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史]一代名臣的制作方法-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范铉超确定了“有工不做者,不得领赈”的方式,让灾民们积极参与道救灾工作中,又只有通过给官府做事得到口粮,所以靖江县的整体比其他县更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让押运粮草的官员看得叹为观止。
    
    第69章
    
    水灾退去的两个月,靖江县终于全部清理完积水和淤泥,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工作。范铉超的身体仔细调养之后也渐渐好了,他这才能下床视察工作。
    林县丞和王主薄都是经验老道之人,即使范铉超卧床休息,他们也将一应大事小情打理得漂漂亮亮。
    很多时候都是范铉超提出意见,讨论好细节,就都交给他们实施了。今日范铉超出来一看,果然井井有条。
    远在靖江的范铉超病好了,朱由检却没有松了口气,反而更加提心吊胆。无他,天启帝快不行了。
    朱由检还没做好准备,他原本以为天启帝会像上辈子那样,明年八月才开始生病。可这次提前了,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
    可再怎么没做好准备,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太医用百年老参吊着天启帝,明着告诉张皇后和众阁老,就在这几天了。
    是以,现在乾清宫里一片愁云惨淡,人人自危。张皇后、朱由检和众位天启帝倚重的阁老们不分昼夜地守在天启帝窗前,生怕他就这么去了。
    到了第四天,天启帝突然清醒过来:“信王!信王何在?”
    朱由检昨晚守了一夜,现在正在偏殿休息,听到小太监来请,心中知道这是天启帝回光返照了,连衣服都顾不上整理,就往正殿赶。
    他在偏殿,到的早,天启帝身边除了小太监,就是今夜值守的内阁大臣。
    朱由检三两步冲到天启帝床前。天启帝一见到他,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朱由检赶紧握住。
    “五弟啊,朕不行了……”
    “皇兄莫要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天启帝勉强笑了笑,“唉……都到这时候了,我没有皇子,这辈子也没有什么作为,只希望你能成为尧舜一样的明君。”
    朱由检一怔,眼前的景象竟然和多年前重叠了。那时候的他,还为皇位从天而降沾沾自喜,满心以为自己能成为太…祖太宗那样的一代雄主。
    可如今……
    朱由检握着天启帝的手颤抖,红了眼眶,“臣弟……臣弟辜负了皇兄……”
    天启帝以为他说的是“怕辜负”,安抚道:“五弟聪慧非常,心性坚定,非我这般的庸人,定能管好大明江山。”
    朱由检摇摇头,“我做得定没有皇兄更好。”至少天启帝没亡国。
    “谁能比我更差呢?”天启帝自嘲道,“一国之君,连字都不认识……险些为此害了忠良!”
    说罢,他开口招来杨涟,“杨爱卿。”
    “臣在。”杨涟也已经头发花白了,自从先帝命他为顾命大臣到如今,没想到一事无成,就连扳倒魏忠贤也是信王殿下帮忙。
    只是看看自己原本感恩先帝伯乐之恩,决心以命辅佐的皇帝如今反而要先他而去,杨涟也不免悲痛。
    “父皇去时,命你为顾命大臣。从我还未登基起,你就四处奔波,移宫案一夜白头。登基后,你又一手除去了魏忠贤这个大害。可见父皇识人之能。”天启帝一字一顿地说,似乎每说一个字就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咳出一口血沫,天启帝继续道,“我本无才,奈何生于天家。如今,五弟才学出众,有英主之能,还望各位大人继续辅佐他,为国效力。”
    天启帝交代了后事,又再一次任命杨涟为顾命大臣,终觉得把国事都交代清楚了,望向左右,焦急问道:“皇后呢?奉圣夫人何在?”
