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太平春-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陶骥睁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不可置信的看着这个娃娃,却也不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
  陆深微微弯了下腰直视他的眼睛道:“世人皆为功名累。何苦白首为功名。这样的心态不好吗。”
  是了,可有谁知道古代读书是一个不断资本增密的过程,了解一点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把读书也比作一个项目,当一个项目存在不断资本增密,那么任何时候撤资,或者取消项目,就等于归零,先前的所有都前功尽弃。
  有多少读书人能够接受?当你踏上了这一条路,就很难收手,先期的投资,爹娘的期许,同窗的目光等等,到老来若一事无成,每日则郁郁寡欢,穷困潦倒,而寒门子弟最初的梦想不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吗。
  或许可以自嘲的说出世人皆为功名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样的调侃话,但也要分实际情况,不能就说这种提醒世人的警句就没有用。
  科举之路残酷无比,以徐秀当年所接触到的材料,较南直隶、浙江、江西这样富庶,人文荟萃的地方以外姑且不谈,弘治十二年贵州全省学校二十四处,生员四千余。
  这还是只是登记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人数,而朝廷还会再开一个“遗才”的考试,也就是不必在县学登记也能参考。
  隆庆四年,光一省“遗才”准确的数据就有四万。
  这要在江南,人数再翻一番也是差不多的,恰好教谕的登记人数也符合徐秀的猜测,华亭县有县试者七八百人,按照常规10%的录取率,也只有七八十人能拿到参加府试的资格。
  不要说看不起秀才,在古代秀才的含金量也是了不起的,虽然穷困潦倒,止步于此的秀才占了绝大多数。
  过了秀才这一道坎儿,吓死人的乡试就来了,按往年应天府乡试规模,人数都在七八千至万余,而中举的人有多少呢,百分之四点二。
  这是应天府的平均数,若就这样吓倒真心不是个事,应天府这还算高,两京一十三省能够排在前三,何等可怕,恐怖的四川中举率只有百分之二点八。
  当然由于存在重复考试的情况,录取率实际会比这个高,但也足以说明科举不易了。
  有明一代具学者考证,中举的平均数在4%左右,应天府还在标准之上。只有在隆庆元年正式定下1:30的录取率之后才有所改善。
  说实在话,中举人比进士金榜题名还要难,所以那些乡试第一的解元,才会那么的吃香为人所追捧,这可是万人取士的第一名,总共就录取四五百人的考试,而会试明代最多也不过五千人不到参考。
  若纯粹看数据,根据《明史选举志》以及其他材料统计,有明一代乡试开考九十次,一共有十万两千名举人,开会试八十九次,有进士两万四千五百九十九人,这样,会试则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举人能够通过。
  若是细分下来每一科,就按去年弘治十二年的大比,会试举人三千五百人,取士三百,则在百分之八点六,也远高于中举的录取率。
  总而言之,古人读书走科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见得是一个准确描述的词儿,而举人这一关,更是犹如蜀道,难于上青天,老秀才范进考了几十年才过,一朝中举就疯疯癫癫,都是能够理解的。
  徐秀虽然来到这里立下了科举入仕的目标,也有信心去面对,但也想到了那一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哪有现代人穿到古代就可以随随便便能够通过会试大展昆仑手的。
  秉承原先的记忆是一个很好玩的金手指,古代神童不稀奇,你学的别人都学,你不会的,别人不光会,而且还很精通,凭什么你就能够成功?
  不管如何看待那些进士功名的庸官赃官,就一点,这些人在中国传统理学这一方面,都当的起一句理学家并且都精通时文的写作,妙笔生花,还得是相貌端正,自古以来以貌取人的毛病改都改不了,古代当官没个好相貌,你很难混上去。
  陆深摸了摸徐秀的精炼的短发道:“学弟你很实诚,但为人需要谨敏,有些话不要轻易示人。”
  陶骥收敛了一下玩世不恭的表情,拉了拉徐秀的小手,劝道;“不管读书是为了功名利禄,还是继往圣之学,都需要谨言慎行。”
  徐秀也明白,这两人都是为了自己好,有些话其实很多人都懂,但为了那个虚名却硬要假装不知道,套上圣人的话给自己做注脚。
  “嗯,小弟知道了。”
  真的知道了吗,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东西,很难去改变,既然这位可爱的学弟把问题看的这么透,也敢说敢想,立场也不为人所动摇,或许将来会很有趣呢,陆深同陶骥对视后,如是想到。

☆、第九章 县试(上)

  “徐秀,贯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匠籍。县学生。治……先生,我该治什么经典”
  徐秀正在给自己写简历,写道治经这一块停顿了下来,问道。
  “你治什么关我什么事,随便你,五经挑一部就是了。”钱福躺在榻上用一把团扇盖住脸,闷声道。
  古代读书人要选一部经典作为自己毕生攻读研究的方向,有点游戏中选择职业方向的意思……
  “啪!”
