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只想当一个安静的学霸-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问题找专家,沈奇获得了两次诺物,人家瞿教授不找沈奇找谁?
  带着诺菲,沈奇来到了“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天体物理研究组驻克度镇研究中心”。
  以瞿教授为核心的天体物理研究团队热情接待了沈奇父女。
  “这是诺菲吧?诺菲你好。”瞿教授满面笑容跟沈诺菲打招呼,沈诺菲是他们研究组驻克度镇研究中心接待过的年纪最小的来宾。
  “爷爷你好。”诺菲挺懂礼貌的,她家长调教的好。
  “爷爷?”瞿教授哑然失笑,负面情绪暴增。
  摸了摸光秃秃的脑门,瞿教授蹲了下来,视线和诺菲平齐:“诺菲大侄女,瞿伯伯我只比你老爸大8岁而已,我今年只有39岁,和你老爸是一代人,都是90后。你叫我一声爷爷,我岂不是占你老爸的便宜了?”
  “唔……”诺菲瞅瞅瞿教授,再看看老爸。
  90后是什么意思呀?
  如果你和我爸都是90后,为什么我爸那么年轻,你却那么老呢?
  想来想去,诺菲终于想明白了,她甜甜的喊了一声:“瞿伯伯好。”
  “诺菲大侄女真棒!”年近不惑的瞿教授尚无子女,他非常喜欢诺菲这位聪明活泼又可爱的小姑娘。
  逗完小丫头,瞿教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沈院士,我代表我们团队向您汇报一下我们近期的工作成果,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果不其然,瞿教授他们确实遭遇了难题。
  沈奇就是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本学部的研究团队在学术上有所请求,沈奇理应伸出援手。
  沈奇坐在大椅子上,说到:“大家伙一起切磋研究吧。”
  沈诺菲煞有其事的坐在老爹身边的小板凳上,她一本正经的模样宛如沈奇的小秘书。
  瞿教授递给沈奇一个平板电脑:“我们天体物理研究组和国家天文台的同事在这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FAST寻找新的脉冲星。截至目前,我们在寻找脉冲星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为我们的‘灯塔系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
  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而产生,其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重达上亿吨,一块方糖大小的脉冲星物质相当于地球上一万艘万吨巨轮的重量。
  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其稳定度比氢原子钟还要高1万倍以上,相当于宇宙中稳定的天文时钟。而精准的时钟信号是航天器导航的必要前提,脉冲星对于人类的意义之一就是作为人类星际航行的灯塔,指引人类在星际旅行中辨明方向。
  人类宇航员目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月球,而人类科学家们已开始筹建几千光年之外的导航系统。
  沈奇充分肯定科学院天体物理研究组和国家天文台在“灯塔系统”研究领域所作的努力和成绩,他问到:“那么瞿教授,你们遇到的难题,到底是什么呢?”


第573章 你为啥又跟我提什么暗物质?
  瞿教授手里也有个平台电脑,他一边操作平板电脑一边说到:“沈院士,请查阅编号为A107的文件。”
  沈奇点开A107文件,大量射电天文图谱和相关数据展现在他眼前,这些数据来自FAST。
  强大的FAST精确给出了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H2CO脉泽与H2CO吸收线的谱,这一源中既有H2CO脉泽又有H2CO吸收线,脉泽与吸收线成分的峰值流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银河系内恒星形成与化学演化,并为银河系大尺度结构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瞿教授团队已完成多普勒校准,谱线模式参数表中的数值密密麻麻刷了十几页。
  这似乎像是一份论文稿的雏形,在A107文件的最后,瞿教授团队的目光锁定在英仙座悬臂。
  更确切的说,是位于英仙座悬臂的一团星云。
  “重大发现呀!”沈奇猛的拍了拍大腿,他问瞿教授:“这团星云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今年2月,这团星云首次被FAST探测到。”瞿教授说到,“我们惊奇的发现,它的氢丰度比常规超新星残骸高得多,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它的形状如同展开翅膀的蝴蝶,我们暂且称其为蝴蝶星云。”
  蝴蝶星云距地球六千多光年,沈奇眼前的数据,实际上描述了蝴蝶星云六千多年前的状态。
  至于瞿教授的疑惑,并不需要他长篇大论的耗费口舌去跟沈奇讲解。
  有图有真相,沈奇看图谱和数据就能瞅出端倪。
  蝴蝶星云漂浮于广袤的黑暗虚空中,理论上来说,它是恒星爆发后残留下的残骸星云。
  人类科学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已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天体物理理论体系,死亡的恒星外层气体会被炸飞,核心则坍塌为微小致密的中子球,以及吞噬一切的黑洞。
  然而,蝴蝶星云的内部并未被探测到存在中子球或者黑洞。
  沈奇陷入沉思,这是为什么呢?
