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走未来路-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东生注意到一些小细节。
    首先是最能反映时代信息的武器装备。与第三世历练相比,士兵手中的火铳质量有了明显进步。检索背景资料,该火铳名曰鸟嘴铳,简称为鸟铳,是魏东生第三世历练和第四世历练期间在魏夏帝国境内快速普及的新式火器。
    第427 缘木求鱼
    第427缘木求鱼
    现实世界里,朱明王朝与葡萄牙接触之后命人仿制火绳枪,华国才有了鸟铳一说。而本时空里,原始火铳到鸟嘴铳的演变却令人吃惊地都在魏夏帝国疆域完成,成熟规格的鸟嘴铳更诞生在中原河南行省。
    卫辉洛阳十三年战争期间,北中国战火不断,号称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河南行省恰是小型战争最频繁的区域。战争需求引导下,火铳工艺日新月异快速发展,最终在鲁国境内完成了鸟嘴铳的革新。又因为各藩国激烈竞争,不仅北方诸藩国快速引进鸟嘴铳,南方后来居上的越国和卫国,也第一时间从中原地区高薪聘请工匠,鸟嘴铳于是极短时间内在魏夏帝国诸藩国引发一场军事革命。
    时至1483年,连帝国边疆的交趾藩国都清一色装备了鸟嘴铳。
    亲眼见证一排排手持鸟嘴铳的士兵,魏东生越发理解卫国和越国的综合实力,越发理解卫国为何能把葡萄牙探险船挡在西部非洲。卫国说是一省之地,其实它却像葡萄牙之于欧洲,代表着魏夏二十藩国的所有上升力量。如果魏夏帝二十藩国继续这样积极竞争下去,即使工业革命爆发在中原大地,也将是一件能够理解的奇迹。
    士兵的地域属性,也非常有趣。
    交趾地在南方,吴家护卫里却塞满了北中国口音的士兵,河南口音尤多。
    为什么呢?
    说起来很有趣,却是越国和卫国两地的宗族观念极强,宗族规模的势力比比皆是,但是想跨越宗族限制建立人口规模更多的组织却颇有难度。越国和卫国的海商,大抵因为宗族制约无法做大做强,可地理大发现时代偏偏对人力资源有着旺盛需求。为了冲破宗族藩篱,为了快速缓解人力资源紧缺危机,雇佣兵渐渐在两国大行其道。
    与此同时,卫辉洛阳十三年战争严重拖累了北方经济,濒临破产的农民和职业士兵不得不天南地北寻找生存空间。北方人多而穷,越卫人少而富,于是北方农民和士卒一批又一批以雇佣兵形式涌向越卫两国。其中,河南四伯爵国乱象迭起,鲁国又对其在河南行省的领土极尽所能压榨,进而导致河南行省成为当代人口输出地。
    虽然河南行省地处没有海港的中原内陆,当地百姓却得以雇佣兵炮灰身份,在越卫两国海商率领下前仆后继血洒全世界。
    这些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演变,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不同的人或许有不同的看法。
    安所园是一座诸夏风格的园林,人工湖里的人工岛此时足足聚集四五百名前来王都参加国子监举监考试的举子。魏东生尾随石梁一边走一边问,约半个时辰才艰难找到石堰。
    魏东生坐下来与石堰的举子朋友一起吃酒。
    宴会临近尾声,举办人吴华启才迟迟露脸道出目的。
    原因在新航线。
    魏夏的大航海与现实世界的大航海有些区别。
    现实世界的大航海,欧洲急缺香料、丝绸、瓷器、蔗糖等商品,朱明帝国守在家门口就能赚取不计其数的黄金白银。而本世界里,魏夏帝国比朱明帝国更加地大物博,不缺香料、蔗糖,更不缺丝绸、瓷器,因此也形成了远超朱明帝国无数倍的贸易黑洞。一船船精美商品驶出港口,一船船黄金白银驶回港口,全世界的贵金属都向魏夏帝国集中。
    随着黄金白银不断贬值,越卫两国越来越富,其它藩国越来越穷。以地价为例,皇室直辖的江苏行省,近海诸县一亩地约值七两白银。新航线开辟之后,一夜暴富的海商、水手、雇佣兵等陆续携带黄金白银回家买地,短短十余年间,地价已经暴涨到十两白银一亩,且未来趋势或将继续上涨。坐拥海贸之利的越卫两国海商挥舞黄金白银豪爽圈地,其它藩国的百姓则赚钱赚的无比艰难。
    整个魏夏帝国都在进行物价革命,临近越国的交趾也不例外。
    交趾藩国非常眼红海贸利润。
    奈何交趾初立,既没有造船技术,也没有足够的人才,根本不可能和越卫两国竞争。
    以吴家为代表的革新派,渴望交趾也能分一杯羹,准备派遣一批精英前往越国学习最新的航海技术。赴京参加国子监举监的举子们即是吴华启的目标,吴华启不敢奢望国子监监生放弃官僚前途,半路改学不靠谱的航海,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那些即将落榜的举子。吴华启慷慨保证众举子的后路,凡是不幸落榜的举子,只要相关科目成绩没有差到惨不忍睹,吴家都愿意推荐他们去越国国子监读海科。
