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一代名臣的制作方法-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铉超去守孝这三年,朱由检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至少以江南官场为切入口,朱由检将外面看来铁板一片,内里实则四分五裂只靠“东林党”这个招牌紧紧箍住的大明官场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基层官吏由科举新任的士子们大量补充进来。而中层官员,不只是范铉超当年的“范党”,也大有做天子一人的纯臣之意。
    在目前的官场上,已经不是当年东林党一家独大,皇帝除了东林党主人可用的情况了。
    朱由检对这个情况很满意,东林党可以慢慢剔除出官员队伍,但是对后金的作战却是刻不容缓。
    现在也不能叫他们后金了,今年皇太极宣布改国好为“清”,现在应该叫后金为清国了。或者他们还想更进一步,将自己变成“清朝”。
    朱由检自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否则他重活一世岂不是辜负了先祖之恩?
    他还记得当年吊死煤山上,脖子被拉得极长的痛苦。自从后金改名为“清”以后,他便日复一日做着当日北京城破,不得不亲手杀了自己儿子女儿的噩梦。
    似乎随着日子越来越靠近崇祯十七年,过去的事就越发清晰,那些原本以为已经忘却的记忆不是一点一滴而是争先恐后地从他脑海里钻出来。
    与终日思考怎么搞死老对手清国的朱由检相比,他的对手皇太极坐拥千军万马、能臣猛将,入主中原虽然是他的毕生之愿,可这愿望却也是一步步稳扎稳打就能实现的。
    所以他之前的重心放在宠爱海兰珠身上,现在的重心放在如何让海兰珠登上后位,让她儿子当上太子。
    这其中自然有海兰珠的贪心作为铺垫,但也没少了敏儿在其中推波助澜。
    对于皇太极而言,海兰珠、哲哲和大玉儿都是蒙古科尔沁草原出来的姑娘,谁当皇后不是当,谁的儿子当太子都能巩固清国和蒙古的联盟。
    照皇太极而言,只需要在其中操作一番,注意分寸,便能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心满意足,立八阿哥为太子,何乐而不为?
    可他站在自己皇帝和丈夫的位置上来思考,却忘了如今之大清已经不是当年兄死弟娶其嫂的时候了,蒙古草原也不是当年“父死;妻其后母”的匈奴了。
    这样的决定,不但让哲哲和大玉儿离心,更让科尔沁草原面上无光。
    即使入主天下的荣耀已经不在,可黄金家族的后人,在草原上却也不是能这么被人小瞧的存在。
    可想而知,皇太极的这项决定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得好不了狼狈。
    就连一向相敬如宾的皇后哲哲也和他离了心,更别说本就多有怨言,又与睿亲王多尔衮暧昧不清的大玉儿了。
    即使皇太极即时察觉到了异变,停下了逼迫让位的脚步,却也管不住人心涣散,管不住人心向背。
    这貌似坚硬的大清皇宫,终于露出了一缝马脚。
    
    第92章
    
    崇祯朝九年,皇太极已经等不及了。他迫不及待就要成为一代皇帝,完成这女真多少代首领都做不到的事。
    四月,皇太极在盛京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
    从此,他和明朝之间也算是在名义上平起平坐了。虽然本来就如此。
    其实皇太极的意思,也不止是和明朝皇帝平起平坐之意。
    他自认为是女真第一皇帝,武功可比汉人的三皇五帝,就汉人现在的崇祯皇帝那三两天就下一道罪己诏的模样,怎么能比得上自己?
    所以,他改国号为“清”也是大有玄机的。
    “清”就是“青”,这两个字是一个音,青天是通天,是吉祥。
    而且明朝的“明”字,左边是“日”,有火之意。而“清”字左边是三点水,水克火,清国注定要克明国。
    皇太极选的年号是“崇德”,也是和朱由检的年号“崇祯”相对的。这两个年号都带崇字,崇祯的祯字是重天、重神。皇太极改成崇德,德字左边是双立人,是重人。
    不仅仅是在国号、年号的选择上,就连宫殿名号也是如此。明国宫殿里,乾清宫是皇帝的居所,坤宁宫是皇后的居所。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阳,坤是阴。而盛京皇宫里,皇太极和哲哲的寝宫是一体的,取个名字叫“清宁宫”。
    皇太极洋洋得意,“虽然不是故意为之,可这无意中取的清宁宫之名却将天地日月都囊括其中,可见是天意要我大清将大明取而代之!”