  瞿教授试探性的提出了他的见解:“沈院士,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在蝴蝶星云内部存在大量暗物质?这是我们能想到唯一合理的解释。”
  沈奇身子微微一抖,并未立即回话。
  沈奇曾在“物理学框架模型”又称“沈奇猜想”中预言过,宇宙中不存在暗物质。
  沈奇也曾在公开场所说过,咱们别花费太多精力研究暗物质,不如多关心一下反物质的研究。
  暗物质到底是啥玩意?有人说它是一种尚未被发现的粒子,还有人说它是来自更高维度的投影。
  固执的物理学家们在地底修建巨大的水槽,期待暗物质忽然有一天撞上显物质。他们无比渴望见证暗显相撞的第一缕微光。
  遗憾的是,暗物质从未现身。
  现在,瞿教授列举出详实可信的FAST观测数据,并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演,预测位于六千多光年之外的英仙座悬臂蝴蝶星云存在暗物质。
  真要被瞿教授预测中了,瞿教授则瞬间升级为瞿大佬啊。
  而沈奇将被无情的打脸。
  当然了,如果蝴蝶星云处的确存在暗物质,检测到那些暗物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做到。即便人类建造出了光速飞船或者光速探测器,飞去蝴蝶星云也得六千多年的时间。将信息传回地球,又需要六千多年的时间。
  打个脸需要一万多年才能实现,谁特么能活那么久啊。
  沈奇将平板电脑还给瞿教授:“瞿教授,我需要全部的原始数据。”
  瞿教授点点头:“没问题,原始数据已经拷贝完成,给沈院士备着呢。”
  沈奇笑着捶了捶瞿教授的胸口:“好你个老瞿,你早就猜到我会慌如狗是不是?”
  瞿教授连连摆手:“没没没,绝对没有过这种想法!在沈院士解答我们的疑惑之前,我们不会公开任何与蝴蝶星云相关的信息。”
  “我指不定哪天才能给出结论,你们不能因为我的原因而中断你们的研究计划,老瞿,你们研究组该干嘛干嘛,我建议你们立即发表FAST探测到蝴蝶星云的学术报告,这可是你们努力多年的心血和成绩啊,我听说你们过年都不回家的?”
  “过年的时候我们轮着回家,总得留几个人坚守FAST嘛。”
  “老瞿,你尽管发文章,如实报道你们所观测到的真实数据。我们是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是人就会犯错误,我的观点也不一定全对。”
  “谢谢沈院士的理解与支持。”瞿教授真诚的与沈奇握手,他感受到了沈奇的人格魅力。
  有些人非常在意名声,你要打我的脸是吧?老子先废掉你再说。
  沈奇不一样,即便他的理论遭到质疑,他也是淡淡一笑,心平气和。
  两天之后,沈奇父女返回首都。
  经过这一次的旅行,沈诺菲和爸爸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以前都是妈妈给诺菲洗澡,现在诺菲主动要求爸爸给她洗澡。
  五一假期结束,沈奇回到了工作岗位。
  沈奇一个人坐在办公室中,深呼吸几轮,遂进入冥想状态。
  各种信息在沈奇脑海中融汇涌动,完整的,零散的,数学大一统,四种基本力,物理框架模型,黎曼猜想,霍奇猜想,N…S方程,P对NP,BSD,量子纠缠,地震预测,蝴蝶星云,暗物质,反物质,假想出来的物质……
  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没经历过但可预见的事情,难以预见纯属YY的幻想,现在的,未来的,真实的,缥缈的,沈奇想到了很多很多。
  人类的脚步永远追不上想象力,但想象力超越脚步太多,则往往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妄想。
  任何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它总归有个起源。
  瞿教授为何猜测几千光年之外的地方存在暗物质,因为他基于现状进行逻辑上相对合理的推测。
  如何解答瞿教授的疑惑?
