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振南明-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再有个儿子……啧啧,他都不敢想!
  “夫君,你不要再去打仗了好不好,我们靠着存银开一个小铺子做些小生意也能活的很好啊。”
  二丫不经意间说到了陈顺才的痛处。
  他是旗人,哪怕是汉军旗人,也是旗人呐。
  旗人就是为了打仗而生的,若是不打仗那还算是哪门子的旗人?
  陈顺才咽了一口吐沫道:“二丫,我也不想打仗啊。可是国有国法,军有军规,咱既然是汉军旗人,就得听从号令。主子若是说要打,咱就得打……”
  “帮着鞑子打自己人吗?”
  二丫皱眉问道。
  “嘘!”
  陈顺才连忙捂住二丫的嘴。
  “都给你说了多少次了,这个词不要再说了!这也就是在家里,万一被别人听到可是要惹大麻烦的。”
  陈顺才被吓得着实不浅。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要多为孩子考虑。”
  “唔,我知道了。”
  二丫不想和陈顺才再争,嘤声道。
  “如果你一定要去打仗,也要小心一些。战场之上刀枪无眼,机灵一点不要冲在最前面。我可不希望孩子一出生就没了爹。”
  陈顺才也不嫌二丫的话不吉利,只巴巴的傻笑道:“知道了,知道了,便是为了你和孩子我也不舍得死啊。”
  便在二人调笑时,院门突然响了几声。
  陈顺才皱了皱眉,心道这大晌午的会有谁来。
  “我去看看,你待在这儿别动,有啥事等我回来再说,别动了胎气。”
  悉心嘱咐了二丫一番,陈顺才起身朝前院走去。
  来到大门前打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的却是和他同一个牛录的刘良民。
  见刘良民面色不好,陈顺才本能的觉得没有好事。
  他咽了口吐沫,挤出一抹笑容道:“咋的了这是,看你眉毛都快拧到一起了。”
  “陈大哥,我刚刚接到命令,三日后在城南小校场集合,说是摄政王要举兵伐明,咱们汉军镶红旗也被抽调了。”
  “啥?”
  陈顺才的面色霎时变得惨白,下意识的向后退了两步。
  “你是在开玩笑吧?”
  “这都什么时候了,我哪还有心思开玩笑啊。”
  刘良民撇了撇嘴道:“陈大哥,我估计你也马上就会接到命令。我是想着提前给你送个信,这样你也好给嫂子交代一番。”
  刘良民犹豫了片刻道:“得了,我也不打搅你了,陈大哥保重。”
  说罢,却是扭头走了。
  陈顺才呆呆的站在大门前,半天没有反应过来。
  直到刘良民的身影消失在街角,陈顺才这才恨恨的一跺脚。
  他不甘心,他不甘心啊!
  老天爷似乎是成心和他作对。
  他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媳妇也争气怀了他的种。
  他正想着好日子来了,将来每天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谁知却听到了这个噩耗。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陈顺才就像是一个赌徒。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他当然想去赌,哪怕因此会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
  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若是赌输了不过是丢掉一条贱命罢了。若是赌赢了,他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可他现在有了女人,有了孩子,有了幸福,他不想再去赌了。
  因为一旦赌输,他所拥有的这一切都会瞬间失去。
  而即便赌赢了,他所能获得的也不过是多一些的银子罢了。
  这场赌博不划算。
  可他知道不去打仗是不可能的。
  摄政王铁了心要灭掉残明小朝廷,汉军旗和绿营兵肯定是要冲杀在最前面的。陈顺才是旗人,所以他是无论如何跑不掉的。
  只是陈顺才不知该怎么向二丫解释这件事。
  明说吗?
