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遂明(黑心)-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数的将领和封疆大吏扬言要进京杀李开国,救出太子,扶保大明。
但七天后,福王朱常洵却在洛阳声称要称帝,说太子已死,崇祯皇帝已经绝后,他身为神宗之子,理应登基为帝。继承大明天下。既然有了带头的,各路蕃王也不要脸面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仅仅隔了三天,潞王朱常淓也宣布要称帝。益王朱慈炲、靖江王朱亨嘉、鲁王朱以海、桂端王朱常瀛……也都要称帝。一时之间,天下竟然要冒出十多个皇帝来。各地明军纷纷拥护本地蕃王。开始指责别的蕃王为伪帝,他们才是正宗的。
但不管怎么样。天下间出了十多个皇帝是不行的。所以蕃王们往来通信个把月。论辈份、论亲疏、论远近、论威胁……,吵得是不可开交。到最后,各路蕃王也觉得吵来吵去没什么好办法,不如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推出一个皇帝来,由坐镇南京的懿安张皇后最后赐封。大家都服他管。
再经过一个月的通信往来,大家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表示要齐集南京会商此事。一转眼时间,两个月就过去了。这些蕃王吵来吵去,居然把占据京城的李开国给忘记了。就连五省联军也在不停的和高、李、张三人带领的流寇作战,而且他们的粮饷一直也没有断绝,李开国从山东源源不断的调集军需粮草给他们送去。
原本五省联军是准备不收的,可是不收也不行,将士们必须得吃饭,流寇也不能不打,对于五省巡抚来说,他们对于百姓和国家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接受了李开国的军需粮草,但同时也对使者说明,他们是不会支持李开国登其称帝的,等剿完流寇,定然调转大军,平定京师。
李开国也没有要真的招降他们的意思。只是派人告诉他们,他们如果在流寇平定之日前上表臣服,李开国便留他们一条活命,否则,斩之。
李开国决定称帝的十五日后,二十万护**便抵达京城,天下正在争正统,五省联军又在和流寇纠缠,只有辽东的兵马蠢蠢欲动,但他们心中也有犹豫,因为他们后面,还有鞑子和蒙古人在威慑,所以也在观望。
京城在这特殊的时期变得安全起来,当然这是对护**和百姓们来说的,京城里的原来的权贵和士绅豪商们可倒了八辈子霉。对于一向有清官之名和清官之实、士绅豪商一向有善名和有善行之实的人来说,只是胆战心惊而已。对那些贪官、赃官、和鱼肉百姓、奸狡滑坏的士绅豪商们来说,过的日子简直就是地狱一般。
李开国下旨令京城来一次大清洗,凡是符合坏官和坏士绅豪商的名头的,够杀的杀,够关的关,但有一点,所有家产全都抄没入官。
每天里,护**的士兵就在不停的抄家,入库。再抄家,再入库,无数的人奔走托关系求救,这些都没有用,因为李开国拿定的主意,谁也没有办法违逆。只用了二十日,京师就被清理一空,而预料中的那些物价飙升,民不聊生的日子居然没有到来。
京城百姓们发现,倒掉的那些店铺在原店主倒霉之后一日,便换了新店主,而且这些人一律操着山东口音。当然是那些一直支持着李开车国的山东士绅豪商们的干的。李开国称帝,最高兴的就是他们,但很快,他们就不会太高兴了,因为李开国决定,对他们抽以重税,商税为十抽三,而且现有物价还不允许涨一分一毫。这让山东士绅们虽然叫苦连天,但还是乐于接受,因为他们知道,李开国向来说一不二,如果违逆了他的旨意,大伙也别赚钱了,都等死吧。
本来以明朝旧例,三月也是京师大考的日子,现在已经四月,其实京师中早就住满了无数的举子。虽然李开国篡位,让不少死忠明朝的举子逃离京城,但还是有五成以上的举子选择留在京城。参加两个月后的大考。
不光如此,还有很多有远见的考生,和想投机的考生也纷纷往京城涌来。押在太仓的那八万人,太监只从中选取三千人,还得是品行素良,端正而不念前朝的太监充入宫中。京营明军就举行一次大考,凡可以过关者全都分发至辅兵,由冯国用训过之后听用。东厂和锦衣卫全都交给马英处理,这些李开国不再操心。