    消息传回明朝,虽然改名的细节听不到,可女贞建国却是实打实的大事。在明朝民间产生了极大的波动,但是在朝廷高层却没有翻出什么水花。毕竟两国敌对已经很多年了,对方再怎么打嘴炮,也比不过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
    比起皇太极自立为帝,内阁更关心山西的大旱,而崇祯皇帝更关心马上就要到来的京师告急。
    接下来的五月一直到年底,作为皇太极改国号以后的第一次宣扬武力的战争,清军应该会直入京畿,逼得京城戒严。
    但是,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大明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整顿,朱由检相信如今之皇明,吏治清明、人心所向、军队勇猛,就连连年的动乱都镇压下去了,不止如此,原本会在今年出现的宁夏动乱也没有出现。更坚定了他的信心。朱由检认为已经有了和皇太极的士兵一决高下的本事。
    直到六月。
    刚刚改国号为清的皇太极需要一场胜利,而作战屡战屡败的明朝就是最好的对手。
    朱由检也早早就准备好了。这些年各地都少有叛乱,他更能抽出军队,暗夜行军,早早就在长城下摆开了阵势,倒是让本想打个出其不意的清军严肃起来。
    “这明国皇帝还是少有的一次事先发觉。”说罢,阿济格哈哈大笑,一仰头,灌下一大口烈酒。
    他受皇太极之命,率领十万八旗子弟进攻明国。见明军严阵以待,便兵分三路从喜峰口、独石口两处入关。
    账中众人闻言,都哄然大笑。对于他们而言,进攻明国边境不算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他们抢掠金银、俘虏奴隶的一种手段,就连升官进爵的机会都只能放在后面了。
    清**队一向不把明军放在眼里,这次也是一样。
    阿济格的金银财宝够多的了,奴隶女人也不缺,他倒是琢磨着,陛下如今正春风得意,不如趁此机会打一场大的,让陛下高兴高兴,也好把自己这个郡王的头衔也提一提。
    思及此,阿济格也坐不住了,召来传令官:“传令下去,今日就地安营扎寨,儿郎们好好休息!明天一早,将汉人孬种都杀光喽!”
    话音未落,便赢得军帐里满堂喝彩,“好!好!郡王好气魄!”
    阿济格笑容满面,仿佛已经看到了亲王头衔在朝他招手。又举起了酒杯,高兴道:“等明晚取了首胜,我们再不醉不归!”
    “好!”说罢,众人将酒杯里的烈酒一饮而尽,这才纷纷离去。
    朱由检这次派出的将军是朴驰援,他原本是大同总兵,有着多年和清军打交道的经验。
    在上一世中这场战争中,朴驰援也是少有的几个打了胜仗的。除了朴驰援的先锋,朱由检还派了卢象升作为中军压阵。这两位都是身经百战之将军。卢象升更是在山西、陕西平叛中立下大功。
    朱由检对这次将军对阵,可以说充满了期待。
    在他的想法中,不求痛击十万清军,至少将阿济格拦在长城之外是理所当然的吧?
    即使朱由检不曾和人说过他的计划,可面对着终日紧绷着脸的皇帝,自然又多了去的大臣揣测他的想法。
    这样的后果就是,民间紧张气氛几乎要将弦崩断了。而朝堂之上,却对这次战争一头热般地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
    可这份自信里,究竟是真的对国家军队的信任托付,还是担心恐惧若是战争失败,陛下会不会清算一波人,这就不得而知了。
    范铉超算是比较冷静的一类,他至少对这次战争的胜负秉持着五五分的态度。硬要他说的话,他甚至还认为清**队胜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毕竟朱由检的大换血主要集中在文官之中。而在武官和军队中,被渗透的**和糜烂的腐肉并没有被割掉。他们甚至比文官集团更难处理!
