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嫡子攻略-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要么是祺王的“天雷”真的所剩无几,而且无法补充,西昌军再无屏障;要么就是祺王明白自己迟早要功败垂成,先想办法抱住性命才是。
  “祺王用了障眼法,起初佯攻京城,趁两军对垒间隙驾驭妖魔而逃,没有殿下和世子殿下亲临,我们的镇魔军无法单独行动。”
  要想追上妖魔,自然也得妖魔……可没有人会同意让裕王殿下亲自犯险,去追剿反王。
  而若让世子李景承去追击,显然又已经晚了许多,所以追寻反王归案一事只能从长计议。
  随着祺王的出逃,西昌军的将降,长达数月的反王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按照先帝遗旨,新皇的登基仪式自然也要尽快进行,京中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
  林彦弘暂时回不了平武,却知道平武的裕王妃他们势必正忙着。
  裕王至封地二十余年,如今整个裕王府将重回京中,随着裕王登基为帝,很多事情都会发生改变。
  此时在平武的裕王府中,裕王妃乌兰图雅正与回到府中的长子李景承说话。
  “因反王出逃,这次我们由镇魔军护送,既然你父王让你暂时留在北境,那就好好照顾自己,弘休那边一切顺利,你莫要担心。”
  裕王妃才刚刚与林彦弘通信,虽然知道他们之间一定有联系,但还是忍不住多叮嘱几句。
  李景承点点头,接过了在裕王妃怀里左扭右扭、伸手要他抱的小胖墩。
  “呼呼~咯咯~~”小殿下来到李景承的怀里,拿小脑袋去顶他的下巴,他还好奇地用小胖手摸摸李景承铠甲上的护心镜。
  忽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小家伙顿时被唬了一跳,身体一抖之后发现“镜”中人就是他自己,于是乐呵了起来,瞪圆了眼睛想看清楚自己的“飒爽英姿”。
  李景承摸了摸他的背,心中生出几分不舍。
  按照父王的安排,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留在北境,要等几个小皇子成年,最快也要两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与父母和景熙怕是很难见面了。
  即便有妖魔可用,能与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有限,想要见证景熙的成长,委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李景承不由想起父王和小时候的他——那时候的父王是否也是这般情怀,总觉得心里带着遗憾。
  “除了些重要的,府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暂时不带走,府里的人除了贴身伺候的,基本也留在王府里,你的生活我倒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乌兰图雅知道他们马上要分别,自然也是十分不舍的,连带着这数日被许侧妃的事扰动心神,也暂时不去想了。
  她往前靠近的两个儿子,一起抱住。
  待裕王妃携裕王府众人南下进京,偌大的裕王府原本就没有几个主子,如今更是冷清得可怜。
  李景承连夜赶到西沧,得林彦弘“当面”安慰一番,才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南岭。
  ……
  仁显二十二年,顺帝驾崩,同年夏季,裕王李祈裕在先帝遗旨的要求下正式登基为帝。
  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册封、赏赐也一一出现。
  虽然一国之母并非梁州人让一部分官员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疑虑,但裕王与王妃向来情深,裕王妃乌兰图雅于新皇登基的同时被立为皇后。
  李祈裕登基之中,除了立后,最先安排了四境事宜。
  东面自然是没有大的变化,依旧是惠王继续在封地镇守。
