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前秦风云-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苻雄这才抬头,看着远处尘烟滚滚,便立即擦去眼角泪水说道:“蓝田县不能再失守了,否则长安危矣,即刻动身。”
    邓迈行礼称是下去。
    早已等候多时的司马勋看到秦军赶到之时,立即带着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万名晋军进行突袭。本就已打败仗士气低落的秦军看到从天而降的晋军之时,顿时乱作一团。而马上背着苻苌尸体的苻雄也没有想到桓温竟有如此安排,但他知道,若如此打下去,秦军必定无人生还。所以他下令退至灞上。而看出秦军意图的桓温则轻蔑地对司马勋说道:“司马将军,即刻带兵占领灞上。”司马勋行礼称是下去。
    当苻雄看到司马勋带着万名晋军绕过秦军直奔灞上时,心中一惊并暗自说道:“长安难保。”因为蓝田县距长安约几十里,而灞上则距长安更不足十里,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于是,他高举手中宝剑大声喊道:“弟兄们!人生在世固有一死,若能用我们的性命保得妻儿老小平安,此生足矣!决不可让晋军占领灞上,随我冲啊!”
    人往往皆如此,在无有退路时,反而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才会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这句话。死伤虽已过万的秦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且忘我厮杀,对已占领灞上的晋军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面对此景的晋军也没有的刚才盛气凌人的不屑,节节败退。看着晋军人数越来越少的司马勋心中万分焦急,暗自祈求桓温快点带兵来此解围。
    正当苻雄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桓温带人赶到。桓温立即下令说道:“斩杀苻雄者,赏金千两!”
    听到如此丰厚奖赏的晋军如同出山猛虎一般向苻雄冲去。正在与司马勋打斗一处的苻雄突然被身后一名晋军雕翎箭所伤,险些掉下马去。所幸邓迈和百名秦军冒死相救,方得险中逃生,带着不足三万的秦军退到距灞上五里之地安营扎寨。
    司马勋走到桓温面前行礼说道:“大司马,末将愿带兵一举剿灭秦军,攻破长安。”
    桓温却出人意料地摇头说道:“我军粮草所剩无几,待等半月麦子成熟之时,充为粮草,再攻不迟。”
    司马勋心中暗自说道:“桓温此番言语,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却漏洞百出。明明军中还有足够大军吃上一月的粮草,且苻雄身受重伤,正是歼灭秦军攻破长安的大好时机,却为何守在灞上避而不出?但桓温是主将,且是朝中权臣,桓家实力不亚于谢王两家。”所以,他没有提出质疑,而是恭敬地行礼而退。
    桓温身旁的郗超则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桓家与谢家同为将门大族,虽然桓家稍占优势,但却不可小看谢王两家之合力。毕竟谢王两家在晋国根深蒂固,而桓温是因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且屡立战功方有今日地位。万一谢王两家联合朝中重臣,在攻进长安之后,以功高震主为由对桓温明升暗降夺取兵权,便意味着桓温几十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更别提想让皇帝禅位给他。所以,他让晋军止住不前,迫使朝廷给其更大的兵权和实权。
    身在晋国都城建康的王坦之得到桓温守在灞上不再进攻的消息后,立即坐轿来到谢府。正在花园品茶的谢安听到下人禀报王坦之求见时,便起身亲自来到府门迎接。
    王坦之没有像平日一般先闲聊几句,再谈正事。而是直奔主题地说道:“桓温止于灞上不前,分明是想假公济私从中谋取。”
    谢安却轻描淡写地说道:“若陛下不知此事,一切岂不烟消云散?”
    王坦之皱眉说道:“可若这样一来,此次东征定会失败。”
    谢安则说道:“此次东征本就桓温所提,成败与否旦夕祸福皆系他一人。并且此人还为达到人头畜鸣草木愚夫的地步,不会自己提出请陛下为其加官进爵。而我们则可利用这点,明日早朝若有人向陛下提及此事,我们便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极力阻止,并且夸大其治军有方能力卓著且护国佑民赤胆忠心。停而不前定是迷惑秦国的计谋,再者,此事最坏结果无非无功而返且不伤晋国根本。倒是能让桓温忧心如焚怏怏不乐,打压其斗志。”
    王坦之听完后,拍手称快道:“此法甚妙,一切就依谢兄之言。”
    就在他们二人谋策应对之时,身在长安的皇帝苻健也做好了最后准备。他对满朝文武慷慨激昂地说道:“晋国无故攻打秦国,此举与强盗贼人有何不同?朕意已决,誓与长安共存亡!”