    简而言之,吴家想半官方半民间地组织一批留学生去越国学习航海技术。
    吴华启的邀请颇有一定吸引力。举监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与宋唐科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使侥幸考上国子监得了秀才名誉,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盖因为魏夏二十藩国弥漫着贵族优先价值观,荫监监生和贡监监生总是比举监监生更容易抓住“机遇”。如果某举子连年落榜彻底没了希望,前往越国学习当下最热门的海科,未尝不是一条出路。
    当然,动心举子的数量非常有限。
    在1483年的魏夏帝国,脱产读书和赴京赶考都是成本极高的阶层上升通道。调查每一届应考举子的底细,100人里最少有90人出身地主之家,真正意义上的穷书生,可谓少之又少。除非有纵横四海的梦想,否则他们何必放弃乡间优雅生活,冒着生命危险闯荡大海呢。
    石梁的哥哥石堰,就对吴华启的留学提议不屑一顾。
    石堰重视海贸利润却对海上讨生活没有兴趣,鄙弃说:“海商就是海商,傲慢又目光狭隘。呵呵,何时见过富贵之家去海上讨生活?越国拆解国子监设立海科分校,都得降低门槛招收渔民之子,吴华启却妄想从举子里招募水手,当真是缘木求鱼。”
    石梁也是同样态度:“术业有专攻,举子自有学业,怎可一窝蜂追捧潮流?”
    其他举子纷纷应声附和石堰、石梁兄弟。
    这是举子们的普遍态度。
    海贸暴利历史悠久,南宋重视海贸,蒙元不曾忽视,魏夏帝国的前身顺塔王国亦以海贸起家。凡此种种,魏夏二十藩国都相当重视海贸,连内陆明国、汉国、唐国、周国、晋国、魏国等藩国,也都孜孜不倦追求出海口。
    但是,就像曾经的重农抑商国策并非以农民为贵,现在的国家重视海贸也不以水手为贵。农业思维以地主为尊,海贸思维则以商会为尊,无数商会领袖都推崇海洋生意陆地做。举子们即使立志海贸,也会立志做“海洋生意陆地做”的海商,而后居高临下俯视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水手。
    当然,这也有航海死亡率过高的因素。
    海洋天堑和港口疾病,始终是游荡在海洋骑士头顶上的幽灵。别说那些默默无闻死去的水手,许多闻名越国、卫国乃至魏夏二十藩国的海洋英雄,都难逃年纪轻轻就魂归大海的遗憾命运。譬如卫国那位发现南美洲巴西的船长,昨年在西部非洲染上当地疾病,旋即药石无效死去,享年仅44岁。又譬如吴家创始人,当年他率领一批亦商亦盗的海商横行西亚、中东,功劳大的被越国藩王破例晋封为领地男爵,可他亦不到50岁年龄就病死在印度。
    航海风险,委实太高。
    只有那些家势衰败的破落户和渴望一夜暴富的穷小子,才会把海洋当作改变命运的快捷通道。
    吴启华渴望一群举子学习航海技术,当真痴心做梦。
    但,魏东生不是普通的监生。
    魏东生第一世是开创魏夏王朝的皇帝,第二世是晋国国王,第三世是辅助魏良濬平定交趾土著叛乱的将军。石梁等荫监监生为之自豪的家世,普通举监监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功名利禄,在魏东生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说句难听的话,魏夏皇帝是魏东生的血脉后裔,二十藩国之中的十五藩国也都是魏东生的血脉后裔,魏东生创立的魏家妥妥是世界第一豪门。
    魏东生未来再努力拼搏,也不过是一次次重复他既往的成功。
    与功名利禄相比,魏东生更希望以第四世历练的知府之子身份近距离观察魏夏帝国的演变。
    卫国和越国的地理大发现,是魏夏王朝赠予魏东生的惊喜。两国相比较,越国综合实力又胜于卫国。此时此刻,越国王都即使不是世界第一海洋城市,也是东亚第一海洋城市,值得魏东生亲自游览一番。再说,仅存现实世界旧纸堆里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幸运地被劣品明日环和魏夏帝国以另一种形式复现,魏东生非常希望他能够亲自感受大航海时代的魅力。
    融入时代才能更好感受时代气息。
    其他举子不愿意学航海,魏东生却愿意见证魏夏帝国的大航海时代。
    宴会结束,魏东生积极回应吴启华的热情邀请:“我想去越国留学,监生要不要?”