  被钱福的态度刺激到的徐秀控制不住的拍了一下桌子,讽刺道:“大男人拿什么团扇,老不羞!”
  对于这个娃娃爱拍桌子的习惯钱福已经很适应了,团扇微微拿开只漏了一双眸子,嘲笑道:“当下流行,你懂个屁。”
  “啊!”徐秀冲过去疯狂的摇动他,道:“正事啊,正事!要县试了,您这个做先生的怎么一点都不管我。”
  “要管你干嘛,你底子不错,见解有些离经叛道,但很合我的胃口,秀才若还拿不到,只能说你是个朽木,不足以雕。”
  钱福教徐秀写时文就一个法子,把自己写的鹤滩公文集打包让他看,然后写题目让他作,再批阅发回重写,而且每道题目发回重写后不得相同,纯粹是以量取胜,洗脑般的应试法。
  徐秀捂着脑袋蹲地上痛苦的道:“我本就见解诡谲,本指望找个好先生好好教导我理学,谁知道先生也是不靠谱,呜呼!天亡我也。”
  钱福一个翻身手里的团扇不偏不倚的糊上了徐秀的正脸,嚣张的道:“老子就这样,你咬我?”
  随即迅速退后,眼神凶残的盯着徐秀的嘴巴,一有动静就立马反击。
  “不咬你!”
  徐秀左思右想才决定,就治《易经》吧,四书五经作为读书人肯定都读,选《易经》的原因,无外乎他字数最少。
  “……治《易经》,字……字现在还没有,独子行大,年一十三岁,五月初五生。曾祖桂,祖和用。父才林。母王氏。永感下。”永感下既是父母具亡。
  “嗯,先生,您看看怎么写我的长相?”徐秀有点得意的指了指自己那张还未长开的小脸,同钱福道。
  钱福轻哼了一下随口道:“身猥小,面病白,无须,黄口孺子。”
  “啪!”
  徐秀怒道:“什么叫猥小,好好说话啊!”哪有十几岁的可爱小正太会猥琐的,老匹夫。
  钱福侧侧身子屁股对着他,也不答话。
  “嗯,孺子身中白皙,善容止。就这样。”徐秀放好毛笔吹了吹,对自己的字终于点了点头,经过陆深这段时间的□□,这一手台阁体已经初具其形。
  “还善容止,你容貌看上去还算善良,那你举止呢?跟先生拍桌子的举止?哈哈哈。”钱福听他写道善容止不由嘲笑。
  古代这种花名册对相貌的描写很多都是几个字就概括了,身中面白无须,是明代读书人里最多的简单描写,很少有人会给自己写其他的,只有别人给你写什么美风姿之类的好评词语,所以钱福才忍不住。
  徐秀挑了挑眉毛很酷的道:“等几年小爷还要写神俊身修长哈哈,哈哈哈。”
  小羊进屋添了添水,看了看徐秀后道:“我觉得阿牛会是美姿仪。”
  “找打!”徐秀一听就不爽,这是较为女性化的说辞,大老爷们怎么可以,冲过去掐住小羊肉肉的脸蛋,一阵乱揉,不消说,这是被陶骥传染的,谁让他的脸一直惨遭陶骥的□□。
  …………
  黎明时分,徐秀躬身同钱福行了一个礼道:“学生去了。”
  钱福抠抠鼻子道:“县试而已,过不了你就别回来见我。”
  正转身离开的徐秀微微一笑,虽然先生嘴上说不怎么在意,但还是挺关心自己的,之后的讲课也很是认真,着重讲了各种县试小考会出现的题型,不由心中一暖。
  天还未亮,路上的行人就已经熙熙攘攘,都是各家赶考的儒生,送考的亲人,及贩夫走卒。
  小羊拉了拉徐秀的袖子道:“阿牛,等你好消息。”递过了篮子,里面装有笔墨纸砚和吃食,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一考考到日落的考试,有钱人家则可以找衙役出去买吃食,大多是肉和鸡蛋,要价昂贵,这也是衙役们的生财之道之一。
  家境一般的则只能自备干粮。
  来到县衙门口,数百名儒生已经到达,尚未开衙,徐秀走到约定好的地方,就见到了陶骥和徐辉,陶骥不需要考,他已经过了县试和府试,只差最后的道试。
  他是来作保的,每一个考生都需要有一位廪生作保,保证考生无冒籍,匿丧;顶替假名,身家清白,不是娼、优、皂、隶、奴及其他子孙,方可进场。
  他周围还有十几名儒生是需要他作保的儒生,见着徐秀来了,微微躬身了一下就凑上去揉了揉徐秀的脸蛋笑道:“小学弟第一次参考,紧张不紧张?”
