成一本书,才催生出《和谐万岁》这本书。
  亲爱的读者朋友,设若你对本书的内容全然不知所云、一无所获,仅仅记住了“和谐万岁”这四个字,那么笔者仍然会向你致敬、致谢!
  因为,当人人都能喊出“和谐万岁”的时候,“和谐万岁”必然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因为,当人人都能喊出“和谐万岁”的时候,“和谐”必然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和谐盛世,就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喊着“和谐万岁”的口号,去创造它、去迎接它!
  李永田
  戊子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
  于书稿写作过程中
   。 想看书来

珍爱生命(1)
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概率,才使我们成为一个人。所以,地球上所有的人,人人都是幸运者。
  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便要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的人格,珍惜你的尊严!
  南方某所高校,连续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校长请求我在演讲中重点谈谈“珍爱生命”的问题。
  “在座的同学,买过彩票的请举手!”在讲到人生价值观的时候,我突如其来地提出一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问题。
  会场上大半人高高地举起了手臂。
  “中过奖的请举手!”
  举手者寥寥。
  “中过500万大奖的请举手!”
  一个也没有。
  这些年来,我们社会上发行的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形式多样的彩票,吸引了许多眼球,也积聚了许多财富。人们眼望着高高悬挂着的500万大奖,慷慨地掏出口袋中的2元、20元、200元、2000元……
  500万的大奖不是没有,而是概率太低。偶尔有人中大奖,必然成为万众羡慕的幸运儿。而我们的生命呢?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其概率要比高中500万大奖的概率低得多得多!
  “三百万亿分之一!”大学生们在短暂的计算之后,读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想一想吧,我们每一个人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当然,因为有爸爸、有妈妈,有爸爸和妈妈的结合。
  再想一想,世界上那么多的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爸爸妈妈能结合在一起?即使是爸爸妈妈结合了,为什么在刹那间便形成了一个生命,诞生了一个“我”?
  大家思考一下,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概率,才可能使我们成为一个人。这样看来,现在地球上65亿人,人人都是幸运儿!
  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便要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的人格,珍惜你的尊严!
  罗曼·罗兰说得好:“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
  不爱生命的人,不会爱父母;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爱家乡;不爱家乡的人,不会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大言不惭地说“我要解放全人类”,他不是骗子便是傻子!
  放眼大千世界,有那么一些人把最可宝贵的生命竟然当成儿戏:高考落榜,投河自尽;恋人分手,为爱殉情;企业破产,上吊自杀;官场失意,痛不欲生;疾病缠身,自我了断。甚至有些人会为一句闲话、一次冲突、一点私利、一点失意,就走上不归之路。
  每每在报端见到类似的消息,我都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和悲愤。
  失学不失志,失业不失闲,失利不失态,失恋不失身,失败不失望,才是一个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大学生们对我的演讲报以阵阵热烈的鼓掌,我便因势利导:
  “请不要用过多的鼓掌打断我的思路。你们要是真正认同我的看法,只要记住一句话:在大学期间,乃至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途程之中,不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都能珍爱生命,绝不自杀,除非‘他杀’。答应我这个要求的请鼓掌!”
  长时间的暴风雨般的热烈鼓掌。所有的人,包括主持会议的校长本人。
  “击掌为誓!万一你们当中的个别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想要去死,‘天要下,娘要嫁’,实在没有办法,就请你到校长这里要我的地址和电话,到北京与我告别一次,然后再赴黄泉。但事先声明,路费必须自己承担,试想连命都不要了,这点路费还算什么?
  设若没有与我诀别便悄悄走了,我会因为你不讲信用而诅咒,你的灵魂都不会得到安息!”

珍爱生命(2)
这次演讲已经过去几年了,令人欣慰的是,没有人到北京来找我,该校也再没有发生自杀的事件。
  我自知一场演讲的作用是有限的,也知道我一己的智慧是有限的,假若人们听过我一场演讲,该死的就不死了,我便愿做一名鬼门关前的卫士,铁面无私地严禁非正常死亡者进入,那是何等庄严、何等荣耀的岗位!
