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了凡四训-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并不是难事;但就这一点赤诚之心,却是非常难得。”

后来庙宇修缮完毕,他便拉了我的父亲一同去游玩,夜里便住在寺中。他梦到寺里的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要享受世代的俸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考中了进士,也都作了高官。

【点评】

浙江嘉兴的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池阳的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最小,招赘给平湖县的袁家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亲交往频繁,交情深厚。他学问广博,才华出众,但每次考试都不能考中,于是就对佛、道两家的义理学问留心研究。儒、佛、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三教的人生哲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挫折,甚至难以实现,那么道家和道教避世法自然的人生理想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其提倡的随顺自然常常可以成为调控心境的重要手段。如果入世和避世两者都不可得,那么佛教则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佛教提倡的随缘任运、心不执著,可以帮助人以出世的心态来超然处世,化解入世与避世的矛盾对立,不至于为此生此世的不如意而过分地烦恼。正因如此,所以“入则儒法,出则释道”的情形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中屡见不鲜。

有一天,包凭一路向东,到泖湖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庄的寺中,看到观音菩萨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风吹雨淋。佛典中讲对佛菩萨像要视同真实佛菩萨,恭敬供养。为了让观音菩萨的塑像免于遭受日晒雨淋,他就解开袋子,拿出里面的十两银子,交给住持,让他维修房屋。和尚告诉他维修房屋的工程大,而银子少,是不能够完工的。于是他又拿出四匹松布,又从行李中选出七件衣服交给住持。其中有件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仆人请他不要再送了。包凭说:“只要观音菩萨的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光着身子又有什么关系?”

和尚感动得落泪,说道:“布施银子、衣服和布匹,还不是多么困难的事。但这一片赤诚的真心,实在是太难得了。”

后来,房屋修缮好了,包凭就拉着了凡先生的老父亲,一同到这座寺中游玩,并住在寺中。包凭梦见伽蓝神来道谢说:“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

※※※

嘉善支立之父①,为刑房吏②。有囚无辜陷重辟③,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④。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⑤,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⑥。立生高⑦,高生禄,皆贡为学博⑧。禄生大纶⑨,登第。

【注释】

①支立:曾任浙江嘉善县令,字可兴,号十竹轩主人。

②刑房吏: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吏。

③重辟:重法,重刑。《陈书·孔奂传》:“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

④晚世:近世。

⑤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比喻地位低下,借作妻妾之称。

⑥翰林:翰林院的官名。翰林之名始于唐代,称为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等,他们都非正式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竟至号为内相,但也无官职可言。直到辽代始有翰林院之称,元以翰林兼国史院设编修官十员,明代始以翰林院为正式衙门,掌史册制诰文翰之事。其地位日益荣耀。清朝的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注,进讲经书、草拟册立、制诰,以大臣充任。孔目:吏员名,亦称孔目官。唐时集贤院有孔目官,地方藩镇也有孔目官,掌文书档案,收贮图书。因事无大小,一孔一目无不综理,故名。宋代秘书诸馆、三司、都转运司、王府等均有孔目或都副孔目,任检点文字之责。诸州亦置孔目,有时设都孔目为其首领,总管狱讼、账目、遣发等事务。金设于司、府等官署,地位较一般吏人优越。元改都孔目为都目,置于诸司。明制惟于翰林院置孔目,秩未入流,为低级事务人员;其余诸司改元都目之名为吏目。清代沿置孔目于翰林院,满、汉各一人,升为品官,秩从九品。

⑦高:指支高,嘉善人,曾为南丰训导。

⑧学博:唐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⑨大纶:支大纶,字心易,嘉靖四十三年(1563)举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由南昌府教授升泉州府推官,谪江西布政使理问,终于奉新县知县,后辞官而归,著有《支子余集》、《支华平集》。

