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面的10圈,莫·法拉赫的战术并不激进,他选择跟随跑。
  而最后两圈,莫·法拉赫一定会抢到领跑位置,死死卡住内道的生命线,步长明显加大,步频快速提升。
  这是沈奇从长跑奥运冠军身上得到的技战术层面数据。
  再分析一下莫·法拉赫的身体结构特征,他身高1米75,途中跑时踝关节角度变化目测在19度…25度之间,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大约是12度…13度。
  这组数据说明,人类在长跑运动中,踝关节承受的压力巨大,所以踝关节角度变化的极限不应超过25度,否则容易受伤,一辈子的伤痛。
  沈奇同时注意到,莫·法拉赫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习惯性动作,他着地缓冲时速度损失很小,配速节奏特别流畅。
  沈奇在草稿纸上画图,这是非常简单的射影几何常识,最终计算出的结果是:着地点距莫·法拉赫身体重心投影线为20…30厘米左右。
  再考虑到长跑的有氧代谢占绝对优势,有氧:无氧达80%:20%,呼吸周期控制在70…110次/分钟为宜,基于以上的数学分析,沈奇作成了自己的5000米跑技术路线手册。
  没办法,沈奇不是职业田径运动员,要想在田径赛场上取得一些成就,只能运用一些浅显的数学知识提升跑进效率。
  理论上来说,沈奇计算出的数据是管用的,至于在实战层面能执行几分,看状态吧。
  11月2日,燕大体育场。
  欢快的运动员进行曲响彻碧空,锣鼓齐鸣,气氛欢乐。
  “我宣布,第XX届燕大秋季长跑节开幕!”校方领导致开幕词,本届燕大秋季长跑节开始了。
  运动员备战区,已做完热身运动的大一数学系长跑六人组聚集在一起。
  沈奇身穿运动服、跑步鞋,给五位队友作最后的动员:“哥几个,千万不要虚啊!看,台上乌央乌央的妹子们都在关注我们,建功立业就在今朝!你数学考满分又怎样,中文系的美女认识你吗?艺术学院的漂亮小姐姐在乎你吗?唯有体育,是男人征服女人最直接的方式,来,上吧!”
  “靠,沈奇你数学考满分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周雨安赶鸭子上架了,是啊,台上这么多漂亮小姐姐,拼了!


第129章 开赛
  燕大校内组织的长跑活动以全民健身的宗旨为主,重在参与,提升师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
  组别分为两种,学生组和教师组。
  学生组是长跑节的主力人群,平均年龄20。5岁。
  教师组平均年龄40。8岁,又分为5个小组,每小组安排24位教师同场竞技,最后计算各小组的总成绩,成绩最快的那位教师获得男子5000米教师组冠军。
  先进行的是教师组比赛
  砰!
  枪响,教师组第一小组的比赛开始。
  二十几位大叔、中青年们争先恐后的跑起,别说,还真有几分模样。
  然而好景不长,2000米之后,一半的大叔们跑不动了,他们来自各个院系,教授、副教授、讲师都有。
  学生观众们乐死了,学识渊博的燕大教授们,想不到你们也有今天?课堂上你们多么的威风,出的卷子如此的变态,跑起步来,一个个都是弱鸡哇。
  “快看,胖老孙!”沈奇发现跑道上有个熟悉的身影,数院教授孙二雄。
  “胖老孙可以啊,领先这么多人,第一?莫非他是200多斤灵活的胖子?”周雨安啧啧称奇。
  “不是第一,胖老孙被人家套了三圈,至少三圈……”沈奇仔细一算,得出结论。
  “这……看来给数院丢人的不是我们,而是孙教授啊。”周雨安替孙教授捉急,数院的教授体育基础相当薄弱呀,简直就是被其他院系的教授们吊打。
  “孙教授,加油!”沈奇扯着嗓子喊到,给孙二雄助威。
  然而体育场太过嘈杂,赛道上的教师运动员压根听不清。
  最终,来自工学院的一位年轻副教授以19分50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孙二雄跑完8圈后弃赛,他实在是跑不动了。
  5个教师组的比赛结束后,工学院的一位讲师获得教师组冠军,工学院的教师们成为最大赢家,他们的长跑整体实力冠绝全校。
  工科男都是实在人,教工科男的老师都是实在的老师,他们废话不多,只会埋头拼实力。