  但我也知道,一个寻死觅活的人,往往会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忽然在脑海里浮现出那次关于生死话题的演讲,想起了击掌为誓的场面,改变了自杀的初衷,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西方的一位名人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只要沉下心来,冷静地去思、全面地去想,我们便会发现:生命要像山上的石头、地上的泥土、荒郊的野草那样俯拾皆是也就罢了,然而它却来得如此不易,这就需要我们珍爱;生命要像教室里黑板上写的字那样,“写得不满意了,擦掉重来”也就罢了,而它却只有一次,这就值得我们珍爱;生命要像皮球那样任你抛掷、任你挤压、任你踢飞依然完好也就罢了,而它却是那样脆弱,这就应该让我们珍爱;生命要像我们手中的玩偶那样只重复着一种功能也就罢了,而它却可以五彩纷呈、变幻无穷地创造着世间的奇迹,这就值得我们珍爱;生命要像你口袋里的钞票那样,可以由你自己任意的花费也就罢了,而它却同时属于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的朋友乃至整个社会,这就更应该珍爱。
  珍爱生命,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准放弃。亲爱的朋友,这里,我原本要写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轻言放弃”一句,一种潜意识却支配着我的笔写下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准放弃”的文字。请记好,是不准放弃!
  分别听到两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在这里对照着再讲给读者朋友们听。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车行驶在人烟稀少的西北高原上,在冰天雪地、狂风怒号的恶劣条件下,很不幸,他的越野车抛锚了。他查了又查、看了又看,怎么也找不出汽车的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于是他只有听天由命,坐等出现过往的车辆,予以救援。
  一天、两天、三天,没有任何车辆通过,他储备的食物已经消耗殆尽,死神悄悄地向他走来;又是一天、两天、三天,死神与他近在咫尺了。
  猛然之间,一声鸟鸣将他从昏迷之中唤醒,他看到一只鸟尚且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鸣唱着生命之歌,一个人怎么能坐以待毙,甘心投向死神的怀抱?
  他一跃而起,重新打开了车盖,仔仔细细地检查着,终于查出抛锚的原因是化油器上一个部件发生了故障,他打起精神修好了自己的车,艰难地却带着劫后余生的喜悦向前缓缓地开了50公里,奔向一个兵站。
  人们认为是小鸟的鸣叫唤回了他的生命。当然最主要的是人的坚持、人的忍耐、人求生的强烈欲望,永不言弃的人性才使他逢凶化吉的。
  另一个故事也发生在西部荒漠之中,同样上演在旅行者的身上。
  两个旅行者在横穿沙漠之时,水喝光了,其中的一人中暑倒下了。再找不到水,无疑这茫茫的沙漠便是两个人的“旅行终点”。
  另一个人去找水,他将一把手枪和5发子弹留给中暑的同伴,并商定好鸣枪联络的方式。
  中暑者在原地焦虑地等待着同伴,当然还有那清澈甘美的泉水。时间一个又一个小时地过去了,他鸣响了第一枪。接着,又急不可耐地鸣响了第二枪、第三枪、第四枪,然而,周围仍是一片死寂,同伴没有踪影。
  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了。中暑者再也忍受不了酷热沙漠的灼烤、对生还失去了信心、对忍耐失去了毅力,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然而,就是这声枪响,唤来了带着一壶清水的同伴。悲恸的伙伴看着喂进他嘴里的清水又缓缓地流了出来,又悔又恨地只是重复着一句话:“为什么你就不能多等我那么一小会儿……”
  朋友,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我们绝大部分人并不是旅行者,也很少会涉足那陡峻的高山、无垠的沙漠,但在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却难免不会出现上述两位旅行者所遭遇的尴尬境界,请记住这两个不同态度换来不同结局的故事,请记住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请品味那句遥远年代里流传下来的一句优美的、耐人寻味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笑谈生死(1)
死在睡梦中的老人,人们为他哀思;
  死在战场上的英雄,人们为他复仇;
  死在病榻上的患者,人们为他痛惜;
  死在灾难中的无辜,人们为他扼腕;
  死在自己手中的懦夫,人们为他羞辱;
  死在刑场上的罪犯,人们对他诅咒!
  现在我们继续来谈生死问题。
  在“身体和谐,带来健康”的题目下,大谈生死问题,是不是离题千里了?