    第428 恶奴欺主
    第428恶奴欺主
    吴启华当然要。
    论学习能力,荫监监生或许不如那些考试过关的举监监生乃至落榜的举子。但是,魏夏帝国绝非人人生而平等,各家藩国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交趾藩国更以种姓论高低。一名荫监监生,父辈最少也是一府知府,不仅家族能量远胜寻常举子家庭,教育资源对他们的反哺也不可忽视。即使魏东生这样死了父亲的破落门户,也有着远超寒门举子无数倍的社会威望。
    吴启华资助落榜举子留学越国类似国策尝试,需要的不是一两位杰出青年,而是希望交趾藩国小朝廷上上下下重视起来。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名荫监监生的榜样作用不言而喻。
    吴启华虽然潜意识对魏东生的选择不以为然,却乐得一名荫监监生声援他。
    吴启华旋即把魏东生视作千金市马骨的榜样,不仅亲自召见嘘寒问暖,更即时任命魏东生为越国游学团副使。
    与此同时,魏东生的选择则在举子群体里引起轩然大波。
    石梁近乎斥责语气表达强烈的失望:“魏兄糊涂啊!”
    魏东生懒得和石梁争论对错,故意笑说:“交趾国子监是国子监,越国国子监不也是国子监?”
    石梁解释说:“以吴家权势,仅能荫监直系子嗣去越国国子监读书,他们没有能力也不会为一群落榜举子大开方便之门。说是越国国子监,其实肯定是三所海科分监,甚至是最差的、连疍民之子都录取的新安国子监。”
    魏东生说笑两句,发觉石梁在情真意切关心自己,渐渐不好意思再装糊涂。魏东生稍稍严肃一些,以海洋为借口阐述自己的理由:“班定远止步的西域,漫天风沙隔绝道路,魏夏至今不能光复旧土,甚是遗憾;唐之波斯都护府,旋设旋灭,存在时间微乎其微。汉唐百姓眼里,西域和波斯已经是遥远到无法想象的外域,而今日今时,海船不仅每年往返波斯旧土,还能向西翻过昆仑,连通大荒;向西逾越万里海洋,货值蓬莱。计算里程,蓬莱数倍于波斯,而海商竟不觉其远……夏商周三代以来,蓬莱何曾从传说里走到现实?眼下乃是两千年未有大变局。既然变局滋生于海洋之中,我辈岂可视之不见?”