  数院属于理学部,数院老师们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但体育实力不济,他们派出4位老师参赛,只有一人完成5000米全程,其余三人全部半途而废,弃赛。
  比数院老师更差的是考古学院,他们派出一位考古专家参赛,这位专家晕倒在跑道上,成绩无效,考古学院没有一位老师完成比赛。可能考古专家们习惯越野跑、山地跑,回归城市的正规赛道跑反而水土不服。
  紧接着进行的是学生组男子5000米预赛,以大一、大二身强体壮的年轻学生为主,他们占比达80%。
  大三、大四的年老学生占比为18%,岁月不饶人。
  研究生和博士生占比为2%,这群学生的人数本来就不多,而且神出鬼没的看不到人影,能凑齐2%已算超额完成报名指标。学生会给的指标任务是1%。
  学生组的报名人数太多,所以要比一轮预赛。
  18个学生小组,每小组第一直接晋级决赛,六个成绩最好的小组第二也将获得决赛资格。决赛将于明天进行。
  周雨安、罗季、陈杨三人代表大一数学系在第一小组中率先出场,三人均完成比赛,小组排名第18名、16名、24名,全部惨遭淘汰。
  “尽量了,真的尽全力了。”周雨安躺在地上抽搐,跑抽筋了。
  砰,枪响,学生组第2小组比赛开始,沈奇在这组中出场。
  所有人都是站立起跑,5000米不分道,谁抢到内道靠前位置就是谁的。
  沈奇出发之后并不冒进,他插在队伍中间,跟随跑。
  前2000米比较平稳,24位学生选手保持队形匀速跑进。
  3000米之后,有人开始带节奏,工学院和信息学院的三位男生集体加速脱离大部队,形成第一梯队领跑在前。
  沈奇一看带节奏的小团体出现了,立即抄外道提升步频追上领跑小集团。
  工学院、信息学院属于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数院属于理学部,四名理工男构成的领跑小集团逐渐将身后20人的大部队甩开。
  跑过4000米之后,四名理工男对历史系和哲学系的两位男生完成套圈操作。
  燕大当然也有职业级的体育特招生,但这些体育生不参加校内业余性质的体育比赛,他们不欺负普通百姓。
  抛开这些体育生不谈,燕大的几大学部中,体育整体实力最强的是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工科男搞理论研究搞不过理科男,但他们擅长实践与应用。
  理学部体育实力在燕大内部属于中段水平,干不过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却也能欺压人文学部。
  医学部倒是有几把神经刀,这些学医的学生发起疯来很狂暴,萎靡起来很弱鸡。
  最后两圈了,三名工科男强行卡住第1道,最内侧的跑道,他们的战术意图很明显,三保二,争取送两个人进决赛。
  沈奇无法再低调,再低调下去,数学系就全军覆没了。
  这是理学部与工学部的决斗,沈奇代表的不仅仅是数学系、数院,他肩负着整个理学部的使命与责任。
  “冲了!”沈奇加大步长,提高步频,强抄外道。
  前面10圈的途中跑,控制步长在1。8米…2米之间,步频4步/秒,注意踝、膝、髋等身体部位的活动角度,调整呼吸节奏以分配有氧无氧代谢等数据化的技术要领有点用处,沈奇途中跑的配速很合理,他严格执行他自己制定的《论男子中长跑技术指标的数学分析浅谈》。
  但最后两圈的冲刺跑,任何数据、数学分析方法都不管用了,拼刺刀的关键时刻,高斯、欧拉附身也没啥卵用的,此时最高效的手段只有一个字:干!
  “干!”沈奇拼着一口气,疯狂抄外道高速跑进,终于在最后200米抢到第一位置。
  沈奇斜插到内道,压制住身后的三位工科男,朝终点线全速冲刺。
  “卧槽!被爆了!”三位工科男大惊失色,他们欲完成反超之后的反超,然而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沈奇第一个冲过终点线,获得本小组头名,直接晋级明天的男子5000米决赛。
  看看成绩,17分58秒,马马虎虎,沈奇不作停留,回寝室写论文去了。
  “尼玛,这家伙是数院的沈奇?”三位工科男获得本组第2…4名,他们中只有一位有希望晋级决赛,要跟其他组的小组第二比成绩。
  “跑进了18分钟之内,数院居然有这么强的人物?”