    群臣也都披荆斩棘高歌猛进地喊道:“誓与长安共存亡!”
    次日,昏迷不醒的苻雄终于醒了。一旁的邓迈高兴地说道:“丞相,您总算醒了!”
    苻雄疑惑地看着他。
    邓迈急忙解释说道:“昨日您带领众位将士来到此地,因伤势太重失血过多故而昏倒。不过晋军昨日便在灞上安营扎寨无意来扰,您可安心养病。”
    苻雄双眉紧锁地自语道:“怎会这样?”
    与此同时,正在品茶的桓温忽见一将士走了进来行礼说道:“启禀大司马,营外有位布衣欲求见您。”
    桓温虽位高权重,但却十分敬重文人,更何况秦国多能人。于是,他立即说道:“快快请其进来。”将士行礼称是下去。
    不一会儿,身穿麻布短衣的王猛走进大营,见到桓温之后并未大礼参拜,只是作揖而已自视甚高。而桓温因久闻奇文异士清高自傲,便含笑说道:“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王猛回道:“在下王猛,字景略。”
    桓温心中暗自说道:“从未听过此人,但他既然只身前来毛遂自荐,也足见其胆识过人。”所以,他又问道:“不知先生可否讲解一番当今天下局势?”
    王猛点头说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看似一统天下难比登天,但非无法可依无路可走。当今晋国陛下乃是世祖武帝子孙,理应堪当天下之主,况且晋国实力雄厚。只需鼓励农耕,广修学馆,宽待异族,远交近攻,不出十年,定可完成夙愿。”他一边纵谈大事滔滔不绝,却还一边掐身上的虱子。
    桓温听完王猛此番谈论之后,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尽管此人言谈扪虱举止不妥,但却依旧高兴地又问道:“桓某奉天子之命,率兵十万讨伐逆贼为民除害,却为何关中豪杰无人来此,试问何故?”
    性情刚猛直率的王猛直言不讳地回道:“大司马亲率晋军不远千里深入寇境,且长安近在咫尺却止于灞上。众人不知汝之意愿,故而不敢冒然前来。”
    桓温知道王猛话中有话,且语中要害,故使他无言以对。沉默无语良久之后,他对王猛说道:“江东无人能及先生,桓某想请先生做都护,不知意下如何?”
    本就有意辅佐晋帝的王猛点头行礼谢过。桓温心中大喜,有王猛这般的能人,何愁大业?而这次桓温与王猛的见面,也引出一个成语‘扪虱而谈’。
    五天后,躺在床上的苻雄终于破解了桓温为何止于灞上的原因。孙子曾说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故。”意思是说,吃敌国一担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担。因为远途运输,劳民伤财。所以,他下令让秦军将周围百里之内还未成熟的麦子全部放火烧掉。
    听闻秦军烧麦的桓温气得跺足捶胸。原来,这几日朝廷无半点音信,他便料定是谢安王坦之幕后为之。本想待收完麦子之后,再与朝廷欲比耐性。可眼下自己军中粮草只够半月,且长安固而难攻,秦国君臣上下一心,何日能破长安无人可知。于是,他心有不甘地下令撤兵。
    听闻桓温撤兵的王猛心中暗自说道:“晋国几大氏族盘踞朝廷,自己难有作为。况且通过几日观察,桓温狼子野心无疑。若这样与桓温回晋国,势必玷污清名。于是,他假借回家向老母辞行离开灞上,又回到老者家中并向其讲述事情经过。
    老者听完之后,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况且又何必拘泥于所谓正统。朝代更换,皆为定数。不如暂居这里,待日后得遇明君圣主之时,再出山不迟。”
    王猛点头行礼称是。
    得知桓温退兵的苻雄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后带着太子苻苌的尸体和剩余秦军回到长安。坐在龙椅上的苻健看到面如白纸愁番病沈的苻雄时,一切了然于心,开口说道:“皇弟无需自责,两军交战刀剑无眼,苌儿之死与你无关。况且皇弟身受重伤,回到府中安心养病。毕竟,国不可一日无相。”