    这理由,勉强能够说服石梁。
    以需求理论而言,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等需求之辈,挑战自我实现需求的概率更高。来王都赴考的举子们,基本已经实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等,他们对国子监的追求和官宦生涯的追求都属于尊重需求,渴望自己的成就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
    而地位更高的荫监监生,他们大抵早就实现了普通层次的尊重需求,生来就是百姓们艳羡的对象。因此,除了纨绔子弟、败家子、守家犬等传统印象,权贵子弟不乏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之辈。
    找到自我价值方向的权贵子弟,他们比你更富有、更聪明、更努力,成就也往往非常卓越。
    石梁混迹于荫监监生圈子,晓得荫监监生也是一样米饲百样人,有目无法纪之辈,有吃喝玩乐之徒,也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偏执狂。就像情种生在富贵家这一句话,权贵子弟偏执起来简直超乎想象,别说劳什子荫监监生资格,便是王位也敢弃之不理。
    当然,这些偏执是权贵之家的特权。
    即使偏执的放弃荫监监生资格,他们也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
    父辈遗留的物质基础,恰是他们敢偏执追求自我价值的底气所在。
    石梁却无法效仿。
    石梁父亲刚晋职日南府知府,以传统权贵概念评断其层次,石梁才刚刚踏步权贵圈子而已。如果石梁父亲无法再进一步,如果石堰、石梁兄弟不能守住家业,石家将会很快从权贵圈子名单除名。好不容易才迈进权贵圈子,石梁才不肯接受旋起旋灭、狼狈淘汰的命运。石梁有着类似中产阶层的焦虑感,他和哥哥石堰早就立誓不断努力做官,爬到一府知府,爬到内阁阁老,让石家变成交趾豪门。
    既然有幸挤入了权贵圈子,那就要世世代代留在权贵圈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醒悟魏东生未来很难成为他混迹官场的助力,石梁果断停止结交。
    挥手。
    告别。
    从此,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现实世界加三世历练,魏东生已经活了一百七十余年,也经历了无数世事,他的一双眼睛相当毒辣。魏东生早就看穿了石梁的性格,此人愿意结交一切对他有益处的朋友,却从来不肯在无用之人身上浪费时间。确定魏东生偏执选择留学越国,石梁断定魏东生从此废了,自然果断转身离去。
    墙倒众人推乃世间常情,有些人比石梁变脸更可恶。
    月余时间之后,管家哭丧脸向魏东生报告噩耗:“刘良根这厮,说今年先旱后涝,庄园赔尽了积蓄,又欠五十两银外债,一时之间凑不齐钱。下季度的开销,刘良根只肯寄给少爷五两银子。”
    魏东生呵呵笑了笑。
    魏东生第四世身份背景,名义父亲留给他三百余亩良田同时,也留下了若干仆役、佃户。魏家设立两名管家,一名管家跟随魏东生,照顾魏东生在龙编府学读书,即眼前的管家蒋胜兴;另一名管家刘良根,则在老家总理三百余亩良田的耕种、收租等事宜。三百余亩良田及其附属的养殖业,每年平均约有90两白银净利润,其中80两白银寄给魏东生供他维持龙编府学的消费;10两白银储存在地窖里,以备不时之需。
    春夏秋冬四季,刘良根每季度准时寄来20两白银。
    今年夏季的例钱,刘良根却只寄来了5两白银。
    蒋胜兴愤怒揭底刘良根:“刘良根这恶奴,当真胆大妄为。老爷去世后,刘良根把七大姑八大姨塞到庄园,这几年来假公济私,几乎掏空了魏家。三百余亩上等良田,在他手中只有80两银收入,真是可恶至极。怎想他越来越不知收敛,如今竟然想欺上瞒下到只肯给少爷5两银子开销。”
    不是真有旱涝灾害减产,而是恶奴欺主。
    魏东生第四世背景,他是名义父亲的独生子,全家只有他一位少主。名义父亲去世时,魏东生才12岁,又被寄养在远离家乡的龙编府学。老宅没有可信可用的魏氏血脉,魏东生又无法及时翻阅账本,刘良根除非具备圣人之心,才不会趁机上下其手。
    不过,蒋胜兴也不可信。
    魏东生揣测,蒋胜兴或想趁机扳倒刘根兴,然后以整治奴仆党羽名义返乡。对于刘良根和蒋胜兴这样的家仆来说,魏家三百余亩良田家业已是一块大蛋糕,假公济私数年,就能为后代挣一份家业。
    魏东生不怒不喜,平静语气追问蒋胜兴:“三百余亩良田,又有海贸需求旺盛的丝绸小作坊,每年90两白银利润实在不像话。可我不在家及时监督,也没办法遏制家奴欺上瞒下。刘良根能够每年准时寄来80两白银,尚在我容忍范围之内,我也懒得回家整顿庄园。但是,一季度5两银子就太不像话了!呵呵,刘良根以为我可以随便欺负吗?你说说,刘良根为何突然间胆大妄为起来?”
    蒋胜兴如实禀告:“刘良根听说少爷弃了荫监监生功名,才突然变的胆大妄为。刘良根对家仆说,大海如坟墓,不知丧了多少豪杰,少爷去越国学航海,即使侥幸不死于大海,也将三五年才回来一次。刘良根又说,他如果不趁机赚一笔外快,当真对不起这难得机遇。”
    原来如此。
    不仅石梁轻视魏东生的选择,管家刘良根也不看好魏东生的抉择。
    交趾藩国国子监的荫监监生,虽然不像现实世界明清进士那样起步就是一县县令那般奢侈,却也不必忧心知县品秩。只要稳稳当当熬过国子监的四年学习,只要攀爬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