  沈奇不可能飞到蝴蝶星云亲自采集数据。
  那该如何是好?
  沈奇提笔在白纸上写下两字:因果。
  想了想,沈奇又补充了几个字,白纸上的内容变成了: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
  其实沈奇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并非因为偶然间和瞿教授的一次交谈而催生因果律模型的思路。
  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可以解释蝴蝶星云的奇异特征吗?
  沈奇觉得应该可以。
  沈奇带着女儿去FAST旅行、遇到瞿教授是偶然,建立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即将成为必然,冥冥之中这或许就是一种因果。
  实际上沈奇在很多年前已经玩了次因果预测,他预测了四个地震点,猜中了两个,还有两个坐标点至今风平浪静。
  此刻,沈奇恍然大悟,十年啊,整整十年,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574章 一二三
  首都连着下了几天的雨,潮湿的空气从窗外涌进沈奇的办公室。
  毕业季的燕大,本科生们忙于毕业论文。
  沈奇的工作看似和普通的理工科学生没什么区别,建坐标,曲线平滑修正,提取节点,做各种平均,比较,作图,输入,计算,再输入,再计算,继续输入,生成模型。
  数千个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被输入,衍生出的数万个矩阵筑起新的长城,因果律模型的雏形呼之欲出,它如同一座巨型城市,闪烁着蓝光的坐标分割出许多“街区”,天空中的曲线交织密布宛如七彩祥云。
  各种颜色的细小箭头按照某种规律不停的运动,熵,边界,混沌,散度和涡度,重建与崩塌,标度性和普适性,特殊性和概率性,不再迷航的湍流孤子,庞大繁杂的各种元素融汇在一起,千丝万缕的联系遵从最严谨的公式和方程。
  沈奇正在干的事情几乎已触及到人类数学和物理知识的巅峰。
  有几个人,沈奇必须对他们表达敬意。
  一是莱布尼茨,二是海森堡,三是庞加莱,四是沈奇。
  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生成中,1%……2%……3%……7%,5月12日整整一天,进度条只读到7%。
  “看来我需要申请一台生物电脑了。”
  沈奇保持电脑开机状态,离开办公室,锁好门。
  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万一被别人窃取了咋整?
  没关系,沈奇相信除了他之外没人能看懂并学会使用他的终极模型。
  次日,沈奇还真写了份了申请报告提交给科学院计算机中心。
  科学院计算机中心在生物专家的帮助下,将克隆出的猴脑组织应用于生物计算机的研发,并做出了样机。
  沈奇申请的是猴脑生物计算机样机,他需要这玩意,这玩意比超算更快。
  5月底,沈奇的常规计算机终于读完了可操作的因果律模型100%进度条。
  电脑桌面上多了个图标,沈奇将它命名为“一二三”1。0版本。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1。0版本是个程序,基于因果律模型所产生的推演终端程序。
  启动“一二三”需要应答一段指令,指令随机生成,生成原则是沈奇自己创造的,除了他本人之外没人可以操作“一二三”。
  想象不可能凭空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必有接地气的现实原型。
  起因—推演—结果,这是沈奇赋予“一二三”的核心设计思想。
  用科学语言解释,起因就是原始数据,数据样本越多越精确,推演出的结果越准确。
  沈奇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他兴奋的搓搓手,令人激动的时刻即将到来。
  点开“一二三”,沈奇输入了从FAST拷贝而来的全部原始数据,射电源图像,H2CO脉泽与H2CO吸收线的谱,蝴蝶星云的射电核及高强度射电瓣边缘,各种算法自动生成的蝴蝶星云轮廓线……这些来自FAST的数据有2T多。
  然后,沈奇输入了他自己收集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人们已探测到的中子星和黑洞,以及暗物质的定义。
  咚!