  “屈辱啊,被数院的人抢到小组第一,沈奇跑步也这么吊?”
  “只能寄希望大师兄在决赛中教沈奇做人了。”
  回寝室的路上,沈奇跟周雨安发微信:“你等留在体育场观战,密切注意跑进18分钟之内的所有选手。我需要这些情报。”
  男子5000米跑进18分钟之内,对于长跑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个不错的成绩。
  部队里的职业军人5公里拉练,跑进18分钟也算是军事素质过硬了,并不是每个军人都能轻轻松松跑进18分钟内。跑到十五六分钟,那大概是特种兵,跑进15分钟之内的是兵王。
  沈奇回到寝室,处理论文《三维超复数的一种解法》。
  原本计划一个礼拜完成的第一篇论文,前前后后、断断续续整理了两周尚未定稿。
  好在就差最后一点点了,列个式子,将参考文献罗列出来,便大功告成。


第130章 身体是一切斗争的本钱
  沈奇终于完成了论文《三维超复数的一种解法》,检查一遍没什么问题,投稿。
  往哪里投?
  当然不能投给Ann Math或者Acta Math,沈奇写的是中文论文,还没翻成英文。
  就算翻成英文,Ann Math、Acta Math也不可能收沈奇的稿件,沈奇自己也清楚,目前他的论文水平无法使国际上的顶级数学期刊动心。
  所以先投国内的数学期刊吧,沈奇锁定目标,浙大主办的数学刊物《数学研究报》。
  沈奇将《三维超复数的一种解法》的LaTex文档转化为PDF格式,发邮件给《数学研究报》编辑部。
  在邮件正文中,沈奇大致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身份背景和学术研究成果:“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燕大数学系大一学生沈奇,曾在《数学创新报》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即刊登在《数学创新报》第X卷、第X期的论文《二阶常系数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的一些新解法》。”
  自我介绍这么几句话足够了,沈奇好歹是发表过论文的人,这点非常关键,他拥有一定的学术资本,并非白纸一张。
  虽然《数学创新报》都没被SCI收录,但没关系,沈奇目前是个学术新人,只要曾在国内期刊哪怕是普刊上发表过论文,再次投稿至少能让初审编辑多看几眼。
  《数学研究报》的学术地位较《数学创新报》有所提升,至少人家属于国家核心期刊,SCI的影响因子为0。302。
  IF只有0。302太LOW了?
  LOW就LOW吧,数学家们根本就不稀罕IF。
  全中国没有一家数学期刊的IF超过1,最高的是中科院的《数学学报》,IF为0。578。
  世界范围内,诸如Ann Math、Acta Math这样的顶级大牛,IF也是长期徘徊在2。5…4之间。而行业内的平均值是1…5,这里的行业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期刊,以及综合性期刊。
  数学期刊的IF为何如此低?