  挣脱了他的摸着,徐秀轻哼了一下,紧张?“不。”徐秀挑挑眉,作为从小应试到大的现代人,这只是小儿科了。
  徐秀道:“陆兄呢。”
  陶骥同他道:“陆二是上海县人,要回去作保。”
  “咣!”锣声。
  “肃静肃静!”一名身穿黑色公服的小吏扯着嗓子道。
  正月前才刚刚到任的本县新知县李嵩李大人摇着折扇手心微微有些汗,同旁边的教谕道:“华亭县真不愧是大县,一县儒生赴考就有这么多人。”
  教谕是本地人,不由得意的道:“苏松文昌之盛,举世罕见。”
  李嵩山东滨州人,明代南北地域的观念很盛,受不了他那个得意劲,眉头一蹙敷衍道:“江西恐犹胜。”
  教谕也只好尴尬的笑笑不作多话,这可是国朝初年就有的话“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转过头来吩咐差役开始核对进场。
  左右都有十几名衙役。
  叫道:
  “按册点名。”
  “廪保相认。”
  叫到一个检查完毕后授卷给予座号纸片,考生则提篮而进。
  虽然来的晚,但陶骥可是有经验,很早就占了靠前的位置,等到徐秀核对完毕时,陶骥就冲他们快速的道:“进去找二三排的座位坐,别管座号,有人来找也不要让,没事的!”
  引得衙役一阵侧目。
  徐秀还未来的及反应,徐辉一把拉住他的手就跑了进去,县衙的大堂是进大门后第一个堂,多为五间,两卷十间的大堂,极其宽敞,一般是用来审理大案以及执行衙役考校的地方,完全容纳的下几百名考生。
  果然,很多人都往二三排的座位跑,徐辉拉着徐秀坐下,微微喘气。只因头排虽然光线极好,但无法挡雨,大太阳下头也很是燥热,靠后几排虽然晒不到太阳,但光线也就不足,唯有二三排最好。
  说起县试这样的小考倒是有件心酸却有趣的故事。
  如江南这样较为富庶的地方,县衙能够备的起考试用的桌椅,而在其他边省较为穷困的县里面,可是要自行准备桌椅,考生多是乡村到县里,只能去借,正经的桌椅要价高昂,租借不起,很多学子往往就搬几个剁菜墩子,灶台的板当写字台。
  有诗为证:
  《竹枝词》
  国家考试太堂皇,多少书生坐大堂。油板扛来当试案,考完衣服油光光。
  甚是心酸。
  徐秀闭目养神,等待开卷那一刻。

☆、第十章 县试(下)

  如果按照常规科举,不管是县试还是乡试、会试,都该是一样的。比如《四书》题三道,称之为“义”,五经题四道,称之为“制义”,这七篇文章则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格式。
  义、制义的区分,前者是圣人之语,你没资格去制,只能阐述他的义,而后者,是要有自身的领悟及感想,所以是制义。
  是为第一场。
  第二场有论、判五道、诏、诰、表。五科选一作为第二场考试。简单来说,论就是说理文、论文。《六国论》此类文章便是“论”。
  判则是宣判的判决书,字数在百余字上下,一共要考五道,采用骈文形式,要在百余字内说明情况,违法的地方,提出法律依据的处理意见。主要考考生对国朝法制的了解。
  诏与诰就是以皇帝的口吻写天家文体的诏书,这是翰林必备技能。表则是一种公文形式,戏文里的上表,就是如此,也可以称之为上疏。
  第三场则是古老且一直延续至现代公务员考试都使用的“策问”了,当然公务员考试叫“申论”,不在赘言。
  时至如今,虽说理论上三场考试都是等价的,但因为八股文的权重一直在上升,嘉靖后期后两场的比重大大缩水,看重头一场的时文制义尤为凸出。
  目前具体落实到县试这一级别,已经宽松许多,需要在一天内考完,则只考《四书》两道八股文。