    “爱卿,真的对我皇明军队的实力评价如此低?”朱由检把弄着茶盏,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范铉超,朱由检已经不想露出好脸色了。
    也就只有范铉超能让他又着急,又急不得了。
    “并非是对军队的不自信,而是我军与清国交战,历来是多负少胜的。微臣只是惯例的担心而已。”
    朱由检懒懒散散地将茶盖落在杯口,发出清脆的“哒”的一声。
    “既然如此,范爱卿就仔仔细细,好好看着吧。”
    
    第93章
    
    阿济格对自己的军队信心十足,毕竟这么多年对明国作战的胜利基础在那里。就算是这次明军的反应这么快,他也不担心自己会失败。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大,甚至如果在终点文里简直是小BOSS临死前最后的宣言一样。
    不过历史终究不是小说。正如妄图反抗日不落的非洲小国,飞机还未起飞,就已经被打下来了一样。
    明朝和新建立的清国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即使没有像天堑一般巨大,可也不是说跨过就能跨过的。
    这次进攻,上辈子清军是连下四十三城,直逼京都,劫掠完后还能打出“各官免送”的牌子,招摇而去。
    可这回的清军也打进了长城里,一路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大同重地才停下来。
    即使如此,被劫走的百姓也多达十几万人,金银财宝不计其数。
    听到军报的朱由检气得吐血,一病不起。
    乾清宫中,宫女太监们屏息静立,偌大的宫殿没有一丁点儿声音。
    朱由检从来简朴,不求生活奢侈,宫中老人都感叹崇祯朝没有天启年间的华贵,更别提万历、泰昌年间的奢华气度了。
    这样的简朴的朱由检,自然也没有在宫殿中燃烧熏香的习惯,毕竟那些熏香烧的都是钱。
    要说没家中没有熏香的富贵人家,大明找不出几个来,一个就是皇帝,一个就是如今已经被尊称为范相的范铉超。
    追随这两人的,也打过家中不用熏香的念头,说不定能召显一番自己的清廉节俭,后来发现这两人根本不关心你家有没有熏香,只关心你工作有没有做好,有没有贪污,随是作罢。
    如今这位没钱燃烧熏香的天子宫殿中,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浓重的中药味充斥着乾清宫,暗示这位帝王的处境。
    太子朱慈烺跨进乾清宫,闻到这股药味,眉头就皱了起来,心中更加难过。
    他已经快要十岁了,在范铉超的建议下,朱由检办公、会见大臣都会带上朱慈烺,甚至计划着再过几年就带他上朝听政。
    耳濡目染之下,朱慈烺对军国大事虽然还不太有自己的看法,却已经形成了一套朦朦胧胧的概念了。
    从年中金国改名、皇太极称帝开始,他就感受到了朝廷中的暗流涌动。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了清军第四次入关劫掠。父皇早就对他说过自己的安排和期待,朱慈烺秉持着对父亲的信任,也认为事情将会随着父皇的构思走。
    没想到情况令人大失所望,父皇也气得病倒了。这段时间他已经停了一切课程,专心侍疾。
    幸好,太医说父皇只是气急攻心,并非大碍。朱慈烺才刚刚放心下来的时候,朱由检却命令太子代他听政。
    十岁的太子能知道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朱由检对太子的锻炼,也十分欣慰。每当太子对着朝政一脸懵逼的时候,官员总是会详细解释,力求太子搞清楚、弄明白。
    对于那些年轻一些的官员来说,这更是一个能让太子记住自己的好机会,更不敢偷懒耍滑,愚弄太子。
    加上范铉超在一旁看着,他们也不敢架空太子,都规规矩矩的。
    太子虽然在朱由检和范铉超刻意培养下,从小浸淫在政治氛围中,养成了敏锐的政治嗅觉,可是对宫廷争斗却是一点警觉意识都没有。
    宫中众人都知道,皇帝病重,却不让皇后掌管后宫,也不叫宠妃侍疾,只命令太子和范相上朝主政,下朝侍疾。后宫诸事都交给张皇后。
    就算是眼睛瞎了也能看出点什么了,更何况是宫里宫外的这些人精。
    可太子愣是啥都看不出来!