    张皇后此时不在乾清宫里,已经回到了坤宁宫,听闻陛下醒了,还叫了信王殿下,心底仿佛被开了一个大洞,凉意透骨,几乎要晕倒了。
    张皇后到时,正好听见天启帝唤她名字,心中悲戚,跌跌撞撞上前,握住天启帝的手,见到这几日都没能睁开眼的天启帝,又想到说不定这就是最后一面了,眼泪止都止不住。
    “别哭了,我都擦不完了。”天启帝笑着说,“我没能给你留下一儿半女,日后也没人给你承欢膝下……”
    天启帝对朱由检道:“我只有两个人放不下,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奉圣夫人。时候你登基为帝,我就将他们托付给你了。”
    张皇后都快扭曲了——没想到他还惦记着客氏,原本想在天启帝死后就把客氏处理了,现在却只能接着荣养着。
    这是皇兄最后的意愿,无论如何,朱由检都要答应。天启帝见他答应了,这才满意地闭上眼睛。
    一直伺候在一旁的太医颤抖着手去探天启帝的鼻息,大殿里各位大臣紧张地盯着太医,无一人出声,安静得就好像只有躺在床上的天启帝。
    太医没探到呼吸,伸手去摸天启帝的脖子,又掀起眼皮看看,终于宣布道:“皇上!殡天了!”
    一时间,大殿里皆跪下,山呼万岁声,哭喊声都响做一团。
    只有朱由检跪在床脚边,目光呆滞,愣愣出神。这就开始了……他这就当皇帝了?
    这就要……开始了?
    按照礼仪,朱由检应该回到信王府,等叶向高来请他登基,朱由检拒绝,叶向高言辞恳切地再请一次,如此三次之后,朱由检才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天启帝的遗愿,同意登基,继承大统。
    然后钦天监再计算一个好日子,算来算去,发现九日之后就是今年最好的日子。于是决定九日后登基。
    朱由检已经是确定的皇帝了,所以从天启帝大丧到登基前的这段时间,群臣若有要事皆去寻找朱由检。
    这既是表达对他信服尊敬的态度,也是考验他的能力。朱由检为帝十七载,又是遇见过一次的事务,处理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众位大臣见他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三十多项事务,一半是和葬礼有关,一半是山西地震、常州水灾,以及辽东军事有关。
    除此之外,朱由检又颁布了一项命令,念及国家进来多有灾难,登基事宜从简,民间也无需铺张浪费地庆贺。这条命令引来朝野上下一片叫好。
    登基前的一应大小事务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看起来的确比他哥哥靠谱,朝中称赞之声渐起。
    加上天启帝的确是没有孩子,信王又是先帝仅剩的儿子,他们也就不再去嘀咕什么“是否天启帝之死与信王有关”的想法。
    ——如今在国家紧要关头,又确定了朱由血统和能力都没问题,就不要再去管那些细枝末节了。
    九日之后,正是十月初一,朱由检已经早早起床了。他从昨晚就搬到了宫中,这辈子也没有魏忠贤暗地里做手脚,他放心地吃了饭,安稳睡了一觉。
    本来他是打算等曹津叫他才起来的,可实际上没等曹津来,他就醒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明明没有杂声,被子也盖的好好的。
    不过,既然睡不着了,朱由检也不打算躺着。披衣起身,朱由检拒绝了小太监的伺候,独自一人往殿外走去。
    曹津本来也在休息,一知道朱由检起了,赶忙穿好衣服,举着灯笼过来服侍。
    “曹津,你也干了不少年了吧。”
    曹津道:“从陛下还十岁时就在您身边服侍了。”
    “这宫中景象和信王府终究不同。”朱由检想起当年他搬入信王府的情形,“以后,这样的景象就要常常见到了。”
    曹津随着他的话向外看去,火把灯笼沿路点亮了空地,远处的宫殿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宫中禁卫森严,站了许久居然没有一点人声,曹津没由来地打了个寒战。
    朱由检笑道:“冷了?我也有些冷。去热壶酒来。”
    曹津劝道:“陛下,明日就是登基大典,时辰也差不多了,您还是别喝了吧?”
    朱由检想想,“也好,反正想一起喝酒的人也不在,等他回来再一起喝吧。”
    风渐起,天色…欲明。
    
    第70章
    
    皇帝大行,要发讣文昭告天下。新君登基,也要如此。
    范铉超接连收到两个消息,拿着黄纸还转不过弯来,我家基友要当皇帝了?
    不,不对,他们不是“基”友……
    等等,重点是“我家”的吧?敢称呼皇帝是自己家的,范铉超觉得自己也是不怕死。
    好吧,那就是他死党当皇帝了!