  徐秀小心的拆开卷子,里面有十多页纸张,这纸质量很好,每页分了十四行,每行可以写十八个字,都用红线隔开,还有空白的草稿纸数张。
  打开题纸头道大题就是论语“学而时习之”一章节。第二题是《孟子》“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知之也;施施从外来。”
  徐秀微微松了一口气,还好,都是大题,他最怕的就是出一些小题,截题,这在后期小考中,司空见惯。
  只因四书五经字就那么多,考了几百年,到清朝,无论哪一个大题都有标准范文,往死里背就能过的现象很严重,所以在秀才这一级别截搭题数不胜数。
  明朝这样的情况不严重,但也不是没有,所以在秀才这一级别的考试,也有很多是采用小题,截搭题之类。
  如这两道题,截出学而两字作为考题都是有的,如果碰上了,恭喜你,难度上升一个台阶,就算知道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但你作文便不可以有后几个字存在,还要表明后几个字的意思,很是考验考生的能力。
  这两道题问题都不大,特别是学而时习之,作为八股文体第一个的破题,最是好破了。
  稍微酝酿了一下,徐秀拍拍自己的脸颊,便开始在草稿纸上作文。
  破题:圣人论学,惟不息以几于成。
  承题:盖时习者,不息也……
  起讲:意谓:学者,所以复性也……
  起二股:《诗》、《书》吾既学之矣,而非仅涉其文也……
  出题:时习如此;吾知其于学;乐而玩;居而安……
  中二股:人之不知如彼,不愠如此,吾知其于学也;足于中,无待于外。
  中二小股:人虽不知;而己独知自得之深;而道德之归也有日。……
  束二股:至于此,殆所谓以成德为行,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者,而学其自此至矣……学者诚以吾言思之,其不亦然呼?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这短短数百字的八股文,真是耗费你的心血,徐秀不由苦笑:圣贤啊圣贤,你简短的一句话,我却要为之作上一篇
  多少人考的头白花白,牙齿掉的精光,连苗和草都分不清,全是为了这个功名利禄。
  不去在做多想,徐秀反复审视了一下破题,八股文破题至关重要,听钱福讲到,小考很多考官往往只看一下破题,如果破题破的不好,后面也不会再去看,直接给个罢黜的结果。
  也不难以想象,朝廷规定县试只允许知县大人一个人评阅,不准找本地儒学教授之类的帮助阅卷,这七百多份考卷如果一一都要从头看到尾,工作量实在不小。破题是以要好。
  确认无误,没有偏题,没有写错别字,用的虽是行书,较为潦草,但这只是草稿纸,也无碍,徐秀微微有些得意,看来县试这一关,不是什么难事了。
  拿起孟子题的问题纸仔细瞧了瞧,稍作酝酿,才思敏捷的徐秀按着先前的草稿格式认真的书写。
  破题:齐妇丑其夫,而齐人不自丑焉。
  ……
  到了中午,徐秀微微抖动了一下手腕,约莫有些酸疼,总算这第二题也完成了。在誊抄前,他拿出了饼子,有些发硬,也聊胜于无,有的吃就好,不见有些考生看到别人吃东西还嘴馋没的吃吗,边吃边注意周围的情况。
  此类的题目很多人都可以尝试着写,并不难以理解,但写的好与坏就是个问题,也有些人因为紧张而晕倒,被衙役送了出去,徐秀继续感叹科举的无情。
  □□的打了一个饱嗝之后,他小心的清理了一下桌面,接下来可是一个很关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