  那样二丫肯定会很伤心。
  可若是瞒着二丫,也只能瞒的了一时。
  陈顺才感到痛苦极了,仰天长啸了一声。
  ……
  ……
  当他把自己即将随军出征,南下伐明的消息告诉二丫后,如他所料二丫沉默了。
  过了良久二丫才拉着他的小臂道:“我们跑吧,不吃那铁杆庄稼了,我们离开北京。”
  陈顺才被吓了一跳。
  他本能的跳了起来,挥手道:“你说什么胡话呢。朝廷刚刚颁布了逃人法,被抓到的包衣奴才都会被用酷刑处死。我可是旗人,若是背叛朝廷,受到的处罚只会更重,怕是连个全尸都留不下。最重要的是,我怕连累到你啊。”
  他顿了顿,继而接道:“再说我们能跑到哪儿去呢?你现在又有身孕,我们根本就走不远的。与其被追回去处死,我倒愿意上战场搏一搏。”
  二丫紧紧咬着嘴唇道:“可若是有什么意外呢。你叫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办?”
  “不会的,我的命大着呢。这十好几年过去了,我身上大伤小伤无数,可就是没有丢掉性命。”
  陈顺才宽慰二丫道:“你放心好了,我向你保证一定能够活着回来。”
  陈顺才的运气确实很不错。可运气这个东西,天知道什么时候就用完了。
  但他在二丫面前一定得表现出一副轻松淡然胸有成竹的样子。
  “这次朝廷大举伐明,若是顺利几个月就能取胜,说不准我还能赶在你生产前回来呢。”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兵分三路,大举伐明
  清顺治二年(明弘业元年)三月初三,豫亲王多铎奉摄政王多尔衮令旨统领十数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伐明。
  一路是由孔有德、耿仲明统领的天佑军,从京师出发,经通州、武清、天津往沧州方向进发。
  另一路的统帅是勒克德浑。他统领的多是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数量最多的绿营军。这一路军队从京师出发后过房山、涿州、保定、冀州、往清河方向杀去。
  最后一路大军由多铎亲自统领,全部是满洲八旗精锐,包括了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的一部分,以及正红旗、镶红旗的大部。除了顺治皇帝亲领的两黄旗没有加入,其他六旗都参与了进来。当然其中有一部分牛录被阿济格分走,但总的来说多铎手上还是有三四万的满洲八旗精锐的。这一路军队出了京师后走的是固安、雄县、河间、阜城的路线。
  明眼人都能看出,清军是想从三个方向同时对山东发动猛攻。
  孔有德、耿仲明统领的天佑军目标直指乐陵、海丰。
  而勒克德浑则要对临清州动手。
  至于多铎自然要啃最硬的骨头——德州!
  这次清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因为他们等不了了。
  时间拖得越久,他们的负担便越重。
  收编了大量绿营军后就意味多了十来万张嘴。这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粮食是惊人的,以北方现有的存粮和粮食产量完全不足以支持。
  多尔衮也是绞尽了脑汁,通过晋商的渠道弄到了一笔数量不小的军粮,但也只能支持一时。如果入夏之前清军不能打下山东控制运河,军队就将面临断粮的窘境。
  阿济格那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他可以通过压榨漠北蒙古各部弄些马肉吃,但这玩意也不能天天吃啊。所以多尔衮也给阿济格下了令旨,命他择机攻打湖广。
  湖广是天下粮仓,若能打下来比夺取山东的意义还要大。
  多尔衮决定双管齐下,只要有一方有所斩获,清军就将占据优势,从而滚雪球似的把优势扩展的越来越大。
  ……
  ……
  “陛下,东虏已经出兵山东了,看样子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啊。”
  南京紫禁城暖阁内,兵部尚书路振飞忧心忡忡的说道。
  有些尴尬的是清军出兵的情报不是兵部塘报最先刊载,而是内厂军情司得到的。
  得到这一消息后,军情司通过自己的渠道将消息传递到了南京,朱慈烺也得以掌握了第一手的军情。
  “本兵莫急,这些都在朕的预料之中。”
  朱慈烺示意路振飞稍安勿躁。
  清军对南明发动进攻的时间和原本历史上的时间大致是差不多的。满清狼子野心,一心想要定鼎天下,对此朱慈烺当然不会大意。
  他早在即位之初就开始布局。
  夺取山东就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朱慈烺看来原本历史中南明朝廷溃败、脆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然有内耗以及诸军阀不堪用的因素,但也有一点很致命,那就是缺乏战略纵深。
  对南明来说,山东是一面最好的屏障,有了这面屏障可以大大减缓清军的推进速度。而如果一味固守江淮,明军便一点回旋的余地也没有了。
  当然最好的局面是明军能够完整的守住山东防线,并给予满清重创。
  满清人少,满洲全族人口不足百万,堪用的兵卒也就是十万左右。
  这些可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韭菜。割了一茬之后不会再长出来。
  消耗满清的有生力量对大明的战略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山东的棱堡、战壕、水师都是朱慈烺的心血,他希望这些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战开始之前任何人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战争的走向会是怎样。
  但朱慈烺作为天子,作为大明的掌舵人必须表现的泰然自若。
  试问如果皇帝都慌了,底下的臣子还能踏踏实实做事吗?