其余的愿意回原籍的回原籍,不愿回原籍的就安排为京城打扫卫生。京城实在是太脏了。到处都是垃圾。原本李开国以为没人愿意留下,谁知道,八成以上的人都留下来,在李开国的严刑峻法之中开始清扫生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京城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几天就干干净净,这才显出一副文明干净都城之态。只是那些依靠垃圾生存的害虫、老鼠等倒了大霉。数量一下子锐减九成。
就这样。京城改换主人后的一个月,就这样平平安安的过去了。尽管有人死,有人哭,有人逃走,但更多的是百姓们看到了一个新朝气象。李开国虽然还没有举行登基大典,但在得到了平安生活和实惠的百姓心里。李开国已经是他们的皇上。
而身在紫禁城里的李开国却是一心的烦心事。京城初定,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要他来做决定,从早上起到到晚上天黑,他一刻也不得闲。好在他身强体壮。又有异能支撑,倒也理得过来。只要等到科考一完,就可以轻松许多。
可偏偏崇祯皇帝留下来的那些嫔妃们还想给他添乱。由于一直忙着处理大事,紫禁城虽然处理了太监和侍卫,但宫里的嫔妃和宫女并没有处理,这一个月来都还住在原来的地方。而崇祯皇帝的灵堂就设在仁智殿,每日里周皇后带着嫔妃和原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朱慈照和刚刚一岁的朱慈焕哭灵,这些李开国根本不过问,便由满紫禁城的女子都是白孝。
可能是李开国的纵容,给了这些女人胆量,就在李开国忙了一天,准备要在乾清宫就寝,忽然他从山东带来的宫女进来奏报,说周皇后带着一干嫔妃正跪在乾清宫外,要求见李开国。
李开国这才想起来,这些女人还没有处置呢。正好,今晚就决定她们的命运,等到明天就能把她们处理好,因此便传旨让她们进来。
崇祯皇帝的妃子不多,进来的只有十几个妃嫔。后世有记载的,只有九个,还有几个封号不详,但实际上共有十三个妃嫔。周皇后一身的孝服,头上不带任何一个首饰,就连妆都没有画,但确俏丽之极。要想俏,一身孝,这句话说的再正确没有了。
再次见到李开国,周皇后目不直视,斜斜落在地面,带着妃子们盈盈下拜,李开国也不坐下,淡淡的道:“朕很忙,有什么事情,你们就直说吧。”
周皇后悲声道:“先帝驾崩,已停灵一月,请皇上派礼部官员,成殓大礼。先帝在时,国事繁忙,并无建造陵寝,还请皇上下旨,为先帝造一座陵墓。”
为崇祯要求体面的葬礼,这倒是合理的要求,造一座陵墓,也没什么,李开国一口答应,说道:“朱由检虽然是朕亲手杀死的,但也绝不会让他死的悲凉,毕竟他还算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你们还有什么事情吗?”
周皇后和嫔妃们见李开国一口答应,个个心中都松了一口气。趁着李开国好说话,周皇后又道:“我等皆是寡妇,久住宫中不妥。请皇上在先帝入葬之后,让我等出家为尼。还有先帝的四个儿子,也请皇上看在他们年幼,放他们出宫吧。”要紧的是这最后一句,关键就在崇祯皇帝这四个子息能否保住,这才是重中之重。
李开国沉默了一下,笑道:“也可,就放你们出宫。只是为尼也就不必了,朕不怕你们搞什么鬼。周氏,朕本要杀你,因为你曾要谋害朕。此时你杀心尽去,成了寡妇,还有幼子要养,又与朕有一次欢愉,朕便饶你性命。你们都记住朕的话,万万不要再惹朕生气,那后果,不是你们能想像的。还有。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归宿,无论是回娘家也好,嫁人也好,守节也成,就是留宫不走也都可以,朕绝不勉强。言尽于此,朕要休息了,你们都退下吧。”
周皇后听了一身冷汗,先是听李开国要杀她,吓的。后来是听到李开国居然把他们之间那一次强、、奸给说了出来。急的。此时听李开国说可以退下,立刻带着妃嫔们告退。只是一出乾清宫,所有的嫔妃都不说话了,人人沉默着。
谁刚才都听明白了,李开国说与周皇后有一夕之欢。‘一夕之欢’就是那个那个。本来嫔妃们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就争宠夺爱,斗个不停。现在居然崇祯皇帝刚死。周皇后就搭上了新皇帝。