    苻雄双眼含泪地看着苻健,原本以为他会因痛失爱子而龙颜大怒,却不曾想不但无罪,反而软言细语安慰自己。
    苻健又说道:“安枕而卧,自不待言。”
    苻雄郑重其事地行礼而退。
    虽悲痛不已,但还强装镇定的苻健说道:“太子为国捐躯,其行感天动地,故明日举行国丧。”满朝文武皆为痛失太子伤心不已。
    而朝班之中,有位身材中等面相平平且为独眼二十出头的男子心中却暗自高兴地说道:“此乃天赐良机,不可错过。需留意可用之人,为本王筹谋大业。”他便是赵王,苻生。
    
    第3章 太子苻生
    
    虽然得到谅解的苻雄心中却依旧自愧不已,再加之重伤在身便一病不起。
    这一天,苟夫人在照料完苻雄后且见他熟睡,便悄悄地带着贴身丫鬟萍儿离开王府,来到东升客栈。萍儿对掌柜的说道:“不知店中可否有位戚公子?”掌柜的将主仆二人带到二楼一处僻静屋前,而后退下。
    苟夫人先让萍儿守在门外,自己推门进屋,并关上门。她转过身后,对一位与自己年纪相仿身材健硕肤色偏黑龙睛虎目的男人说道:“表哥。”
    李威看到苟夫人后立即激动地将她抱住,含情地说道:“宛菱。”
    苟夫人却一把推开他,生气地说道:“你让萍儿捎信让我前来,竟为这事?你我今生注定有缘无分,既使王爷病逝,亦无半点可能。”说完转身开门而走,萍儿急忙跟随其后。
    痴情的李威快步出门大喊道:“宛菱!”
    苟夫人虽然没有回头,但走在苟夫人前面的一位衣着鲜艳的公子却回头一看。苟夫人不以为然,但却吓得李威魂不附体。因为此人名叫董荣,乃赵王苻生的心腹。李威急忙转过身去,但这一切却让董荣尽收眼底。
    次日,当李威接到苻生请柬之时。先是惊恐万分,然后快速冷静下来思考对策。他深知苻生欲谋东宫之位良久,只是苦于没有时机和得力帮手。故而,定是想以此事要挟自己为其做事。可是,苻生生性残暴翻脸无情且又好大喜功。与其让他开口,不如自己自荐。想到此处,他便镇定自若地离开府中。
    李威经下人引领,来到王府大厅。见苻生居中而坐,旁边坐着董荣且再无他人。已有对策的李威径步走到苻生面前,跪下行礼。
    苻生问道:“将军,这是何意?”
    李威回道:“王爷乃人中龙凤,李威不才,愿追随王爷鞍前马后绝无二心。惟愿王爷荣登大宝,造福秦国。”
    几句话说得苻生又惊又喜,惊的是李威竟然如此聪慧知其所想,喜的是自己得到一个手握实权的大将。于是喜形于色地说道:“若果真如你所言,待本王登基之日,便是迎娶苟夫人之时。”
    李威急忙说道:“王爷,苟夫人乃臣表妹。虽两小无猜,可却因一心博得功名驻守边疆,以至天各一方含恨而嫁。昨日邀她乃臣一时糊涂,恳求王爷全当无有此事,莫要损她清白。”
    苻生点头说道:“既然心意已决,本王亦不强求。只是”他没有说下去。
    心领神会的董荣立即开口说道:“将军,既然你我皆是王爷之人,便无忌讳和盘托出。”
    李威看着董荣,说道:“大人请讲。”
    董荣说道:“目下东宫无主,且陛下多子。此事若成,还需巧计。”
    李威表面上平静如水,但心中却暗潮汹涌。他知道自己已走上不归之路,且不说后人会如何评价自己,单是自己死后都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可眼下无有他路,只能强颜欢笑地拱手行礼说道:“愿凭王爷差遣。”
    苻生满意地点了点头。
    董荣继续说道:“如今陛下馨香祷祝奉若神明,故而欲用‘三羊五眼应苻’为谶语,使陛下误以为此乃上天安排。”
    身陷绝地的李威说道:“末将现任京兆尹一职,此事便交与末将处理。”
    心花怒放的苻生合不拢嘴地说道:“将军请起。”
    李威谢过起身,拱手行礼说道:“事不宜迟,末将告退。”
    苻生点了点头。
    而后苻生对董荣略有担心地说道:“此事能否办好?”
    董荣胸有成竹地回道:“王爷不必担忧,此人颇为看重颜面,怎会让这苟且之事尽人皆知?故而定会不遗余力地办好此事。”
    苻生不屑地说道:“既然如此,却又何必私会?这与烟花女子自称守身如玉,有何分别?”