  “管他几路来,朕只要将士们坚守棱堡防线即可。”
  朱慈烺对棱堡还是很有信心的,这种西式堡垒不但可以克制旧式攻城战术,还能大大减少火炮的威力。
  要知道多尔衮手中的一张王牌就是孔有德的天佑军。
  天佑军配备了大量的火炮。靠着这些火炮,清军轰开了太原、潼关的城门,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两座重镇。
  上一次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部攻打德州之所以会惨败,一来是因为他们的轻敌,二来是因为缺乏攻城手段。
  如果上一次攻打德州的清军中有天佑军,胜负真不好说。
  可惜多尔衮不是未卜先知的穿越者,当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付李自成身上,这给了朱慈烺布局的时间。
  现如今,山东已经不是一年前的山东了。
  一条完整的棱堡防线位于几座重镇外围,清军若是想要攻打这些重镇必须先拿下这些棱堡。
  而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陛下,这棱堡真有如此厉害吗?”
  暖阁之中除了几个侍奉的宦官并无外人,故而路振飞敢于说出这种话。
  若在朝会上,他还是要给皇帝留面子的。
  “朕这么说吧,一座几百人驻守的棱堡,东虏便是投入十倍的兵力也不一定能够拿下来。”
  朱慈烺十分清楚明军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善于守城。
  若论野外作战能力,大部分的明军恐怕不敌满清八旗。但若是明军据城坚守,清军就抓瞎了。
  清军破明军据守的办法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派细作混入城中,散步谣言趁乱打开城门,接应城外清军攻入城中。二是靠红衣大炮猛轰城门,霸王硬上弓。
  而这两种策略朱慈烺都有了应对,他已经降旨给高杰、秦拱明以及神策军诸将,命他们严格筛查城中可疑之人,一经发现奸细就地处决。
  至于红衣大炮更没啥可怕的了。德州这些城池或许怕红衣大炮,棱堡却不怕。
  朱慈烺倒想看看清军尤其是孔有德等人看着棱堡无可奈何,挠头吃瘪的样子。


第二百六十八章 御驾亲征
  朱慈烺第一时间将内厂军情司送来的情报发往山东,命山东诸将做好应战准备。
  除了秦拱明部驻守德州外,高杰率领数万精兵进抵临清州。而一度驻扎在登莱的神策军诸营也提兵北上,驻防乐陵、海丰一线。
  可以说整个山东北部被明军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便是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
  便说神策军诸营,他们原本是供登莱巡抚张肯堂调遣的。但因为现在登莱水师还未成规模,无法从海上给予清军打击,故而他们还是选择增援乐陵、海丰,确保清军无机可乘。
  其中陈留统领的天骑营、沈复统领的勇武营驻扎在乐陵,玄武营、骁果营则驻扎在海丰。
  刘三水作为玄武营的一名士兵自然是跟随军队前往海丰驻防。在他看来海丰当然不算大城,但一些基本的设施都是齐全的。
  当兵打仗天经地义,何况打的还是鞑子。
  袍泽们都没有怨言,刘三水自然也不会有。
  玄武营的高层将领有较大的变化,现在的营总是一位叫做韩渠的将军。别看这位韩将军只有三十来岁,可精通兵法,排兵布阵也很有心得。
  而且他与骁果营的营总孙安年还曾经一起做过天子的近侍,由二人配合防守海丰城是再合适不过了。
  海丰城外十里有十几座棱堡,棱堡之间用战壕连接。
  这是海丰城的第一条防线,必须严防死守。
  韩渠和孙安年一番商议后决定派出近半的兵力驻防在这一线。
  玄武营是步兵营,骁果营却是炮兵营。步炮结合是圣天子一直强调的主体战术。
  只是把笨重的八磅炮、十二磅炮挪到棱堡中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孙安年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指挥士兵们完成了这一任务。
  虽说圣上和兵部十分推崇棱堡,但毕竟大伙儿此先从未在此据守过,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打鼓的。