就是平素非常尊敬周皇后的两位王姓妃子,此时都用别样含义的眼光看着周皇后。田贵妃勉强上前道:“姐姐,您真是辛苦了,先帝那里有我们姐妹守着就行了,您还是请自便吧。姐妹们,我们走。”
田贵妃一声令下。众嫔妃默默的走向仁智殿。周皇后脸刷得一下变得煞白,她没有想到,最后居然是这个结果。心丧若死的她恨不能立时便撞死,但想到朱慈烺。她又坚强起来,独自随后去了仁智殿,跪倒在一旁,为崇祯皇帝守灵,而无视其他嫔妃的异样眼光。
李开国答应的事情倒是说到做到,第二日,便有礼部官员前来,倒也尽心尽力,让一众寡妇有了些许安慰。
李开国听着卫初平兴奋的报告道:“皇上,臣刚才清点一下库银,现在已经入库的,包括珠宝古玩字画等,大约有八千万两左右。只是现银只有约七千万两,其他的还得想办法变现。”
李开国点了点头,随后说道:“现在吏部就先交给你,你先用几个人搭起架子来。朕很快就要派兵去平定河北,而且山东本地的官吏士绅地主都要清理一番,你多派些人手盯着,将那些财物都运到京里来。”
卫初平回道:“是,皇上。只是咱们这样大手笔的夺人钱财,无异于杀他们的父母,而这些权贵士绅的亲属大多又活着,到时候如果出了什么乱子,那可就麻烦了。”
李开国淡淡的一笑,说道:“朕会将被清理的者的仇人或是亲族提拔成新士绅,只是没了特权而已,到时候这些人会帮咱们牢牢看住这些人的,出不了乱子。对了,朕让你准备的粮草兵器你准备好了吗?还有匠户村的那些工匠,走到那里了?”
卫初平道:“皇上,再有一天,第一批粮草便可齐备,征辽大军可以明天就出发。至于工匠们,海东冠已经送信来,说是再有三日就能到达天津卫,还请皇上派兵前去接应。”
李开国立时道:“派虎营去,两万骑兵都去,一定要保证工匠们的安全。还有,你告诉程异,不要总盯着山东一地,朕立刻就要平定辽东,辽东土地十分适宜耕种,只是鞑子们都是猪头,浪费了上好的土地,那里产粮可是比山东要多上近一倍。”
卫初平沉默了一下,说道:“皇上,崔烈直到现在都没有传来讯息,是不是等马英再派人探查一番再行进兵?”
李开国微微一笑,说道:“不必,崔烈每天都向朕报告过他的进展,现在已经跟着皇太极打到离盛京不过二百里的地方,再过十余日,鞑子必然会放弃盛京,前往他们的祖地。”
卫初平一惊,这才想到,眼前的皇上可不是凡人,而是有着接收意念传图的神人。卫初平笑道:“那臣可就放心了。”
第二日,李开国下旨,令鹰营十万,狼营五万,共十五万人,清剿辽东明军诸城。出发当日,李开国向辽东传了一道明旨,敕令旨到之日,原明军必须要做好投降的准备,凡护**到达之时,拒不投降者,满城将官皆斩,绝不留情。
辽东兵马当然是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会,个个陈兵城中,准备给护**来个狠的。可护**的战力只是展现一天,就让辽东兵马吓得魂不附体。首当其冲的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守将在护**到之时拒不开门,护**只用了一刻钟,便攻破山海关,将原明军将领共二百一十人当场处斩,杀得人头乱滚,血流满地。
剩下的也不用多说,护**十五万人几乎是以一天数城的速度将明军防守的城池攻破,辽东土地上到处都是明军逃走的身影,总兵吴襄、王朴诸将和蓟辽总督、辽东巡抚等尽皆逃之,护**十五万人几乎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将鞑子打了几十年都没有打下来的辽东防线尽数攻破。
杀死的明将几乎达到六百多名。倒不是明将们突然都不怕死了,拒而不降,其实山海关一被攻破,就有将领想降,可惜的是,他们就连投降都想占点好处,比如谈判一下,和李开国要一点好处什么的。(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九章流寇不如畜牲
护**那会理这些明军将领的花花肠子,凡遇有不投降而讲条件者,一律先攻下城来,再捉住众将斩首。
逃亡的那些总督、巡抚、总兵、监军等也没有逃得了多远,就被护**全数捕获,二话不说,甚至没有等他们说出投降的话,立刻便斩掉脑袋。