  除此之外,先帝的第八子得以封王,南下取代靖王的位置——作为唯一一个成年的皇子,他责无旁贷。
  北境则暂由皇长子李景承镇守,待十二皇子成年后去了北境,李景承再卸任进京。
  西昌军虽没有了最高的统帅,但却比几乎覆灭的崇明军要好上许多,起码西昌军的实力还算基本得到保存。
  新帝将北境军中心腹安排在西昌军中,对其进行重排收编,很快就全面控制了这支军队。
  于是,十万西昌军回到故土,依旧守卫南域。
  随后,新皇令祺王三子李景殊戴罪立功,镇守边境,继续留在西域直到有皇子成年能够替代他。
  只是他被贬为庶人,也不再拥有对西昌军的控制权。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yu、作者娇羞的往自己菊花(娇羞是什么东东)的地雷投喂~!(*╯3╰)


第159章 长子
  李景殊被贬为庶人之后; 自然就不能再继续住在原来的祺王府中;
  他和几个侍从带着简单的行李,匆匆搬离了王府; 随后在林彦弘的安排下暂时住进了边城官署的后宅内院。
  原本西昌都督府的长史是朝廷委派的官员,可惜在祺王起兵之后惨遭杀害,如今其灵柩已经被北境军护送回原籍安葬; 其他随之以身殉国的官员也得到追封。
  平阳都督府长史林彦弘得曾经的裕王、如今的陛下吩咐,跟裕王世子李景承一起到西沧来稳定局势,代原来的西昌长史重新整理庶务。
  因有北境军的精英和裕王府的亲随相护,哪怕裕王世子离开了西域; 林长史的威信也不可动摇。
  更何况裕王登基之后; 原平武、汉阳两郡的官员地位水涨船高; 尤其是平阳都督府; 若没有意外,以后绝对是有大造化的,像林彦弘这样明显就是受到重用的年轻官员,更是如此。
  再加上西域出了反王; 当地的世家皆心中惶恐,生怕西沧得新帝清算,于是更加老实听话,是以林彦弘在西昌执事并没有遇到太多阻碍。
  李景殊搬到官署后宅之后,生活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因为眼疾,他原本就极少出门,即便在府中行走; 也多半在自己院子的方寸之地活动。
  如今换了一处,虽然各种条件都不如在王府,但对李景殊本身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倒是他的几个侍从能够看到这明显的变化,心里多少为自家的公子感到不平和担忧。
  血脉尊贵的皇族,如今沦为庶民,寄人篱下不说,还不知道何时就会因为失去被利用的价值而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光是想想,就觉得心酸无比。
  不过,李景殊的平静和由衷的放松,渐渐地感染了他们,让人觉得能保住一条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而且他们见官署后宅的人对李景殊还算客气,就暂时把心中的忧虑放到一边,腾出手脚来收拾院子、清理房间,起码让李景殊能够住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
  李景殊刚刚搬进“新家”的时候,林彦弘来看过他几次,偶尔逗留一下,也算是观察这位三公子在真的经历身份剧变之后,心志有没有发生改变。
  事实证明,已经登基为帝的裕王殿下选择李景殊,是个极其正确的选择。
  “若其坠入尘埃仍心志未变,则此子可用。”
  林彦弘看到李祈裕的信件,心底是希望李景殊能够经得住裕王的考验,这样将来他离开西沧,也能更加放心。
  “我虽不懂农务,但也听阿留他们说过,这时候赶种一批作物,还是有可能抢在秋末之时得到粮食,这样一来,多少能够弥补之前因战乱而荒废的农事。”
  李景殊还不知林彦弘正为他感到庆幸,听林彦弘谈到西沧世家已经接纳了部分流民,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居所和食物、安排他们抢种庄稼,于是提了些建议。
  待到谈完了事情,李景殊“听”出林彦弘声音中的疲惫,不禁开口劝道:“虽然事务繁忙,但林长史还需多多注意身体才是。”
  林彦弘点了点头,后又想起李景殊看不见——因为对方的“心明”,让林彦弘总会忽略他有眼疾的事情,于是说道:“我会的,三公子亦是要保重……之前你提到的周大人和陈大人,能力确实非同凡响,有他们配合处理事情,总能事半功倍,我很放心。”
  李景殊听到这里,似有所感:“长史何时回平武?”