  好在他们的这一紧张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就彻底消失了。
  因为圣上率亲卫诸营亲自驾临山东指挥大战。
  天子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在大明的历史上并不罕见。
  太祖、成祖且不说,便是英宗、武宗也有过御驾亲征的经历。
  只是在文官势力膨胀之后,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尤其是兵权,士大夫们以各种理由阻止皇帝亲征。
  这在太平年间自然也是说的过去的。
  毕竟地方边关的一些小摩擦不需要天子亲自出面解决。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文官们表示皇帝您只要垂拱而治天下就能安定了。
  可是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的。
  皇帝失去兵权成为了傀儡,成为了坐在紫禁城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
  便说崇祯皇帝,杀臣僚如屠狗,可政令一样出不了北京城。尤其是地方军阀,如辽镇祖大寿等等更是对朝廷阳奉阴违。
  归根到底是朝廷的体制出现了问题。
  而自当今圣上登基后,除奸佞、练新军,一副欣欣向荣之势。
  那些图谋不轨的卑鄙小人被天子一一铲除,心怀叵测的军阀也被一一诛杀。
  这种情况下,天子个人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当然,朱慈烺提出御驾亲征时朝野上下同样是一片哗然。
  包括大小九卿、科道言官内的大部分臣僚都提出了反对。他们劝阻天子的理由还是那老一套的东西,什么陛下是九五至尊,一人身系天下万民安危,不可以身犯险云云。
  这种话糊弄糊弄崇祯可能还行,但要想糊弄朱慈烺是不可能的。
  朱慈烺在朝会上当即表示,东虏与大明在山东的这次大战会决定双方未来几年的攻守之势,不容有失。
  如果大明丢掉了山东那就将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只能一味的被动挨打。
  这是朱慈烺不愿意看到的。
  换句话说如果大明最终亡了,那朱慈烺除了学崇祯一死了之外也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这一仗绝不能输。
  天子本人亲征山东并不会给山东明军的即战力带去太大的变化,却可以极大的振奋军心、鼓舞士气。
  毕竟在这个时代,在普通人心目中天子就是圣人,就是神。
  尤其是神策军,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天子亲军创立的。在他们心目中天子绝对是不可仰视的存在。
  如果天子真的御驾亲征,来到山东指挥作战,所有明军将士势必会奋勇杀敌以报君王。
  在这件事上朱慈烺不准备妥协。
  他安排路振飞在朝堂之上和他一唱一和。
  如此一来,反对的声音被压下去不少。
  加上朱慈烺登基一年以来积攒的绝对威望,使得他能够强势的把圣旨颁布下去。
  那些大小九卿、科道言官也算看明白了,天子是执意要御驾亲征啊。
  连兵部尚书都表示赞同,这个时候和天子唱反调绝不是什么好事。
  其结果很可能是被廷杖一通,还影响不了最终的结果。
  既如此,还不如选择顺从。
  天子亲征绝对是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
  按照祖宗旧制上直亲卫、京营必须随君伴驾。
  而到了如今卫所制名存实亡,京营也被废除。伴驾护卫的便成了神策军。
  除了驻防山东与湖广的神策军,留守南京的还有十五营,近三万人。
  天子将这三万人全部抽调,伴驾亲征。
  而这支军队的副帅便是指挥使赵信(主帅是朱慈烺)。
  因为没有带太多辎重的缘故,这支军队在离开南京后一路北上,用了没有多长时间便抵达了山东境内。
  天子移驾济南府,在府城驻跸。三万余人的神策军将济南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高杰、秦拱明等将领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济南府见驾。朱慈烺在临时行宫中接见了他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