    要不是顾及这儿还有旁人,范铉超差点要仰头大笑三声,老子我的靠山起来了!我当年丢了状元抱的大腿站起来了!老子我终于能干一番大事了!
    虽然心中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但范铉超还是绷住了。将两份文书递给林县丞,他用沉痛的声音说道:“天启皇帝,去了……”林县丞、王主薄和江典史大吃一惊,赶忙去看公文,一字一句,写得清清楚楚。
    “将消息发给百姓,国丧期间禁止宴乐婚嫁。嗣皇帝仁慈,下令常州和山西不必庆贺新君登基,全力赈灾。”范铉超说道,“我们虽然无力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庆贺,但至少也能在陛下登基那天请戏班唱唱戏?”
    现在已经是九月底快到十月了,河道、城墙、房屋修缮工作也完成得差不多了,零星的几个疫情也没有大规模扩散,百姓过冬的房子也建成了一部分,靠着林县丞抢购的食物和朝廷下发的物资,想来熬过这个冬天也不是难事。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林县丞也没有反驳范铉超的好意。这几个月来,他们都太辛苦了,放松放松也不错。
    靖江县的唱曲班子多了去了,范铉超自掏腰包请了一个班子,他从没听过曲,听着戏班介绍各个曲目的内容,挑了一个《鼎盛春秋》讲的是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故事。
    这个故事极长,整整演了一天才演完,范铉超本想看看现在的三国戏曲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结果都没耐心看到最后。
    林县丞还打趣他:“大人定是从没陪着家里的夫人、老祖宗看过戏的。这也不过才几折啊,您就看不下去了。”
    范铉超笑着拱拱手,“我的确从没看过,不感兴趣,不感兴趣。”
    不过似乎除了范铉超,其他人都很有兴趣的样子,范铉超见城里的百姓都站在露天里看戏,甚至还有好些个孩子爬上房顶看,不由有些好笑。只是见他们这么高兴,范铉超也就无所谓自己看不看的懂了。
    离开了戏场,范铉超回到修缮一新的官衙后院,正看见小满站着一动不动抬头望天,范铉超觉得奇怪,抬头一看,天上除了云就什么都没有了,“小满,你看什么呢?”
    小满回过神来,笑道:“只是随便看看。对了,少爷不去看戏?”
    “不去,没什么意思。”
    〃我也觉得没意思,不过惊蛰姐姐去看了。〃
    “惊蛰也好几年没看过戏了。”他从不喜欢看戏,穿来那几年都坐不下来陪着张氏和马氏看戏,一开始还能耐着性子做做样子,后来确定不会露馅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戏了。
    每次惊蛰都只能跟着他,也看不成戏。
    七月发生水灾,展开了急赈;十月结束工赈和农赈,使正灾民衣食有了着落,恢复靖江县的重建工作。从朝廷拨来的银两里,范铉超以赊放的粮食、农具、耕牛、种子、肥料等农业必需品的形式,补助灾民,帮助其恢复生产。
    到了十一月,进入靖江的枯水期,范铉超也开始了第三个阶段的计划,开始实施大规模工赈,整理靖江水道,修建堤坝,浚治支流,开辟新水道。治标也要治本,就算下次的风灾水灾没有这次严重,范铉超也要将问题一次理清,总不能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范铉超分三个阶段的赈灾做法受到了常州知府的表彰,让他转门上本折子,详细叙述了这次的赈灾的经过,以用作日后的赈灾的参考。
    这是件好事,既能给日后的水灾一个餐考,又能给自己立名,范铉超当然不让地写了,也呈了上去。没多久就得到了朱由检理所当然的表彰,看着用朱笔御签的熟悉笔迹,范铉超不免有些好笑,即使感到了红色的笔迹,范铉超也没有产生“这个人是皇帝”的意识。
    大约是他在接受“天地君亲师”的观念之前,就已经在五星红旗下长成了“大家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概念,对朱由检一开始是围观稀有品种的好奇,之后便成了友人,现在更是友达以上,并不觉得他是皇帝。
    除了朱由检的御笔朱批,同时收到的还有范铉超一同送上去为梁二请求减刑的折子,实际上,遇到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即使梁二已经到了地方,也都可以回来了。
    刑部也念在梁二第一个预警风灾的人,为之后的救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赦天下免除了他的罪责,又因为预警有功,反而给了他嘉奖。
    而梁二的一百杖早就打过了,只是因为风灾水灾没来得及将其押送流放,现在人还在牢里关着呢。
    梁二关在牢里,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远离家乡,心中凄惶,又想到据说新的皇帝登基,估计要大赦天下,当年天启帝登基时,他已经懂事了,见过因为大赦回到家里的犯人,心里也有些期盼。
    范大人看着心善,说不定到时候也会……也会将他放了呢?