  新帝登基之后,一切尘埃落定,西沧的局势也渐渐稳定下来,照理说林长史应当轻松许多,但在李景殊“看”来,林彦弘最近明显变得忙碌起来,甚至比之前还要忙碌几分。
  能够让林彦弘大力扶持本地的官员做事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在朝廷暂时无法委任新长史到西沧的情况下,林长史马上要回平阳都督府而无法再顾及西昌事务了。
  跟聪明的人说话,总是省心很多,哪怕林彦弘只字未提回平武的事情,对方也能从他的话语中判断出来。
  他坦诚地回答:“已经得了陛下口谕,最迟这个月底,我就要回平武去了。”
  新帝继位,除了按照惯例大赦天下之外,自然还会加设恩科。
  这一年的秋闱和来年的春闱之后,将有一批新的进士会被委任前往各地,尤其是因为反王叛乱还失了不少人才的西域和南境。
  在此之前,西昌都督府的事务暂由属官代为执行,林彦弘自然希望能在自己离开之前做好一切安排。
  李景殊忽而想到,他“眼”前的这位林长史今岁不过刚刚行了冠礼。
  年少的探花入翰林院成为编修,被封朝议郎,之后又当上了没有经验的都督府长史……林彦弘在这几年经历的,恐怕是别人十年甚至十几年都经历不到的“跌宕起伏”。
  困难的环境、混乱的局势,带给年轻的官员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迫使他比同龄人更快地成长起来,但同时也让他获得了别人几十年都未必能得到的机会去磨砺自己。
  单就李景殊所见,林彦弘在西沧这段时间的成长就有目共睹,任谁再看到林小探花,都再也说不出他的不足。
  怕是连林彦弘自己回首望去,也会惊讶于自己这几年的巨大改变。
  所谓国战识忠将,乱世出英雄,大抵就是这个样子。
  李景殊由林彦弘,不禁想到了曾跟他一起来西沧、后来又回去平武的李景承。
  原来的裕王世子李景承并没有跟裕王妃和弟弟一起入京,而是被裕王留在北境,这听上去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没有其他皇子能够去边境的情况下,同为皇族的王世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但这种情况还是让李景殊感到有几分莫名的违和感。
  ——统共只有两个儿子,如今让皇长子镇守边疆、以身犯险……陛下为何这般安排?
  不管怎么样,李景承都是皇长子,而且既然他已经觉醒魂现之力,那就不再有被废位的危险。
  这位皇长子身份何其尊贵,却没能入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身在险境。
  同时,在皇后已立、诸文武大臣也得了封赏的情况下,关于皇长子的封册却迟迟没有出现,不禁让人产生各种联想。
  ——到底真的是因为无人可用,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让李景承不得不继续留在平武,这恐怕只有陛下自己心里知道了……
  ……
  和皇长子一样没有得到册封的,其实还有一位,那就是裕王府的许侧妃。
  跟着王妃乌兰图雅一起进了京,住进了宫中的许侧妃如今的地位其实颇有几分尴尬。
  她是先帝亲指给裕王、上了玉碟的的侧妃。
  要知道,亲王的一位正妃、两位侧妃都是可以入皇室玉碟的,但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其中。
  从显帝时期开始,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下牒,四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
  也就是说,当裕王还是裕王的时候,许氏乃正儿八经的亲王侧妃,但如今李祈裕登基为帝,没有得到册封的许氏却仿若没有了“身份”。
  原本因为裕王继承大统而欣喜不已的许氏,以及京中的许氏一族,眼下都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中书令是三品大员,其夫人许罗氏是三品的诰命夫人,又因其娘家与太后的娘家有亲,所以许罗氏在太后面前十分得眼。
  哪怕如今掌着凤印的是乌兰图雅,但有太后的“撑腰”,许罗氏依旧可以越过皇后,进宫探望身为侧妃的女儿。
  眼看着许氏由刚入京时的欣喜激动,变为如今的焦虑烦躁,许罗氏不禁忿忿猜测:“我儿至今没有份位,恐怕多半是那女人从中作梗!”
  由于继位的是先帝的弟弟,原本还可以留在宫中成为太后的前皇后以及其他生育过皇子的前朝妃嫔就不再适合住在宫中。
  在陛下的准许和太后的安排下,她们并没有如没有生育的皇妃一样进入皇家寺庙带发修行,而是一起住进了行宫。
  于是,这偌大的皇宫之中,除了太后依旧是太后,就只有皇后乌兰图雅和许侧妃这个还没有位阶的“妃嫔”。
  眼看就应该出头了,但却变得还不如在裕王府的时候,这让人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许氏在离开平武的时候,是怀揣着期待而来京城的。
  当乌兰图雅被册立为皇后的时候,她心中虽有不平,但想到陛下只有乌兰图雅和她两人,无论按照出身还是入府邸的时间,自己将来至少是四妃之一,她就暂时按捺住内心的遗憾和不满。
  可眼看皇后执掌凤印已经月余,但陛下却提也不提封妃的事情。
  许氏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
  许罗氏和她说话的时候屏退了身边的人,所以比较随意:“难道陛下宠幸旁的女人,也都要因为皇后而无名无分不成?”