【译文】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当刑房小吏。有个囚犯没有罪却被判了重刑,支父很哀怜他,想让他能活下来。囚犯对妻子说:“支先生想救我的好意,我却惭愧地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明天你请他到家里,你用身体侍奉他,他或者愿意尽力,那么我就可以活下来。”他的妻子哭着听从了这个命令。等到支父到了,这位妻子亲自出来劝酒,并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了支父,支父没有听从。最后支公仍然竭尽全力来为囚犯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两人登门来叩谢说:“先生这样的大恩大德,是近来少见的。现在您没有儿子,我们有个女儿,想送给您当一个小妾,这在礼法上是行得通的。”支父准备了礼物娶了那个女子,生下了支立,支立年轻时便中了科举,官至翰林孔目。支立生下支高,支高生了支禄,他们都曾为学官。支禄生了支大纶,大纶考中了进士。

【点评】

浙江嘉善支立的父亲,是刑事部门的官吏。有个囚犯无辜被判了重刑,他很哀怜这个囚犯,想为其求得生路。这个囚犯知道后,就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很惭愧无以为报。明天请他到乡下,你就委身于他吧,如果他肯念在这个情分上,那么我就有活命的机会了。”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等到支公到的时候,这个囚犯的妻子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诉给支公。支公不肯这样做,但还是尽力平反了这个冤案。这个囚犯出狱后,夫妻一起到支公家里磕头致谢道:“像你这样大德的人,近世少有。你没有子嗣,而我有个女儿,愿送给你作为侍奉左右的妾,这在情理上是行得通的。”支公就备了聘礼,把这个囚犯的女儿收纳为妾。在中国古代,纳妾的目的从典律上、理论上说是为了传宗接代。《易经·鼎封》中载:“得妾以其子。”这个妾后来为支公生了儿子支立,刚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名列第一,职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支禄,他们都被保荐为学博。支禄的儿子支大纶考中了进士。

※※※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①,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②,则自谓行持③,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注释】

①端:端正。《商君书·修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诸葛亮《绝盟好议》:“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

②穷理:穷究事物之理。表示道德修养的概念,语出《周易·系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宋代理学家把这一概念和《大学》中“格物致知”合一起来,形成他们“格物穷理”先验论的认识途径。认为穷理是穷尽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但“理”主要不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属性,而是指先验的精神本体。这个“理”在接触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便把自身分裂为心之理和物之理。“穷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繁琐的“格物”程序,不断用物之理来启发、印证心之理,最后达到两者合一的“豁然贯通”境界。“穷理”的目的,按朱熹的说法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也就是对封建纲常伦理的认识和推行,这是立身的根本。“穷理”而后,再加以诚敬专一的持守、涵养,也就是“居敬”工夫,两者结合,互相促进,成为理学家认识和修养的基本途径。

③行持:施用。

【译文】

以上共计十条,所行之事或有不同,但都可归于行善。如果更细地来分说,那么行善也有真的和假的;有直的和曲的;有阴有阳;有对的也有错的;有偏的也有正的;有半的也有满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有难的也有易的:这些都应该深入分辨。行善事却不追究事物的情理,那么自以为自己在修行,却不知道有可能在作孽,这样的话就会枉费苦心,徒劳无益。

【点评】

以上所说的十则故事,虽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都是存善心。如果再精细说的话,那么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对的,有错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难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细地深加辨别。事物都有一体两面。《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认为自己在行善事,哪知反而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并没有任何好处。对于人们所行善事,要详细剖析,全面看待所作所为。通过对于各个方面的深入考察,也就能彰显出什么才是值得推崇的真正的善行。

※※※

※※※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①,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②。”

中峰云:“凡情未涤③,正眼未开④,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⑤,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⑥。”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⑦,袭迹者假⑧。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注释】

①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明本,浙江钱塘人。俗姓孙,字中峰,号幻住道人。元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②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③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

④正眼:正知、正见的眼睛。能够认知正确的见解,也就是远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⑤詈(lì):骂,责骂。《战国策·秦策》:“乃使勇士往詈齐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廉洁:语出战国晚期屈原的《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为“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指洁己存耻的道德心理情感和清正自约、不贪财货、不贪禄位的行为。