    正在他心里头胡思乱想之际,牢头敲敲牢门,“梁二!范大人来看你了。”
    梁二眼睛一亮,激动地问:“莫非是要放我出去?”
    牢头见的多了,恭喜道:“你也是有福气的,好人有好报,如今新皇登基,正好遇上大赦天下,可不就是没事了?如今范大人惦记着你,这才专门来找你。”
    梁二一听,喜上眉梢,顾不上其它就跟着牢头出去了,待到了牢外,日头正中天,照得他眼睛都睁不开。
    “梁二,这次大赦天下,你不但在列,陛下念及你预警风灾有功,还专门褒奖你。”
    梁二正被太阳照得眼睛湿润,听见范铉超的话,眼泪一下就流了下来,“小人,小人何德何能,能让大人如此费心……”
    他跪下,结结实实给范铉超磕了三个响头;范铉超没敢受,要将他扶起来,没拉动。
    “大人救命之恩,梁二没齿难忘,给大人磕几个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范铉超一愣,他翻找《大诰》整夜时,的确想着一定要救他出来,改判了流放三千里,范铉超对自己的判案也是自豪的。
    可之后不但是梁二预警风灾,连免去流放都和自己没关系,自己上书刑部请求给予梁二褒奖也只是例行公事,可以说梁二今日能出来,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在梁二心里,在所有人心里,这却成了他的功劳。
    “父母官,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那要成为“天下父母官”又是怎么样的呢?要熬多少宿,做多少事?这次遍及整个常州府的水灾,靖江县受灾最严重,但恢复的最快最好,周边各县的流民也愿意到靖江县避难,即使再尽力去安置,现在街道上还是有许多衣不蔽体的灾民。
    纵使收到了“有实干”的表彰,范铉超也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还不够——
    ——如果我是常州知府,如果我是一方大员……
    如果……我能庇护更多的人……
    
    第71章
    
    明代的社会还是以人力为主要生产力,人就是钱。
    靖江县在这次百年不遇的风灾水灾中受损程度远远小于周围的其它县城,那些不愿意远离故土,却因为受灾而失去土地的百姓,都聚集到了靖江县。水灾褪去了,有的人回去继续耕种自己的土地,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完全回不去了,这些人就在靖江安家落户。
    靖江县反而因此扩大的规模,可是人一多,没有那么多工作,自然而然多出来的闲汉自然会是治安的隐患。
    靖江县并不存在缺少劳动力,要安排他们,自然就要创造出更多工作岗位。明代需要工人最多的岗位就是茶、布、农。农田和茶山都是固定的,在水灾之前就已经分完了,但是有些富人看见水灾过后,农民难以为继,便想低价收购农民祖传的农田和茶田范铉超狠狠处罚了他们。
    但处罚了富人,农民还是没钱过冬,甚至到明年秋收之前都可能是赤贫状态。靖江县和所有的江南县一样,织布的工坊遍地都是,平民家里都不再自己织布了,因为从作坊、布衣店买布买衣,价钱又不高,有不必自己动手,更加合算。
    明代末年,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机工机户分离。范铉超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便将几家中小型的布料作坊合并起来,一跃而成官府支持的大作坊,相对的要求就是收容灾民在工厂做工。
    纺布、染料,裁剪、运输,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手,自然就能帮助灾民度过最苦难的这段时间。而因为大工坊、人手多,生产的布料也多,成本降低,薄利多销,也能有所收益。
    只是今年过去了,来年农民回到土地上耕种,那作坊岂不是一下就少了大半人手?现在的投资说不定要都要不回来。如果……能让女人继续留在工坊做工,而让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