    这些年来,他已经习惯了为了“养病”而深居简出的母后,每年只会在过年时见到一面,坐不到两刻钟就急急忙忙回到宫殿中。
    所以这次父皇病倒,他也习惯了由张皇后执掌凤印。至于没有宠妃侍疾,太子也没觉得有什么大问题。父皇本来就对各位妃子没什么宠爱,这时候不叫他们来也是正常,反正宫女太监做得更好。
    他看不出来,自然不会有人傻乎乎地提醒他。就让他一直沉浸在“好父皇”“好太傅”的迷雾中好了。
    被众人隐晦地用“地主家的傻儿子”的目光注视着的朱慈烺,进到宫殿中,向朱由检行礼,“见过父皇。”
    范铉超也在朱由检身边,见到太子来了,也行了一礼。
    朱由检和朱慈烺都过劝他,“你是太子太傅,弟子向先生行礼是应该的,你且受着。”
    “太子是储君,微臣乃臣子,君臣之礼不可废。”
    虽然朱慈烺迷迷糊糊,但朱由检却是明白,范铉超这是对皇后有愧,又深觉自己有负太子对他的爱戴之情,无法向人言表,便只好战战兢兢恪守礼节,绝不越出雷池一步。
    有时候朱由检真心觉得范铉超一把年纪了,还傻得可爱。
    “傻儿子”朱慈烺虽然傻,但每次范铉超向他行礼,也是自觉自动只受半礼。这让朱由检很满意。
    朱慈烺一本正经地向朱由检汇报今日朝政,偶有说得不甚明了的地方,范铉超也会补充。
    所以,朱由检一边听,一边点头,暗想着等转过了年,太子就可以跟着他上朝了。
    说完了国事,就可以说一说家事。
    “父皇今日身体可好?”
    朱慈烺关心地问。
    “轻松多了,”朱由检笑道,“若不是含元让我多躺几天,我早就可以上朝了。”
    范铉超轻松将皮球踢回太医那儿,“太医吩咐了,静养,不可有情绪波动。”
    朱由检说:“虽然是静养,也没有说要我一直躺着不动呀。”
    “陛下自可以去赏赏花,赏赏雪。”
    “天寒地冻的,懒得动。”
    范铉超微笑——你看,不是我不让你动,是你懒得动。
    朱由检就爱看他这幅有些小得意的模样,和一本正经的“范相”大不相同。叹了口气,说道:“现在上朝,也是生气,不如不去。”
    朱由检经此一役,才知道军队糜烂,将领**,士气低落不是整顿了文官就能处理好的。正命令范铉超出手整治军队,那这个贪污的账目、吃空饷的数字,光是在这里听着复述都按捺不住脾气,更何况是上朝呢。
    朱由检打算等军队整治到了最后关头,将门世家反弹,范铉超摁不住了再出山给他撑腰。
    
    第94章 完结
    
    朱由检这次倒是估计错了。范铉超不但动得了军队,还能将那些有心反抗、不愿束手就擒的军队大佬们摁得服服帖帖。
    毕竟他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两手空空的范小官人了。而已经长成了手握大权的范相。手中的人力、情报都是数一数二的。加上这些年来他培养出的范党,和皇帝光明正大现在他背后的支持,范铉超多年在官场上锻炼出来的能力,就成了最锋利的刀。
    化作斩头铡,将那些国家蛀虫一一斩杀殆尽。
    这过程既是血雨腥风,又是平静无波。将波及范围控制在了高层官和武将之间,没有涉及到下面,百姓更少有知道国家军队高层将领已经大换血了。
    除了大换血以外,朱由检和范铉超都认为目前的军队和清队相比,更像是拿着木刀木墙的孩童。
    本着不破不立的原则,由范铉超上奏,由朱由检拟批,重新组建了一支军队——金鳞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支户部独立拨款的军队,由本是叛军将领的李定国和卢象升带领,真正做到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屡战屡胜,百战百捷。先是在松锦之战中力克敌军,后又从清国手中夺回了朝鲜,切断了清国的物资供应渠道。将清国整个孤立了起来。
    可这时候的天下大势对皇太极来说,都是浮云。更本比不上他心爱的宸妃的一根头发丝儿。
    痛失爱子的海兰珠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她为了这个孩子下了很大的力气调养身子,这个关系着她下半辈子的宝贝皇儿出生以后,海兰珠更是像对眼珠子一样宝贝着。
    可惜,这孩子却是个没有福分,压不住这宫中鬼祟魑魅,还没多久,就离开了。
    孩子没了,海兰珠的魂也像是被他带走了,似乎连智力也被带走了。要么高呼“皇后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