  许氏根本不敢跟许罗氏说自己出嫁二十年,竟然还是完璧之身,她只能含糊地转而问道:“父亲说何时会劝陛下采选?”
  一旦选秀,就会有大批年轻美貌的女子入宫,虽然她们会分薄了帝王的宠爱,但只要能打开这样一个缺口,让陛下不再专宠于皇后,那这样忍耐就是值得的。
  许罗氏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小声回答道:“现在陛下刚刚继位,谈这件事还为时尚早……不过来年恩科之后,自然会有人提及此事。”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萌萌竹攸的地雷投喂~!(*╯3╰)


第160章 宫人
  按照梁州的旧例; 新帝为先帝守孝三月; 与第二年方才更改年号。
  这样算算,等到来年春闱之后; 官家的孝期早就过了,一切趋于稳定,这时候向陛下提及选秀的事情; 恰是合宜的时候。
  虽然心里觉得迟了些,但许氏也知道有些事是欲速而不达——若现在就提及选秀,未免对先帝不敬,连希望陛下能多开枝散叶的太后都未必会高兴。
  皇后乌兰图雅是雍国公主; 照理说身份尊贵无比; 当年与梁国皇子正是门当户对。
  但正因其有异国的血统; 所以才让陛下立后一事惹来非议——作为裕王妃; 乌兰图雅的雍州血统没那么有影响,但现在她成为皇后,陛下的两个儿子皆是她所出,那问题就严重得多。
  虽然当初雍国公主来梁州和亲; 与裕王殿下成亲,是先帝亲自指的婚,但许氏能感觉到太后对皇后的雍国公主身份不是非常满意,私下里客气有余,亲近不足,对待她如同对待平常的外命妇。
  只不过此前太后曾在先帝病重之时要接裕王世子和裕王幼子进京而使得母子生了一些嫌隙,太后为了弥补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立后一事并没有发出声音,全凭李祈裕的喜恶。
  母子之间哪里来的深仇大恨,过不了多久,等母子俩修复了关系,太后对陛下的影响自然会增加。
  许氏甚至有些怀疑,陛下侧立皇后,明明只有两个儿子,却没有确立太子之位的意思,说不定就是考虑到皇长子身上的异国血统,并不打算现在就定下继承人。
  这样看来,那位据说极得宠爱的小殿下,恐怕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
  无论中宫再生几个儿子,都是一样的……陛下若不想要异国血脉的继承人,势必就会要其他的皇子。
  只要到时候她有了皇妃的位分,即便年纪太长生不出来,但大可以抱一个低位嫔妃生的皇子养在跟前,细心培养。
  前朝母以子贵的例子数不胜数,连太后这位当年的贤妃,也是因为先帝而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哪怕先帝驾崩,如今坐上皇位的,依旧是她的亲生子,太后的地位稳如山。
  虽说陛下如今只有一位皇后,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都不知道。
  对许氏来说,如今当务之急还是好好在太后身边侍奉着,想办法讨老人家的欢心才是。
  想到这里,她对母亲许罗氏道:“太后千秋,我打算送一幅六屏的百鸟朝凤绣品,还差好的绣样,前朝徐煜大师曾画过一幅百鸟朝凤图,不知何处去寻才好……”
  许罗氏见她打起精神,心里又是心疼又是欣慰,遂也不再谈旁的事情,专心与她讨论起给太后的贺礼。
  ……
  于此同时,在皇后所居的长乐宫里,皇后乌兰图雅却完全没有想这些“麻烦事”,她正带着小儿子在宫苑中“散步”。
  小皇子如今已经快两岁了,小腿有劲儿得很,若不是怕小孩子太早走路对身体不好,乌兰图雅和青岚她们都拘着他,小景熙老早就可以在地上跑起来了。
  乌兰图雅也不牵着他,就任由他在前面,身形有些踉跄地移动着。
  只见他走得摇摇晃晃,看得旁人心惊胆战,但就是不跌倒,用乌兰图雅的话来说,就是“磨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