  丘成桐先生用一句话进行了精辟概述:“好的数学论文必然被极少引用,因为没几个人能看懂。”
  根据IF的计算公式,三年内的引用次数决定了当年的影响因子IF。
  好的数学期刊、真正有料的数学论文,读者看都看不懂,还引用个毛线呢,所以数学期刊的IF普遍较低。
  如果你写的数学论文被大量引用,原因只有一个:你写的太肤浅,水平太烂。
  《自然》、《科学》为啥被引用的次数多,因为它们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学物理的,学化学的,学生物的,学工程制造的……各行各业的人总能在《自然》、《科学》上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读者基盘太过庞大,读者们疯狂点击《自然》、《科学》,这两家期刊长期霸占点击榜前两位宝座,IF在30…40之间,有段时间一度飙升到接近50。
  人家绝对没有刷数据,这是真实数据,《自然》和《科学》是面向普罗大众的科普读物,即便是一般读者也能看懂其中的部分内容。
  而数学圈子是个小圈子,所以还是那句话,数学家们不稀罕IF,你们爱看不看,爱引用不引用,离我远点,智商太低会传染。
  沈奇通过邮件形式将论文的PDF版发给了浙大的《数学研究报》,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如果PDF版的初审通过,编辑一般会要求作者提供可排版的LaTex文档,然后进入同行评审、编委会终审等环节。整个过程将持续2…3个月,甚至更久。
  是这样的,数学论文的审稿工作就是这么久,同行专家们也得认真推导计算作者的论文。
  数学又不像自然科学,附上一堆实验数据和图片,有图有真相,是对是错一目了然。
  数学论文的验证和评审,几乎就是靠专家们脑补,数学史上也曾出现过评审专家看不懂作者论文的案例,有不少。
  有的数学论文耗时十几年方才评审完毕,颁奖的时候作者都挂掉了,令人遗憾。
  比如说阿贝尔,他去世时年仅27岁,生前一个大奖没拿过。
  玩数学玩到中后期,就是比谁活的更久、身体更健康。
  这也体现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身体是一切学术斗争的本钱。
  傍晚时分,周雨安回到寝室,他公布了一组数据:“男子5000米预赛,共有4人跑进18分钟之内,沈奇你17分58秒的成绩排名预赛第四位。排名第一的是工学院的一位大二学生,他跑到了17分12秒。”
  沈奇为之一震:“不可能吧,那家伙是体育特招生?”
  “并不是,跟你一样,那家伙是位学霸,门门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沈奇你以为全燕大,擅长装X的只有你一人?”
  “很有挑战啊,我练习时的5000米最快成绩,也就17分28秒。”沈奇陷入了沉思,感到了如山压力。
  “怎么着,你还想拿冠军不成?”
  “废话,不拿冠军,我参加个什么长跑比赛?”沈奇坐不住了,他冲到楼下,跑步。
  体育经验值+1
  体育经验值+1
  一轮5公里跑下来,沈奇的体育经验值涨了几点,为体育3级(524/5000)。
  就这么跑,跑一年,体育等级可以自动升到4级。
  横向对比数学、物理的升级过程,以及参加数竞、物竞的切身体验,沈奇认为体育3级在普通大学生中算是比较厉害的水平,体育4级是接近职业运动员的水准,相当于半职业级吧。
  并没有体育特招生参加燕大校内的长跑节,所以体育4级应该能打遍全校无敌手——仅限业余级别。
  是时候强化一波身体素质了,沈奇拿出9万多点学霸积分中的4476点,将体育升到4级。
  系统:“宿主体育等级升为4级,红肌、白肌的活跃度较上一等级明显提升。”
  “啊!经络俱断……任督二脉重建中……”沈奇在草坪上打滚,体育升级带来的收益是红肌、白肌的活跃度提升。
  虽然身体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变化,体内也感觉不到那种血脉涌动的贲张,沈奇还是象征性的打了两圈滚,武侠小说的主角升级后都是这么干的,显的有仪式性。
  然后沈奇去食堂吃面食,补充碳水化合物,吃根香蕉补充微量元素以防抽筋,牛奶喝一盒,蛋白质的摄入必不可少。
  给这些食物、奶制品一定的消化吸收时间,沈奇回到寝室起草第二篇论文,《向量微积分的一类计算方法》。
  除了吃饭睡觉,沈奇不浪费一分一秒,系统十大指标中并没有一门升到满级15级,不容已。
  沈奇不敢浪费时间,身体操劳之时让大脑休息,大脑运算之时身体恢复能量,人活着必须时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要么正在装B,要么在通往装B的路上。
  午夜12点,沈奇休息够了,体能得到恢复。
  趁着夜深人静,沈奇下楼再跑一轮5公里,成绩是16分18秒。
  看着手机上的跑步软件计时器,沈奇不敢相信啊:“这么吊,16分18秒!体育升到4级后,我的5000米PB缩短了1分钟以上,这只怕是个假成绩吧?来,再跑一轮5公里……算了跑不动了,回去睡觉,随缘。”
  次日,礼拜天。
  体育场来了不少观众,男子女子的5000米、1万米决赛都在今天进行。
  在看台一角,聚集了一百来位数院的师生,数院的正副院长都出国学术交流了去了,一位老头带队,为数院的长跑健儿们加油助威。
  老头姓龙,是数学系的主任,他对身边的一位胖子说到:“小孙啊,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