  沈奇敲响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击,“一二三”的首次推演被激活。
  推演目标被沈奇设定为:蝴蝶星云处是否存在暗物质。
  有人说这不合适吧,沈奇自己编了个程序,他利用这个程序去推演六千多光年之外的地方是否存在暗物质。
  这不就是纸上谈兵吗?务实派的实验物理学家会接受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情节吗?
  没关系呀,如果他们不接受的话,那咱们可以论道嘛,各讲各的道理呗……基于以上原则,沈奇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脑屏幕,“一二三”正在运算“蝴蝶星云处是否存在暗物质”这个指令。
  海量的数据洪流一刻不停的冲击着“一二三”的承受极限,非线性方程掀起滔天巨浪,数不清的函数自动生成后进化为新的函数,它们低沉的咆哮,如同恐怖的巨大旋涡。
  “一二三”这艘小船在惊涛骇浪的数据海洋中颠簸前行,它的船长沈奇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屏幕上刷出一段信息,来自“一二三”的推演进度预估:“本次推演运算预计持续十七年……1%……推演中……1%……”
  “沃靠……”
  沈奇傻眼了,十七年之后他家闺女都到了谈男朋友的年纪,那时的沈老爷子也快50岁了,咱等不了那么久啊。
  “一二三”1。0版毕竟是试用版,软件方面的技术性改进或许还需要沈奇继续努力。
  制约运算速度的另一个条件是硬件,沈奇的生物电脑申请报告打到科学院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尚未到货。
  科学院很重视沈奇的申请,院领导郑重答复,一定为沈院士提供一台性能最优秀、运算最稳定的猴脑生物计算机样机,请沈院士耐心等待。
  沈奇终止了“蝴蝶星云处是否存在暗物质”的推演运算指令,和星辰大海相关的推演工作量极其巨大,渺小的人类想要窥探宇宙的奥秘,需要付出漫长的时间代价。
  “换个平易近人的推演方案吧。”
  从宇宙回到地球,沈奇输入他在十年前做过的地震预测原始数据,并命令“一二三”推演北半球的那两个坐标点发生地震的概率有多少。
  “一二三”给出了推演进度预估:“本次推演运算将持续66天零3个小时58分钟……1%……推演中……1%……”
  这次“一二三”有零有整的给出了精确时间节点,说明它心中有数,运算不慌。
  “两个多月,还是太久了……”沈奇迫切的想要在短时间内验证“一二三”的推演精度,这个程序是他设计的,他知道数据量越大、运算越复杂,得出结果所需的时间越久。
  推演六千多光年之外的宇宙活动,需要十七年。
  推演地球上的地壳运动,需要两个多月。
  沈奇得到了两个参考系数。
  基于“一二三”的设计思路,沈奇将目光转移到人类身上。


第575章 算君的算术
  今天早上11点半有场NBA球赛,西决第七场焦点之战,勇士VS湖人。
  沈奇进入NBA数据网,下载了与勇士、湖人相关的全部数据,并考虑到庄家操盘的可能性及其他意外因素。他很快就整理出了一版基础数据,输入“一二三”。
  沈奇下达的推演指令是:算出勇士VS湖人的比分。
  猜足球比分,很多普通人也能猜中。
  猜篮球比分,技术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
  “一二三”立即执行运算指令:“本次推演运算将持续31分钟……1%……推演中……2%……”
  进度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推进。
  “一二三”使用了穷举法,这是沈奇设定的诸多算法之一。
  “一二三”首先列举出勇士VS湖人的全部比分结果,从“1比0”到“1728比1725”。
  “1比0”的篮球比赛只有一种情况,即一方罚中一球,另一方全场比赛一分未得。
  “1728比1725”的比分代表另一种极端,双方队员发球之后立即投三分并全部命中。
  两种理论上存在可能却从未在正式比赛中出现的极端比分,其触发概率微乎及微。
  “一二三”遵循穷举法原则,将极端事件列举出来,并计算触发概率。
  最终的推演结果是,“1比0”、“1728比1725”的触发概率小于千万分之一。
  触发概率最高的比分是:98比99,勇士主场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