    而董荣却笑着说道:“正因他欲壑难平,才会如今为王爷所用。”
    苻生点头说道:“本王坐等佳音便是。”说完起身离开。
    董荣急忙行礼说道:“恭送王爷。”而后起身笑着看着苻生离去的背影,心中暗自说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日坐稳龙椅,我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回到府中的李威对管家李忠说道:“速去吕府,请吕婆楼过府议事。”李忠见李威神情不定,便知出了大事,立即行礼下去。
    正在练武的吕婆楼听到下人禀报李忠求见,便急忙让人请他进来。李忠来到吕婆楼的面前,行礼说道:“将军请您过府议事。”吕婆楼听完吃惊不已,因为在进长安之前,李威告知自己未免他人口舌,无有要事勿要往来。故而,他带着这份不解,随李忠离开。
    吕婆楼在李忠的引领下,来到书房后并退下。吕婆楼见屋内只有李威一人,刚想行礼。李威却开口说道:“无须多礼,将门关好。”吕婆楼先是关门,而后转身对李威问道:“将军,发生何事?”
    李威轻叹一声说道:“即刻起,我们便要帮助赵王谋取皇位。”
    吕婆楼脱口而出道:“苻生!”亦之不妥的他立即用手捂住嘴。
    李威点头说道:“赵王为人,你我心知肚明。可”他还没有说完。
    跟随李威多年的吕婆楼马上知道将军定是被苻生抓住把柄,否则怎会听从苻生。故而拱手行礼说道:“末将誓死追随将军,无怨无悔。若有要事去做,将军尽管开口。”
    三天后,长安大街小巷之内皆传一句谶语‘三羊五眼应苻’,并且此事连皇帝苻健也有所耳闻。可他虽然信奉神明,但是苻生却从未是他考虑太子人选。因为苻生从小十分顽劣且冥顽不化,甚至自己的父亲苻洪曾用皮鞭抽打。如今长大成人,其性情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再说此人五官不正,天生缺少一眼。故而,他心存疑惑举棋不定。
    次日,身在金殿的苻健正与满朝文武议事。这时,吕婆楼突然出列行礼说道:“启禀陛下,臣闻灞上百姓因食不果腹滋生事端,望陛下裁决。”
    苻健说道:“为了击退晋军,提前收割麦田致使秋收受损,虽朝廷补发些许银钱粮草,终究杯水车薪。”当他刚要说开仓放粮时。
    苻生立即出列行礼说道:“父皇,儿臣愿散家财,以安民心。”
    在场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皆目瞪口呆,尤其是皇帝苻健。唯有苻健的侄子平昌王苻箐狠狠地瞪了苻生一眼,心中暗自说道:“苻生,为保皇位,真是费尽心机。是钱如命的你居然如此慷慨解囊。”但他的一举一动,让一直观察群臣反应的李威尽收眼底。苻生王妃的母家毛贵,梁楞,梁安皆纷纷跪下说道:“微臣意愿效仿赵王。”
    苻健追问道:“此话当真?”
    苻生坦然自若地说道:“百姓乃衣食父母,如今朝不保夕,儿臣却锦衣玉食心有不忍。再者,儿臣所有皆是父皇所赐,理应为您分忧。”
    几句话说得众人皆对苻生刮目相看,尤其是苻健。他霎时看到一位举止言行皆为明君的秦国天子,心中暗自说道:“难道谶语为真,生儿幡然醒悟懂得爱民如子。若果真如此,乃天佑大秦。
    而与此同时,洞察世事的武安王苻安早已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单凭苻生的资质,断然不会想的如此周全。从长安谶语到倾囊相授,其背后有股很大的力量。而这其中,定有李威。否则无法解释吕婆楼与苻生今日之事。虽然苻生不适合为君主,但眼下陛下子嗣,不是懦弱无能就是年幼无知。不然,陛下不会在太子去世之后,既没有另立储君,也没有出现诸位皇子夺位的局面。陛下虽当壮年,但因建立秦军连年征战,早已积劳成疾每况愈下。再加之太子早亡,致使外强中干,而且陛下圣心已偏向苻生。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想要保得一世荣华,必然讨好下一任君主。所以,他出列行礼说道:“陛下,赵王心慈仁厚,老臣倍受感动,意愿效仿赵王。”
    这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