  一点儿也不!因为在一切生命运动中,生和死是两个最基本的自然现象,“朗朗世界,死去生来”才保持着自然界的平衡,创造着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条件。
  不该生的却生,不该死的却死,便会打破自然界的平衡,破坏了人世间的和谐,形成社会发展的阻力。
  特别是自誉为“万物之灵”的人,若对生死这样的大问题都懒得思考、不愿面对,哪里还有什么“和谐”可言?
  下面,我将几年前与一名轻生者五个小时的谈话辑要摘录如下,谈谈我对生死的看法。
  问:李老师,登门拜访想同你探讨关于“死”的问题,不知是不是犯了忌讳?
  答:忌讳谈“死”,似乎是我们民族的传统。2500多年以前,季路曾向孔老夫子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听了以后很反感,训斥他:“未知生,焉知死!”
  其实,生与死乃是一个并存的现象,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知死才能珍惜生,为生才能不畏死。
  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我不忌讳。
  问:人死了以后究竟会不会变成鬼?
  答:这个问题,早在1900多年以前,王充已经很透彻地做了回答:“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活着的人只是一代,而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则是千千万万代。假如人死都变成了鬼,那么现在的整个世界会全然被鬼所充斥,在道路上行走,每走一步都会遇到鬼。试问,又有谁碰到过鬼?
  问:谢谢你,没鬼就好,我死后就不会再同恶鬼打交道、受煎熬了。
  答:“鸟之将死矣其鸣也哀,人之将死矣其言也善”。看你情之戚戚、言之切切,似乎与我诀别来了。
  问:你感到奇怪吗?
  答:毫不奇怪。找我来诀别的人,你不是第一个,大概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问:那你是同意我去死了?
  答:也不!因为你是人,你与其他动物不同:动物生下以后,觅食、长大、老死或被宰杀,它为生而生,因而死不足惜;而人,却把生死的问题看得很重,将之赋予一定的道德意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对生死的思考。
  但我不知你为什么去死、怎样去死,我怎么能轻易地表态?
  问:坎坷的遭遇、不公平的待遇、周围人的白眼、前途的渺茫,一言难尽。我活得太累了,也活够了。
  答:保尔·柯察金说过一句话:“人在痛苦中,只有一样东西能拯救他,那就是感觉到人民需要他,知道他的生存并非无益。”牢记这句话,不管环境多么险恶,都决不能轻生;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都要勇敢地奋起!
  问:名言警句,我知道的多了!但我不是保尔,我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可有可无的人,没有人需要我。
  答:不!生命的道路崎岖而漫长,生命的价值无可估量。“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没有人需要你,我敢肯定地说,社会需要你!
  当社会需要我们活着的时候,便能点燃起生命之火;当社会需要我们忍辱负重的时候,决不能选择无谓的死,要昂首挺胸走完自己的生命旅程;当社会需要我们英勇献身的时候,“砍头只当风吹帽”,决不贪生怕死,而要视死如归。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笑谈生死(2)
问:不论如何,大不了一个“死”字。
  答:人人都知道,死,可以重如泰山,也可以轻如鸿毛。
  当自己之死能换取他人之生,这无疑是重如泰山的。这种人死了,虽死犹生。
  而你,见到一点困难便害怕了,遇到一点挫折便退缩了,妄图用“死”去逃避现实,以求“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的安宁,这只能给亲人带来无尽的悲哀。这种死,是真的死了,虽然不能将之与作恶多端、自裁于人民的败类相提并论,但这样去死依然是轻如鸿毛的。
  问:我起码可以用“死”表示对不公平待遇的抗争吧?
  答:你想用“死”来表示对不公平待遇的抗争,也许能得到一些人的同情,但要知道,大多数人是憎恶那些无意义、无气节的轻生者,特别反对那些为着一己私利患得患失而走上绝路的人,把这看作是没落阶级腐朽意识的象征,是懦夫哲学的软弱表现。亲人、朋友在悲痛之余,也会千遍、万遍地谴责你、埋怨你。
  问:中国人的传统道德是不说死人的坏话的。
  答:那也得看他为什么而死的。
  死在睡梦中的老人,人们为他哀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