⑦根心:发自内心,自觉自愿。

⑧袭迹:注重形迹,沿袭他人的行径,谓取法。《韩非子·孤愤》:“今袭迹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译文】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位儒生,拜谒中峰和尚,问他说:“佛家说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追随身体一样灵验。现在有一个人很好,但他的子孙却不兴旺;有一个人很坏,但他的家族却十分兴盛:佛家的说法看来是没有根据的。”

中峰和尚说:“凡人的情感没有涤荡干净,能认清事物本质的正眼没有打开,就会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也是常有的事。不去埋怨自己把是非颠倒,却反而埋怨上天的报应有错误吗?”

众人都说:“你说的善恶怎么会相反呢?”

中峰和尚让他们试着举例来说明。

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尊敬、礼遇别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一个人说:“贪图财物去拿本非自己的东西是恶,清廉有操守是善。”

中峰和尚说:“不一定是这样的。”

众人都详细地说了各种情状,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这样。大家便请他解释一下。中峰和尚告诉大家说:“对别人有益,那就是善;对自己有益,那就是恶。如果能有益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对自己有益,那么尊敬、礼遇别人也是恶。所以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的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也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点评】

什么叫做真善、伪善?从前,有几个读书人,参见中峰和尚并质询佛教的善恶报应之理。佛家讲善恶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十分快捷灵验。这也是与佛教的因果说相联系的。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之理。佛教讲因果,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所谓世间因果,即“苦”和“集”二谛。苦是果,集是因。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这种苦果,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业因(集),由于业力的牵引,所以感受人生的苦果。所谓出世间因果,即“灭”和“道”二谛。灭(涅)是果,道是因。佛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要遵照佛陀的教法去修道,断除烦恼;以修道为因,将来证得涅槃(灭)正果。因果报应是佛家的重要学说,一般所说的“报应”,只是偏指做恶事得恶果而言。

这几个读书人从看到的社会现实出发,对佛教的善恶报应理论予以诘难。他们举例说,现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孙并不兴旺。某人是做恶的,但他的家庭事业却很发达。由此他们认为佛家善恶报应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而佛教的善恶报应之说,是与佛教的三世说相匹配的。“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佛教认为,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可见人们现在所受的祸福,是以前世的善恶为因的;而现在的善恶,又会成为后世的因。

中峰和尚不直接为“善恶报应”的理论作辩解,而是论述何为真善、伪善。中峰和尚说:“一般人的世俗情见没有洗涤清净,因此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常常有将真善视为恶,将真恶视为善的情况发生。不怪自己是非颠倒,却反过来埋怨上天的报应有了差错。”佛典认为,人们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就有颠倒妄见。也正应了那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大家迷惑不解,进而问道:“善恶怎么会被弄反呢?”

中峰和尚就让他们试着举几个例子。

一个人说道:“骂人打人是恶,敬爱人、礼敬人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一个人说道:“不择手段地贪爱钱财是恶,操守清白是善。”

中峰和尚说:“未必都是这样。”

大家纷纷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但中峰和尚都认为未必如此。

所以众人就向中峰和尚请教。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是善;做有益于自己的事,是恶。”春秋末年,剑客要离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被派去刺杀在卫国避难的公子庆忌。要离为了取得庆忌的信任,行前请吴王杀掉自己妻儿,断己右手,然后假装出逃卫国。到了卫国后,又在庆忌面前大骂吴王,又向庆忌假献破吴之策,与庆忌结为好友。后乘庆忌不备,将其刺死。不知对于剑客要离为了别人,而杀妻断手又要作何评价?

只要对别人有益,即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周瑜打黄盖”,为了获得整个战局的胜利,这也可以说是善了。当时曹操率兵八十万,攻打东吴。在强敌压境的形势下,东吴大将黄盖向主帅周瑜献计,愿受皮肉之苦以往曹营诈降,然后伺机实施火攻,击退曹军。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