二十rì后,护**沿着战线一直扫荡到盛京,明军已经被摧毁殆尽,崔烈却已经带着虎营占领了盛京,却不是他打下来的,而是皇太极主动让出来的。皇太极一路上奇计百出,派出大队鞑子竭力想阻拦虎营大军前进,可崔烈牢牢记住李开国的话,无论皇太极出什么招,他都紧守本心,一路上见人就杀,满人杀,蒙人杀,汉人也杀,杀到皇太极无法可使,无招可用,就算是倾八旗所有兵力,也不能与崔烈作战得胜。
直到这时,皇太极才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了这么犀利的火器,骑shè纵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满洲人,注定要过苦rì子。
退出盛京的第二天,皇太极便生了一场大病。第四天,皇太极病得奄奄一息,他呼唤豪格过来,嘱咐他要带着满人一直退,直退到白云黑水之间。如果李开国还不肯饶过他们满人,就交出所有兵器,臣服与他,不要与李开国做对,保住满人的元气。
皇太极于当晚逝世,豪格在皇太极死后,并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继续于李开国作对。被崔烈以五万兵马,将仅剩的七万老弱病残的满人包围起来。屠杀个干干净净,满人就此大部绝灭,只有躲在深山老林里的满人生存下来。崔烈以几乎灭绝一个种族而换来一个爵位护国侯,但背地里别人都称他为杀人侯。
其实这些崔烈都知道,但他不以为意,反以为荣。因为他是百分百执行了李开国的命令,让李开国满意。用崔烈的话说,‘皇上赏了我护国侯。这就说明皇上认为我做的对,只要皇上满意,我才不管别人说什么。’
其实人也不都是他杀的,鹰营和狼营足足在辽东扫荡了一个月,杀得辽东几乎是千里无人烟,空出大片的肥沃土地。而那些被俘虏的明军,则全都押到京城外新建的西山大营之中。再次进行一次大考,凡通过者,统统交由冯国用再次训练后成为辅兵,不合格者则于流民一起等待着,再次发还辽东,准备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李开国在皇太极撤离盛京的当天。便发了一道明旨,天下所有的流民,无论原籍何地,皆可前往辽东开荒种田,凡开荒的田地。不论大小皆为自己所有,朝廷将发予土地田册。开荒后三年不收粮赋。无粮种无牛者官府将给予贷款,可分十年偿还。
而且李开国还从山东至辽东的甲母克寺噶珊,也就是现在佳木斯市,沿途设置安置点,用与暂时安置流民。待他登基后,再行设置各府州县来代替。
李开国圣旨上说的明白,此次入关移民只有七千万人名额,名额满了便再无任何优惠,也不会再准任何流民入关。
此圣旨一出,天下再再再再次哗然,凡明朝遗老遗少和南方的读书人无不破口大骂,骂得李开国连禽兽都不如,说他什么的都有。而且他们还骂不出个头绪来,只是为了骂而骂。接到报告的李开国并不在意,只是暗中命马英收集谁骂得最凶,他以后抓到这些人再行报复。
相比于那些读书人,流民们则是动心的多。再加上高、李、张三人带领的流寇被五省联兵打得甚是狼狈,李开国的旨意传来,居然造成了大量流寇的流失。只不过十来天的功夫,四十万流民居然逃了五万,他们丢了兵器,穿上破烂的衣服,想尽办法逃到山东境内,然后沿着安置点随着其他流民前往未知的茫茫辽东。
就在天下所有士绅遗老遗少和南方的读书人准备等着看李开国的笑话之时,第一批约三十万流民从山海关进入辽东,同时,李开国对天下宣布,满人最后一股力量七万人,正式被护**剿灭。
天下再再再再再次震动。相比于前几次,这一次天下间居然少有议论,他们或许是不相信,或许是有其他原因。只有身在南京吵来吵去的那些蕃王们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兀自在争着谁才是明朝的继承者。南京的懿安张皇后听到这个消息,长时间的默然无语,然后去了朱元璋的孝陵,跪了整整一天。
新朝第一次大考很是成功,事先就给了所有报名之人可以填报的职位,上至从三品侍郎,下至从九品主簿,各依自已能力而填。以每一品每一官职为论,每考三百题,李开国出的全都是实务题,都是在实际处理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